來源標題:山東「金蟬村」捕捉季進入尾聲 每天只能抓一個多小時
每到夏季,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北部的辛豐村便一片蟬鳴,遠比周邊村莊吵鬧得多,這裡的村民以金蟬養殖聞名。每年7月上旬,金蟬出土上樹,村民便趁夜色走出家門在樹上捕捉。一隻一元,最多時一畝地上能抓近兩千隻。金蟬由此成為村內一項重要產業,辛豐村也得名「金蟬村」,村裡人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抓金蟬就是拾金錢」。
所謂抓金蟬,也就是北京人熟悉的抓「知了猴」,這種有趣的童年記憶,在辛豐村則是長達15年的規模化養殖,形成了高達數百萬元的鄉村產業。而在每天夏天這短暫的金蟬「捕捉季」,每天只能捕捉一個半小時,九點後大家就自覺不再捕捉了,任由金蟬在果樹上自由攀爬,最終停在樹枝上蛻皮羽化為成蟲,然後進行交配、產卵,這些卵可以作為明年孵化新一輪金蟬卵苗的原料,村民也可以將其賣給村內的孵化場。
近期金蟬數量已有明顯下降。受訪者供圖
「爆發期」每畝果園一天能抓上千金蟬
伴隨著此起彼伏的蟬鳴聲,又一個夏夜即將開始。董百鳴看了眼時間,七點半,他一邊拿起早已準備好的手電、布袋,一邊推開門走向自己果園。在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裡,他將會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果樹上,更準確地說,是放在那些趴在樹幹上的一隻只金蟬上。
同樣算準時間的還有更多來自辛豐村的村民們。對他們來說,夜晚到果園抓金蟬,是每年夏天的必備功課,嚴格說來,其實是「農業生產」。
辛豐村位於濟南市章丘區北部約30公裡處,村民家家有果園,種蘋果曾是這裡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在2007年村民開始嘗試養殖金蟬並持續發展後,如今的辛豐村有了「金蟬村」的稱號。
金蟬,蟬科的主要代表種類,其幼蟲在北方又叫「知了猴」,南方還有不少別的稱呼。因其獨特的風味,加上高蛋白、低脂肪,在我國部分地區一直有將金蟬作為食物的傳統。
「現在每天能抓的金蟬已經不多了,今年的捕捉期快結束了。」董百鳴介紹,抓金蟬的時間一般從每年入伏前10天開始,到入伏後10天結束,中間有約20天左右的爆發期,即金蟬出現的「旺季」。根據果樹樹齡不同,每天能抓到的金蟬數量也不同。
村民一晚上的成果。受訪者供圖
「我自己這邊有將近10畝地,老樹和新樹各佔一半,像七八年以上樹齡的最多一畝能抓1500到2000隻金蟬,有些樹齡小的,一畝地則只有300到400隻。」董百鳴表示。
距離入伏已過去10餘天,董百鳴告訴記者,今年的金蟬預計再有不到一周就看不到了,「之前每天能抓1000來只的果樹區域,現在差不多就100隻左右,有時看樹上的蟬太少,我也就不抓了,不像爆發期那幾天每天都要來。」
幼蟲蟄伏地下至少兩年才「出土」
在距離地面30公分高度的樹幹上,村民會提前用膠帶纏上一圈。這樣做的目的是利用膠帶的光滑讓金蟬無法爬太高,對於養殖戶來說更容易抓。
用膠帶擋住金蟬向上爬。受訪者供圖
在董百鳴看來,金蟬養殖算得上一項輕鬆的工作。在大多數時間,農戶並不需要進行額外管護工作。他們依舊像以前那樣定期進行果樹管理,對於金蟬,要做的只有等待。
據董百鳴介紹,金蟬卵苗從下地到長成成蟲至少需要2到3年時間。每年4月到5月是蟲卵的孵化期。經過約40天孵化的金蟬卵苗被村民放到地裡,依靠吸收樹根的營養不斷生長。據了解,卵苗又稱若蟲,經過至少2年的生長變成幼蟲,隨即鑽出地面爬上樹木。村民抓的就是金蟬幼蟲,整個生長期間並不需要村民進行其他管護。當然,蟬卵的培育孵化與播撒有一些竅門,比如溫度溼度、播撒範圍,同時尤其要注意防螞蟻,否則還沒等幼蟲鑽地,就會被螞蟻搬回家當了口糧。
至於銷售,村民則不用發愁。每到晚上8點,辛豐村周圍都會停著不少私家車,都是來採購金蟬的,有餐廳採購員也有周邊居民個人,還有中間商。用董百鳴的話說就是「這邊剛抓完,另一邊就直接賣,都不用過夜」。
「一隻一塊錢賣,像高峰期時我一天甚至能抓2000隻,這就是2000塊的收入,但根據果樹樹齡不同,金蟬產出量也不一樣,平均下來每畝地保底有5000元收入,經常還能更高。」董百鳴表示。
整個過程中,唯一需要花費的是購買金蟬卵苗的成本,「一根枝條8毛到1塊前不等,枝條上包含300隻卵苗,一般一畝地就是600到800元的卵苗成本。」
村裡的「規矩」晚上九點之後不能抓
董百鳴今年56歲,他說吃金蟬一直是村裡的一項傳統,只不過以前沒人知道這種野生昆蟲還能人工培育。在他的記憶裡,上世紀70年代,村裡的生產隊每到夏天都會組織村民到果園抓金蟬,當時金蟬均是自然生長,果園裡一個夏天也就抓個1000來只。
到今年,金蟬產業在辛豐村已經發展了15年。全村330餘戶村民,幾乎家家有果園、養金蟬。村內還有專門的蟲卵採購、蟲卵孵化車間。
在辛豐村,抓金蟬時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9點之後不再繼續抓」,這是每位村民都默默遵守的一個原則。據了解,每天夜晚9點後,從土裡爬出的金蟬數量減少,此時村民都會解下膠帶讓金蟬自由攀爬,最終停在樹枝上蛻皮羽化為成蟲,然後進行交配、產卵。這些卵可以作為明年孵化新一輪金蟬卵苗的原料,村民也可以將其賣給村內的孵化場。
「主要是打造一個循環產業」,辛豐金蟬養殖蘋果產銷合作社理事長肖光森表示,「2010年開始合作社在村內建立了孵化車間,我們會從果農那裡收購枝條然後進行高溫孵化,再將卵苗賣給果農進行養殖,林上種植蘋果、林下養殖金蟬,目前兩項產業共同發展。」養金蟬還有不少好處,不佔耕地,沒有汙染,而且蟬的幼蟲怕農藥與化肥,養殖戶的果樹只能人工除草,不能使除草劑,更不能使用任何農藥,養金蟬的果園天然就得是綠色環保農業。
車間內存有帶著蟲卵的枝條。受訪者供圖
肖光森是村內最早試養金蟬的3個養殖戶之一。他告訴記者,大約15年前,辛豐村原書記在外出聯繫客商談蘋果銷售合作時,偶然聽說了金蟬養殖,「恰好我們這邊三面環河,而且地勢平緩,氣候比較溼潤,這種環境本身很適合金蟬養殖。」
「剛開始很多村民也反對,沒聽說金蟬還能人工養殖,覺得把卵苗撒到地裡,之後的生長過程看不見摸不著,很不靠譜。當時我就自己試種了3畝,到了第三年,對比其他村民果樹上的金蟬,我這裡的數量明顯不同,鄉親們看到後就放心了,跟上來一起幹。」
也做好了「林下經濟」轉型的準備
作為山東省內不少地區一項傳統飲食,昆蟲是否能吃也一直廣受關注。新京報記者從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網站獲悉,山東省七部門已於2020年7月16日聯合印發《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通知》,其中,禁食陸生野生動物種類包括果子狸、刺蝟、豪豬、藍孔雀、虎紋蛙等共計13種。山東地區常見的食用昆蟲如螞蚱、金蟬、蠍子等並不包含在內。
但同時,山東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站在接受採訪時也提及,對於界定不清晰的物種,將根據修訂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予以進一步解釋界定。目前,《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正在修訂,山東省也啟動了省實施辦法的修訂工作。下一步,將根據上位法和相關名錄的修訂情況,適時修訂完善地方性法規和配套名錄。
對於金蟬是否「禁食」,辛豐村黨支部書記董道新表示,由於7月16日省自然資源廳公布禁食名單中並未涉及金蟬,因此目前對於這一產業發展暫時保持樂觀態度。據董道新介紹,目前辛豐村有果園種植900餘畝,金蟬產業收入能達到300萬元。全村還投入了新一批金蟬卵苗,相比今年6月投放的量增加三分之一,未來村內還準備建設佔地4.5畝的標準化車間,通過深加工等方式完善金蟬產業鏈。不過他也表示,之後的發展也會嚴格遵循國家頒布的相關政策,如果後續結果不理想,他也會帶領村民做好「林下經濟」的轉型,預想計劃中包括在果園同步種植中草藥等經濟作物。
每到夏季,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北部的辛豐村便一片蟬鳴,遠比周邊村莊吵鬧得多,這裡的村民以金蟬養殖聞名。每年7月上旬,金蟬出土上樹,村民便趁夜色走出家門在樹上捕捉。一隻一元,最多時一畝地上能抓近兩千隻。金蟬由此成為村內一項重要產業,辛豐村也得名「金蟬村」,村裡人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抓金蟬就是拾金錢」。
所謂抓金蟬,也就是北京人熟悉的抓「知了猴」,這種有趣的童年記憶,在辛豐村則是長達15年的規模化養殖,形成了高達數百萬元的鄉村產業。而在每天夏天這短暫的金蟬「捕捉季」,每天只能捕捉一個半小時,九點後大家就自覺不再捕捉了,任由金蟬在果樹上自由攀爬,最終停在樹枝上蛻皮羽化為成蟲,然後進行交配、產卵,這些卵可以作為明年孵化新一輪金蟬卵苗的原料,村民也可以將其賣給村內的孵化場。
近期金蟬數量已有明顯下降。受訪者供圖
「爆發期」每畝果園一天能抓上千金蟬
伴隨著此起彼伏的蟬鳴聲,又一個夏夜即將開始。董百鳴看了眼時間,七點半,他一邊拿起早已準備好的手電、布袋,一邊推開門走向自己果園。在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裡,他將會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果樹上,更準確地說,是放在那些趴在樹幹上的一隻只金蟬上。
同樣算準時間的還有更多來自辛豐村的村民們。對他們來說,夜晚到果園抓金蟬,是每年夏天的必備功課,嚴格說來,其實是「農業生產」。
辛豐村位於濟南市章丘區北部約30公裡處,村民家家有果園,種蘋果曾是這裡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在2007年村民開始嘗試養殖金蟬並持續發展後,如今的辛豐村有了「金蟬村」的稱號。
金蟬,蟬科的主要代表種類,其幼蟲在北方又叫「知了猴」,南方還有不少別的稱呼。因其獨特的風味,加上高蛋白、低脂肪,在我國部分地區一直有將金蟬作為食物的傳統。
「現在每天能抓的金蟬已經不多了,今年的捕捉期快結束了。」董百鳴介紹,抓金蟬的時間一般從每年入伏前10天開始,到入伏後10天結束,中間有約20天左右的爆發期,即金蟬出現的「旺季」。根據果樹樹齡不同,每天能抓到的金蟬數量也不同。
村民一晚上的成果。受訪者供圖
「我自己這邊有將近10畝地,老樹和新樹各佔一半,像七八年以上樹齡的最多一畝能抓1500到2000隻金蟬,有些樹齡小的,一畝地則只有300到400隻。」董百鳴表示。
距離入伏已過去10餘天,董百鳴告訴記者,今年的金蟬預計再有不到一周就看不到了,「之前每天能抓1000來只的果樹區域,現在差不多就100隻左右,有時看樹上的蟬太少,我也就不抓了,不像爆發期那幾天每天都要來。」
幼蟲蟄伏地下至少兩年才「出土」
在距離地面30公分高度的樹幹上,村民會提前用膠帶纏上一圈。這樣做的目的是利用膠帶的光滑讓金蟬無法爬太高,對於養殖戶來說更容易抓。
用膠帶擋住金蟬向上爬。受訪者供圖
在董百鳴看來,金蟬養殖算得上一項輕鬆的工作。在大多數時間,農戶並不需要進行額外管護工作。他們依舊像以前那樣定期進行果樹管理,對於金蟬,要做的只有等待。
據董百鳴介紹,金蟬卵苗從下地到長成成蟲至少需要2到3年時間。每年4月到5月是蟲卵的孵化期。經過約40天孵化的金蟬卵苗被村民放到地裡,依靠吸收樹根的營養不斷生長。據了解,卵苗又稱若蟲,經過至少2年的生長變成幼蟲,隨即鑽出地面爬上樹木。村民抓的就是金蟬幼蟲,整個生長期間並不需要村民進行其他管護。當然,蟬卵的培育孵化與播撒有一些竅門,比如溫度溼度、播撒範圍,同時尤其要注意防螞蟻,否則還沒等幼蟲鑽地,就會被螞蟻搬回家當了口糧。
至於銷售,村民則不用發愁。每到晚上8點,辛豐村周圍都會停著不少私家車,都是來採購金蟬的,有餐廳採購員也有周邊居民個人,還有中間商。用董百鳴的話說就是「這邊剛抓完,另一邊就直接賣,都不用過夜」。
「一隻一塊錢賣,像高峰期時我一天甚至能抓2000隻,這就是2000塊的收入,但根據果樹樹齡不同,金蟬產出量也不一樣,平均下來每畝地保底有5000元收入,經常還能更高。」董百鳴表示。
整個過程中,唯一需要花費的是購買金蟬卵苗的成本,「一根枝條8毛到1塊前不等,枝條上包含300隻卵苗,一般一畝地就是600到800元的卵苗成本。」
村裡的「規矩」晚上九點之後不能抓
董百鳴今年56歲,他說吃金蟬一直是村裡的一項傳統,只不過以前沒人知道這種野生昆蟲還能人工培育。在他的記憶裡,上世紀70年代,村裡的生產隊每到夏天都會組織村民到果園抓金蟬,當時金蟬均是自然生長,果園裡一個夏天也就抓個1000來只。
到今年,金蟬產業在辛豐村已經發展了15年。全村330餘戶村民,幾乎家家有果園、養金蟬。村內還有專門的蟲卵採購、蟲卵孵化車間。
在辛豐村,抓金蟬時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9點之後不再繼續抓」,這是每位村民都默默遵守的一個原則。據了解,每天夜晚9點後,從土裡爬出的金蟬數量減少,此時村民都會解下膠帶讓金蟬自由攀爬,最終停在樹枝上蛻皮羽化為成蟲,然後進行交配、產卵。這些卵可以作為明年孵化新一輪金蟬卵苗的原料,村民也可以將其賣給村內的孵化場。
「主要是打造一個循環產業」,辛豐金蟬養殖蘋果產銷合作社理事長肖光森表示,「2010年開始合作社在村內建立了孵化車間,我們會從果農那裡收購枝條然後進行高溫孵化,再將卵苗賣給果農進行養殖,林上種植蘋果、林下養殖金蟬,目前兩項產業共同發展。」養金蟬還有不少好處,不佔耕地,沒有汙染,而且蟬的幼蟲怕農藥與化肥,養殖戶的果樹只能人工除草,不能使除草劑,更不能使用任何農藥,養金蟬的果園天然就得是綠色環保農業。
車間內存有帶著蟲卵的枝條。受訪者供圖
肖光森是村內最早試養金蟬的3個養殖戶之一。他告訴記者,大約15年前,辛豐村原書記在外出聯繫客商談蘋果銷售合作時,偶然聽說了金蟬養殖,「恰好我們這邊三面環河,而且地勢平緩,氣候比較溼潤,這種環境本身很適合金蟬養殖。」
「剛開始很多村民也反對,沒聽說金蟬還能人工養殖,覺得把卵苗撒到地裡,之後的生長過程看不見摸不著,很不靠譜。當時我就自己試種了3畝,到了第三年,對比其他村民果樹上的金蟬,我這裡的數量明顯不同,鄉親們看到後就放心了,跟上來一起幹。」
也做好了「林下經濟」轉型的準備
作為山東省內不少地區一項傳統飲食,昆蟲是否能吃也一直廣受關注。新京報記者從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網站獲悉,山東省七部門已於2020年7月16日聯合印發《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通知》,其中,禁食陸生野生動物種類包括果子狸、刺蝟、豪豬、藍孔雀、虎紋蛙等共計13種。山東地區常見的食用昆蟲如螞蚱、金蟬、蠍子等並不包含在內。
但同時,山東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站在接受採訪時也提及,對於界定不清晰的物種,將根據修訂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予以進一步解釋界定。目前,《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正在修訂,山東省也啟動了省實施辦法的修訂工作。下一步,將根據上位法和相關名錄的修訂情況,適時修訂完善地方性法規和配套名錄。
對於金蟬是否「禁食」,辛豐村黨支部書記董道新表示,由於7月16日省自然資源廳公布禁食名單中並未涉及金蟬,因此目前對於這一產業發展暫時保持樂觀態度。據董道新介紹,目前辛豐村有果園種植900餘畝,金蟬產業收入能達到300萬元。全村還投入了新一批金蟬卵苗,相比今年6月投放的量增加三分之一,未來村內還準備建設佔地4.5畝的標準化車間,通過深加工等方式完善金蟬產業鏈。不過他也表示,之後的發展也會嚴格遵循國家頒布的相關政策,如果後續結果不理想,他也會帶領村民做好「林下經濟」的轉型,預想計劃中包括在果園同步種植中草藥等經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