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發現:有望實現鈉離子電池高容量與快充兼得

2020-12-03 環球網

合肥工業大學18日消息,該校科研人員成功製備一種新型碳負極材料,該材料有望實現鈉離子電池的高容量與快充的兩者兼得。

相關成果發表在能源材料領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能源材料》上。

隨著新能源汽車用動力電池的快速發展,鋰資源有限和價格較高的問題日益凸顯。由於鈉與鋰的性質相近,在自然界中的儲量高且價格低廉,因此鈉離子電池被科學界和產業界認為是可替代鋰離子電池的下一代儲能體系。

據介紹,負極材料對鋰/鈉離子電池的快充和倍率性能的影響至關重要,由於鈉離子的離子半徑遠大於鋰離子,目前適用於鋰離子電池的石墨類負極材料已不適用於鈉離子電池,開發高性能非石墨類碳負極材料對於鈉離子電池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合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項宏發教授及其科研團隊,利用氯化鈉模板法結合優化的碳源組成製備出的三維無定形碳材料,實現了對其微觀孔隙與微區結構的有效調控。

該成果利用氯化鈉模板,在不顯著提高比表面積的前提下,適當引入孔徑為2~50 nm的介孔和孔徑>50 nm的大孔同時,利用碳源的組成優化和氯化鈉模板的限域作用,實現無序/有序微區比例的調控,從而在提高碳負極材料倍率性能的同時具有較高的庫倫效率和循環性能。

實驗數據表明,這一新型碳負極材料可在9.6安培每克的電流密度下充放電,獲得的儲鈉容量與其他材料在相近電流密度下相比提升了一倍,且充放電600次後電池性能無衰減。同時,該材料合成方法簡單,且製備過程無汙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相關焦點

  • 進展|一種高容量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模型材料
    由於鈉資源儲量豐富且成本低廉,室溫鈉離子電池在未來大規模儲能應用上表現出巨大的潛力,近兩年已經在低速電動車和儲能電站上成功實現了應用示範。O3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具備製備工藝簡單、比容量高、首周庫侖效率高和環境友好等優點,得到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
  • 中美科學家研有機聚合物制高性能電極 或實現低成本/環保鈉離子電池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下一代電池中的鋰離子可能會被更豐富、更環保的鹼金屬或多價離子所取代。不過,最主要的挑戰是要研發穩定的電極,能夠將高能量密度和快速的充放電速率相結合。最近,中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就研發了一種由有機聚合物製成的高性能電極,可用於低成本、環保且耐用的鈉離子電池。
  • 倫敦科研團隊宣布鈉離子電池研製成功 500次充放電不損傷電池容量
    這個研發團隊研發的鈉離子電池經過500次充放電測試後電池的容量仍未降低,但是在電池能量密度方面未獲得突破性進展。Inside EVs稱,現在電池研發人員為設計製造出高能量密度的電池,除了研究高能量密度的複雜化學物質之外,還希望能用普通又儲量豐富的元素達到目的。
  • KAIST提出以硫化銅為電極材料 助推鈉離子電池商業化
    由於鈉的天然儲量高、成本低,而且化學性質與鋰相似,因此,鈉離子電池(SIBs)有望成為鋰離子電池的替代品。人們對SIB電池越來越感興趣,但是,由於缺乏合適的電極材料,SIB電池的商業化還遠末實現。據外媒報導,韓國高級科學技術研究院(KAIST)的研究人員提出新策略,以硫化銅為電極材料,延長鈉離子電池可循環性。
  • 鈉離子電池:電動車的未來新趨勢,技術新突破!
    導讀:目前鈉離子電池的性能仍比鋰電池落後約20年。原因是研究人員在過去十多年間只專注於開發性能更強的鋰。 電動車使用的鋰電池價格昂貴,這是造成電動車難以普及的原因之一。如今電池技術有望實現突破!
  • 東京理科大等開發出超高容量鈉離子電池用碳負極材料
    東京理科大學理學部第一部應用化學科的駒場慎一教授(責任作者)、理學研究科化學專業的神山梓(碩士畢業,第一作者)和研究推進機構綜合研究院的久保田圭委託副教授,與日本物質材料研究機構(NIMS)能源環境材料研究基地的館山佳尚組長、NIMS的博士後研究員Youn Yong以及岡山大學研究生院自然科學研究科的後藤和馬副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合成了容量遠遠高於以往的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硬碳
  • 【科研進展】中美科學家研製出黑磷石墨複合材料,可用於快充鋰離子...
    【科研進展】中美科學家研製出黑磷石墨複合材料,可用於快充鋰離子電池 2020-10-23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50年後 鋰離子電池的難兄難弟鈉離子電池終於實現量產!
    原標題:在50年後,鋰離子電池的難兄難弟鈉離子電池終於實現量產!   9月15日,中科海鈉的鈉離子電池產品已於今年實現量產,該電池為全球首款具備自主
  • 鈉離子電池出爐!比三元鋰更耐用,500次充放電不損耗容量
    近期,一個來自倫敦的研發團隊成功研發了經過500次充放電而不損失電池容量的鈉離子電池,該團隊成功研發的鈉離子電池或將解決三元鋰電池的不穩定和價格高的問題。除倫敦的研發團隊外,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也對鈉離子電池展開了相關研究,攻克了阻止鈉離子流動的鈉晶體堆積問題。
  • 在50年後,鋰離子電池的難兄難弟鈉離子電池終於實現量產!
    9月15日,中科海鈉的鈉離子電池產品已於今年實現量產,該電池為全球首款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鈉離子電池,目前電芯產能可達30萬隻/月。中科海鈉CEO唐堃表示,在大規模化生產後,海鈉的鈉電池成本優勢將更明顯。
  • 《Science》發表鈉離子電池研究成果:鈉離子電池技術或將再進一步?
    發展背景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學電池市場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二次電池(又稱可充電電池或蓄電池)這種能實現電能與化學能轉化的新型儲能技術,在新一輪能源變革中受到廣泛關注。這兩種結構的層狀氧化物作為鈉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時各有優勢,但目前的技術手段僅可實現對合成出的材料進行物理表徵以確定具體構型,無法直接預測材料的堆積結構,這嚴重阻礙了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性能設計和新型正極材料的發現。
  • 專訪|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胡勇勝:鈉離子電池有備而來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胡勇勝帶領的團隊在鈉離子電池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科研成果正在轉化為產業實際應用,已在江蘇溧陽進行了產品中試。  與鋰離子電池同時起步的鈉離子電池為何歸於落寞?重新出發的鈉離子電池有哪些優勢,今後又將會如何發展?對此,《中國汽車報》記者日前獨家專訪了胡勇勝。
  • 【先導智能】前沿丨中美科學家研發有機聚合物制高性能電極 可用於低成本/環保鈉離子電池
    據外媒報導,下一代電池中的鋰離子可能會被更豐富、更環保的鹼金屬或多價離子所取代。不過,最主要的挑戰是要研發穩定的電極,能夠將高能量密度和快速的充放電速率相結合。最近,中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就研發了一種由有機聚合物製成的高性能電極,可用於低成本、環保且耐用的鈉離子電池。
  • 北京大學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 研究領域取得系列...
    早日入駐化學加,更多優質客戶到你家 導讀 近期,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電池材料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挺「錳」 有望取代鋰電池
    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挺「錳」 有望取代鋰電池科技日報南京12月6日電 (通訊員 崔玉萌 記者張曄)鋰離子電池應用越來越貼近百姓生活,但地球上鋰資源十分有限,且開採成本高。開發一種替代電池成為各國科學家努力的重要方向。
  • 鈉離子電池:中國的機會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發現鈉離子電池不僅具有鈉資源儲量豐富、分布廣泛、成本低廉、無發展瓶頸、環境友好和兼容鋰離子電池現有生產設備的優勢,還具有較好的功率特性、寬溫度範圍適應性、安全性能和無過放電問題等優勢(圖1)。同時藉助於正負極均可採用鋁箔集流體構造雙極性電池這一特點,可進一步提升鈉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使鈉離子電池向著低成本、長壽命、高比能和高安全的方向邁進。
  • 低成本、高性能鈉離子電池技術獲進展
    11月6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科研團隊與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法國波爾多大學等合作,提出了一種簡單的預測鈉離子層狀氧化物構型的方法,並在實驗上證實了該方法的有效性,為低成本、高性能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設計製備提供了理論指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
  • 中美科學家研製出可快充的鋰離子電池材料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季恆星教授研究組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等機構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黑磷複合材料,充電9分鐘即可恢復電池約80%電量,使兼具快速充電、高電荷容量、長壽命優點的鋰離子電池成為可能。這項成果10月9日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
  • 鈉離子電池技術或將再進一步?《Science》創刊百餘年來首發鈉離子...
    發展背景近年來,隨著全球化學電池市場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二次電池(又稱可充電電池或蓄電池)這種能實現電能與化學能轉化的新型儲能技術,在新一輪能源變革中受到廣泛關注。這兩種結構的層狀氧化物作為鈉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時各有優勢,但目前的技術手段僅可實現對合成出的材料進行物理表徵以確定具體構型,無法直接預測材料的堆積結構,這嚴重阻礙了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性能設計和新型正極材料的發現。
  • 我國科學家研究鈉離子電池材料獲進展
    鈉離子層狀氧化物構型的方法,並在實驗上證實了該方法的有效性,為低成本、高性能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設計製備提供了理論指導。近年來,二次電池(又稱可充電電池或蓄電池)這一能實現電能與化學能轉化的新型儲能技術,在新一輪能源變革中受到廣泛關注。其中,鈉離子電池資源儲量豐富、成本低廉,然而其性能受到可用電極材料,尤其是以層狀氧化物材料為主的正極材料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