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臨床試驗一年:藥物公司提高劑量未核實數據

2020-12-03 生物谷
一家藥物公司的災難性臨床試驗導致1名參試者死亡,4人留下長期神經病症,招致廣泛批評。真相顯示,該公司在未使用特定數據的情況下,就決定提高被證明存在致命效果的藥物劑量,這導致批評聲音愈加洶湧。



2016年1月,臨床試驗參與者被送到法國雷恩這家醫院治療。


圖片來源:Stephanie Mahe/Reuters


2016年12月15日,葡萄牙的這家名為比亞爾公司的一名科學家在一次

會議

上做了報告,結果顯示在決定增加劑量之前,該公司並未使用叫作藥效(PD)數據的資料,即藥物BIA 10-2474在接受低劑量的參試者中會如何反應。


「我們認為這件事出乎意料。」英國藥理學會(BPS)理事長David Webb說,他主持了這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會議。這項試驗在法國雷恩進行,在今年1月產生了災難性的結果。


比亞爾公司藥物安全監督和藥品安全辦公室主任Helena Gama在BPS會議上為該公司辯護。在問及為什麼該公司在做劑量遞增決定時沒考慮PD數據,她表示:「開始增加新藥之前的評估基於安全評估和藥物代謝動力學數據」,即藥物如何被機體吸收、分散、代謝及排出體外。「我們沒有排除進一步增加藥物劑量選擇的任何數據。」


比亞爾並未在法律上被要求使用PD數據,但其試驗方案已經被法國醫療管理機構——國家藥品和醫療產品安全局(ANSM)停止。


但藥物研發和

臨床試驗

設計領域的專家稱,該公司應該包含這些數據。「如果沒有PD數據,他們會盲目前進。這正是偶然事故出現之時。」Webb說,「我認為這是疏忽。」


此前在ANSM科學顧問委員會工作的生物統計學家Catherine Hill也對比亞爾未採用PD數據感到吃驚。「這似乎難以置信。」她說,「用盲目前進描述它恰如其分。」


儘管並非每一項試驗都會使用PD數據,但最好這樣做,英國利物浦大學分子和臨床藥理學家Munir Pirmohamed說。


比亞爾公司的

臨床試驗

是在人體首次驗證BIA 10-2474。該藥物的設計目標是了解這種在小鼠、狗、猴子和大鼠身上已經安全的藥物,用於人體時是否同樣安全。


Webb表示,由於BIA 10-2474相對來說是非選擇性的,這意味著它在體內除了針對需要靶向的目標之外還可能產生其他效應,因此收集PD數據尤其重要。


這種藥物會結合一種酶——脂肪醯胺水解酶(FAAH),使其有效地治療焦慮、與阿爾茨海默氏症關聯的運動性障礙以及與癌症等疾病關聯的慢性疼痛。PD數據能夠揭示大腦中這種酶的複本接近飽和的時間,在這個節點上如果增加藥物劑量可能會導致自由流動的藥物水平陡然增高,從而可能導致對其他酶產生「脫靶」效應。BPS會議上的批評專家認為,因為該公司在決定增加劑量時未考慮PD數據,它沒有意識到FAAH已經飽和。


但比亞爾公司並不接受這一結論。「這項試驗的所有官方報告都是非決定性的,所有報告都認為此次事件是不可預測的,無論如何,包括先期試驗在內,並沒有跡象顯示會出現這種結果。」該公司一名發言人說。


在悲劇發生之後,法國官方和位於倫敦的歐洲藥品管理局均對此次首例人體臨床試驗公布了更新指導。ANSM所做的一份獨立報告對改善未來

臨床試驗

行為提出了6點建議。


Gama還公布了4名試驗參與倖存者的新數據:她表示他們尚未從神經紊亂症狀中恢復,包括失憶、頭痛、運動障礙以及震顫等。對於服用低劑量該藥物的志願者,她還列舉了神經系統負效應的10個例子,包括頭暈、視覺模糊等,不過她表示這些症狀比較輕微和短暫。


對於受影響更加嚴重的志願者的長期健康效應此前並不明確,但事實上,他們仍在經歷的症狀表明該藥物的致命反應並非一次性的,Webb說。「這是我們首次知道他們反應很激烈,他們現在仍在遭受傷害。」


臨床試驗

之後,比亞爾公司就處於科學界的強烈壓力之下,要求它公布與臨床和前期試驗的所有數據。BPS報告揭示了一些相關數據,但透明化的呼聲愈加強烈。


「是不是已經到了正式公布所有數據的時候?這樣以來我們就可以討論它。」荷蘭萊頓大學臨床藥理學家、《英國臨床藥理學雜誌》總編Adam Cohen問道。他表示,該公司尤其應該公開其「研究人員手冊」、藥物前期臨床試驗檔案以及該

臨床試驗

自身的所有人體數據。


Cohen和Webb質問為何在致命

臨床試驗

發生11個月之後,該公司仍然未能公開相關數據,Gama拒絕對公開數據做出具體評述。但她補充說:「如果要向科學界公開相關數據,我們不存在任何問題。」(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阿斯利康擬啟動小劑量新冠疫苗臨床試驗
    英國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執行長帕斯卡爾·索裡奧26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這家藥企可能就正在研發的新冠疫苗啟動新的臨床試驗,以評估小劑量疫苗的有效性。資料圖 圖源:新華社阿斯利康23日發布消息說,一個新冠疫苗臨床試驗小組參加者初次「錯誤」注射一半劑量的疫苗,隨後注射全劑量疫苗。
  • 毒理數據對臨床試驗設計的重要指導意義
    作者:磐盛毒理學研究是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過程中重要環節,目的在於在研新藥用於人體之前以及在臨床研究進行過程中,闡明靶器官的毒性反應、劑量相關性、毒性與藥物暴露的關係以及毒性反應的可逆性。這些信息有助於估算首次用於人體試驗的安全起始劑量和劑量範圍、選擇監測臨床不良反應的指標,為確保臨床受試者的安全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 新藥臨床試驗設計路徑:I期臨床試驗
    I期臨床的人體耐受性試驗一般先進行單劑量的探索,在此基礎上確定是否進行多劑量試驗。試驗可以是開放、基線對照,也可以採用隨機化和盲法提高觀察結果的準確性。I期臨床人體耐受性試驗總體設計理念:從起始劑量到最大劑量之間設若干組,各個試驗組的劑量由小到大逐組進行,直至找到最大耐受劑量(MTD)或到達設計的最大劑量。
  • 羅氏暫停亨廷頓舞蹈病藥物一項1期臨床
    編譯丨柯柯近日,羅氏暫停了RNA藥物tominersen(RG6042)用於治療亨廷頓舞蹈症(HD)的一項1期臨床試驗(BP40410)。據稱,此次試驗暫停的原因是發生了兩次鞘內導管相關感染的嚴重副作用事件(SAE)。
  • Science子刊:I期臨床試驗表明藥物局部誘導的IL-12基因療法有望...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IL-12的局部水平,同時阻止危險的較高的全身性水平,Chiocca團隊使用了一種編碼IL-12基因的腺病毒載體並將它直接注射到腫瘤部位。為了控制IL-12劑量,這個基因的轉錄僅在對藥物veledimex作出反應時才被激活。Chiocca解釋道,「如果患者停止服用這種藥物,這個基因會再次被關閉。」
  • ...北大學生 試藥員 藥物試驗 副作用 臨床藥理 受試者 知情同意書...
    針對北大BBS發帖徵召藥物試驗者引發爭議,北大臨床藥理研究所今天表示,發布招募帖是個人行為,與學校及藥理所無關,今後將嚴禁網絡發帖徵召藥物試驗者。  近日,在北大BBS的「學生資助中心兼職信息」一欄中,記者看到了一則名為《醫學部招募健康志願者4天1000元》的帖子。
  • 最新KRAS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及臨床試驗
    從目前靶向藥物研究現狀來看,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比較多,KRAS基因抑制劑還處於「孵化」階段,目前針對KRAS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基本均處於Ⅱ、Ⅲ臨床研究階段。目前已知針對KRAS突變型患者的靶向藥物研究有所進展的為法尼基轉移酶(FTase)抑制劑及RAS/RAF通路下遊效應分子MEK抑制劑的研究。
  •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直接抗病毒藥物臨床試驗設計和評價考慮要點
    >   首次人體試驗和人體藥代動力學研究   HCV DAA的早期臨床評價應遵循藥物研發的一般規律,提供足夠數據確定藥物的安全性、抗病毒有效性,為後期臨床試驗設計提供依據。
  • 雲享數據互聯互通,藥物臨床試驗將告別「職業受試者」
    7月10日,由廣東省藥學會粵港澳I期&BE(一致性評價)臨床研究平臺(以下簡稱「粵港澳聯合平臺」)、湖南省藥物評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和嘉興太美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美醫療」)三方聯合打造,聯盟會員單位長沙都正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長沙通諾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提供技術支持的「藥物臨床試驗全國志願受試者身份識別系統資料庫」,在廣州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 瑞德西韋在中國臨床試驗結果發表,未達研究方案設計的預期療效
    自2月6日開始,在湖北省武漢市共計10家醫院啟動瑞德西韋針對重症患者的臨床試驗。這是針對瑞德西韋的全球第一項按照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設計進行並完成分析的臨床試驗。研究後期,因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截至3月12日後再未篩選到合格的受試者。3月29日在數據安全和監察委員會(DSMB)建議下,研究者根據試驗方案設計的「試驗終止標準」停止了臨床試驗。
  • 饒慧瑛:跟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臨床試驗-藥物分類
    鑑於生活方式改變實行以及堅持較困難,因此藥物治療必不可少。目前尚無針對NAFLD的公認療效的藥物上市,有許多藥物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本文主要從不同的作用機制,包括改善糖脂代謝、抗炎、抗纖維化及改善腸道菌群等方面,對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藥物研發情況進行介紹。
  • 規範藥物臨床試驗各方論道臨床研究能力提升
    本次論壇特別開設「醫院管理和教育培訓」分論壇,聚焦「注重質控、強化教學、規範試驗」。其中在婦產科藥物臨床試驗規範化及倫理審查技術學習班中,論壇邀請了活躍一線的藥物臨床試驗專家進行深入探討,分析和解決藥物臨床試驗中的疑難問題。張清:藥物臨床試驗監管新趨勢上海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張清研究員為大家解讀了藥物臨床試驗監管新趨勢。
  • 近百種失智症藥物在臨床試驗中正面臨突破
    他關於阿爾茨海默病藥物臨床試驗的年度報告強調了失敗的悠久歷史,但他仍然有信心最終將會有藥物突破。 根據非營利組織USAgainstAlzheimer’s的頂尖科學家的報告,進入二期臨床試驗的藥物在過去的一年從58種增加到68種,增長了17%。該組織預測在未來的五年內,有8種會上市。
  • 正大天晴/康方生物PD-1一線晚期肝細胞癌臨床試驗數據披露
    5 月 19 曰,中國生物製藥(01177)發布公告,公司與康方生物科技共同開發及商業化的 PD-1 單抗派安普利單抗(代號:AK105),聯合安羅替尼一線治療晚期肝細胞癌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II 期研究數據摘要即將在 2020 年 ASCO 年會接受以海報形式呈列。
  • WHO發表全球最大COVID-19臨床試驗!主流藥物基本無效
    於是自2020年3月起,世衛組織在醫院住院患者中展開了這項大型的、簡單的、多國參與的、具有開放標籤的隨機試驗,以開展對這4種藥物對醫院內死亡率影響的研究。此項臨床試驗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用於評估COVID-19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從2020年3月22日至10月4日,世衛組織從所有6個區域,30個國家的405家醫院中,共招募了11330名COVID-19患者參與此次試驗。
  • 我國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的現狀和痛點
    我國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發展開始向備案制過渡,這意味著從監管層面對試驗要求的進一步提高,而藥品臨床試驗機構(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在臨床試驗的規範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作用。2018年7月,NMPA發布《關於調整藥物臨床試驗審評審批程序的公告》,對藥物臨床試驗審評審批的有關事項作出調整,即:在我國申報藥物臨床試驗的,自申請受理並繳費之日起60日內,申請人未收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審評中心否定或質疑意見的,可按照提交的方案開展藥物臨床試驗。
  • 醫院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在痛苦中抉擇
    自1997年起,我跟著顧牛範教授從事精神科臨床藥理學研究和臨床試驗的工作,當時主要開展進口藥物註冊臨床試驗。1990-2000年期間,全球範圍內有較多新型的精神類藥物出現,國外企業紛紛到中國來做臨床試驗,2000年之後,我大量地接觸進口藥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也更了解了GCP和ICH-GCP,培養了自己的國際化臨床研究理念,那是我成長最快的階段。
  • 合適孩子的藥物太少了,7個臨床試驗項目需要您的支持!
    兒童的藥物不良反應是成人的2倍,新生兒更是成人的4倍。這麼高的藥物不良反應,與兒童用藥可參考的資料和數據高度缺乏高度相關。想要改善這樣的局面,兒童藥物臨床研究就是個有效的途徑。如抗菌藥物氯黴素,1956年前後,未經兒童研究就被廣泛用於預防低體重早產兒感染,導致多名早產兒發生灰嬰症候群而死亡。1958年,研究人員開始對氯黴素進行了兒童臨床研究。
  • 跌宕起伏的氯喹臨床試驗:從心臟毒性到論文撤稿
    剛剛,因數據真實性遭到質疑後,提供數據的公司無法接受第三方對數據進行獨立審查,一項關於分析氯喹或羥氯喹治療新冠疾病效果、涉及近十萬人的研究撤稿。「Surgisphere公司(編者按:數據提供方)不會將完整的數據集、客戶合同和完整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審計報告轉移至第三方伺服器進行分析,因為這將違反客戶協議和保密要求。
  • Summit公司公布SMT C1100臨床試驗的新數據
    Summit公司公布SMT C1100臨床試驗的新數據http://www.musculardystrophyuk.org/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