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軍情速遞

2021-01-08 騰訊網

美軍四大海上據點,妄圖對中國「網兜形」圍堵……

美軍「馬斯廷」號驅逐艦擅闖西沙

美國不斷在印太地區進行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主要依靠4個軍事基地……一是西北太平洋據點:橫須賀基地;二是西太平洋據點:關島海軍基地;三是西南太平洋據點:達爾文港海軍基地;四是印度洋據點:迪戈加西亞。這四個軍事基地形成半環形,圍繞我周邊海域進行抵近情報偵察。

8月27日,美軍「馬斯廷」號飛彈驅逐艦擅自闖入中國西沙領海,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組織海空兵力全程對其跟蹤監視、查證識別,並予以警告驅離。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馬斯廷」號第一次被中方點名。8月18日,「馬斯廷」號驅逐艦就自北向南穿航臺灣海峽。「馬斯廷」號是美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滿載排水量9200多噸。配備SPY-1D相控陣雷達系統,裝有MK-41垂直發射系統,載彈量為90枚,主要配備標準SM-2飛彈,還配有反潛直升機。該艦主要是將艦隊防空視為主要作戰任務。

軍情畫外音:西北太平洋據點橫須賀基地、西太平洋據點關島海軍基地、西南太平洋據點達爾文港海軍基地這三個基地由北向南,行至西南太平洋據點達爾文港海軍基地時,達到頂點接近澳大利亞,然後向東至印度洋方向達到迪戈加西亞基地,四點沿我海岸線連成一個「半環形」網兜。

美建立軍事基地需考慮地理位置、自然條件、設施條件和政治條件等幾個方面。目前,美軍事基地布局的主要特點是以本土基地為核心,以海外基地為前沿,點線結合。既重視前沿基地,又重視戰略運輸線上的中間基地以及後方基地。控制戰略要點,扼守海上咽喉。

美軍目前控制的海上咽喉包括:阿拉斯加灣、印尼望加錫海峽、巽他海峽、馬六甲海峽、紅海南端曼德海峽、地中海與大西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北端蘇伊士運河、波斯灣的荷姆茲海峽、朝鮮海峽、古巴以北的佛羅裡達海峽。

美國在二戰後,其軍事基地幾乎遍及全球,最多時曾達5000多個。冷戰結束後,美軍事基地的數量大大減少。目前,美海外軍事基地374個,分布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駐軍30萬人;本土基地871個,其中海軍基地242個,空軍基地384個。

在我周邊主要有上述4個海上基地。其中,西北太平洋據點橫須賀基地可同時停泊包括航母在內的各種艦艇300餘艘。它也是美國國土以外唯一一處具有航空母艦母港機能的港口。西太平洋據點關島海軍基地雖然停泊艦艇只有80餘艘,但這裡是美軍西太平洋作戰體系的重要戰略支點和聯繫本土與東亞的重要樞紐,建成了美空軍第二大航空燃油儲庫,已部署4艘「洛杉磯」級核動力攻擊潛艇。西南太平洋據點達爾文港海軍基地,美軍的艦艇和飛機從這裡出發,很快就可以進入南海等熱點區域。印度洋據點迪戈加西亞基地,可起降包括戰略轟炸機在內、美軍現役幾乎所有型號的飛機,這裡也成為支撐美軍全球戰略行動的重要樞紐之一。美國加強印太戰略部署,這4個支撐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俄軍建2艘「北風之神」核潛艇,發射16枚圓錘彈道飛彈可在半小時內毀滅地球上任意一個中等國家

俄羅斯海軍「北風之神」核潛艇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俄羅斯聯合造船集團總裁阿列克謝·拉赫馬諾夫向衛星通訊社表示,北方機械製造企業生產聯合體(簡稱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將在今年開工建造最後兩艘955型「北風之神-A」級戰略核潛艇。

俄羅斯海軍高層此前曾多次表示,俄海軍艦隊需要十艘「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2019年籤署了第九艘和第十艘955-A型核潛艇建造合同。

目前,俄羅斯海軍裝備有四艘955型核潛艇,另外四艘處於建造階段。

軍情畫外音:北風之神級核潛艇水下滿載排水量2.4萬噸,全長170米,全寬13.5米,吃水10米,搭載一臺OK-650型壓水核反應堆(與颱風級相同),最大輸出功率380兆瓦,驅動一臺泵噴式推進器,水下最大航速30節。圖為北風之神級數圖,介紹了該級艇相關的各項性能。

核潛艇,是核動力潛艇的簡稱,是以核反應爐為動力來源的潛艇。由於這種潛艇的生產與操作成本,加上相關設備的體積與重量,只有軍用潛艇採用這種動力來源。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美國的「鸚鵡螺」號,1957年1月17日開始試航,它宣告了核動力潛艇的誕生。目前全世界公開宣稱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有6個,分別為:美、俄、中、英、法、印。其中美國和俄羅斯擁有核潛艇最多。核潛艇的出現和核戰略飛彈的運用,使潛艇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16枚「圓錘」潛射彈道飛彈是北風之神級的最具威懾力武器,最大射程1萬千米,每枚飛彈最多可載10個分導核彈頭(15萬噸TNT當量),一艘可搭載160個核彈頭,打擊精度可達350米內。

按理論計算,一艘北風之神級核潛艇發射的16枚「圓錘」彈道飛彈可在半小時內毀滅地球上任意一個中等國家。

美日澳印拼湊「四國聯盟「,謀劃高級別安全會談,又想背後整事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羅伯特·奧布萊恩日前稱,打算在9月和10月與印度、澳大利亞和日本舉行「四國聯盟」安全夥伴高級別會談。

奧布萊恩說,美國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利害關係巨大」,是世界經濟不斷向前邁進的引擎,美國將在那裡發揮重大作用。他們想加強與盟友的防務夥伴關係和外交夥伴關係,營造一個安全、有保障的印太地區。

奧布萊恩再次渲染所謂「自由通航」。

軍情畫外音: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自2007年起開始進行不定期的非正式對話,稱為「四方安全對話」。當時,中澳關係還不錯,澳大利亞曾向中國保證,四方機制將只限於貿易和文化問題上。彼此,中印關係尚可,印度也中國強調,四方對話不涉及安全問題。

然而,如今看來,不知是印澳忘記了自己說了什麼,還是他們本來就是說的假話鬧著玩的。他們不僅拉團結夥、背後整事。今年7月,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在第一島鏈+島鏈延長線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孟加拉灣組織海上聯合演習,主要目的是把中國海軍圍堵在第一島鏈以內,封鎖馬六甲海峽和控制孟加拉灣。

可見,「四方安全對話」實則打著安全的旗號,從海上圍堵中國,對抗意圖明顯。印美勾搭由來已久,早在1962年印度全面潰敗之後,時任總理的尼赫魯接連兩封信向美國求救。從實際情況來看,印度成為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最積極策應者之一。

有軍事專家分析,重返亞洲的美國,並不甘心在第一島鏈的圍堵,一直採取更加激進的「鉗形包圍圈」。

從地理空間上看,將一些支點串起來,就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美日印澳「聯合制衡」戰略所形成的態勢,可以形象地表述為「鉗形包圍圈」。在「鉗嘴處」,最有鉗制力的是印度這個位置。從另一個角度講,美國也一直將印度作為最佳的「戰爭代理人」。

穿越俄北極地區所有海洋,俄遠航演練回應北約挑釁,北極資源搶奪大戰如弦在箭

加拿大戰機參加演習畫面

據俄紅星電視臺等媒體報導,俄海軍北方艦隊北極艦艇編隊8艘戰艦和輔助船舶,以及1000餘名海軍陸戰隊員正在開展第9次年度北方海航道遠航演練。此次演練將持續兩個半月,其間將穿越俄北極地區所有海洋,最終抵達太平洋海域,預計10月下旬返回北方艦隊駐泊地。

俄媒體稱,北方艦隊在俄屬北方海航道的例行遠航活動具有深層含義,是捍衛俄在北極地區國家利益的必要舉措。此前,北方艦隊也曾與其他部隊和航空兵開展北極地區登陸演練。俄海軍之所以堅持在北極地區開展類似遠航演練行動,其背景是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成員國軍隊在該地區的活動頻率進一步增強。隨著氣候變暖冰層融化,這裡蘊藏的油氣等自然資源勘探和開採將越來越便利,外國船隻的航海活動將越來越頻繁。

為捍衛在北極地區的利益,北方海航道持續加強兵力兵器建設,包括開展遠航演練。這些舉措旨在表明俄有能力反擊潛在敵人發動的侵略行動,保衛國家安全。

軍情畫外音:演習中,編隊官兵開展「登陸兵向未設標岸登陸戰鬥」跨軍種戰術演習,演練艦艇靠岸、人員與技術裝備登陸行動,遂行保衛重要工業目標的任務,參演裝備包括1艘大型反潛艦、兩艘大型登陸艦和海軍版卡-27直升機等。

北極地區周圍的陸地、島嶼已基本由北冰洋沿岸國家分佔完畢。國際上公認的只有北冰洋中心區域是不歸任何國家所有的公共海域,世界各國可自由開展科學考察。

北極地區向來是國際政治的焦點之一,包括整個北冰洋以及格陵蘭島(丹麥領土)、加拿大、美國阿拉斯加州、俄羅斯、挪威、瑞典、芬蘭和冰島八個國家的部分地區。

對北極地區進行首次綜合性科學考察是在1882~1883年的第一個國際極地年。第二次國際極地年科考在1932年8月1日~1933年8月31日開展,參加的國家就已增加到34個,在北極建立了43個永久性的考察站。1990年,環北極的八個國家聯合正式成立國際北極科學研究委員會。

通過北極地區,是從東西半球到另一半球的最短航線,打通了歐亞大陸與北美大陸之間的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二戰之後,隨著冷戰開始,北極地區成為了美蘇潛艇角逐的舞臺。雙方潛艇多次在北冰洋冰蓋地下遭遇。美國還曾經通過竊聽蘇聯地下電纜和潛艇來獲取機密情報。

近日,衛星圖曝光俄軍加長北極基地跑道 可起降部署戰略轟炸機。據The Drive網站「戰區」專欄報導,最新的衛星圖像顯示,俄羅斯軍方正在對納格爾斯科耶基地的機場跑道進行加長。

納格爾斯科耶基地是俄羅斯最靠北的軍事基地,位於戰略意義日益突出的北極地區。克林姆林宮此前宣布,該基地從今年4月開始投入運營。現在看來,該基地很快就能夠支持重型空中力量的常規部署,俄軍甚至可以在此部署戰鬥機前沿部隊。

2020年8月13日的衛星圖像顯示,納格爾斯科耶基地的跑道加長工作已經基本完成,長度達到11500英尺(約3.5千米),比之前的大約8200英尺(約2.5公裡)有顯著加長。這一加長使得該跑道可以輕鬆支持俄軍任何一款戰機在此起降。在2020年4月俄羅斯北方艦隊的一份新聞稿中,俄軍宣布該基地的設施有能在全年進行常規運行。

潛艇冰下發射洲際飛彈,俄大動震驚美媒

俄海軍新一代亞森級核潛艇部署在北冰洋

近日,美《福布斯》雜誌發文稱,俄羅斯潛艇找到一種從冰下發射洲際彈道飛彈的新方法,大大提升從冰下發射洲際彈道飛彈的成功率,令美海軍官員和媒體嘆服。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北極戰略地位的不斷提升和美俄在北極地區爭奪的不斷加劇,俄羅斯掌握的飛彈破冰發射技術將使其在北極競爭中贏得更多戰略主動。

由於北冰洋常年結冰,冰層很厚,從冰下發射洲際彈道飛彈難度很大。《福布斯》雜誌稱,以往潛艇在冰下發射洲際彈道飛彈有兩種辦法。一是找到一個尺寸滿足發射洲際彈道飛彈需要的冰窟。二是讓潛艇上浮,撞出一個缺口發射洲際彈道飛彈。這兩種方法都存在很大缺陷,尤其是第二種方法,一不小心就會損壞並暴露潛艇。

《福布斯》雜誌稱,俄羅斯的新方法是在發射洲際彈道飛彈前,先發射一枚破壞力很強的特殊飛彈衝破冰層,給洲際彈道飛彈開闢足夠的發射空間。該方法不僅快速,且不會對潛艇安全構成威脅。

軍情畫外音:「曾經是世界邊緣的北極正緩慢轉變為世界的中心,它是經濟活動和投資中心,是航運樞紐,是戰略利益轉折點。」美國蘭德公司發布的報告稱,隨著氣候變暖冰層融化,這裡蘊藏的油氣等自然資源勘探和開採將越來越便利,外國船隻的航海活動將越來越頻繁,有關於北極資源的爭奪大戰將愈演愈烈。

誰能在北極佔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誰就可能佔有更多物質資源。然而,如何在冰面作戰一直是個世界性難題,美軍多次在該地區加強訓練演習。去年,美核潛艇曾就破冰發射洲際彈道飛彈進行各種試驗,後因技術有限、計算不準確等問題,導致整個潛艇卡在冰面上。如今,掌握冰下發射洲際彈道飛彈新方法,對俄羅斯贏得北極地區戰略主動權頗有助益。

世界軍事強國早已嗅到北極「黃金味」,都希望從中分得一杯羹。一方面,俄羅斯通過軍演習、軍事創新的方法手段加快北極部署步伐,將北極視為發展戰略優勢的新空間。另一方面,美國聯合北約中的北極國家,從東西兩向打造夾擊俄羅斯的「雙鉗」攻勢,不斷向北極增派軍事力量、派駐軍隊訓練、出動戰略核潛艇進行戰略值班。

當然,美軍也為軍事實踐付出了不小代價。比如,美軍27日一架陸軍飛機在一次例行訓練中在南加州附近海域墜毀,導致兩名士兵死亡,三人受傷。

在全球油氣資源日趨匱乏的今天,被稱為「第二個中東」的北極價值日益凸,其自然資源極為豐富,除了有富饒的漁業和豐富的水利,風力森林等可再生資源之外,還有不可再生的石油,天然氣,銅鈷鋅,鉛,金鐵,金剛石,稀有元素等。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公布了一份最新的報告,北極地區擁有原油存儲量900億桶。天然氣超過470,000億立方米,而且擁有全球13%的未探明石油儲量,同時擁有全球30%未開放的天然氣儲量和9%的世界煤炭資源。

俄羅斯不斷探索新方法、新技術,能助其守住北冰洋戰略利益,意在瓦解美國的攻勢。

相關焦點

  • 愛好者收藏30張日軍繪製長沙地圖 部分至今仍準確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本版撰文/記者 範亞湘  長沙東、北部重點鄉鎮和關隘都專門單獨繪製了地圖,連一條鮮為人知的羊腸小道都可以在地圖裡找到,「日軍70多年前繪製的長沙地區地圖,那樣精密、詳盡,有些地圖至今還很準確」。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
  • 【試題速遞】衢州市2020年12月高三教學質量檢測
    完成7、8題。模擬強降水30分鐘,觀察土樣表面溢流狀況。下為模擬裝置圖。完成11、12題。A.春分前後,緯度越高,日凌開始越早B.秋分前後,緯度越低,日凌開始越晚C.日凌發生時,越往東,開始時間越早D.日凌發生時,越往西,結束時間越晚20.2017年10月8
  • 繳獲大批日軍物資卻慘遭馬步芳打劫,馬鴻逵為何讓抗日英雄寒心
    日軍在東北成立偽滿洲國後,不僅在內蒙成功策反了德王,建立了傀儡政權,還想進一步在西北成立「回回國」,邀請寧夏軍閥馬鴻逵「登基」。相比於偽蒙政權,日本人更看重馬鴻逵。這不光是因為馬家軍實力強勁,最重要的是寧夏地理位置對於日軍來說太重要了。
  • 東方馬其諾:終結日軍的「最後戰場」
    儘管炎炎的烈日已經讓室外的溫度升到了30多攝氏度,但走進要塞,依然寒氣逼人。要塞裡依然保留著當年的兵室、軍官宿舍、發電所、通訊所、浴池、彈藥等設施和物品,不時躍入眼前的殘垣和裸露的鋼筋,向人們講述著那段沉痛的歷史。
  • 遠徵軍首次用烈焰噴射器噴燒日軍,老兵回憶:日軍燒的血肉橫飛
    借這位日軍主計軍官的比喻,遠徵軍滇西反攻最後的戰果,就是斬斷了兩個「龍頭」,砸爛了一段「龍身」,最後,日軍拖著血肉模糊的殘肢退縮到緬甸去了。戰時,一直令日軍諱莫如深的是,「龍陵」的含義為龍的墳墓,「龍兵團」葬身於此,簡直是命中注定。
  • 3.6萬日軍突襲,8萬英軍拱手而降,1942年災難般的新加坡戰役
    1942年2月8日,潮退,日軍開始攻擊大英帝國所屬的海峽殖民地政府,新加坡戰役開始。日本軍隊使用充氣艇開始橫渡新加坡海峽,駐新加坡英軍最高指揮官白思華指揮不當,他一直以為日軍主攻方向是登陸東北部的海岸,所以集中部隊防守新加坡東北部。當日軍開始在西北岸登陸時,認為日軍是假裝進攻西北部,拒絕支援西北岸的駐軍。
  • 圓通速遞:拼多多件量佔30%,四個月前阿里增資成第二大股東
    1月13日消息,AI財經社獲悉,圓通速遞在互動平臺回答投資者疑問時表示,公司快遞業務以電商件為主,來自拼多多平臺的件量持續增長,目前佔比30%左右。圓通最近的大動作發生在2020年9月1日,阿里以66億元增持圓通12%的股份,完成後憑22.5%總佔股成為圓通第二大股東,圓通創始人、董事長喻渭蛟夫婦仍是公司實控人,佔股超41%。當時,二者宣布合作重點集中在全球化和數位化,沒想到和阿里走得很近的圓通,與拼多多也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文 | AI財經社 劉雪兒 編輯 | 陳芳)
  • 齊齊哈爾8名日軍遺留毒氣受害者明日將赴日請願
    歷時兩年的中日律師就日軍侵華遺留化武齊齊哈爾對當地群眾危害的調查取證,於近日結束。27日中午,齊市毒氣受害者王成、丁樹文等8人赴日請願團從齊市乘火車前往北京,29日中方律師與8名毒氣受害者從北京飛往日本,要求日本政府給予受害賠償,並採取切實可行措施,徹底清除日軍侵華遺留大量毒氣彈,以保障中國民眾人身財產安全。
  • 抗戰中的日全食:日軍恐慌國旗讓天狗吃了
    由於宜昌是距重慶最近的戰略門戶,因此日軍在1940年6月攻陷宜昌後,便派十一軍第十三師團駐防。此時該師團已抽出30%的兵力支援長沙作戰,宜昌實際只有1萬多人防守。9月6日,蔣介石接到宜昌日軍兵力不足的情報後,立即命令第6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向宜昌之敵發起進攻,以此策應長沙會戰。
  • 《戰地5》太平洋戰爭演示 「美軍劍聖」武士刀狂砍日軍
    《戰地5》太平洋戰爭演示 「美軍劍聖」武士刀狂砍日軍遊戲中美軍也可以裝備武士刀,演示中的玩家如同劍聖一般狂砍日軍,甚至讓人感覺《守望先鋒》的源氏亂入。
  • 抗戰中的日全食事件:日軍恐慌「國旗讓天狗吃了」
    第二次長沙會戰中的「日全食事件」   1941年8月26日,日本大本營以第538號命令批准日軍駐華中第十一軍再次進攻長沙的作戰計劃,企圖一舉殲滅中國第九戰區主力,打開入侵中國西南大後方的門戶。不料中國軍隊的頑強抗擊使日軍陷入步步血戰境地,部分日軍還在撤退中陷入重圍死傷慘重,整個戰役損失達4.2萬人。  8月下旬,日第十一軍主要作戰兵力開始秘密向湘北集結。
  • 近2萬日軍被蘇軍痛打,日軍少將死法太窩囊,不好意思公開
    在抗日時期,有不少日軍高級將領死法窩囊,如有著日本「軍神」之稱的飯冢國五郎,在擺拍照片的時候被中國士兵擊斃,死法讓人想起都好笑,還有另一位死法特別窩囊的日軍少將。更可悲的是他的運氣還很差,1939年7月1日,岡本德三跟隨日軍小林少將一起到了中國蒙古的哈拉哈河東岸,當時日軍為了在這裡防禦蒙古軍隊和蘇軍,小林少將率部近2萬人。當時日軍在東岸駐紮和蒙古軍和蘇軍在西岸,一次在巡視過程中出現矛盾,雙方開火,當時蘇軍在坦克偵查,在交火過程中佔了便宜,殺了不少日軍士兵,日軍小林少將不甘心吃虧。
  • 美軍艦打撈上來30多名日軍,審訊完後,美艦長下令:直接丟回海裡
    大家都清楚,二戰時期的日軍真的很瘋狂,可以說是殘忍至極。起初,美國大兵和他們交手時還並不清楚這一點,但是隨著戰爭的不斷深入,美國大兵們開始發現,他們眼前的這個對手不簡單,他們會抓住任何一個你喘息的機會給予最致命的打擊。所以,美軍高層決定,對待日軍決不能心慈手軟。
  • 女烈士死前向日軍提一要求,日軍欣喜若狂,事後卻為之痛苦不已!
    第六師團成軍於明治維新時期,準確的日期是1888年5月14日。因為在九州熊本縣編成且代號為「明」,又被稱為明兵團或熊本兵團。作為日本第一批成軍的近代化部隊,由九州精壯礦工組成的第六師團受過極其嚴格的訓練。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就是第六師團和成立於仙臺的第二師團被並肩稱為日本陸軍中最強悍最有戰鬥力的部隊。
  • 血戰雞籠山,日軍是如何夜襲作戰的?排長:日軍夜襲有三個特點
    1938年10月,日軍攻佔武漢後,在湖北陽新、通城方面,以通城為據點,與中國守軍第37軍前哨部隊保持接觸。不久後,第37軍第140師調歸第79軍夏楚中軍長指揮。第140師駐平江北之南江橋(幕阜山下),師長為宋思一,副師長為李棠,戰鬥指揮所設於高橋。第837團團部駐高橋,團長是徐定遠。當時許俊陶26歲,任第837團第一營三連第一排中尉排長。
  • 狂虐日軍的超級戰艦,進駐日軍東京灣,見證日本的投降
    見證日軍投降的超級戰艦密蘇裡號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為44560噸,滿載排水量55710噸,航速為31節,可以說是當時最出色的幾款戰列艦之一。在裝甲防護上,主裝甲帶中艦體裝甲厚度為312mm,水平方向為三層總共222毫米厚度的裝甲,這些裝甲厚度僅次於大和級戰列艦。
  • 重慶抗戰故事:閃電出擊打瞎日軍眼睛(組圖)
    市民抬運擊落的日偵察機《新華日報》1940年5月21日關於「5·20」空戰的報導。重慶抗戰時期照片中,有一張老百姓抬著打下日軍飛機的照片被廣為稱道,對於被日機連續轟炸的重慶來說,打下敵人飛機無疑非常鼓舞鬥志。根據空戰史專家唐學鋒的研究,照片中被打下的日機是一架偵察機。
  • 武漢會戰日軍到底損失多少人?
    中日兩軍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對峙,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個省,從6月6日一直激戰到10月26日中國軍隊主動撤離武漢結束。武漢會戰也被稱為擊斃日軍最多的會戰,按照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根據各部隊戰鬥詳報統計的日軍傷亡人數為25.6萬人。
  • 2020年11月丨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月報速遞
    月報速遞 2020.11第七屆全國智能製造學術會議(NCIM』2020) 在廈門成功召開11月6-9日,由學會主辦、CAAI智能製造專業委員會和華僑大學聯合承辦的「第七屆全國智能製造學術會議」(NCIM』2020)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
  • 日軍絕密「柳」計劃!潛艇偷運核武,美軍截獲電報倒吸涼氣
    第1艦艇分隊的第8潛艇中隊,受命從馬紹爾群島啟航,移駐到馬來半島的擯榔嶼,伺機出動。此時該中隊擁有4艘遠洋潛艇,即伊-10/16/18/20(巡潛甲/丙型),以及新銳的伊-30(巡潛乙型)。他們在4月22日從擯榔嶼出發,僅一周後,打頭陣的伊-30就取得重創英國海軍「拉米利斯」(HMS Ramillies)戰列艦、擊沉1艘油船的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