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四大海上據點,妄圖對中國「網兜形」圍堵……
美軍「馬斯廷」號驅逐艦擅闖西沙
美國不斷在印太地區進行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主要依靠4個軍事基地……一是西北太平洋據點:橫須賀基地;二是西太平洋據點:關島海軍基地;三是西南太平洋據點:達爾文港海軍基地;四是印度洋據點:迪戈加西亞。這四個軍事基地形成半環形,圍繞我周邊海域進行抵近情報偵察。
8月27日,美軍「馬斯廷」號飛彈驅逐艦擅自闖入中國西沙領海,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組織海空兵力全程對其跟蹤監視、查證識別,並予以警告驅離。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馬斯廷」號第一次被中方點名。8月18日,「馬斯廷」號驅逐艦就自北向南穿航臺灣海峽。「馬斯廷」號是美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滿載排水量9200多噸。配備SPY-1D相控陣雷達系統,裝有MK-41垂直發射系統,載彈量為90枚,主要配備標準SM-2飛彈,還配有反潛直升機。該艦主要是將艦隊防空視為主要作戰任務。
軍情畫外音:西北太平洋據點橫須賀基地、西太平洋據點關島海軍基地、西南太平洋據點達爾文港海軍基地這三個基地由北向南,行至西南太平洋據點達爾文港海軍基地時,達到頂點接近澳大利亞,然後向東至印度洋方向達到迪戈加西亞基地,四點沿我海岸線連成一個「半環形」網兜。
美建立軍事基地需考慮地理位置、自然條件、設施條件和政治條件等幾個方面。目前,美軍事基地布局的主要特點是以本土基地為核心,以海外基地為前沿,點線結合。既重視前沿基地,又重視戰略運輸線上的中間基地以及後方基地。控制戰略要點,扼守海上咽喉。
美軍目前控制的海上咽喉包括:阿拉斯加灣、印尼望加錫海峽、巽他海峽、馬六甲海峽、紅海南端曼德海峽、地中海與大西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北端蘇伊士運河、波斯灣的荷姆茲海峽、朝鮮海峽、古巴以北的佛羅裡達海峽。
美國在二戰後,其軍事基地幾乎遍及全球,最多時曾達5000多個。冷戰結束後,美軍事基地的數量大大減少。目前,美海外軍事基地374個,分布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駐軍30萬人;本土基地871個,其中海軍基地242個,空軍基地384個。
在我周邊主要有上述4個海上基地。其中,西北太平洋據點橫須賀基地可同時停泊包括航母在內的各種艦艇300餘艘。它也是美國國土以外唯一一處具有航空母艦母港機能的港口。西太平洋據點關島海軍基地雖然停泊艦艇只有80餘艘,但這裡是美軍西太平洋作戰體系的重要戰略支點和聯繫本土與東亞的重要樞紐,建成了美空軍第二大航空燃油儲庫,已部署4艘「洛杉磯」級核動力攻擊潛艇。西南太平洋據點達爾文港海軍基地,美軍的艦艇和飛機從這裡出發,很快就可以進入南海等熱點區域。印度洋據點迪戈加西亞基地,可起降包括戰略轟炸機在內、美軍現役幾乎所有型號的飛機,這裡也成為支撐美軍全球戰略行動的重要樞紐之一。美國加強印太戰略部署,這4個支撐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俄軍建2艘「北風之神」核潛艇,發射16枚圓錘彈道飛彈可在半小時內毀滅地球上任意一個中等國家
俄羅斯海軍「北風之神」核潛艇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俄羅斯聯合造船集團總裁阿列克謝·拉赫馬諾夫向衛星通訊社表示,北方機械製造企業生產聯合體(簡稱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將在今年開工建造最後兩艘955型「北風之神-A」級戰略核潛艇。
俄羅斯海軍高層此前曾多次表示,俄海軍艦隊需要十艘「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2019年籤署了第九艘和第十艘955-A型核潛艇建造合同。
目前,俄羅斯海軍裝備有四艘955型核潛艇,另外四艘處於建造階段。
軍情畫外音:北風之神級核潛艇水下滿載排水量2.4萬噸,全長170米,全寬13.5米,吃水10米,搭載一臺OK-650型壓水核反應堆(與颱風級相同),最大輸出功率380兆瓦,驅動一臺泵噴式推進器,水下最大航速30節。圖為北風之神級數圖,介紹了該級艇相關的各項性能。
核潛艇,是核動力潛艇的簡稱,是以核反應爐為動力來源的潛艇。由於這種潛艇的生產與操作成本,加上相關設備的體積與重量,只有軍用潛艇採用這種動力來源。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美國的「鸚鵡螺」號,1957年1月17日開始試航,它宣告了核動力潛艇的誕生。目前全世界公開宣稱擁有核潛艇的國家有6個,分別為:美、俄、中、英、法、印。其中美國和俄羅斯擁有核潛艇最多。核潛艇的出現和核戰略飛彈的運用,使潛艇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16枚「圓錘」潛射彈道飛彈是北風之神級的最具威懾力武器,最大射程1萬千米,每枚飛彈最多可載10個分導核彈頭(15萬噸TNT當量),一艘可搭載160個核彈頭,打擊精度可達350米內。
按理論計算,一艘北風之神級核潛艇發射的16枚「圓錘」彈道飛彈可在半小時內毀滅地球上任意一個中等國家。
美日澳印拼湊「四國聯盟「,謀劃高級別安全會談,又想背後整事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羅伯特·奧布萊恩日前稱,打算在9月和10月與印度、澳大利亞和日本舉行「四國聯盟」安全夥伴高級別會談。
奧布萊恩說,美國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利害關係巨大」,是世界經濟不斷向前邁進的引擎,美國將在那裡發揮重大作用。他們想加強與盟友的防務夥伴關係和外交夥伴關係,營造一個安全、有保障的印太地區。
奧布萊恩再次渲染所謂「自由通航」。
軍情畫外音: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自2007年起開始進行不定期的非正式對話,稱為「四方安全對話」。當時,中澳關係還不錯,澳大利亞曾向中國保證,四方機制將只限於貿易和文化問題上。彼此,中印關係尚可,印度也中國強調,四方對話不涉及安全問題。
然而,如今看來,不知是印澳忘記了自己說了什麼,還是他們本來就是說的假話鬧著玩的。他們不僅拉團結夥、背後整事。今年7月,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在第一島鏈+島鏈延長線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孟加拉灣組織海上聯合演習,主要目的是把中國海軍圍堵在第一島鏈以內,封鎖馬六甲海峽和控制孟加拉灣。
可見,「四方安全對話」實則打著安全的旗號,從海上圍堵中國,對抗意圖明顯。印美勾搭由來已久,早在1962年印度全面潰敗之後,時任總理的尼赫魯接連兩封信向美國求救。從實際情況來看,印度成為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最積極策應者之一。
有軍事專家分析,重返亞洲的美國,並不甘心在第一島鏈的圍堵,一直採取更加激進的「鉗形包圍圈」。
從地理空間上看,將一些支點串起來,就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美日印澳「聯合制衡」戰略所形成的態勢,可以形象地表述為「鉗形包圍圈」。在「鉗嘴處」,最有鉗制力的是印度這個位置。從另一個角度講,美國也一直將印度作為最佳的「戰爭代理人」。
穿越俄北極地區所有海洋,俄遠航演練回應北約挑釁,北極資源搶奪大戰如弦在箭
加拿大戰機參加演習畫面
據俄紅星電視臺等媒體報導,俄海軍北方艦隊北極艦艇編隊8艘戰艦和輔助船舶,以及1000餘名海軍陸戰隊員正在開展第9次年度北方海航道遠航演練。此次演練將持續兩個半月,其間將穿越俄北極地區所有海洋,最終抵達太平洋海域,預計10月下旬返回北方艦隊駐泊地。
俄媒體稱,北方艦隊在俄屬北方海航道的例行遠航活動具有深層含義,是捍衛俄在北極地區國家利益的必要舉措。此前,北方艦隊也曾與其他部隊和航空兵開展北極地區登陸演練。俄海軍之所以堅持在北極地區開展類似遠航演練行動,其背景是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成員國軍隊在該地區的活動頻率進一步增強。隨著氣候變暖冰層融化,這裡蘊藏的油氣等自然資源勘探和開採將越來越便利,外國船隻的航海活動將越來越頻繁。
為捍衛在北極地區的利益,北方海航道持續加強兵力兵器建設,包括開展遠航演練。這些舉措旨在表明俄有能力反擊潛在敵人發動的侵略行動,保衛國家安全。
軍情畫外音:演習中,編隊官兵開展「登陸兵向未設標岸登陸戰鬥」跨軍種戰術演習,演練艦艇靠岸、人員與技術裝備登陸行動,遂行保衛重要工業目標的任務,參演裝備包括1艘大型反潛艦、兩艘大型登陸艦和海軍版卡-27直升機等。
北極地區周圍的陸地、島嶼已基本由北冰洋沿岸國家分佔完畢。國際上公認的只有北冰洋中心區域是不歸任何國家所有的公共海域,世界各國可自由開展科學考察。
北極地區向來是國際政治的焦點之一,包括整個北冰洋以及格陵蘭島(丹麥領土)、加拿大、美國阿拉斯加州、俄羅斯、挪威、瑞典、芬蘭和冰島八個國家的部分地區。
對北極地區進行首次綜合性科學考察是在1882~1883年的第一個國際極地年。第二次國際極地年科考在1932年8月1日~1933年8月31日開展,參加的國家就已增加到34個,在北極建立了43個永久性的考察站。1990年,環北極的八個國家聯合正式成立國際北極科學研究委員會。
通過北極地區,是從東西半球到另一半球的最短航線,打通了歐亞大陸與北美大陸之間的東北航線和西北航線。二戰之後,隨著冷戰開始,北極地區成為了美蘇潛艇角逐的舞臺。雙方潛艇多次在北冰洋冰蓋地下遭遇。美國還曾經通過竊聽蘇聯地下電纜和潛艇來獲取機密情報。
近日,衛星圖曝光俄軍加長北極基地跑道 可起降部署戰略轟炸機。據The Drive網站「戰區」專欄報導,最新的衛星圖像顯示,俄羅斯軍方正在對納格爾斯科耶基地的機場跑道進行加長。
納格爾斯科耶基地是俄羅斯最靠北的軍事基地,位於戰略意義日益突出的北極地區。克林姆林宮此前宣布,該基地從今年4月開始投入運營。現在看來,該基地很快就能夠支持重型空中力量的常規部署,俄軍甚至可以在此部署戰鬥機前沿部隊。
2020年8月13日的衛星圖像顯示,納格爾斯科耶基地的跑道加長工作已經基本完成,長度達到11500英尺(約3.5千米),比之前的大約8200英尺(約2.5公裡)有顯著加長。這一加長使得該跑道可以輕鬆支持俄軍任何一款戰機在此起降。在2020年4月俄羅斯北方艦隊的一份新聞稿中,俄軍宣布該基地的設施有能在全年進行常規運行。
潛艇冰下發射洲際飛彈,俄大動震驚美媒
俄海軍新一代亞森級核潛艇部署在北冰洋
近日,美《福布斯》雜誌發文稱,俄羅斯潛艇找到一種從冰下發射洲際彈道飛彈的新方法,大大提升從冰下發射洲際彈道飛彈的成功率,令美海軍官員和媒體嘆服。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北極戰略地位的不斷提升和美俄在北極地區爭奪的不斷加劇,俄羅斯掌握的飛彈破冰發射技術將使其在北極競爭中贏得更多戰略主動。
由於北冰洋常年結冰,冰層很厚,從冰下發射洲際彈道飛彈難度很大。《福布斯》雜誌稱,以往潛艇在冰下發射洲際彈道飛彈有兩種辦法。一是找到一個尺寸滿足發射洲際彈道飛彈需要的冰窟。二是讓潛艇上浮,撞出一個缺口發射洲際彈道飛彈。這兩種方法都存在很大缺陷,尤其是第二種方法,一不小心就會損壞並暴露潛艇。
《福布斯》雜誌稱,俄羅斯的新方法是在發射洲際彈道飛彈前,先發射一枚破壞力很強的特殊飛彈衝破冰層,給洲際彈道飛彈開闢足夠的發射空間。該方法不僅快速,且不會對潛艇安全構成威脅。
軍情畫外音:「曾經是世界邊緣的北極正緩慢轉變為世界的中心,它是經濟活動和投資中心,是航運樞紐,是戰略利益轉折點。」美國蘭德公司發布的報告稱,隨著氣候變暖冰層融化,這裡蘊藏的油氣等自然資源勘探和開採將越來越便利,外國船隻的航海活動將越來越頻繁,有關於北極資源的爭奪大戰將愈演愈烈。
誰能在北極佔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誰就可能佔有更多物質資源。然而,如何在冰面作戰一直是個世界性難題,美軍多次在該地區加強訓練演習。去年,美核潛艇曾就破冰發射洲際彈道飛彈進行各種試驗,後因技術有限、計算不準確等問題,導致整個潛艇卡在冰面上。如今,掌握冰下發射洲際彈道飛彈新方法,對俄羅斯贏得北極地區戰略主動權頗有助益。
世界軍事強國早已嗅到北極「黃金味」,都希望從中分得一杯羹。一方面,俄羅斯通過軍演習、軍事創新的方法手段加快北極部署步伐,將北極視為發展戰略優勢的新空間。另一方面,美國聯合北約中的北極國家,從東西兩向打造夾擊俄羅斯的「雙鉗」攻勢,不斷向北極增派軍事力量、派駐軍隊訓練、出動戰略核潛艇進行戰略值班。
當然,美軍也為軍事實踐付出了不小代價。比如,美軍27日一架陸軍飛機在一次例行訓練中在南加州附近海域墜毀,導致兩名士兵死亡,三人受傷。
在全球油氣資源日趨匱乏的今天,被稱為「第二個中東」的北極價值日益凸,其自然資源極為豐富,除了有富饒的漁業和豐富的水利,風力森林等可再生資源之外,還有不可再生的石油,天然氣,銅鈷鋅,鉛,金鐵,金剛石,稀有元素等。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公布了一份最新的報告,北極地區擁有原油存儲量900億桶。天然氣超過470,000億立方米,而且擁有全球13%的未探明石油儲量,同時擁有全球30%未開放的天然氣儲量和9%的世界煤炭資源。
俄羅斯不斷探索新方法、新技術,能助其守住北冰洋戰略利益,意在瓦解美國的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