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動儀眾所周知,是中國漢朝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那麼地動儀真的有那麼神奇嗎?張衡又是怎麼發明的呢?發明出來後這個地動儀有發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接下來我們就詳細來說說!
公元125年前後連接發生了好幾起地震,而且出了地震之外朝廷那邊也不安生,皇帝都換了好幾個,最後11歲的小皇帝漢順帝登基當上了皇帝。短短幾年時間地震頻發,皇帝更換頻繁,老百姓更是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因為在當時那個時代,人們對地震了解的都不太多,大家都覺得這天地之間變化和人間發生的事情是相對應的。有個詞叫「天人合一」,比方說,天上的日月星辰有什麼變化,什麼日食、月食、地震、山體滑坡、海嘯、洪水這都說明國家的統治和秩序出現了大問題。在當時古代有一種說法,那個時候人們都比較迷信,認為凡是出了這種事,皇帝肯定是做錯事了,需要皇帝下罪己詔,來檢討。
當時換了幾代皇帝後,在宦官的幫助下,最年輕的漢順帝算是即位當上了皇帝把持了朝政。其實漢順帝當上皇帝後,他身邊的人心裡有在打鼓,萬一這天下再有異常怎麼辦呢?必須找一個懂天象的人來坐鎮,這時候大家想到了一個人,一個眾望所歸的人選,大家一致公認的一個精通天文、陰陽、算術等,這個人就是南陽人張衡。
張衡被任命為太史令,太史令是幹什麼的呢?就是掌管天下曆法,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天文臺臺長。雖然官職不高,但是地位很高,因為太史令在這個時候是作為上天和人類的翻譯官,還是一個很受大家尊崇的一個官位。
為什麼要選張衡來做這個太史令呢?因為張衡家裡有家族傳承,張衡的祖父當過太守,為官清廉。張衡從小也是刻苦讀書,不僅能寫一首好文章,而且還喜歡研究天文、地理、機械製造等。其實張衡也不是第一次當太史令了,當時張衡在漢安帝的時期,已經當過一段時間太史令,還做了一些天文方面的貢獻。
當時張衡在天文方面的學術水平,那時公認的了不起。當年在朝堂上討論過關於曆法的問題,因為當時的官員覺得,災難太多,就採用當時帶有迷信色彩的老曆法。但是張衡不同意,張衡就拿出了他研究多年的天文觀測記錄,把這些記錄和各種曆法的理論推算,做出比較後,選擇了更為科學的曆法。
這次張衡再次擔當了太史令一職,定是要大展拳腳。每過多久就做出來了一臺神奇的機器,這就是傳說的候風地動銅儀,也就是現在的地動儀。地動儀在歷史文獻中,確實也出現過好幾次,後漢書張衡列傳中有大量的記載。這個地動儀是什麼樣子呢?跟我們現在教科書上的地動儀是一樣的嗎?還真別說,真差不錯。因為後漢書中有記載,專門對這個地動儀有詳細的描述,直徑有八尺,上面有蓋子,像是一個酒樽,在表面上還有鳥獸等動物的形象。儀器的內部有一根柱子,上面連接著八道機關,儀器的外面設置有八條龍,每條龍頭的嘴裡都鑲嵌一枚銅球。而且對著八條龍的下面有八隻蟾蜍,這些蟾蜍都是張大著嘴,就等著接龍頭吐出來的銅球。說的這麼詳細,說明當時的史官應該是見過實物的。
在後漢書中還記載有這個地動儀的預測方式,一旦哪個地方發生地震,指向那個方位的龍頭,就會吐出這顆銅珠,正好落到下面蟾蜍的嘴裡。由此來判斷發生地震的方位!史書記載漢順帝公元133年,地動儀造成之後,洛陽就發生了一場地震,但是可惜的是地動儀當時就在洛陽,等於在震中位置,所以無法確認定位。地震發生後,漢順帝是戰戰兢兢,就趕緊下了罪己詔。為了進一步了解天象,漢順帝對張衡也越發的重視,趕緊給張衡升了職,還讓張衡帶在自己身邊待命。張衡當時還真給漢順帝解釋了洛陽地震的事情,因為當時都迷信「天人合一」只要有災難發生,那肯定是皇帝做了不對的事情造成的。那時候是宦官和外戚一塊把持朝政的,一邊是皇帝的老丈人家,一邊是當年擁立漢順帝的19名宦官,這19名宦官擁立漢順帝當上皇帝後,皇帝就對這19名宦官封了大官。因此東漢就向著宦官當權的末路是越走越近,張衡對這些宦官當權的事情都看在眼裡,也很有想法,所以就借著地震的時機,就委婉的向皇帝提意見。意思就是說皇帝有點大權旁落。還沒等漢順帝反應過來,宦官們就反應過來了,於是張衡就成了這些宦官的眼中釘,肉中刺了。在宦官的密集攻擊之下,漢順帝只有無奈的讓張衡離開了京師。
在公元138年隴西還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在這時候張衡留在京師的地動儀就登場了。張衡列傳中記載地動的龍嘴裡吐出了龍珠,方位正好是隴西方向,使得京師的不少人都感到很奇怪,結果過了兩天果真就消息傳來,說是隴西發生了大地震。
從此京師上下對地動儀是心服口服,地動儀也一舉成名。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史書名氣這麼大的地動儀,在後代人嘗試復原之後,卻沒有產生這樣的效果。當年仿製的地動儀就放在北京,後來唐山大地震的時候,地動儀並沒有給出預測感知。難道是史書記載的有問題,還是後代人仿製的時候沒有掌握核心技術。
張衡死後五十年,一位來自隴西的軍閥,董卓來到洛陽。董卓來的洛陽後,因為要製造錢幣就把當時洛陽的銅製品全部煉化,據推測當年的地動儀可能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毀掉的!
今天就講到這裡,歡迎大家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