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憶溈:時間哲學家

2021-01-10 鳳凰網

聚焦實力派作家

作為一個嚴肅、內省的小說家,薛憶溈的小說充滿了對生命終極問題的哲學追問,而時間是他的小說關注的核心。他超高的思想深度和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以及他對文壇的刻意疏遠,使他成為迷人的文學異類。

薛憶溈的小說並不是著意於編織一個精彩連貫的故事,而是通過一個個生活的片段和細節,展示人類複雜、痛苦的精神世界以及時間本身的重量。作品有很多對於時間的哲學性的思考和追問,文字整潔考究、準確精到,情感節制。可以說,作家是用數學家和哲學家的眼光來看待小說創作的。

卑微——時間中的生命

在薛憶溈的理解裡,時間就是無限。他曾借《遺棄》中主人公圖林的一個奇怪的夢來表達這種無限。那是關於一個在沙漠中跳舞的女人的故事,她一層一層地撩起自己的裙子,速度快得驚人。但是圖林認為那個女人肯定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撩到最後的一層,那是一條無限的裙子,她的裙子裡藏著最完整的概念。

如果說時間是無限,那麼生命就是那個有限時間裡的觀賞者,他永遠都無法看到生命最完整的概念。時間永不停歇地前行,生命在這條無盡的長河中仿佛塵埃一般微不足道,時間中的生命顯出了卑微的本質。

正因為生命的卑微本質,薛憶溈的文字總是充滿了克制與不忍。不忍之心是對凡俗生命的最大尊重,所以在《計程車司機》中,我們只看到天上的雨和主人公臉上的淚,卻沒看到他妻女慘死的畫面;在《通往天堂的最後一段路程》中我們只看到懷特大夫在信中對往事的回憶和他的孤獨,卻沒看到他情緒的失控和發洩;在《首戰告捷》中,我們只看到將軍的痛苦和茫然,卻沒看到將軍家人遭受災難時的任何細節。即使生命無法擺脫卑微的本質,薛憶溈也給予了生命應有的尊重。

時間的形式在薛憶溈作品裡佔據中心的位置。在《老兵》中,多重的時間被平行放置,取得了讓人瞠目結舌的藝術效果——四十年前戰爭的殘酷,一瞬之前稻田裡浩劫的場面,通過排長的潛意識被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瘋狂的世界。

死亡與愛情——卑微的源頭

生命卑微的源頭來自死亡和愛情,這也是薛憶溈小說中經常展現的主題。在《「專門利人」的孤獨》這篇論文般考究的小說中,薛憶溈延續了《通往天堂的最後一段路程》的情感和邏輯脈絡,只是這一次的主人公直接變成了白求恩。作者通過對白求恩的文字和生平的大量考證,發現死亡與愛情的雙重枷鎖塑造了他特異的人生:白求恩在三十六歲時曾被診斷患上了肺結核,在當時這是一種致命的疾病,在他生命最黑暗的時期,他的第一任妻子離開了他,在失去愛情並最終戰勝死亡時,他開始發生「信仰的轉變」,開始嚮往「專門利人」的生活,並聲稱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不同的靈魂」。

《通往天堂的最後一段路程》中還有一位年輕的女醫生弗蘭西絲,她出生於一個窮苦的家庭,為了一個模糊的目標成了隨軍醫生,她白天堅強深夜痛哭,死亡如影隨形。「傍晚的時候,弗蘭西絲在一次心不在焉的空襲中喪生了。」這句話被多次放在小說的段首——無論空襲如何「心不在焉」,弗蘭西絲卻是確確實實地在這次空襲中喪生了,死亡讓生命的卑微達到了一種極致。

在長篇小說《遺棄》(2012年版)中,死亡與愛情成為敘述的主要線索,以青年知識分子圖林一年的日記結構故事。因為發現了時間中生命的卑微與荒誕,圖林拋棄公職自我放逐,冷靜地思考著生命的本質問題,成了業餘哲學家,用日記記錄了那個時代的心靈,用文學表達他對世界的疑惑與恐懼,他寫下了關於生活的證詞。

在《遺棄》中,作家借主人公圖林之手,寫了16篇風格迥異、前衛大膽的短篇小說,它們是理解《遺棄》內涵的一條重要線索,《重逢》就是其中之一——它講述了愛情如何在時間面前,最終變成一出荒誕的悲劇。那對昔日的戀人最終沒有找到他們熱戀時埋下的愛情信物,女人說:「它還在,我相信它還在。關鍵是我們自己已經不在了。我們老了。時間把我們丟下了。」

真實與歷史——

時間與空間的獨特建構

薛憶溈曾借小說中人物之口,表達了他對真實與虛構(文中稱為「編造」)的看法。《遺棄》小說主人公圖林認為他的日記由「寫作」、「思想」和「生活」三種材料混合而成,而這三種材料最終都屬於「編造」。可見薛憶溈對所謂絕對的真實是持否定態度的。真實只是存在於時間與空間的獨特建構之中。

此處的歷史是一種時間概念,也是一種特定的時代語境。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薛憶溈對歷史中個人的身份和自我的問題情有獨鍾。他特意將小說集《流動的房間》(2006年)中的作品分為兩卷,其中第二卷叫做「歷史外面的歷史」。什麼才是真實的歷史?也許第一卷的題目「城市裡面的城市」可以作為一種尋找答案的路徑。如果說「城市裡面的城市」是指生活在城市的人,那麼順著這個命題進一步下推,就是藏在人們身體裡的內心。人們內心的真實才是最終的真實。

三個中篇小說《廣州暴亂》、《一段被虛構掩蓋的家史》和《通往天堂的最後一段路程》有著對於歷史的連貫性的思考和追問:在歷史中的個人究竟有著何種身份和自我?《廣州暴亂》是關於死去的身份與殘存的自我,《一段被虛構掩蓋的家史》是關於虛構的身份與分裂的自我,《通往天堂的最後一段路程》是關於由他人改寫的身份與真實的自我。他者的言說和自我的言說,構成了一種同謀的關係,他們共同「創造」、「改寫」或者「虛構」歷史和歷史中的自我。

可見,真實只存在於短暫的時空建構中,真實常常被扭曲、掩蓋,真實必須藉助於主體才能夠部分地實現,這表明了薛憶溈逐步深入的探索。

薛憶溈是當代為數不多的一直堅持先鋒小說創作的作家之一,對於歷史中個人的身份和自我的關注,是先鋒小說家懷疑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對處於後現代的當下的深刻思考的結果。這一主題在薛憶溈後來的小說中有著更為深入的開掘,長篇小說《白求恩的孩子們》和短篇小說《小販》是其中的力作。《白求恩的孩子們》以多變的手法敘述了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白求恩」影響下長大的三個孩子的人生經歷——三個孩子一個自殺,一個他殺,另外一個帶著痛苦的記憶生活在白求恩的故國加拿大。小說將回憶和現實結合起來跳躍性地敘述,並將白求恩的研究資料和白求恩的生前書信穿插起來,又用學者和歷史的參與者的雙重身份對歷史進行質疑和追問,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內涵。

面對歷史,一切似乎都不像看起來那樣簡單,我們原來認為確鑿的一切都變得模糊曖昧起來。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那麼個人應該如何面對這一切意義的消失?這是先鋒小說家薛憶溈面對的難題,也是當下每一個認真思考的人面臨的難題。

馬文美,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生。

相關連結

薛憶溈,作家,1964年生於湖南郴州,現居加拿大蒙特婁。著有長篇小說《遺棄》、《白求恩的孩子們》,小說集《流動的房間》、《通往天堂的最後一段路程》等,以及隨筆集多種。

相關焦點

  • 作家薛憶溈:中文小說翻譯成外文時遭遇改動,作家該不該插手
    薛憶溈解釋,英文版《Shenzheners》的名字,翻譯尚未開始他就已經想好,不僅因為這部小說描摹的是深圳人的群像,更重要的是為了顯示與在英語世界裡同樣家喻戶曉的《都柏林人》(Dubliners)的聯繫,「《都柏林人》呈現的是囚禁在一座被時間麻痺的城市裡的脆弱心靈,而《Shenzheners》關注的也是中國『最年輕的』城市裡從來就被文學忽略的脆弱和內心。」
  • 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
    海德格爾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亦是整個現象學思潮的核心人物。他生於德國巴登烏騰堡郊區梅斯奇希村的一個宗教家庭,這成長背景使他終其一生都帶著夾雜著宗教意識的鄉土氣息,尤其反映在他的後期思想之上。然而當胡塞爾讀到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時,他才了解到海德格爾對現象學的理解,已經跟自己漸行漸遠。作為現象學的始創人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學生,不同於其他的人,海德格爾對分析人類意識的意向性結構不抱太大的興趣,他畢生專注的問題是到底存在是如何呈現給我們的。
  • 哲學家與物理學家的「時間」之戰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1922年4月6日,作為物理學家的愛因斯坦和那個時代最受人尊敬的哲學家柏格森的會晤,成就了前者,也成就了物理學。  《愛因斯坦與柏格森之辯:改變我們時間觀念的跨學科交鋒》這本書就開始於這次會晤。而在其他古文明中,時間常以循環而非線性的方式出現(如中國的天幹地支計年法)。  德國哲學家卡爾·洛維特在他的《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中曾這樣感嘆:「在我們這個時代,數百萬人默默地背上了歷史的十字架。」傳統的時間觀成為了敏銳的哲學家和科學家的反思對象。  近代的理性和科學方法,建立在分割和細化的研究方式上,這無異於把活的肌體解剖為各個器官單獨研究,丟失了真正的生命。
  • 海德格爾是怎樣的一位哲學家?
    第一部分區分了兩種類型的哲學家,即「巔峰型」的哲學家與「先知型」的哲學家。「巔峰型」的哲學家是一個時代精神的體現,代表了這個時代最核心、最輝煌的思想;而「先知型」的哲學家更多的是對他所處的時代的基礎、對那些當時被認為天經地義、無可置疑的概念和說法提出疑問、挑戰和批判的哲學家,前者如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作為希臘精神的頂端或巔峰、康德和黑格爾是近現代哲學的集大成者,後者如蘇格拉底、笛卡爾、尼採和海德格爾。
  • 僧侶與哲學家(圖)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譯者: 賴聲川出版時間20年後,他的父親,法蘭西學院院士、哲學家讓-弗朗索瓦·何維勒來到尼泊爾,與馬修·理察進行了一場為期十天的對談。
  • 記哲學家撞腦門事件
    雖然如此,河邊綠地也不只他們兩個人,在發生下述悲劇之前,哲學家和小鼴鼠還遇見兩個老大爺:一個一邊遛狗一邊晾毯子;一個一邊睡午覺還用個衣架晾起了衣服。哲學家和小鼴鼠來這裡偷花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小鼴鼠要摘的花在這片綠地的盡頭。時值初秋,草地上殘存的花並不多,除了三五叢橙黃色的秋英(格桑花)外,就只剩三兩朵不知名的紫色菊科植物。
  • 哲學家的故事:生存的困境
    ---馬克思、孔德和盧梭通常人們對哲學家思想的關注要遠遠超過對他們生活的關注。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哲學家畢竟是靠他們的思想來影響這個世界的。然而,這並不是說,他們的生活就是無趣的,或者是不值得關注的。恰恰相反,作為一個獨特的創造各種奇異思想的群體,他們的個性生活有趣而發人深省,特別是對於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前的哲學家是如此。
  • 海登·懷特:作為分析的心靈哲學家
    此外,時間的性質對於分析哲學而言是一個非常恰當的研究主題,遵循懷特的觀點,我們可以用以下術語來引出對時間的理解:敘事是意識思維中的時間結構。需要指出的區別在於,一方是對分析哲學家和言語行動理論家最有特點地處理的簡短句子的意義、涵義、指稱、意圖等要素進行哲學分析;另一方是在敘事層面對意義進行哲學分析。
  • 十大著名哲學家,經典名言
    本期給大家推薦了十個著名的哲學家,我 ,分別挑選了幾個比較好的哲學名句。1.約翰.洛克1632—1704,英國哲學家1.你擔心什麼,什麼就控制你。2.學到很多東西的決竅,就是不要一下子學很多的東西。3.權力不能私有,財產不能公有,否則人類就進入災難之門。
  • 十大著名哲學家的十大怪癖!
    等等這些問題時,往往能得出超出常人的真理,所以他們成了著名的哲學家,但是哲學家在生活中就很完美嗎?等你看完這些哲學家的怪癖,你絕對不會這麼想了。請看——十大著名哲學家的十大怪癖!1、叔本華(1788-1860)——愛養捲毛狗叔本華是精神上的流浪兒,他認為自己不屬於任何地方,也不屬於任何人。
  • 哲學家海德格爾恩仇錄
    從其個人生活經歷來看,海德格爾絕不是「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那一類哲學家。他在課堂上一邊大談「大在」、「命運」、「敬」、「畏」、「煩」、「此在」、「親在」、「向死之在」、「在世之在」等令人迷惑的哲學語詞,一邊把眼光投向臺下那個鮮活的生命,那個聲稱海德格爾是「一生的見證」的女大學生。海德格爾不僅引導眾弟子進入存在哲學的迷宮,而且引出了與其眾弟子的愛恨情仇。
  • 牛津法理學講席:哲學家的殖民地?
    原因自然是牛津大學法學院的這一法理學講席在法學界的崇高地位,以及張美露的特殊履歷:她是一位哲學家。除了張美露的華裔女性身份頗有話題性外,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牛津大學法學院的這一法理學講席在法學界的崇高地位,以及張美露的特殊履歷:她是一位哲學家;雖然她在哈佛拿過法學學位,但她一直在哲學系任教,從事倫理學領域的前沿工作;她與當代最頂尖的法哲學家約瑟夫·拉茲(Joseph Raz)有著密切的私人關係和理論上的互動,但他們聊的更多的是實踐理性而不是「法律的權威」。
  • 為什麼歷史上有很多物理學家、數學家同時又是哲學家?
    所以,你根本也看不到哪位哲學家會跑去做實驗,或者取觀測天文現象。正是基於科學的範式,科學在牛頓之後開始飛速的發展起來。從牛頓時代到愛因斯坦時代,中間大概有200年的時間,你會發現科學家你知道的一抓一大把,但是同時是科學家和哲學的人,幾乎很難找得到。我們可以列舉兩位,大家來感受一下,一位叫做龐加萊。
  • 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柏拉圖又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三者並稱為「古希臘三哲」。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涉及柏拉圖的知識主要以客觀題為主,主要考查人物與觀點、著作等匹配與辨別。1.稱號: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教綜易錯1000題】領取注意事項!
  • 宇宙大爆炸理論,讓哲學家靜悄悄的走開
    特別是哲學界,哲學家們早就給出了一個結論,即宇宙已經存在了無限之久遠,以前是那樣的,現在也是那樣的,在之後無限的未來依然會那樣。總之,在整個哲學界來看,時空是穩定的、平衡的存在,波瀾不驚,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甚至連當時38歲的愛因斯坦都持有這種靜態的宇宙觀。儘管在之前的1916年,愛因斯坦已經總結性地完成了廣義相對論,並且還提出了宇宙是有限無邊的觀念。
  • 最早的古希臘哲學家(四):巴門尼德
    從上次開始,我們為大家介紹圍繞「變化是否存在」這一課題展開爭論的古希臘哲學家。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主張萬事萬物永遠處於流動變化中的赫拉克利特。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走進與赫拉克利特觀點完全對立的埃利亞學派。他們主張,變化根本不存在。
  • 霹靂知名哲學家魔王子教你:哲學家是怎樣懟人的
    熟悉霹靂布袋戲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魔王子這個人吶——雖然武力值爆表,但他並不好賣弄武力,本來要大打一場的場合動不動他就突然失去興趣轉身離開了;雖然外表邪魅得很,但他也不好賣弄顏值,沒有一次追女生是用顏值牌去追的;他最好賣弄的,是哲學,霹靂中知名的帶哲學家。
  • 《蘇菲的世界》:成為優秀哲學家,你需要這個條件!
    如果有時間,不如來試著閱讀吧!通過閱讀這部著作,你會發現其實哲學是很有趣的,它在追尋生命本身意義的同時,也讓我們更加深度思考去了解世界。那麼,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想知道成為優秀哲學家的條件是什麼嗎?下面讓我們一同來探尋吧!莫名的來信
  • 哲學家的世界盃:德國隊黑格爾守門,馬克思中鋒
    《哲學家足球賽》視頻截圖。這場虛構的足球賽喜劇將場景設在1972年德國慕尼黑的奧運球場,而各國參賽球隊之隊員主要是從隸屬該國文化史的諸多哲學家裡頭挑選出來的。       臨近世界盃了,翻譯寫作都累了,思考著能否將世界盃和哲學結合起來,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弄個世界各國的哲學家或思想家的世界盃。
  • 尼採:一個天才與瘋子,哲學家與詩人!
    尼採是德國著名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他也是位詩人,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對社會各個領域進行批判。尼採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身為一個哲學家和詩人,他的一生充滿了曲折和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