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粽香飄,在粽子的江湖裡,雖然年年都有甜鹹之爭,但最讓南來北往的人們牽掛的,始終是這口包羅萬象的「黏」——糯米。
它是粽子裡最溫和的存在,米酒裡的香醇、元宵裡的軟糯都與它息息相關。
除了陪伴我們度過各式各樣的節日,糯米有什麼樣的營養價值?營養專家,為你解讀糯米裡藏著的柔軟力量。
中國人的節日,少不了這口黏
中國的糯食種類繁多,各有風味。唯一不變的,是一口咬下時,唇齒之間的黏連之感。
正月 元宵、湯圓
四月 清明團
五月 端午棕、糯米酒
八月 中秋糯米月餅
九月 重陽糕
臘月 糖年糕、餈粑
從正月到臘月,糯米的存在為我們標記了時間,除了節日美食,糯米製成的燒賣、粢飯糰、糯米冰粉也是大家日常鍾情的食物。
糯米:稻米家族裡的萬能選手
在稻米家族裡,秈米和粳米的生米透光性較好,糯米則是牛奶一樣的白色,煮熟後非常黏軟。在不同的地方,糯米也被稱為「粘米」「江米」。
雲無心表示,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澱粉;按照澱粉分子中葡萄糖單體的連接方式,澱粉被分為「支鏈澱粉」和「直鏈澱粉」兩類。
直鏈澱粉的分子比支鏈澱粉小,可以形成緊密的結構,分子之間相對沒有那麼容易糾纏;而支鏈澱粉分子大,容易互相牽扯。不同的大米中直鏈澱粉的含量相差較大,高的可達20%以上,低的含量幾乎為零。
糯米通常是短圓形(粳糯),也有一些細長形的(秈糯)。其特徵是直鏈澱粉含量低,幾乎都是支鏈澱粉,這也正是糯米能夠「包羅萬象」、軟糯清甜的原因。
傳統中醫稱糯米能「補虛」「止瀉」,古人認為剛煮好的糯米飯、糯米粥,都是相當容易消化的食品,有助養胃健脾。
按國內外的研究結果,剛出鍋的熱糯米飯,血糖反應較高,高於普通粳米。酶解實驗也證明,與粳米相比,糯米中所含的支鏈澱粉比例更大,容易與澱粉酶作用,葡萄糖分子釋放的速度更快,這也驗證了古人的說法。
變著花樣吃糯米
人們用糯米吃出了很多花樣:給一把糯米,就能還你一桌小吃。
1.做「飯」:主食擔當
糯米飯是多地的傳統主食:比如溫州人喜歡把糯米飯當早餐,糯米蒸熟,在上面撒上油條碎末或者油條塊,然後加上肉末湯;
上海有大名鼎鼎的粢飯糰,在糯米中裹入油條、榨菜和肉鬆,伴隨糯米香共同入口。
2.做「菜」:各地特色小吃
◎糯米雞
廣東地方特色小吃糯米雞,是在糯米中放入雞肉、叉燒、排骨、鹹蛋黃、冬菇等食材,用荷葉包實後蒸煮而成。
◎桂花糯米藕
在藕中填入提前泡好的糯米,蒸熟後切片,淋上桂花和糖製成的汁,口感軟糯清甜。蒸煮低油健康,既可當餐前涼盤,還可當飯後甜點。
◎糯香玉米排骨
湖南特色菜糯香玉米排骨,是將醃製排骨放置於提前浸泡的糯米中,混合均勻,再加入玉米粒及調料等,進行蒸製,清香而不油膩。
◎糯米肉丸
肉丸有時太過油膩而難以下口,如果在肉丸表面裹上一層泡發的糯米,在鍋中蒸製之後,肉香與糯米香融到一起,解膩又鮮香。
3.做「酒」:釀一碗醪糟
在蒸熟的糯米中拌上酒麴,經過發酵,醪糟就釀成了。醪糟口味香甜純美,酒精含量也不高。醪糟中加入糯米小圓子和桂花醬,酒釀小圓子就做成了。
此外,糯米還能用來釀糯米醋,釀造工藝的前幾步與釀造米酒相似。
營養專家的吃「糯」提示
有人說糯米健脾,自己吃了感覺很舒服;有人說糯米難消化不能多吃……營養專家送你一份糯米味的食用建議。
趁熱吃
糯米或其他糯性糧食放冷後,黏性和韌性會上升。
特別是經過捶打的糯米糰,質地緊密,黏度和韌性過大,在胃裡無論怎樣「揉搓」,都難以變成細碎狀態,消化酶難以與它「親密接觸」,這樣就比較難消化了。
如果涼糯米再加上豬油,比如冷肉粽,黏韌的東西與遇冷凝固的飽和脂肪互相包裹,在胃腸裡更是很難和消化液充分混合。
剛烹調好還熱乎的(燙嘴時勿入口)、沒有油的糯米食品並不難消化,但血糖升得快,適合消化能力較差的人吃。
慢慢吃
消化能力弱的人吃肉粽、湯圓、元宵、糯米丸子、炒年糕等食品時,不但要趁熱吃,更要細嚼慢咽,讓食物在口腔裡充分「分解」後再下咽,減少胃腸負擔。
加料吃
以粽子為例,依據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體質特點,還可進行適當配伍。比如,用部分雜糧米代替糯米,粽子中加些紅豆、綠豆、蓮子等,能加強清暑、祛溼、健脾功效。
專家表示,喜歡創新的人可在粽子中加入奶酪、芝麻、黑巧克力等,能增加鈣質、蛋白質和可可脂,讓粽子營養更全面,且奶酪和黑巧克力的含糖量並不高,相比傳統 「蘸白糖」的吃法要健康很多。
適量吃
對於消化能力強的人來說,即便是冷糯米食品,很可能血糖上升速度仍然不低。因此,高血糖人群儘量少吃各種黏性主食,特別是加了大量油脂的黏性食品。
糯米食品的 「難消化」是因人而異的:胃腸功能好的人,消化液分泌量大,能正常消化;但對消化能力差的人,就可能發生胃脹。學會花式吃「糯」,才是過節的正確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