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去哪了?原創徑流模型來回答—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本報記者 黃辛

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華東師大地理科學學院研究員高紅凱在講解徑流模擬。華東師範大學供圖

眾所周知,自然界中的水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對自然界水的時空分布、變化規律等現象的研究稱之為水文學。「降下來的雨到哪兒去了?」——降雨徑流過程是陸地水循環最核心的研究內容。徑流模擬和準確預報對防洪、抗旱、水利發電、航運、生態保護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都有重要意義,更直接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科研人員聯合荷蘭、英國、德國等科學家,近日在水文降雨徑流模型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原創性地提出了新的地形驅動水文模型HSC (HAND-based Storage Capacity curve)。相關論文已在水文學一區Top期刊《水文學與地球系統科學》(HESS)上發表,並被highlight報導。

把「水」算準,到底有多難?

水文的精確預報,必須建立在科學認識水循環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然而,降雨徑流的流域面積十分廣大,往往有成千上萬平方公裡,且具有時間、空間的強異質性,分布上不均勻又極其複雜。水文過程還受諸多因素影響,例如氣象氣候因素,包括降水量、降雨強度、溫度、輻射等;下墊面因素包括地形、土壤、地質、植被等。這些都極大地增加了水文準確預報的難度。

另外,眾多傳統模型嚴重依賴實測的徑流數據進行模型參數的率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模型在廣大無資料地區的應用。上世紀70至80年代,集體湧現出了一批世界「名模」(TOPMODEL),如我國河海大學教授趙人俊開發的新安江模型、武漢大學教授夏軍開發的水文時變增益非線性系統模型(TVGM)、瑞典氣象水文研究所開發的HBV模型,以及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教授Keith Beven的TOPMODEL,但這些世界「名模」在無資料區的應用中也很受限制。而此後幾十年,水文模型領域一直較少有突破性進展。

生態大數據支撐新模型誕生

歷時6年,包括華東師大地理科學學院研究員高紅凱在內的國際科研團隊(中、荷、英、德)刻苦攻關,嘗試了數十種新的模型結構和算法,跳出以往相關研究慣用的牛頓物理學視角,原創性地從生態水文視角提出了新的地形驅動水文模型HSC 。HSC模型基於新的地形指數HAND (Height Above the Nearest Drainage),通過簡單而具有大樣本生態觀測數據支持的假設,建立了以地形為基礎的土壤含水量和變源產流面積間的非線性關係。

長久以來,地形只被用來驅動水流從高到低運動,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地形是綜合反映地理綜合體(水土氣生)的指標。美國水文學家利用全球2200多個站點的根系深度數據發現,地形對根系深度有決定性影響。即通常情況下,HAND越大,根系越深。HSC模型正是基於該生態大數據發現的重要客觀規律,結合蓄滿產流理論建立的。

這是科學界首次將生態學根系深度空間分布與水文學的產流過程進行直接聯繫的理論和應用創新。據悉,該模型在英國、美國300多個具有不同氣候、植被、土壤、地形的流域,通過多源異構數據進行了嚴格驗證。同時,通過與經典的流域水文模型HBV和TOPMODEL對比,發現新模型不僅無需率定產流參數,還可以模擬變源產流面積的空間和時序變化,而且在模擬效果上比傳統模型有明顯改進。

「該模型不僅在生態水文理論上有所突破,在實際應用中也有廣闊的前景。」該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高紅凱告訴《中國科學報》,降雨徑流計算得到的產流量與幾乎所有水相關問題都緊密相連,包括水多(洪澇)、水少(乾旱)、水髒(水汙染)、水渾(泥沙)、水死(水生態)等。新模型可廣泛應用於防災減災、水資源管理和調度、水汙染防治和水生態修復等。由於新模型無需參數率定,因此可以應用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無資料地區,這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都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模型的研發體現了重視原始創新的學術目標,為下一步研發項目成果集成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撐。

相關論文信息:DOI:10.5194/hess-23-787-2019

《中國科學報》 (2019-03-05 第7版 生態環境)

相關焦點

  • 淺談海綿系列三 —— 小議徑流係數
    提到徑流係數,相信倩女幽魂模型組的粉絲們都不陌生。
  • Geomorphology:模擬降雨條件下花崗巖風化土壤坡面總碳的徑流過程...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浙江大學張麗萍教授團隊在人工降雨模擬裝置中利用傾斜水槽對三種花崗巖風化土壤總碳的徑流過程和橫向運移進行了觀測,相關結果發表於Geomorphology(IF=3.308)。閱讀論文全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 追蹤「巨噬細胞」:從哪來?到哪去?—新聞—科學網
    從卵黃囊中來,到全身去   研究人員首先從3-8周共8個人胚的卵黃囊、頭、肝、循環血、皮膚、肺等組織或器官中,按照發育時間進行定期間隔取樣,而後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最終得到1231個細胞的高質量測序數據,據此繪製了人胚造血細胞發育圖譜。
  • 預測模型告訴你:哪些兒童有肥胖風險—新聞—科學網
    7月16日,《科學報告》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煙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該研究提出一個提前5年預測中國兒童體重指數(BMI)模型,準確率達70%。
  • 人類活動致黃河徑流和泥沙500年來空前減少
    諸如因黃河上中—中遊農業灌溉和生活需水量的劇增而導致黃河下遊徑流急劇減少,斷流現象越來越嚴重;黃河載沙能力從70年代每年16億噸下降到目前3億噸左右,從而嚴重影響流域生態系統的變化特別是黃河三角洲地理形態。黃河水量變化已成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的關鍵問題。黃河天然徑流到底是多少?泥沙為什麼減少?當今黃河在歷史長河中處於什麼位置?人類活動消耗了多少水量?黃河水量變化固有周期是否還存在?
  • 海綿城市爭議問題:行業大咖關於「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之爭
    程曉陶在2016年水利學報發表的文章《美國城市雨洪管理水文控制指標體系及其借鑑意義》,在調研美國城市雨洪管理沿革的基礎上,對我國目前開展的海綿城市試點工作中的徑流控制指標進行了對比研究;對【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進行了研究和論述:「我國《指南》中提出的計算方法介於美國的徑流總量計算法和降雨場次百分點之間。
  • 愛沙漠不愛樹林,蜜蜂喜歡去哪安家?—新聞—科學網
    建立全球蜜蜂豐度模型 「我們希望儘可能多地收集數據,只有將分布範圍搞清楚,才能有針對性地研究保護措施。」本文的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後Michael C. Orr告訴《中國科學報》。 基於這些數據,加上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GBIF)等5個資料庫信息、iNaturalist等在線資料庫資源中的580萬條自然觀察蜜蜂記錄,研究人員進行了核實比較和統計分析,利用MaxEnt等軟體,最終建立了全球蜜蜂豐度模型。「許多蜜蜂標本的分布、種類等信息都已缺失,需要分類學專家重新鑑定、核實錄入,這也是研究過程中最大的困難。」Michael C. Orr說。
  • 專家:氰化氫逸散不嚴重 降雨造成的風險可控
    針對可能的降雨,17日新聞發布會上,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稱,已對現場進行嚴密監控,降水之後的情況「已有解決預案」。專家表示,超標廢水破氰處理技術完善,人工消雨難度不大,降雨造成的風險可控。事故發生後,基本沒有發生降雨。  「地面有氰化物汙染,遇水會產生氰化氫,但它本身溶於水,在酸性條件下會逸散。目前我們也在嚴密監控中,逸散情況不嚴重。」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在昨日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天津氣象臺預計,18~19日有小到中雨(雨量有10~20毫米)。彭應登表示,10毫米以上達到中雨級別。目前在天津事故現場,這樣的雨級主要會帶來兩方面的影響。
  • 基於菌群大數據搜索的新疾病檢測方法開發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發明了基於菌群大數據搜索的疾病檢測方法,為此共性問題提供了原創解決方案。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刊》。 微生物組與人體、環境的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同時,菌群檢測具有非侵入性、可量化、可預警等優勢。
  • 最小殺菌納米機器來了—新聞—科學網
    每一種殺菌複合物都使用一個套環來連接一個中空管,該中空管具有由基板支架以亞穩態加載的可收縮鞘。這種用於精密醫學的無核酸蛋白質機器的微調,需要對整個複合物和收縮機制進行原子性描述,但是這在T4噬菌體(含DNA)的基板結構中是無法得到的。 4月15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和Jeff F.
  • 南方降雨如「潑水」!今年這麼多的雨都是哪來的?
    說到這裡有小夥伴就要問了,這下得沒完沒了的暴雨究竟都是哪來的?難道真的是天漏了?汛期是指在一年中因季節性降雨等天氣引起的江河水位有規律地顯著上漲時期,每年6月開始,我國中東部陸續進入降水集中期。今年6月1日以來,南方出現5輪強降雨過程,近150萬平方公裡國土出現累積降雨量超過200毫米的降雨,70萬平方公裡國土出現累積雨量超過300毫米的降雨,甚至有5萬平方公裡左右的地方出現累積雨量超過500毫米的降雨,說是在潑水也不為過。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組也從1996年開始研究中微子振蕩並建立相關的新物理理論模型。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
  • 不同降雨強度下旱地農田氮磷流失規律
    ,採用人工模擬降雨方式,設計10、15、25 mm·h-1三個降雨強度,研究不同雨強下旱地氮磷流失特徵和徑流攔截效果。結果表明:在相同降雨量條件下,旱地徑流量隨降雨強度的增大而增加,10、15、25 mm·h-1 雨強下產生的徑流總量分別為197.07、381.92、649.45 m3·hm-2,對應的徑流係數分別為0.20、0.38、0.65。
  • 地球的年齡—新聞—科學網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好像驗屍官判斷一具屍體的死亡時間一樣。屍體逐漸僵硬的程度,以及死者胃裡食物的消化程度都是驗屍官判斷的準繩。 那麼,這樣判斷的原理何在呢?測量地球的年齡又有哪些地方和驗屍官的方法是相似的呢?
  • 技術分享|基於TMDL理念的金山湖水環境模型模擬耦合與規模論證
    ,包括現狀徑流總量/徑流汙染分析、現狀排水防澇能力分析、現狀溢流汙染分析和現狀排水管網能力分析,對比建設目標和現狀,對現狀存在缺口的,進行工程系統性方案規劃,進一步通過水力水質模型優化工程建設規模和實施效果評估,最終確定工程建設方案。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些年來,該校粒子物理團隊在超對稱唯象學方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該團隊在相關超對稱模型上,系統研究了希格斯物理、夸克物理、中微子物理、暗物質及輕子味道破壞等粒子物理唯象學。 在新的局域規範群拓展下的超對稱模型研究中,該團隊計算了標量中微子作為暗物質候選者的殘留密度及其與核子的散射截面。
  • 新技術幫助研究人員量化有機體差異—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Chung Lab/MIT Picower Institute 利用人類幹細胞培養的大腦類器官或「迷你大腦」,為科學家提供了了解人類神經發育和疾病的可操作實驗模型。但沒有兩個類器官是相似的,也沒有一個像真正的大腦。這個問題阻礙了科學的發展,使得有科學意義的定量比較難以實現。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感謝科學網建立11年來為國內外從事科研工作人員的交流提供了這樣一個優秀場所,正如我在一個博文裡分析所發現的,科學網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我在《自然》雜誌上發的讀者來信。 ◆顧險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哈佛大學數學科學與應用中心教授 ) 在科學網,我撰寫了一系列的文章來解釋代數拓撲、微分幾何、共形幾何在計算機圖形學、視覺、幾何造型和醫學圖像領域的直接應用,特別是用最優傳輸理論的幾何觀點來解釋深度學習。科學網為我提供了優越的平臺,在這裡結識了人才,切磋了技藝,傳播了思想,找到了知音。
  • 人間消失的崔永元去哪了?袁立4字回答,讓網友捏了一大把冷汗!
    人間消失的崔永元去哪了?袁立4字回答,讓網友捏了一大把冷汗!,近日,崔永元老師,突然的不知怎麼的,就連續四天停止更新動態!網友猜測不暇,為他擔心,均認為他被小人暗算了。這下可美了擅於挖牆腳蹭熱度的黃毅清,他一本正經的爆料:崔攤上事了!怪他活該!
  • 亞洲水塔最新研究成果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新聞—科學網
    由於該地區積雪、凍土和冰川產生的徑流佔河流總徑流量的45%,未來徑流量減少影響這一地區的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影響人群將多達17億人,經濟影響可多達國內生產總值(GDP)12.7萬億美元。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