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南海是中國領海還是國際公海?

2020-12-05 國民地理

南中國海大部分海域遠離我國大陸腹地,除大陸南方濱海地帶與臺灣、海南兩島外緣界定的部分南海海洋權益外,更多的南海海洋權益由南海眾多島礁界定。

我國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按照公約:

121條 島嶼制度

1.島嶼是四面環水並在高潮時高於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

2.除第3款另有規定外,島嶼的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應按照本公約適用於其他陸地領土的規定加以確定。

3.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的巖礁,不應有專屬經濟區或大陸架。

島、明礁、幹出礁和暗礁示意圖

根據公約規定,凡是高潮出露海面的天然地物,無論面積大小都可以取得島嶼的地位,但在權益享有上島嶼被分為兩類,一類是一般島嶼,可以享有等同大陸陸地的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權益,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島;另一類是特殊島嶼,本身面積有限、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這一類被稱為巖礁,只享有領海權。

海洋權益示意圖

實際上,在現代社會,在海島的人居建設、經濟開發方面的技術已經突破天然條件的限制:居住條件上沒有淡水可以海水淡化,沒有能源可以海浪或風力發電;經濟生活方面不能進行動植物種養和海洋捕撈,可以旅遊開發和油氣開採,所以很難憑資源條件是否能維持人類居住和本身經濟生活來區分島與礁,唯一的判斷依據只有面積大小了。但公約對面積大小沒有具體的標準,我們仍以能否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來判別,只是從成陸面積大小的角度考量而已。

島與礁

我們再看南海海域,西沙群島有較多的島密集地分布在一起,構成了連續的領海基線,從而領有較大面積的內水、領海和專屬經濟區;而東沙群島只有東沙島領有領海和專屬經濟區;中沙群島中只有黃巖島常年出露,領有領海。

情況較複雜的是南沙海域。從相關資料我們能了解到(本號有文《7礁8點》、《那些快速生長的南沙島礁》進行了介紹),南沙群島有23座天然形成的灰沙島,應被歸類為島,享有等同大陸陸地的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權益,它們包括太平島、中業島、西月島、南威島、北子島、南子島、鴻庥島、南鑰島、馬歡島、費信島和景宏島等11個名實均為島;敦謙沙洲、安波沙洲、雙黃沙洲、染青沙洲、北外沙洲和楊信沙洲等6個名為沙洲實為島;信義礁、司令礁、畢生礁、南海礁、中礁和西礁等6個名為礁而實為島。

中業島

有11座明礁,應歸類為公約中的巖礁,僅享有12海裡領海。它們包括東門礁、三角礁、仙娥礁、海口礁、浪口礁、簸箕礁、柏礁、東礁、彈丸礁、皇路礁和蓬勃暗沙(有突出的乙辛石),其中東門礁、簸箕礁和彈丸礁已進行人工填海造陸,依照國際公約,但仍只能歸類為巖礁。

20座原為幹出礁或暗礁,經過近年的珊瑚礁自然生長、海潮風浪等天然力量作用生成了新的沙洲,至少應歸類為巖礁,享有12海裡領海。它們包括貢士礁、奈羅礁、渚碧礁、鐵線礁、庫歸礁、南薰礁、安達礁、牛軛礁、赤瓜礁、扁參礁、大現礁、美濟礁、南華礁、光星仔礁、永暑礁、華陽礁、中洲礁,華礁、西門礁和瓊臺礁。其中渚碧礁、南薰礁、赤瓜礁、美濟礁、南華礁、光星仔礁、永暑礁和華陽礁在天然形成的新沙洲基礎上進行了人工填海擴陸。

新長出的中洲礁衛星圖像

根據海洋法公約,南沙群島的上述島礁領有大片的南海海洋權益,也就是說,南海海域的大部分屬於中國領海和經濟專屬經濟區範圍。

南沙54座島、礁領海範圍示意圖

若以北子島、馬歡島、南威島、安波沙洲為人口居住島領有200海裡專屬經濟區,則基本覆蓋整個南海南部海域。

當前,雖然此四島分別被菲律賓和越南非法佔據,但仍改變不了主權屬我的實事。綜上所述,南海雖非全部是中國領海,但絕大部分都在中國的專屬經濟區範圍,而絕非他國恣意妄為的國際公海。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國民地理!

相關焦點

  • 公布領海基線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回應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 外交部發言人秦剛10日表示,中國政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劃定並公布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海基點基線,相關做法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有記者問,9月10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公布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海基點基線。請問對此有何評論?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談判始末:中日交鋒大陸架劃界
    [導讀]對中國而言,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是重返聯合國後第一次參加的重要國際多邊談判。而從30年後提出的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來看,它也許是對中國命運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談判之一。陳德恭認為,這也正是中國利用《公約》捍衛權益的機會,「要靈活地利用《公約》」1982年12月,歷時9年的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終於在牙買加的蒙特哥灣落幕。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國際多邊談判,在12月10日會議收尾這天,通過了擁有17個部分、320條款項以及9個附件的龐大海洋法體系。這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
  • 海洋法公約談判始末:200海裡經濟區半不利中國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國際多邊談判,在12月10日會議收尾這天,通過了擁有17個部分、320條款項以及9個附件的龐大海洋法體系。這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  從南海到東海,因海洋權益問題而被中國人熟悉的術語:12海裡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劃界等等,均源自這部《公約》。
  • 金永明:現代海洋法體系與中國的實踐
    關鍵詞:現代海洋法;中國海洋立法;海洋秩序構建;立法思想在現代海洋法體系中,1958年的「日內瓦海洋法公約」體系和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簡稱《公約》)體系佔有重要地位。「日內瓦海洋法公約」體系包括《領海與毗連區公約》《公海公約》《捕魚與養護公海生物資源公約》和《大陸架公約》四個公約。
  • 美鼓吹中國在黃海專屬經濟區為"公海"違反國際法
    美把「專屬經濟區」稱為「國際海域」  把「專屬經濟區」說成「國際海域」,對美國來說不是第一次。2009年3月9日,美國「無瑕」號監測船未經中國允許在南海的中國專屬經濟區活動,與中國海洋局、漁政部門的船隻近距離對峙。
  • 領海面積是怎麼計算的?我國領海和管轄海域多大
    這些海由於靠近的國家不同,也由於歷史上先民們認識和佔領的不同等原因,分屬於不同的國家,由於海上除了少部分的島嶼以外,很多時候與陸地不同,是沒有居民的,所以,這些國家擁有的領海劃分就要有一個共識的標準,目前大部分國家認可的就是聯合國1994年通過的《海洋法公約》和1958年通過的《公海公約》。那麼,領海面積是怎麼計算的呢?
  • 新中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倪徵:傾情《海洋法公約》
    傾情《海洋法公約》  1956年春,時任同濟大學圖書館主任兼教大學俄語的倪徵(日+奧),被直接調到了外交部條約委員會(1957年下半年改為條約法律司)工作。1958年4月底,舉行了兩個月的聯合國海洋法會議在日內瓦閉幕。
  • 聯合國將啟動公海保育公約談判 望加大公海環保力度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莉蘭】據「瑞士資訊」9月2日援引法新社報導,聯合國成員9月4日將就2020年籤署公海保育公約議題,展開各方企盼已久的談判。這項公約所監管的公海佔地表半數面積,而公海所受的環境保護卻不足。
  • 2014年自考國際法考試大綱海洋法
    第一節 概述  海洋法是有關各種海域的法律地位和調整各國在各種海域從事有關活動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稱。  在海洋法的編纂方面,聯合國先後召開了三次海洋法會議。第一次海洋法會議於1958年在日內瓦召開,該會議制定並通過了四個公約,即《領海與毗連區公約》、《公海公約》、《捕魚和養護公海生物資源公約》以及《大陸架公約》。
  • 鄂霍次克海原有公海區域,俄羅斯用了什麼辦法,把公海變成領海?
    所謂公海是指在國際法上各國內水、領海、專屬經濟區以外不受任何國家主權管轄和支配的海洋部分。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一個國家的領海是指從領海基線向外延伸12海裡的海域,向外延伸24海裡為毗連區,延伸200海裡為專屬經濟區。再向外,則是公海區域。
  • 張召忠:領海主權不容侵犯 外艦闖進來怎麼辦?
    3海裡領海時代的公海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3條規定領海寬度不超過中國領海範圍是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直線基線的方法劃定的。要劃定領海基線,首先必須確定領海基點,領海基點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是自然形成的島嶼且該島嶼不存在爭議,人工島、水下礁盤、沙洲不能作為劃分領海的基點。由於我國大量海上島嶼存在爭端,致使我國領海基點長期以來難以確定,領海基線從哪裡算起也不太明確,12海裡領海寬度和領海範圍內的執法自然就存在一些嚴重問題。
  • 專家稱需警惕南海「歷史性」權利轉移(組圖)
    圍繞南海島嶼、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的明爭暗鬥,這一海域的局勢變得越來越複雜和詭異。本周圓桌會議,我們特邀兩位相關領域專家,為我們介紹南海爭端的來龍去脈。  專題文字李明波  專家資料  李金明: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關注南海主權與國際海洋法。
  • 軍報:中國不接受南海仲裁案裁決具有法理正當性
    表面上看,菲律賓提起仲裁,仲裁庭組成,仲裁開庭審理、裁決,都是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有關規定進行的,然而仔細分析,仲裁庭對中菲南海爭端認定、適用法律存在錯誤,仲裁庭對中菲南海爭端沒有管轄權,仲裁自始至終都是非法的,無效的,中國對仲裁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不執行有充分的國際法依據。
  • 新加坡成為國際海洋法法庭首個總部外審理地點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新加坡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當地時間11日與國際海洋法法庭庭長白珍鉉(Jin-Hyun Paik)法官通過線上儀式,代表雙方籤署示範協定(Model Agreement)。
  • 版圖專題丨中國的管轄海域
    南海南海位於我國南部,南接大巽他群島中的加裡曼丹島,東鄰菲律賓群島,西面是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南海海域遼闊,海水平均深度約1212米,最深達到5559米,面積約350萬平方千米。中國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包括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中國基於南海諸島主權擁有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
  • 專家稱菲越兩國在南海的主權主張違背國際法
    原題:且看越菲南海主張如何不合理  近日,中國與東協部分成員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的爭議成為了國際輿論的焦點。事實上,越南和菲律賓在南海的各種主權主張沒有相應的法律依據,兩國的領海主張更是明顯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條文和精神。
  • 版圖專題丨中國的管轄海域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南海南海位於我國南部,南接大巽他群島中的加裡曼丹島,東鄰菲律賓群島,西面是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南海海域遼闊,海水平均深度約1212米,最深達到5559米,面積約350萬平方千米。中國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包括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中國基於南海諸島主權擁有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
  • 宋偉:專屬經濟區問題上的國際政治博弈
    而美國認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並沒有這方面的禁止規定,因此屬於「過度的海洋權利主張」。按照美國國務院每年發布的報告,美國的軍艦會在全球開展所謂的「自由巡航」行動,挑戰包括日本、越南等在內的與美國關係良好的盟友和準盟友的「過度的海洋權利主張」。這些自由巡航大多發生在這些國家的專屬經濟區內,使得專屬經濟區的管轄權問題成為一個國際政治熱點問題。
  • 中國的南海訴求究竟是什麼
    1996年5月15日,中國政府就大陸領海的部分基線和西沙群島的領海基線發表聲明,明確了中國在西沙群島的領海基線,進而明確了從西沙群島領海基線量起不超過12海裡的領海寬度範圍是中國領土的組成部分,中國的主權及於領海的水域、上空、海床和底土。
  • 全球海洋那麼大,哪些是公海?在公海裡有什麼自由?這就告訴你
    在此情形下,有關公海的國際法規範也逐漸形成。公海的概念產生於16世紀,不過,到19世紀才獲得普遍認可,而且公海範圍自從概念提出來後,一直在變化(範圍縮小),直至《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頒布後,公海的範圍才得以穩定下來。公海的概念是法定概念。《公約》第86條規定,公海是指「不包括在任何國家的專屬經濟區、領海或者內水或者群島國的群島水域內的全部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