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農民在種植果蔬和水果的過程中,植株「缺鈣」會表現生長受阻,節間較短且組織柔軟。同時往往都會出現因作物缺鈣引起多種病害發生的情況。例如芹菜心腐病、花菜、甘藍枯萎病、柑橘日灼病、蘋果苦痘病以及番茄、辣椒臍腐病還有其它果樹蔬菜及瓜果,因缺鈣引起的生理病害,嚴重時會造成農民的經濟損失越來越大。因此,農民在種植生產的過程中作物如何進行補鈣,怎麼補效果最佳就顯得格外的重要。我們農民種植的作物缺鈣多數情況是由多種原因組成,一般分為作物本身就缺鈣,補鈣效果不好或是作物不缺鈣但不能正常吸收利用這兩個因素有直接的關係。
﹝1﹞「缺鈣」作物症狀:農民如果發生植株植株未老先早衰,生長點凋萎壞死且葉片皺縮邊黃卷,同時植株幼葉曲卷葉尖枯,根尖細脆易腐爛這就屬於明顯的「缺鈣」症狀。作物「缺鈣」植株會表現生長受抑制, 矮小、早衰、易倒伏且不結實或少結實。果實頂端會出現凹陷、黑褐色壞死,例如番茄、辣椒、西瓜等出現臍腐病。同時作物的生長萎蔫、捲曲,頂芽枯死,發育緩慢或停止。植株葉片會表現幼葉捲曲畸形,葉尖呈彎鉤狀,葉片皺縮,葉尖和葉緣黃化或焦枯壞死。而且植株的根尖會逐漸腐爛,隨著慢慢枯死。 ﹝2﹞「缺鈣」與作物吸收有關:種植地塊土壤含鈣低,在多數情況下作物生長對土壤需求有一定的範圍。
而土壤鹽分含量高,影響根系對鈣的吸收,如大白菜在鈣含量很高的土土壤中種植,常發生幹燒心病,原因是土壤中鹽分過高從而抑制了白菜對鈣的吸收。種植作物的土壤地塊乾旱時,土壤溶液濃縮,濃度提高,減少根系吸水,從而抑制鈣的吸收,誘發作物缺鈣。同時,氮肥一次性用量過多會提高土壤溶液的鹽濃度,減少鈣的吸收。另外,種植戶施用銨態氮過多會抑制鈣吸收,從而加重缺鈣。對於作物發生這樣的現象,農民需要從作物根系及土壤解決(合理配用生物菌肥或營養衝施肥)。土壤很容易發生板結、透氣性差,重茬,有害病菌多,導致作物根系弱,新根少,而且元素大量拮抗,從而影響根系吸收(夏秋季果蔬,如遇到持續乾旱天氣,應及時灌溉,使其保持溼潤,增加植株對鈣的吸收)。
注意事項:農民偏施氮肥,會導致氮鈣比例失調。氮肥的主要功能就是促進植株營養器官的生長,氮肥越多植物器官生長越快,那也就需要更多的鈣來滿足器官表皮的發育,不過鈣的吸收和傳導速度遠遠趕不上氮肥的吸收,進而植株出現器官徒長,但表皮發育滯後,這也就是作物明顯的作物生理性缺鈣的主要症狀。﹝3﹞「缺鈣」與作物自身有關:作物補鈣分為土壤補鈣與葉面補鈣,鈣的移動性相對較差,又易與其它元素拮抗,所以作物葉面補鈣效果要好於土壤補鈣,對於部分缺鈣嚴重的地塊,可對土壤補充水溶性比較好的矽鈣鎂肥,然後配合葉面補充鈣肥。對於作物葉面補鈣農民應注意很多葉面鈣肥,因不能解決快速移動問題,導致葉面噴施後效果不是很好,再加上如果植物缺硼會導致鈣的吸收受影響,就更加不容易吸收,因此針對現在補鈣環境。
農民可以葉面噴施可以自由移動的鈣硼同補的硼鈣葉面肥,這樣能夠起到同時補硼補鈣的效果,而且硼也可以促進鈣的移動性,解決鈣補充後進入植株生長發育慢的特點,促進補鈣簡單又快,而且通過硼的補充還也可以讓綠葉蔬菜色澤亮麗、果實甜度更好。作物根系生長不良,吸收能力差,也會缺鈣:土壤性質不好,根系感染病菌或缺少其它根系需要的營養等等,都會導致根系發育不良,吸收鈣的能力也就會下降,進而造成缺鈣。部分作物生長發育速度快的蔬菜或大果早熟品種,也更容易缺鈣。同時作物果實膨大期也是最容易出現缺鈣的情況。﹝4﹞「缺鈣」如何科學補充:農民都應知道鈣元素不僅能促進植物體內氮磷鉀的吸收,適當的補鈣可以有效防治蔬菜和果樹幼葉生長減弱,預防葉片失綠或黃化,以及能夠有效預防果實或蔬菜上出現的下陷斑點和果肉變色變苦等現象。
農民科學對作物補鈣,不僅能夠提高果實的品質和產量,而且還可以降低果實的呼吸強度,從而延長果實的儲存時間。隨著氣溫的降低,應合理調控溫度,做好棚室保溫工作。同時需要保證水分均勻供應,不能過幹或過溼,不然會影響根系的生長及鈣的吸收。鈣肥的補充一定要趁早,在蔬菜定植後,苗期、生長期、坐果期這幾個時期都要進行補充。氮肥的使用量一定要合理,氮肥過多會導致嚴重缺鈣。特別是在作物採收前三周不用氮肥,這樣會大幅度提高作物的品質。鈣屬於是作物必需的營養元素,缺乏鈣營養會造成作物抗性下降、生長不良,嚴重時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生理問題,造成作物的產量與品質下降。
農民在種植生產的過程,應科學適時地給瓜果類蔬菜和果樹進行合理補鈣。當地老農建議農民正確的補鈣方法主要在於葉面補鈣和土壤補鈣想和結合,這樣不僅能夠解決土壤問題,而且還能有效解決作物難以吸收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