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聯合國內外科研團隊為月球與行星探索提供新數據和新方法

2021-01-16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日前,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楊晨副教授聯合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管仁初教授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歐陽自遠院士團隊,在月球撞擊坑智能識別和年代標定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並有超過18000個撞擊坑被標定了地質年代。研究成果以「Lunar impact craters identification and age estimation with Chang'E data by deep and transfer learning(DOI: 10.1038/s41467-020-20215-y)」為題,於12月22日作為亮點(Highlighting)文章發表於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為我國首次建立了基於自動識別方法的精準月球撞擊坑資料庫,相關數據與模型對於月球及行星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該研究成果已被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新社、NBC News、Popular Science、German Press Agency、Live Science、US News和CNN Digital等多家新聞媒體採訪和報導。



圖1. 嫦娥一號(Chang'e 1)與嫦娥二號(Chang'e-2)數據結合深度遷移學習的月球撞擊坑識別。a.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數字正射影像(DOM)與DOM數據融合及多尺度撞擊坑影像。b. 基於遷移學習的兩階段撞擊坑檢測流程圖。c.嫦娥一號數據撞擊坑檢測圖。

 

        月球撞擊坑(lunar impact craters)又被稱為「月球化石」,是月球最典型的地貌單元及重要構造形態,它的形成與演化記錄了太陽系的動態歷史過程。月球撞擊坑的有效識別和年代估計對於月球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月球的地質年齡及太空飛行器著陸點鎖定等至關重要。月球探測過程中,由專家人工或自動識別的月球撞擊坑資料庫相繼建立。然而,由於識別方式與數據類型的差異性,使得現有資料庫在撞擊坑計數、位置和大小等方面存在一定分歧。

 


圖2 月球表面撞擊坑分布圖。a. 已知具有名字的撞擊坑(來自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與具有年代的撞擊坑(來自Lunar and Planetary Institute, LPI)分布。紅色、棕色、黃色、綠色和藍色分別表示前酒海紀、酒海紀、雨海紀、愛拉託遜紀和哥白尼紀撞擊坑。灰色為具有名字的撞擊坑但無確定年齡。b. 新識別撞擊坑(直徑在550km-8km之間)年代標定分布圖。從時間尺度和空間分布上,不同年代撞擊坑呈現出各自的特點。

 

       本研究利用稀缺的已知具有名字和年代的撞擊坑,構建了基於遷移學習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從嫦娥一號(Chang'e 1)與嫦娥二號(Chang'e-2)數據中漸進式的檢測撞擊坑並估計其地質年代。109,956個新撞擊坑被識別,數量為具有名字撞擊坑的十幾倍;18,996個(直徑大於8km)的新識別撞擊坑被標定了地質年代。新撞擊坑與人工識別撞擊坑資料庫一致性高達85.30%,大型撞擊坑和小型撞擊坑假陽性分別為4.49%±0.7%和4.67%±2.1%。從空間分布與對比現有撞擊坑年代學方法也證明了其年代標定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基於深度遷移學習的撞擊坑資料庫對於月球及行星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該模型可協助科學家進行月球研究及應用於太陽系其他天體(如火星)。

 

      該項研究工作由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義大利特倫託大學(University of Trento)和冰島大學(University of Iceland)課題組合作完成。

 

        這一研究工作得到中國月球探測計劃——「嫦娥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吉林省科技廳發展計劃等項目的支持。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文章連結。


相關焦點

  • 黃大年科研團隊:吉林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科研團隊
    ,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用實際行動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展現吉林省在科技、人才方面厚重的愛國傳統、資源優勢和代表性人物,讓愛國精神、科學精神、奉獻精神深深植入吉林省幹部群眾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血脈,吉網、吉刻APP推出「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系列報導,本期聚焦的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科研團隊。
  • 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
    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神秘的地球uux.cn該團隊在月球撞擊坑智能識別和年代標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並有超過18000個撞擊坑被標定了地質年代。該研究成果已於22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 2020吉林大學物理學院面向海內外誠聘英才公告(北京)
    學院下設凝聚態物理、應用物理、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以及聲學與微波物理四個系、三個科研中心、兩個重點實驗室和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學院的關鍵支撐平臺,在高壓DAC實驗技術和高壓理論等若干方面引領著國際高壓科學的發展;新型電池物理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是學院的重要支撐平臺,形成了能源材料物理特色研究方向;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吉林分部著力發展高溫高壓大體積材料製備與表徵方法,建成後將進一步提升我國在高壓科學領域的國際地位,推動高壓物理學科的發展;計算方法與軟體國際創新中心圍繞計算方法的發展和科學軟體的研發
  • 在關於月球研究的多個關鍵領域中,這所高校貢獻巨大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孟治國說:"玄武巖的年齡越小,意味著其源區越深。以這些採樣為代表的深部月幔物質和以阿波羅計劃玄武巖為代表的淺部月幔物質,在鈦鐵含量、礦物成分上必定會存在差異。月球撞擊坑智能識別和年代標定12月22日,一支國際研究團隊在月球撞擊坑智能識別和年代標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並有超過18000個撞擊坑被標定了地質年代。該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楊晨領銜的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基於遷移學習方法構建了深度神經網絡模型。
  • 中外科學家合作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
    該團隊在月球撞擊坑智能識別和年代標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並有超過18000個撞擊坑被標定了地質年代。該研究成果已於22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然而,由於識別方式與數據類型的差異性,使得現有資料庫在撞擊坑計數、位置和大小等方面存在一定分歧,且自動識別方法一般很難發現不規則或退化的撞擊坑。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楊晨領銜的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基於遷移學習方法構建了深度神經網絡模型。
  • 中國正式開始探索太陽系行星:從月球開始!
    目前的探測任務在地形、風化結構和基於月球的天文觀測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還提供了關於軟著陸技術、漫遊車和科學儀器的寶貴的工程知識,可用於未來針對月球和其他行星的空間探索。   受益於探月任務的工程成果,中國的下一個國家級太空探索任務的目標是火星。中國的火星探索計劃於2020年夏天從地球發射,2021年年初抵達火星。
  • 杭電科研團隊為乳腺癌無創精準診療提供新解決方案
    杭電科研團隊為乳腺癌無創精準診療提供新解決方案 2020-10-14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工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大工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地球巖石圈破裂過程RFPA數值模擬:左為位移分布雲,右為應力場分布唐春安教授國際合作團隊(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香港大學和美國漢普頓大學),基於唐春安教授團隊多年研發的大規模科學計算軟體
  • 吉林大學儀器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代表團訪問精儀學院
    座談會上,曾周末首先代表天津大學精儀學院對吉林大學儀器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一行的來訪表示熱烈歡迎,並介紹了學院的歷史沿革、學科建設、師資規模和學生培養等基本情況;王海龍簡要介紹了學院的教學科研現狀與成果。
  • 科學家新識別月球上逾10.9萬個撞擊坑
    中新社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行星科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們通過機器學習方法,在月球表面識別出之前未識別的逾10.9萬個撞擊坑。據該論文介紹,撞擊坑分布在月表的大部分區域。然而,識別撞擊坑數量的人工和自動方法在計算精確總數時存在不一致的情況。比如,自動識別方法一般很難發現不規則或退化的撞擊坑。
  • 吉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恐龍牙釉質波紋構造的最早記錄
    吉林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在原始鳥腳類恐龍化石——「長春龍」研究中又取得一項重要成果,發現恐龍牙釉質波紋構造的最早記錄,這對認識恐龍的演化及其牙齒與恐龍食性、生活環境的關係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指示意義。  「長春龍」是由吉林大學博物館科研團隊在吉林省中部地區發現的一種新屬新種恐龍,全名「嬌小長春龍」,其體型小巧玲瓏,體長1米左右。
  • 專門研究宇宙行星的高校聯盟誕生!高校各顯神通,你最青睞誰?
    這些為「行星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心」的運行奠定了基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設有地球物理與行星科學技術系。  該實驗室前身為「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於2005年開始參與「嫦娥探月工程」數據分析和研究工作,於2011年底成立了太空科學研究所;2014年4月,中國科學院正式批准在澳門科技大學成立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
  • 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可可專訪:澳門...
    這顆被稱為「澳門星」的衛星,日前被正式定名為「澳科一號衛星」。它是澳門首顆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由澳門科技大學聯合內地與國外科學家、工程師團隊共同研發。同時,它也是全世界首顆低傾角、低軌道地磁測量衛星。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之際,「澳科一號衛星」的研發團隊首席科學家、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可可教授接受了金羊網記者的獨家專訪,向記者講述了這顆衛星背後的故事。
  • 天文學家:即將探索木星、及其星環和兩個引人入勝的環繞行星
    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文學家英克·德·帕特(Imke de Pater)和巴黎天文臺的蒂埃裡·福切(Thierry Fouchet)領導的由40多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多元化團隊,設計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探測計劃,該計劃將進行韋伯太空望遠鏡,簡稱韋伯,對該星系中的一些首次科學觀測,以研究木星,及其星環系統以及其兩個環繞行星:木衛三(Ganymede)和艾奧(Io)。
  • 科學好故事 | 月球商業採礦新競賽
    數十年以來,美國宇航局的月球探索計劃僅是原地轉圈,未來由實業家、工程師和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將不畏艱險,能將月球作為人類工業前哨的太空基地,現在政府和商業公司實驗室已規劃設計了如何實現月球採礦,緊湊型發電、太空機器人和風化層開採等關鍵環節,均已取得實質性進展,該計劃不僅有效,而且具有可行性。
  • 吉林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加入「綜合性大學農科人才培養聯盟」並成為...
    【消息來源:植物科學學院】11月29日,由多家國內綜合性大學涉農學院聯合發起成立的全國性高校合作組織「綜合性大學農科人才培養聯盟」在浙江成立,34所綜合性大學的涉農學院加入聯盟。吉林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加入「綜合性大學農科人才培養聯盟」並成為副理事長單位,植物科學學院院長都興林教授當選為聯盟副理事長。
  • 瞭望丨吉林大學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希 心有大我為國育才
    ,在吉林大學播撒科學和人文的火種。以實驗設備為例,過去吉大缺少先進的實驗設備,經常要藉助國內外合作大學的實驗條件開展科學研究。我多年前在學校開展一些分子自組裝研究時,每年都要穿梭於吉林大學與德國幾個大學之間,在寒暑假利用他們先進的實驗設備做結構與性質的表徵。但是今天合作學校來我們學校參觀,看到無機合成與製備和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時,會禁不住感嘆:「這是世界一流的化學實驗室。」
  • 吉林大學新獲取55個古DNA
    日前,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崔銀秋教授科研團隊在古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並於6月1日在科技期刊上發表了題為《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的研究成果(Nat Commun,11, 2700 ,2020),該研究是首次對中國北方的
  • 《科學》高度關注中國嫦娥五號最新行動:新樣本提供月球年齡
    日本大阪大學宇宙化學家寺田健太郎說,中國獲得的月球樣本將有助科學家繪製出更清晰的月球歷史圖景,新的樣本提供的月球年齡「將是嫦娥五號樣本最重要、最令人興奮的新發現。」不過,他也強調說,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一次40多年來從未有人嘗試過的精彩絕倫的太空飛行。
  • NASA的科學發現、研究開發和月球到火星的探索計劃
    探索地面系統(Exploration Ground Systems)團隊還對發射倒計時部分進行了模擬,通過模擬發射為加注過程做好準備,並開始為阿爾忒彌斯1號任務(Artemis I)發射組裝火箭。 對空間站上三個不同任務時期的太空人開展研究,並繼續在美國和德國使用地面模擬方法來提供關於隔離和其他情況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