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phia]作品賞析--《行星組曲》第四樂章:木星
行星組曲的第四樂章來啦!本來想早點發的可是最近因為夏校所以有點忙~在這個視頻裡,我們來了解一下神話中羅馬這座城市的來源吧!
-
亨德爾音樂作品——組曲、賦格與管風琴協奏曲
1735年在倫敦出版了第四冊,很有可能作於1720年左右包括6首羽管鍵琴或管風琴的賦格曲。亨德爾的主要作品大都收集在了四冊《亨德爾古鋼琴作品集》內,在體裁上主要有組曲、賦格曲及變奏性樂曲等。其中1720年在倫敦出版的第一冊收集了唯一經亨德爾本人審閱並同意出版的8套組曲。
-
行星組曲:木星
《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該組曲一共分為七個樂章,啟用了多種樂器,可全奏也可選奏。在科幻音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不為人們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樂隊編制也非常龐大,啟用了一般很少登臺的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號等管樂器,以及管風琴和眾多的打擊樂器,最後一個樂章中還有一段六聲部的女聲合唱(有時以兩支獨奏長笛取代
-
古典名曲欣賞28 歡樂使者,霍爾金特《行星組曲》
曲目介紹《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該組曲一共分為七個樂章,啟用了多種樂器,可全奏也可選奏。在科幻音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木星——歡樂使者》這一樂章構思宏大,篇幅也較長,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氣勢浩蕩,歡樂的情緒此起彼落,綿亙不絕。這一樂章經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受人喜愛的通俗音樂作品。
-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素材源自網絡:)《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該組曲一共分為七個樂章,啟用了多種樂器,可全奏也可選奏。第三樂章《水星——飛行使者》傳說中水星是帶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徵,也是竊賊的保護神。因而,這一樂章的音樂機敏靈活,是一首急板諧謔曲。
-
【每日一曲】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木星」
他曾擔任過倫敦聖保羅女子學校音樂科主任,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繁忙的教學任務使他只能在周末和假期作曲:《行星組曲》由此也花了他三年時間才得以完成。雖然心存疑惑的霍爾斯特並不認為這是他最傑出的作品,《行星組曲》卻使他一夜成名。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管弦樂組曲《行星》。點擊最下方閱讀原文收聽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帶來的《行星組曲》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創作於1914至1916年,由七首樂曲組成,每首樂曲以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地球和當時尚不為人類所知的冥王星除外)的名字作為標題,並各加有一個富有詩意的、能啟發人聯想的副題,各部分依次為:天王星——魔術師,海王星——神秘主義者。
-
霍爾斯特 - 行星組曲
作曲家手稿,雙鋼琴版本第1樂章火星裡的片段霍爾斯特兩個朋友試奏完後,作曲家表示很滿意,在其基礎上開始配器。行星組曲的管弦樂編制非常的龐大,管弦樂團加合唱團就需要100多人演奏員和演唱者。霍爾斯特已經因為行星組曲而在全世界名聲鵲起,很多人都來詢問作曲家,是否再為冥王星——地獄之神普路託,再增加一個樂章,作曲家都婉言謝絕了。霍爾斯特覺得行星組曲過於出名了,將他別的作品的光環給掩埋掉了,所以對行星組曲的興趣越來越少,除了土星,老年使者之外。
-
民族管弦樂組曲《中軸》正式首演
10月20日晚,民族管弦樂組曲《中軸》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首演,用民族管弦樂展現中軸線上的古蹟與人文故事。《中軸》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北京民族樂團創作演出。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長約7.8公裡的北京中軸線宛若脊梁。著名作曲家葉小綱擔任音樂總監並牽頭,鄒航、楊一博、鄭陽、趙曦、李劭晟、劉力、吳延7位中青年作曲家聯合組成《中軸》的作曲團隊,用音樂吟唱美麗的中軸。
-
霍爾斯特作品:《行星組曲 Op.32》+平原綾香演唱《木星》
《行星組曲 Op.32》第一樂章《火星~戰爭之神》霍爾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完成這一樂章的。因此有人認為,這段音樂是對當時迫在眉睫的戰爭的預言。第四樂章《木星~歡樂使者》這一樂章構思宏大,篇幅也較長,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氣勢浩蕩,歡樂的情緒此起彼落,綿亙不絕。這一樂章經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受人喜愛的通俗音樂作品。
-
國際少兒鋼琴比賽常用曲目——普朗克:鋼琴組曲第三樂章
普朗克:鋼琴組曲第三樂章 我們都知道,關於貝多芬第十七號d小調鋼琴奏鳴曲的意境,貝多芬曾經告訴他的學生兼秘書辛德勒:「去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不過,像暴風雨這樣的五幕大型戲劇,包含了大多的信息量。究竟貝多芬作品反映的是《暴風雨》中的哪一幕?亦或是哪一個段落?都足以讓學者們百年來爭論不休。不過,這樣的爭論也是學術研究中最有趣的一部分!
-
春節組曲李煥之曲 中央樂團演奏
李煥之於1955-1956便以自己當初在延安過春節時的生活體驗與感受創作了這部《春節組曲》,李煥之當時曾說:「算起來,從參加陝甘寧邊區的春節活動到創作《春節》的時間,整整有十個年頭。光陰消逝了,但記憶還是新鮮的。我進入構思,好比是重新生活一次。不,要比重新生活一次還要豐富得多,形象思維的翅膀,帶著我遨遊了自從我參加革命以來的一系列的生活體驗與藝術積累。」
-
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薩金特
薩金特指揮倫敦交響樂團《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弦樂組曲
-
每日一曲之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
管弦樂組曲《行星》,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於1914年到1916年間,共七個樂章,分別以太陽系的七個星球(地球除外)命名,依次為: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公認的事實是,《行星》是後來科幻音樂的鼻祖,它直接影響了《星球大戰》、《E.T.》等科幻電影音樂的創作。
-
《流浪地球》裡的恐怖木星,《行星組曲》中竟是「歡愉之星」!
不過在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中,木星是一顆歡愉之星,是一位歡樂使者。《行星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不為人們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熱愛佔星與神話故事的霍爾斯特,有一天心血來潮,想出了結合這兩項興趣與音樂的好主意,決定寫一首關於佔星的交響曲,最終完成了舉世矚目的《行星組曲》。
-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第1225期
每日一曲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是一首七個樂章組成的組曲,完成於1914年到1916年間,組曲的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命名
-
《行星組曲》一趟百萬光年的旅行
《行星組曲》是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最著名的作品,樂曲於1920年首次公開演出,大獲成功,廣受好評,使霍爾斯特成為國際知名的作曲家。樂曲分為七個樂章,以佔星術(而非天文學或神話人物)為靈感,分別就各個行星所對應的性格與情感進行描繪。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管弦樂組曲。1920年11月15日在倫敦皇后大廳首次演出。全曲由七首樂曲組成,分別以七顆行星的名稱為標題。依次為: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士星、天王星、海王星。除了地球和當時還不為人類所知的契王星外,太陽系的行星都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表現。初演時作者曾對記者說:「這部組曲的創作動機源自諸行星在星佔學上的意義。
-
帶著藝術回家過年,交響組曲《上海》抒發華僑音樂家的濃濃鄉愁
原標題:帶著藝術回家過年,交響組曲《上海》抒發華僑音樂家的濃濃鄉愁 臨近春節,遠在異國的遊子愈發思念故鄉。對於旅居海外的中國音樂家們來說,音樂便是他們能帶回家鄉最好的禮物。昨晚,一場特別的新年音樂會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演,寄託著海外華人華僑音樂家們多年旅居國外的濃濃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