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以往處理濃縮的放射性廢料的方法,一直是把它們裝入密封的圓桶裡,然後扔到水深為 90 多米的海底。生態學家和科學家們表示擔心,怕圓桶下沉到海底時與海底碰撞而發生破裂,從而造成核汙染。原子能委員會分辯說這是不可能的。為此工程師們進行了碰撞實驗。發現當圓桶下沉速度超過 12.2 m/s 與海底相撞時,圓桶就可能發生碰裂。這樣為避免圓桶碰裂,需要計算一下圓桶沉到海底時速度是多少? 已知圓桶質量為 239.46 kg,體積為 0.2058m3 ,海水密度為 1035.71kg/m3 ,如果圓桶速 度小於 12.2 m/s 就說明這種方法是安全可靠的,否則就要禁止使用這種方法來處理放射性廢料。假設水的阻力與速度大小成正比例,其正比例常數 k = 0.6 。
現要求建立合理的數學模型,解決如下實際問題:
(1)判斷這種處理廢料的方法是否合理?
(2)一般情況下,v 大,k 也大;v 小,k 也小。當v 很大時,常用 kv 來代替k , 那麼這時速度與時間關係如何? 並求出當速度不超過 12.2 m/s,圓桶的運動時間和位移 應不超過多少? ( k 的值仍設為 0.6)
(1)問題一的模型
首先要找出圓桶的運動規律,由於圓桶在運動過程中受到本身的重力以及水的浮 力 H 和水的阻力 f 的作用,所以根據牛頓運動定律得到圓筒受到的合力 F 滿足
F = G − H − f (39)
s(t) = 90m ,求得圓筒到達水深90m的海底需要時間t =12.9994 s,再把它帶入 方程(43),求出圓桶到達海底的速度為v =13.7720m/s。顯然此圓桶的速度已超過12.2m /s ,可以得出這種處理廢料的方法不合理。因此, 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已經禁止用這種方法來處理放射性廢料。
計算的 Matlab 程序如下:
clc,clear
syms m V rho g k
s=dsolve('m*D2s-m*g+rho*g*V+k*Ds','s(0)=0,Ds(0)=0');
s=subs(s,{m,V,rho,g,k},{239.46,0.2058,1035.71,9.8,0.6});
s=vpa(s,10) %求位移函數
v=dsolve('m*Dv-m*g+rho*g*V+k*v','v(0)=0');
v=subs(v,{m,V,rho,g,k},{239.46,0.2058,1035.71,9.8,0.6});
v=vpa(v,7) %求速度函數
y=s-90;
tt=solve(y) %求到達海底 90 米處的時間
vv=subs(v,tt) %求到底海底 90 米處的速度
(2)問題二的模型
從這個模型,我們也可以得到原來處理核廢料的方法是不合理的。計算的 Matlab 程序如下:
clc,clear
syms m V rho g k t real
v=dsolve('m*Dv-m*g+rho*g*V+k*v^2','v(0)=0');
v=subs(v,{m,V,rho,g,k},{239.46,0.2058,1035.71,9.8,0.6});
v=vpa(v,7) %求速度函數
v1=real(v),v2=imag(v) %求速度函數的實部和虛部
tt=solve(v1-12.2) %求時間的臨界值 T
s=int(v1,0,tt) %求位移的臨界值
(3)結果分析
由於在實際中 k 與v 的關係很難確定, 所以上面的模型有它的局限性,而且對不 同的介質,比如在水中與在空氣中 k 與v 的關係也不同。如果假設 k 為常數的話,那麼 水中的這個 k 就比在空氣中對應的 k 要大一些。在一般情況下, k 應是 v 的函數,即 k = k(v),至於是什麼樣的函數,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解決。這個模型還可以推廣到其它方面,比如說一個物體從高空落向地面的道理也是一樣 的。儘管物體越高,落到地面的速度越大,但決不會無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