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在青創大賽中研究癌症:50萬美元的設備哪裡來?P3實驗室...

2021-01-09 界面新聞

記者 | 金淼編輯 | 許悅1

7月16日,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昆明陳姓小學生憑藉《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獲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一事調查處理結果。

調查組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研究報告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和學術水平,項目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本人獨立撰寫,決定撤消該項目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三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7月15日晚間,該學生父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勇彬在科學網發布情況說明,表示其在項目申報過程中,未充分掌握領會組委會發布「項目報告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關鍵信息,過度參與了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使用大量生物醫學專業術語,給廣大網友和媒體造成了困惑和誤解。

幾天前,這位昆明小學生引發了公眾廣泛的討論,科研工作者的「嘖嘖稱奇」。

7月12日,醫學媒體丁香園發表文章質疑一陳姓小學生是如何成功構建C10orf67基因敲除小鼠,並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模型、臨床樣本分析等多個方面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的作用進行解析的,從而獲得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

根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創新項目的學科分類,小學生項目研究分類中包括生命科學,而中學生研究項目學科分類和學科認定中包括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醫學等。

界面新聞記者搜索近三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項目發現,在中小學階段進行腫瘤、病毒等研究等並非只有上述《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顯得不合常理。

近三屆中,有包括《基於響應型納米粒用於抗癌藥物的選擇性釋放》(中學組、一等獎)、《甲狀腺髓樣癌特異性敏感標誌物降鈣素的ECL比率檢測研究》(中學組、一等獎)、《日常大蒜提取物對甲型流感病毒H1N1抑制作用的研究》(中學組、二等獎)、《活禽市場鴿源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的發現及其生物學特性測定》(中學組、三等獎)、《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小學組、三等獎)、《降低TNFAIP8 在食管癌細胞的表達增強其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中學組、三等獎)、《來源於微生物中三萜烯A3化合物的抗腫瘤作用研究 》(中學組、三等獎)、《天冬多糖通過誘導細胞凋亡選擇性抑制髓源抑制性細胞》(中學組、二等獎)等多項有關醫學領域的研究。

「這幾項研究,都是需要在高校的實驗室裡做的,高中的實驗室都不會購買這些儀器、設備。從理論知識上,所有這些都是超高中生水平的。嚴格一點來說的話,這些都不可能是自己獨立做出來的。如果要(中小學生)『完全理解』的話沒有一個項目是合理的。」一生物醫學博士生對界面新聞表示。

以其中獲得中學組一等獎的《甲狀腺髓樣癌特異性敏感標誌物降鈣素的ECL比率檢測研究》為例,項目中展示的SEM圖所需要使用SEM設備高達50萬美元,誤操作會導致機器損毀,通常情況下學生在碩士階段才可能被允許操作。

而獲得中學組二等獎的《天冬多糖通過誘導細胞凋亡選擇性抑制髓源抑制性細胞》項目,則涉及到解剖小鼠、提取脾臟細胞、流式分選、細胞培養、細胞殺傷實驗、qPCR、免疫印跡雜交、基因敲除等多個步驟,「常規來講,這都是碩士才能做到的,而且生物實驗室很多東西是致癌的。」

圖片來源:《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項目簡介在《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項目中,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五年級的李X怡和三年級李X卿建立了裸鼠癌症模型,並用綠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作為受試藥物,研究其在裸鼠肝臟腫瘤疾病模型中的體內藥效。雖然這是幾個項目中原理較為通俗的一項,但仍需要手術技巧和時間。

「本科時同學做還經常不小心把小鼠弄死了,並且需要割開小鼠並摘除腫瘤的手術技巧,小學三年級是否有勇氣拿起手術刀做呢?」

兩位接受採訪的醫學博士皆表示,對於小學生而言,除了技術很難實現外,又是如何有時間在實驗室做一兩個月的裸鼠移植瘤完成後期25天的給藥實驗的。

除上述關於腫瘤的項目經不起推敲外,長春吉大附中實驗學校高中二年級的尹X錞在《日常大蒜提取物對甲型流感病毒H1N1抑制作用的研究》項目中,試圖通過實驗確定大蒜提取物對甲型流感病毒H1N1的抑制作用。

但為了防止病毒洩露,H1N1部分亞型病毒需要達到P3安全等級的實驗室才能操作,其他H1N1病毒也需要至少P2等級實驗室才能操作,中學生是如何進入到這類實驗室並且操作病毒的,會不會在操作不規範洩露病毒,都存在疑慮。

而另一項關於病毒的項目《活禽市場鴿源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的發現及其生物學特性測定》雖然安全性問題不大,但是項目中涉及到病毒分析等內容,高中生很難理解。「只能當個操作工。」上述博士評價。

而上述醫學博士表示,這些項目中有部分是學生可以在適當的指導下,不需完全理解能夠複製,但是有些項目不合理到遠超高中生理解水平,複製過程都很難進行。

但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評審原則中明確表示,選題需由作者本人提出、選擇或發現,設計中的創造性貢獻,必需是作者本人構思、完成的。主要理論點的論據必需是作者通過觀察、考察、實驗等研究手段親自獲得的。如果只是單純在科研人員的指導下操作,則離評審要求差距甚遠。

部分家長熱衷於用此類超過中小學生理解的項目「鍍金」多是出於加分及美化簡歷考慮。

此前,在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能夠享受高考加分、自主招生等政策。但是,根據《科技日報》報導,隨著教育部等發文規範和調整部分高考加分項目,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高校招生中的作用不斷弱化,目前該獎項已經不在高校破格入圍之列。但在高招之外的,中考、小升初中,該獎項仍可作為加分項。

相關焦點

  • 不止一個中小學生在青創大賽中研究癌症:50萬美元的設備哪裡來?P3...
    根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創新項目的學科分類,小學生項目研究分類中包括生命科學,而中學生研究項目學科分類和學科認定中包括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醫學等。界面新聞記者搜索近三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項目發現,在中小學階段進行腫瘤、病毒等研究等並非只有上述《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顯得不合常理。
  • 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突變獲獎引質疑
    原來,近日,一項聽起來就段位頗高、直逼博碩水平的「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三等獎。細心的網友們發現,該基因研究項目完成人是雲南昆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陳某石。有的人驚呼:莫非這就是百年一遇的醫學研究奇才?在水木社區論壇裡,網友跟帖評論說:「牛,直接進中科院讀博士吧。這得從小在實驗室做實驗,聽報告長大的。
  • 小學生研究直腸癌基因獲獎引爭議
    近日,一項名為《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引發爭議。其原因是,這項連題目都晦澀難懂的研究,其作者竟然是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但是在1月13日的實驗記錄中,他寫道,自己已經能夠了解基因,並且能夠判斷基因的表達水平和功能了。據了解,2019年1月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發出賽事通知,也就是說,陳同學從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到完成 C10orf67 基因在結直腸癌中作用的研究只用了一年時間。
  • 貝爾機器人編程中心在第四屆全國中小學創·造大賽中再創佳績
    貝爾機器人編程中心在第四屆全國中小學創·造大賽中再創佳績 貝爾機器人 發表於 2020-12-30 14:29:32   近日,貝爾機器人編程中心的小學員們在第四屆全國中小學創
  • 中小學生全國競賽「白名單」公布,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未列入
    教育部近日公布2020至2021學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分為自然科學素養類、人文綜合素養類、藝術體育類三類,活動總數由去年的29項增至35項,全國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以及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均入選,世界機器人大賽等14個項目為新增,去年還在名單之列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今年未列入
  • 超過50%的頂級文章中的癌症研究結果不能重複
    在2013年10月開始,實施了雄心勃勃的癌症生物領域重複實驗,計劃重複50篇高影響力的癌症生物學論文,總資金達到130萬美元,每項研究的費用約為25,000美元, 實驗預計需要1年。,他們擔心重複研究將不可避免地失敗,因為參與的實驗室缺乏複製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
  • 【癌症登月計劃】未來5年投入1.5億美元推動兒童癌症研究
    在政府推出的眾多措施中,美國癌症研究所(NCI)的相關舉措最多,如:1)與能源部合作實施三個試點項目,旨在聯合癌症醫生、醫學研究人員、計算機科學家和工程師,使用超級計算機技術分析癌症監測和臨床前數據;最終的目標是確定癌症的發病原因,以更好地開發出高效低毒的治療方法。
  • ...南方科技大學|深圳|深圳經濟特區|海洋科學|中小學生|教育
    創校十年來,南科大入選了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六個學科進入重點學科。在多個國際排行榜上表現亮眼——在2020泰晤士亞洲大學排名位列中國內地第8位,2021QS世界大學排名位列內地第14,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創校50年以內)排名中,南方科技大學排中國內地第1、全球第47位;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等學科已快速躋身ESI全球排名前1%。
  • 餘鵬鯤:小學生研究癌症 究竟壞在哪裡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餘鵬鯤】近期昆明6年級小學生陳某某參加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作品《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引起了廣泛質疑,人們懷疑主要原因是小學生完成這樣的研究不太可能。該作品曾經獲得了雲南省小學組一等獎以及全國三等獎。
  • 小學生研究基因與癌症關係拿大獎!水平堪比博士!父母身份...
    來 源丨本文綜合自:21世紀經濟報導(jjbd21;殷俊)、每日經濟新聞、上遊新聞、澎湃新聞、丁香園、半月談近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引發質疑。
  • 患癌倖存後,她因AI癌症研究獲得首屆AAAI百萬美元大獎
    作者 | 青暮2014年:她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2017年:她開發了可以提前幾年診斷出她的癌症的ML模型。今天:她被宣布為AAAI松鼠AI獎的第一位獲得者,獎金100萬美元,該獎項旨在表彰她在癌症診斷和藥物合成方面的工作。她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Regina Barzilay。
  • 頂級冷鏈快遞:送價值50萬美元小瓶細胞來治療癌症
    每天UPS,Fedex和DHL都會接收到3700萬個包裹並發往全球各地。一路上,每個包裹都會經手數十人,被碼放、分揀,再通過飛機和卡車運輸,再分發出去。每個包裹經過的緩解是如此之多,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包裹會破損或丟失。當包裹中是聚餐用的火腿或者是衛生紙等日常用品時,這並沒有什麼大問題。
  • 「讓生活走進自然」青島市中小學生作文大賽
    「讓生活走進自然」青島市中小學生作文大賽  2014年4月25日,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將在青島舉辦。為了展現青島全市人民喜迎世園會的風採,營造世園會舉辦的良好氛圍,發掘中小學生優秀作文人才,特面向青島市廣大中小學生舉辦「和地球媽媽來一個擁抱」徵文大賽。本次大賽還將特邀青島名家連諫、高偉、青島網絡紅人作業本等10位名家參與審閱和點評。
  • 會研究癌症的小學生,可能不止100個
    但無論如何,這個項目的獲獎暫時是經過青少年創新科技大賽組委會的認可了。 我想大家應該不禁發出疑問,這個 「 青少年創新科技大賽 」 到底是個什麼性質的比賽,怎麼最近總是被曝出問題來呢?
  • 2020年中小學生攝影大賽揭曉
    由深圳讀書月組委會、深圳少年兒童圖書館舉辦的「第21屆深圳讀書月『閱讀·美麗深圳』2020年中小學生攝影大賽」9月-11月進行,現已圓滿結束,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少兒攝影作品。  此次大賽共收到來自全市55所中小學校推選的優秀作品近1000幅,分小學組、中學組、高中組,經專家評審,評選出一等獎15名、二等獎24名、三等獎32名、優秀獎91名、組織獎35名、優秀輔導獎40名。
  • 種子輪融資300萬美元!這家初創最先用微生物標記物進行癌症早篩
    8 月 13 日,Micronoma 宣布完成 300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此輪融資由專注於微生物組投資方 SymBiosis LLC 領投。此前該投資方下注了微生物組領域的領導者 Vedanta Biosciences 的 C 輪融資,後者主要業務是基於人類微生物菌群,開發一種新的免疫介導性疾病的治療方法。
  • 變廢為寶,濱州這一項目在「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獎
    11月1日至4日,由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共青團中央等7部委共同主辦的「航天科工杯」第六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暨2019中國青年創新創業交流會在青島舉辦。濱州市春華建材有限公司新型節能環保固廢綜合利用建材項目榮獲第六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商工組(成長組)銅獎。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造假從娃娃抓起?雲南省科協:已展開調查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一個小學生,就在研究基因和癌症,還拿了全國大獎。神童還是造假?「2018.1.9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一年之後,陳同學憑藉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課題,獲得了第34屆昆明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並在2019年12月獲得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大賽三等獎。日前,這個項目因其遠超出年齡的難度和造假的嫌疑而廣受關注。
  • ECMO、P3移動實驗室等高精尖設備匯集戰「疫」一線
    (抗擊新冠肺炎)ECMO、P3移動實驗室等高精尖設備匯集戰「疫」一線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 (記者 李亞南)記者從4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獲悉,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P3移動實驗室、移動的CT等高精尖設備,在此次新冠肺炎的臨床救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上海市中小學生走進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中小學生走進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8-05-1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  5月13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向上海市中小學生全面開放,研究感覺整合與行為、幹細胞和神經發生、靈長類疾病模型、感覺系統、基底神經節的發育與退行性疾病、突觸蛋白的結構與功能6個研究組,共接待120多名中小學生及陪同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