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科學家在眼睛中鑑別出了能幫助大腦區分晝夜的特殊細胞!

2021-01-18 生物谷

2019年12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夜間的強光會打亂機體正常的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s),從而引發失眠;實際上,晝夜機率在機體健康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幹擾晝夜節律常常會增加多種疾病的發病風險,比如癌症、心臟病、肥胖、抑鬱症等,因此,理解人眼感知光線的機制或能幫助有效預防抑鬱、促進夜間睡眠並保持機體健康的晝夜節律。

圖片來源:Salk Institute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眼睛中發現了三種細胞類型,其能幫助檢測光線,並使大腦的晝夜節律與周圍的光線保持一致,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首次評估了這種名為本質感光性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pRGCs,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的細胞對光線的反應,以及其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應用。

研究者Satchidananda Panda表示,如今我們基本上變成了室內的物種,我們脫離了白天的自然循環和晚上近乎完全的黑暗環境,理解ipRGCs細胞對光線質量、數量、持續時間和順序的反應或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為新生兒ICUs、ICUs、學校等地方提供照明;同時還能幫助深入研究開發新型光療法來治療多種疾病,比如失眠症、抑鬱症等。

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三種類型的ipRGCs細胞,第一種細胞對光的響應速度較快,但關閉時間較長,而第二種細胞開啟和關閉時間均較長,第三類細胞在燈光非常明亮時才會產生響應,但其開啟非常迅速且能在燈光消失後立馬關閉。理解每一種ipRGCs細胞的功能或能幫助研究人員設計出更好的光照條件或療法來開啟/關閉這些細胞活性。

研究者指出,ipRGCs細胞負責將光信號傳輸到大腦中,甚至是在缺乏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的人群中也需要向大腦中傳遞圖像。在攜帶有正常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的人群中,ipRGCs細胞實際上能與這些細胞密切合作,本文研究表明,ipRGCs細胞能結合視杆和視錐細胞所檢測到的光信號,從而為我們所看到的信息增加亮度和對比度信息。

研究者Panda表示,後期我們還將研究這些細胞在不同光色、強度和持續時間下的淨輸出,比如,比較其對短脈衝和較長時間(幾分鐘)的反應,此外研究者還非常感興趣研究這些細胞如何對光的序列產生反應,比如藍光轉變為橙色光,這將會模擬我們在自然界中在黎明和黃昏時遇到的各種光。

最後研究者表示,在不同年齡的供體視網膜組織中重複這些實驗或將有助於幫助我們理解年輕個體和老年個體機體的ipRGCs細胞功能是否有所不同,這或許有助於幫助設計室內照明以實現機體更好的晝夜同步,甚至還能幫助改善老年人群和痴呆症患者的機體情緒。(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Ludovic S. Mure, Frans Vinberg, Anne Hanneken, et al.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human 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 Science  06 Dec 2019: Vol. 366, Issue 6470, pp. 1251-1255doi:10.1126/science.aaz0898

相關焦點

  • 確定使人體生物鐘正常運轉的細胞
    已知大腦中位於視交叉上方被稱為晝夜節律起搏器的視交叉上核(SCN)將來自眼睛有關環境亮與暗周期的信息與人體的主時鐘整合在一起。反過來,SCN有助於使體內其餘細胞保持同步。PER2是一種關鍵的晝夜節律蛋白,其水平在一天中會波動。通過觀察生物發光水平的變化,研究人員可以觀察到PER2在白天是如何在動物體內循環的。但對於人類而言,這種蛋白質幾乎存在於人體的每個部位,有時很難區分同一組織中混合在一起的不同細胞類型之間晝夜節律的差異。
  • Cell:重磅!首次發現硒或能有效保護大腦中特殊類型的神經元!
    ,近日,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unchen)的科學家通過研究首次闡明了為何硒是哺乳動物機體的一種限制因子,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上。圖片來源: Ingold et al., Cell, 2017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調查一種新的細胞死亡方式
  • Cell:大腦中到底有多少類型的神經元?
    「普查」,如今刊登在Cell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新方法,其可以幫助科學家們系統性地鑑別單一類別的大腦細胞或者脊髓中的神經元細胞,隨後研究者揭示了神經元運動形狀迴路架構背後的元件,同時也闡明了這種統計學方法如何為神經學家們提供一種關鍵有效的工具來對大腦任何區域中的細胞多樣性進行定量化分析。
  • 重磅!科學家成功繪製出人類大腦細胞類型的「百科全書」!
    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對大腦不同區域中基因表達情況的測定,並利用生物信息學分析來識別主要細胞群的分子特徵,從而深入闡釋了大腦的分子結構,目前這些方法已經能被測定單個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技術所擴展,但從人類大腦組織中分離完整的細胞在技術上仍然面臨一定的挑戰,許多細胞在這個過程中都丟失了。
  • 年終盤點:2018年《細胞》雜誌重磅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比如,當檢查整隻眼睛的圖片時,經優化識別眼睛的不同解剖結構(如視網膜、角膜或視神經)的人工智慧神經網絡能夠更快速地和更高效地鑑定出它們,這就使得人工智慧系統能夠比傳統方法高效地利用更小的數據集進行學習。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這種人工智慧技術具有很多潛在的應用,包括可能區分掃描圖中檢測到的良性和惡性病變。
  • 科學家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能有效清除有害細胞碎片的「候補」機制
    大腦中特殊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或在移除大腦中細胞碎片過程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EMBO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另外一種名為星形膠質細胞的大腦細胞或許也參與到了清理大腦細胞碎片的過程中,而其這一行為被認為是小膠質細胞的後援力量,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新型療法來加速大腦中細胞碎片的清除
  • 深度解讀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晝夜節律的調控機制
    Young因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而獲得此獎。地球上的生命適應了地球的自轉規律,很多年以來,我們都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很多有機生命都擁有一種特殊的內部時鐘,這種時鐘能夠幫助他們預料並且適應每天的節律,但這種特殊的內部時鐘具體是怎麼工作的呢?研究人員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 EMBO J:科學家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能有效清除有害細胞碎片的「候補...
    2020年11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中特殊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或在移除大腦中細胞碎片過程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EMBO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另外一種名為星形膠質細胞的大腦細胞或許也參與到了清理大腦細胞碎片的過程中,而其這一行為被認為是小膠質細胞的後援力量
  • 科學家鑑別出細胞生長過程中感知營養可用性的關鍵...
    但當該通路失去控制時,就會引發多種類型疾病,包括癌症、糖尿病和阿爾茲海默病等;理解控制該通路的多種傳感器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治療多種疾病的新型療法,而下調該通路的水平也能夠促進小鼠和其它有機體變得更加長壽。
  • Cell:科學家鑑別出維持細胞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保持基因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復機制。研究者表示,這種機制是由一種名為HMCES的蛋白質所開啟的,HMCES是此前研究者所鑑別出的200多種蛋白質家族的一種,這些蛋白質屬於特殊分子機器的一員,其能在細胞分裂時幫助DNA進行複製。其中有些蛋白質是用於與DNA複製相關的功能,而包括HMCES在內的一些蛋白質則並未發現該功能。
  • 科學家鑑別出病毒複製的關鍵過程
    病毒是一類能夠通過感染機體細胞從而誘發疾病的胞內寄生微生物,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匹茲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揭示了常見病毒如何攔截宿主細胞蛋白,並在病毒釋放之前幫助新型病毒組裝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或有望增加科學家們對機體病毒複製過程的理解,同時也能幫助開發出克制病毒感染的新型策略。
  • 重磅級文章深入解析人類大腦的奧秘!
    通過揭開嚙齒類動物體內這個受體工作結構的組成,科學家們能夠從死亡人體的大腦中分離出相同的結構並進行比較,可能因此找到健康人的AMPA受體和患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人的AMPA受體的結構和組成之間的差別。【2】Brain Res:大腦是如何理解「比喻」的?
  • Nat Cell Biol:鑑別出幫助機體抵禦癌症的特殊「染色體掃描儀」蛋白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修復人類DNA嚴重損傷的一種新型機制,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Cell Biology上,研究者指出,細胞中的這種特殊「掃描儀」能夠決定無瑕疵的DNA修復過程是否被開啟。
  • FASEB J:重磅!科學家發現一種特殊蛋白或能幫助SARS-CoV-2在宿主...
    2020年8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FASEB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由SARS-CoV-2(誘發COVID-19的病毒)所編碼的特殊蛋白或與病毒在人類機體中快速擴散直接相關。
  • Science:神奇的動物竟能讓失去的眼睛重新長出
    該實驗室的最新項目提供了一些啟示:在一項新的研究中,Reddien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類新的細胞,在這種真渦蟲完成重建它的神經迴路的困難任務時,這些細胞可能作為一種路標(guidepost),幫助將它的軸突從眼睛引導到大腦中。
  • 重磅級文章解讀科學家們在細胞分化研究上的新進展!
    近期,科學家們在細胞分化研究領域都有哪些亮點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重磅級文章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利用基於計算機的分析技術鑑別出了在成體和胚胎HSPCs表達發生明顯不同的關鍵基因,在這些基因中,研究人員選擇Ragnase-1進行深入分析研究,鑑於其在另一種幹細胞類型分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後期研究人員進行的分析包括在小鼠機體中剔除一個或一對Ragnase-1基因拷貝,隨後評估幹細胞分化為其它血細胞系的影響以及小鼠整體健康程度的影響。
  • 哺乳動物晝夜節律受何影響?這個研究發現了新的神經元亞型
    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晝夜節律,對調節人們一天之中的運動、睡眠、代謝等諸多生理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人類社會中,晝夜節律紊亂會導致包括睡眠障礙在內的各種疾病,因此理解晝夜節律現象在神經系統中如何產生、維持以及發揮作用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是受什麼來控制的呢?
  • Nature:科學家成功繪製出大腦神經細胞「地圖」
    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弗萊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模型來解釋大腦如何儲存一些「有形事件」(tangible events)的記憶,這種模型的開發主要基於一項實驗,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小鼠置於虛擬環境中讓其尋找一個可以獲得獎勵的地方。
  • 生物谷推薦:4月必看的重磅級研究Top10
    小編根據本月新聞的熱度、點擊量、研究領域篩選出了本月的重磅級研究Top10,供大家學習交流。doi:10.1084/jem.20181288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特殊激素在女性機體中水平較高,這或能阻斷女性機體肝臟細胞癌變,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解釋為何肝細胞癌在男性群體中更常見,
  • Nat Methods:新型工具或能鑑別出引發癌症擴散的罪魁禍首!
    2019年4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癌症能在機體遠端「紮根」(癌症轉移)是引發90%實體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癌症轉移是複雜遺傳相互作用的結果,目前研究人員仍然很難對癌症轉移進行深入研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ethod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設計了一種新方法,其能幫助鑑別出癌症中最危險的遺傳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