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市場研究 l 透視3D列印火箭發動機推力室,噴射器和渦輪泵專利

2020-11-30 3DScienceValley

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估計,到 2040年,全球航天產業的收入將從目前的 3,500億美元發展到超過1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這其中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創建的Space X, 以及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創立的Blue Origin,可能是該產業最大的參與者之一。除此之外,還有起步較晚的Launcher、Relativity Space等初創公司。

Relativity Space這家90後掌舵的初創企業,正在以力挽狂瀾的融資之勢,向3D列印製造整個火箭發起強烈攻勢。就在2019年10月Relativity Space新一輪融資籌集了1.4億美元(10億人民幣)。而另外一家年輕的公司Rocket Lab(創立於2006年),則獲得了總數超過2.15億美金(15億人民幣)的融資。

如此強勁的融資背後一方面是航天產業巨大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是新興的火箭企業獨具特色的火箭製造技術。本期,3D科學谷特別分享3D列印火箭發動機推力室,噴射器和渦輪泵專利方面的分析。

3D列印催生結構一體化複雜零件

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研究,近日,Rocket Lab所獲批的專利US10527003B1(授權日2020年1月7日),則詳細的披露了Rocket Lab通過增材製造工藝來製造火箭推力室、用於火箭發動機的噴射器和渦輪泵。

等距剖視圖的細節圖。來源:Rocket Lab所獲批的專利US10527003B1(授權日2020年1月7日)

用於火箭發動機的傳統渦輪泵組件通常包括由一個或多個渦輪機械驅動的離心推進劑泵。該系統的控制非常複雜,因為需要從推進劑泵流出的少量推進劑來供應氣體發生器,從而為渦輪機提供動力。

電動渦輪泵的葉輪的側視圖與俯視圖。來源:Rocket Lab所獲批的專利US10527003B1(授權日2020年1月7日)

Rocket lab的專利確定使用增材製造技術用於渦輪泵組件生產可以極大地簡化這種系統的組裝,通過選區金屬熔化工藝來製造各種部件將大大降低這種系統的組裝複雜性。

3D列印-增材製造技術允許形成複雜的幾何形狀,而使用傳統的減材加工技術或鑄造/注射成型技術很難或不可能實現。3D列印技術的這種靈活性在火箭發動機設計領域提供了獨特的機會。

推力室的分解側視圖。來源:Rocket Lab所獲批的專利US10527003B1(授權日2020年1月7日)

從推力室的分解側視圖可以看出,噴射器122可以插入在蓋105和筒部分102之間。推力室通過增材製造技術來製造,材料是鈦合金,而喉部103和擴張部104可通過增材製造形成為單件。推力室由三個部分形成,由於推力室具有雙壁結構,因此Rocket Lab已經開發出焊接方法以將多個部分組合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種發動機的構造,控制傳統火箭發動機內的冷卻劑流動通道110的表面粗糙度是很成問題的。在這種傳統製造的火箭發動機中,控制冷卻劑流動通道內的表面光潔度的能力非常小,因為在形成冷卻劑流動通道之後,通常無法進入通道的內表面。

相反,使用增材製造技術形成推力室的部分提供了相對獨特的能力,該能力在兩個層面上存在:

首先,可以設計出小的凸塊特徵,脊,突起,凹谷等,這些特徵用於在冷卻劑流動通道的特定區域中提供局部變化。

第二,通過調整增材製造技術的加工參數和粉末可以產生不同的表面粗糙度。例如,選區雷射熔化金屬3D列印加工過程中通常使用的粉末顆粒的平均粒徑通常可以在30μm至110μm之間。

改變冷卻劑流動通道內的表面粗糙度還可以提供增加的傳熱特性,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補償用於形成推力室的材料的熱特性。例如,在傳統推力室中通常使用銅。3D列印的推力室可以使用鈦合金(包括Ti.sub.6Al.sub.4V),鋼合金(包括不鏽鋼合金和馬氏體時效鋼合金)和Inconel合金(例如Inconel.RTM.625(UNS N06625)或Inconel.RTM.718(UNS N07718)),因為這些材料的熱導率比銅低一個數量級或兩個數量級。

與銅相比,改變冷卻劑流動通道內的表面粗糙度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補償這些材料的導熱係數降低。

當然,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銅合金目前也逐漸被納入到選區金屬熔化3D列印的加工範圍內,其中,NASA就成功3D列印出銅合金燃燒室零部件,這個燃燒室內外壁之間具有200多個複雜的通道。而國內金屬3D列印企業鉑力特已在銅金屬雷射成形領域取得了進展,研製出針對難熔金屬和高導熱、高反射金屬的3D列印工藝,實現了複雜流道的銅材料製造工藝,成功製備出3D列印銅合金尾噴管。

Rocket lab的專利顯示,可以使用增材製造或3D列印來製造噴射器122。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研究,噴射器可以是結構一體化整體結構,不需要部件之間的連接,這為噴射器提供了強度和可靠性。選區雷射熔化加工過程可能導致成品上的粗糙表面,該粗糙表面可以用磨料去除或清潔。不過表面粗糙是有積極作用的,表面粗糙度導致的推進劑流中的湍流可能推進劑流撞擊時協助霧化。

參考資料: 1 . Rocket Lab所獲批的專利US10527003B1

網站投稿請發送至2509957133@qq.com

歡迎轉載,長期轉載授權請留言

相關焦點

  • 美測試3D列印火箭發動機渦輪泵
    科技日報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劉園園)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對3D列印出的火箭發動機渦輪泵進行了測試,這種渦輪泵使用的燃料為液態甲烷。  渦輪泵是目前NASA測試過的最複雜的以甲烷為燃料的火箭組成部分。
  • Fraunhofer IWS通過綠色雷射熔化純銅實現複雜產品的3D列印
    增材製造的銅零件由於具有更高的體積比和導電性而優於許多鋁和其他合金的解決方案。 3D科學谷Review 關於銅的金屬3D列印,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目前市場上最為流行的應用包括:帶冷卻流道的發動機燃燒室、銅感應器線圈、銅熱交換器、電動機定子繞組。
  • 藍箭航天10噸級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推力室試車成功
    「我們這款液體甲烷火箭發動機命名為『鳳凰』,寓意吉祥和諧、一飛沖天,」總設計師王明航說到,「自2017年該型發動機燃氣發生器試車成功,到如今推力室試車成功,我們解決了液體發動機研發的一系列技術難題,同時也夯實了藍箭液體發動機研製工作的基礎。」
  • 3D列印火箭發動機真被做出來了!首次地面全周期點火實測成功
    在NASA的Stennis航天中心進行這次測試,是在發動機的所有關鍵部件(包括渦輪泵,噴射器和燃燒室)模擬實際發射任務條件的情況下進行的。價格低、生產周期快是3D列印火箭發動機最重要的特點,也是最吸引客戶的地方。
  • 谷研究 l GE叉指式渦輪發動機空氣軸承冷卻結構和熱管理方法專利通過
    2019年GE航空集團以強勁業績迎來了百年慶,年底未交付訂單總量達2700億美元,以及超過64000多臺商用和軍用發動機的總裝機量。這些發動機的在役時間將長達幾十年,也將由此不斷帶來可預見的收入。GE的團隊正在不斷向商用和軍用發動機市場推出先進技術,以擴大市場佔有率。
  • 3D列印火箭發動機真被做出來了,首次地面全周期點火實測,發射報價...
    這種真正「白菜價」的火箭,由Relativity Space開發生產,並且是3D列印的。最近這一型火箭剛剛完成首次發動機地面點火試運行實驗。在NASA的Stennis航天中心進行這次測試,是在發動機的所有關鍵部件(包括渦輪泵,噴射器和燃燒室)模擬實際發射任務條件的情況下進行的。Aeon 1從開機到結束總共187秒,首次完成全周期實驗,這說明這款發動機的工作性能得到初步驗證。
  • Part2:深度剖析NASA採用多合金增材製造和複合材料實現輕質可重複使用的推力室組件
    增材製造(AM)為具有複雜內部特徵的精密部件(例如以前不可能通過傳統工藝加工出來的帶複雜冷卻流道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力室)帶來了重大的設計和製造機會。除了減輕重量並實現性能優化外,3D列印技術還可以顯著節省成本並縮短製造周期。
  • 一文領略國內在3D列印航空發動機領域的研究進展
    本期,3D科學谷與谷友一起來領略國內在3D列印航空發動機領域的研究進展。 ▲國內首個全3D列印的微型燃氣渦輪發動機 燃燒腔包括相背的頭部和尾部。
  • 民營火箭企業藍箭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燃氣發生器試車成功
    「天鵲」(TQ-12)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 燃氣發生器 藍箭航天供圖1月7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民營火箭研製企業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藍箭航天」)獲悉,藍箭航天自主研發的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天鵲」(TQ-
  • 一文了解計劃登陸火星的帶11個3D列印零件的NASA恆心漫遊車
    超級合金通常存在於噴氣發動機或發電渦輪機中,即使在高溫下,它們也確實能很好地抵抗腐蝕。不過3D列印還需要跟其他工藝相結合,根據3D科學谷的了解為了避免3D列印過程中產生削弱材料強度的孔隙或裂紋。在3D列印完成後,需要將零件放在熱等靜壓設備中進行處理,將零件加熱到1,832華氏度(1,000攝氏度)以上,並在零件周圍均勻施加強壓力。
  • Part1:深度剖析NASA採用多合金增材製造和複合材料實現輕質可重複使用的推力室組件
    增材製造(AM)為具有複雜內部特徵的精密部件(例如以前不可能通過傳統工藝加工出來的帶複雜冷卻流道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力室)帶來了重大的設計和製造機會。除了減輕重量並實現性能優化外,3D列印技術還可以顯著節省成本並縮短製造周期。
  • 深度剖析霍尼韋爾通過3D列印雙壁結構以實現燃燒器更好的冷卻
    本期,3D科學谷與谷友共同來領略霍尼韋爾剛獲得的專利中所披露的開發雙壁燃燒器的細節。 3D科學谷Review 如ACAM中國王曉燕在《3D列印助力動力裝備發展報告 》提到的,為了簡化理解3D列印在動力零件的應用邏輯,可以把動力裝備的發展要求概括為亮點:爆發力強、安全性高。
  • 溫室氣體的剋星來了,集成3D列印熱交換器的吸收塔發揮關鍵作用
    3D列印設備也屬於吸收塔中的填料元件,優勢是能夠在不增加體積和外部幾何結構複雜性的前提下進行功能集成,即相當於填料元件中集成了熱交換器和質量交換器。研究團隊稱之為3D列印增強型設備。那麼,有了這種功能集成的3D列印設備,二氧化碳吸收塔的功能得到了哪些增強呢?
  • NASA突破性研究 3D列印火箭發動機燃燒室
    美國宇航局NASA和衛星發射公司Virgin Orbit已經為火箭發動機生產了一個可用的3D列印燃燒室。該組件採用以銅為主的複合金屬材料製成,旨在推動商業空間領域3D列印的應用,並降低未來NASA任務的成本。
  • 火箭發動機,人類玩火的極致(八)——克服重重困難 長徵五號復飛成功
    長徵三號運載火箭第三級所使用的YF-73氫氧發動機,由1臺渦輪泵和4個獨立的推力室並聯組成,4個推力室同在一個圓周,呈「十」字形安裝在發動機機架上,每個推力室都可沿圓周切向擺動,以控制飛行姿態,可以兩次點火工作。
  • 美研發3D列印太空食品(圖)
    英國《每日郵報》刊發的圖片顯示,美國得州一家3D列印公司能為顧客列印出6.15英寸(約合15.621釐米)的微型「顧客」。據新華社電美國航天局27日宣布,該機構採用3D列印技術製造了火箭發動機的噴射器,它在高溫高壓測試中「完美工作」。這意味著該機構在通過3D列印技術削減太空探索中的硬體成本方面「前進一大步」。
  • 試車380秒,航天民企星河動力突破火箭「心臟起搏器」技術
    此次完成燃氣發生器點火試車後,星河動力將在年底前進行渦輪泵試車、渦輪泵和燃氣發生器聯試以及推力室試車,春節前可進行液體發動機全系統試車。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2月,是從事低成本商業航天發射業務的民營航天公司。其核心產品及服務分兩條路徑,一是「穀神星」系列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發射服務,二是「智神星」系列中型液體運載火箭發射服務等。
  • 中國重型火箭亮相,採用3D列印技術加持,載重超「胖五」5倍
    】火箭是航天航空領域研究的基礎性設備,正式依靠於火箭,我國才得以將無數衛星順利升空,我國的北鬥導航系統才得以建立,我們人類才得以獲取太空的更多信息,因此一個國家想要在航天航空領域有所建樹,發展火箭研發技術是必不可少的。
  • 出走SpaceX 和藍色起源,兩位 90 後利用 3D 列印造火箭,公司估值...
    其實,這個賽道上還有很多不那麼出名的玩家,比如剛剛完成發動機關鍵測試、獲得新一輪融資的 Relativity Space。2015 年,原本任職於 SpaceX 和藍色起源的兩位 90 後創立了這家專為商業軌道發射服務開發製造技術、運載火箭和火箭發動機的公司,他們靠的是一種我們並不陌生的技術——3D 列印。
  • 90 後利用 3D 列印造火箭,公司估值 23 億美元
    2015 年,原本任職於 SpaceX 和藍色起源的兩位 90 後創立了這家專為商業軌道發射服務開發製造技術、運載火箭和火箭發動機的公司,他們靠的是一種我們並不陌生的技術——3D 列印。、噴射器和燃燒室在內的所有發動機關鍵部件都是在一個模擬飛行的環境中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