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魚兒較為謹慎,也很難釣獲,尤其是鯽魚,其性格天生膽小,在低溫環境下活躍性又大大下降,從而導致攝食的欲望也不高。所以,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在一個窩裡釣了幾條魚之後就沒口了,或者在一個地方釣了很久也沒發現有魚進窩。
為此,一些釣魚愛好者就絞盡腦汁尋找對策,不斷地嘗試各種方法,研究所謂的秘密配方或者窩料,希望能快速的讓魚聚窩。但是,有些新手朋友只注重實效卻沒注意個中的細節,其實,魚兒聚窩的速度和停留的時間取決於窩料的質量和分量。
有時候並不是說窩裡沒魚,而是你的窩料打的太分散了,不便於集中聚魚,魚兒還未集中到鉤餌附近時就吃飽了還怎麼留魚呢。況且,在天然水域中魚況比較複雜,即使在冬天,有時仍然會有小魚鬧窩。
所以,對新手釣友而言,如何控制好窩料的分量和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千萬不要習慣性的一上來就打兩把酒米,必須判斷窩裡是否有魚,再來針對性地補窩。
下面簡單地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幫你準確的判斷水底是否有魚。
一、看窩中是否有魚星冒出
許多新手朋友認為看魚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實際上,不同魚種產生的魚星也會不同,只要善於觀察也能找出規律。其實,鯽魚的魚星是相對最容易區分的,由於野生鯽魚個體不大,它們發出的魚星一般很小,通常是一個或三兩個,也是根據魚群的數量來決定的。
鯽魚的魚星多為移動且不規律分布,在冒出水面時不會立刻破裂,會短暫的「停留」幾秒鐘,從這一點來分析,會很容易辨別。
二、多在渾水區作釣
在冬天,水溫低,水中的藻類和浮遊生物大量腐爛,水質相對也變得清澈。此時,一旦有魚兒進窩,就會攪動水底的泥漿,使水質略顯渾濁,水面上也會出現魚星的跡象,就表明魚已經進窩了。
多數老釣手們從這一點來決定釣位的選擇,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冬季的魚兒活動範圍較小,不能保證所選的每一個位置裡都有魚,但是從釣渾水的角度出發,也許上魚的機率會更多。當然,如果你心裡有譜,並且非常自信這個老釣位能出魚,你可以大可不必按我所說的。
三、多窩點探釣,看準漂相
在冬季,有些複雜的水域,水底雜草眾多及障礙物橫生,很難從魚星上來判斷水底是否有魚,這時就需要探釣了。一般先別急著打窩,正常的試釣便可,通過浮漂的信號來觀察,如果有小魚鬧,漂相會出現不規則且大幅度的動作,那麼,這個窩點可果斷放棄。如果有相對穩定並且幅度將較小的信號,就可以說明水底有鯽魚,可以考慮續窩。
在冬季釣魚,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切勿打重窩。有時,魚類對食物的渴望不高,再怎麼打窩也無濟於事,這時,可以從手法上稍作調整,也許會有所改善,比如「逗魚」。二是切勿釣鈍,冬季的水底「醬層」較厚,釣鈍的話餌料會陷入泥中,魚兒很難找到餌料所在,還怎麼會上鉤呢。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給大家的:如何準確的分析判斷水底是否有魚,僅為個人拙見,供您參考。如果您有不同的理解或更好的建議,還請批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