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有草,魚怎麼都不咬鉤,果斷換用這3招,上魚速度那叫一個快

2021-01-14 怎麼釣魚

凡是野釣愛好者都明白,自然水域中的作釣環境錯綜複雜,水底不是石頭堆就是有各種各樣的垃圾,不過很少有醬層存在,所以只要注意一些作釣事項,基本上都能夠解決問題。但最近有位釣友在問:「水底有草,難道就只能收竿不釣嗎」,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本人而已,就喜歡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                                                                       

1、窩料投放方式

其實水底下的「暗草」,就相當於黑坑中底部的醬泥層,所以在打窩方面,需要注意不能用塊狀,或重量較大的窩料。誘魚打窩最好用抽窩的方法來進行,首先延長子線,並且把鉛墜移動到浮漂底部,也就是釣魚人口中的「飛鉛釣法」,這樣窩料一入水,子線在水中擺動的弧度明顯增加,窩料緩慢下沉,可以迅速形成一個立體窩,從而達到快速誘魚的目的。

2、餌料調整技巧

一般這樣的水域,裡邊的水肯定很肥,畢竟冬天那麼冷,底部原本的水草都已經枯萎了,它只是順勢附帶在水底。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作釣,餌料味型要以兩個極端為主,要麼很清淡,要麼很葷很腥,其次在餌料狀態方面,最好在搭配環節加入輕麩,雪花粉,四季等調節狀態的東西,以此來減輕餌料比重,加強霧化。

3、浮漂調釣思路

雖然以往都建議釣友們,在浮漂調釣上都要以調少釣多,以釣鈍的方式進行作釣。但水草有暗草,此時如果釣得很鈍,餌料有可能會被暗草掩蓋,魚只能聞到餌香卻不能吃到實實在在的餌料。

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改變調釣思路,在雜魚不是很多的情況下,儘量以調高釣低為主,當然也可以在原有基礎上適當調高1-2目,例如你可以調5釣5或者4,改釣行程,這樣就便於魚兒快速發現鉤餌並方便就餌。

綜上所講述的正是:在水底有暗草的情況下,可供釣友參考 或者直接套用的3大絕招。當然如果你對此有不同的觀點,或者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也還請多多指教與提醒!

點擊↓↓↓下方藍字「閱讀原文」獲取「秘制餌料」

相關焦點

  • 有魚咬鉤卻還是釣不上來魚?要找對方法,改變思路!
    #釣魚#大家在野釣的時候經常會碰到有魚咬鉤卻怎麼都釣不起來,魚口很好卻就是不中魚,那麼我們該如何來應對這種有魚咬鉤卻釣不起的情況呢?我們在釣鯽魚的時候,裝鉤的餌粒一般都以黃豆大小最為合適,化散速度快的可搓花生米大小。如果餌粒太大了,鯽魚是吞不進的,這就是我們經常見到浮漂有吃餌的信號,卻總是拉不上來魚的主要原因之一。2,餌粒是否過硬,釣魚初學者對餌性的不熟悉,往往是生怕餌料化得散太快了而把餌開得過硬,這樣的話狡猾的魚兒是一咬就吐,自然是拉不上魚的了。
  • 冬天太冷,魚不好找?慶幸老釣手透露這幾招,上魚速度那叫一個快
    冬季的魚兒較為謹慎,也很難釣獲,尤其是鯽魚,其性格天生膽小,在低溫環境下活躍性又大大下降,從而導致攝食的欲望也不高。所以,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在一個窩裡釣了幾條魚之後就沒口了,或者在一個地方釣了很久也沒發現有魚進窩。
  • 一般情況下,魚咬鉤後,釣手要儘可能地向水邊靠近
    (1)如果有多人在同一水域釣魚,別人釣到了魚,唯獨你的漂子不動,很可能是誘餌不對魚的口味,再就是窩子打的不是地方。這時你就要針對存在的問題採取措施,或改換誘餌,或到別處打窩子垂釣。(2)如果你的誘餌、垂釣位置都沒有什麼問題,而且在你的窩子裡不時泛起小泡,說明窩子有魚,但不咬鉤,這時就要考慮到:你的鉤是否沉到了水底?或是因為墜子太輕,或水下有草、樹枝等障礙物託住了鉤子?
  • 有魚咬鉤提竿沒魚?這些原因和解決方法,掌握之後更優秀
    釣魚是一項變化多端的活動,尤其是魚口問題,在實際作釣中,總會遇到很多種情況,其中有魚咬鉤,但是提竿卻不見魚。不管是新手還是老手肯定都能碰到這個問題,老手是會去分析其中的原因所在,而新手的話,由於作釣經驗不足,可能會產生許多疑問,最後搞的一頭霧水,對垂釣失去信心。
  • 野釣遇見水底有水草,四個小技巧輕鬆解決
    最近掃黃掃的對釣魚都快失去興趣了。想到剛入手的雙子鯉三米六,一直擔任掃黃主力,還沒跟我一起徵戰八荒,索性就帶著它去老地方釣鯽魚。八點到達戰場,新開闢一個釣位。擺開架勢開幹。釣到九點三十,就釣二三條,偶爾的有個小輕口,也沒打。這不應該啊,對面我經常釣,魚獲都還可以,換這邊就沒口了?正當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忽然想到了一個被我忽略的小細節。有幾次魚鉤能帶上幾根細水草來,難道是這玩意在作怪。想到原因了,趕緊調整。果不其然後期上魚速度就快了。
  • 窩子裡有魚卻不咬鉤?無非就是這5個原因,解決後魚就不難釣了
    在自然水域釣魚,魚情變化是最多的,常常會因為各種外界因素的幹擾而讓魚情發生變化。有時候同樣的餌料,同樣的釣位,昨天和今天的魚口都有很大的區別。明明感覺今天和昨天的溫度也沒有太大變化,可就是沒魚吃餌,有時候甚至感覺到窩子裡有魚,可浮漂就是不動。
  • 野釣的時候,窩子裡有一大串魚泡,但就是不吃鉤的原因在此
    遇到問題中的情景,所謂的「魚泡」能夠判斷為真實魚星的話,那就恭喜你了,你的窩子裡已經打成了。這個時候,出現魚兒不咬鉤,只要找出原因針對性的調整,很大機率上可以避免「空軍」的。魚兒是不是找不到餌料如果水底有水草,雜物之類的障礙物,鉤餌陷進裡面,魚兒中找不到餌料,同樣也會出現魚兒不咬鉤的情況。一般來講,水底的情況,我們在在調漂找底的時候,基本上是可以判斷出來的。這也是為啥找底的時候,建議在釣點周圍多拋幾竿的原因所在。綜上所述,餌料的問題同樣是魚兒不咬鉤的重要原因。而餌料問題中的味型和鉤餌狀態是最為關鍵的兩點。
  • 鯽魚咬鉤的四種常見漂相,看到這些動作的時候提竿,中魚率100%!
    雖然鯽魚的咬鉤動作非常標準嗎,但是因為季節、水溫以及魚的大小不同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在出現的漂相上面也是有所差異,下面我給大家列出釣鯽魚最常見的四種漂像,如果大家在釣鯽魚的時候發現這種漂相,馬上提竿,幾乎100%的可以中魚!
  • 那是你不曉得魚群所在,知道的人下竿就上魚
    釣魚人都清楚,在寒冷冬天裡釣魚的技巧肯定會與其他季節不同,通常我們在冬季釣魚會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個是遊釣,顧名思義就是打「遊擊戰」,邊走邊釣,主動去找魚而不是死守在一個沒魚的窩子裡;第二個是逗釣,發現窩子裡有魚但是不吃鉤,通過提竿「挑逗」的方法,使餌料在水裡「跳動」起來以引誘魚兒吃餌。
  • 有魚泡卻不見魚口?別慌,原因和解決方案都在這
    所有的釣魚人都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判斷窩子裡究竟有沒有魚,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看有沒有魚泡從水下冒出,而且魚泡越大說明進窩的魚體型越大。但是在垂釣的過程中卻經常出現窩子裡有魚泡卻不見魚口的現象,甚至有時候魚泡還非常多,很明顯窩子裡有很多魚,但就是釣不到,面對這種情況釣魚人只能幹著急。
  • 哲羅魚咬鉤後不能急於拉魚上岸,因為哲羅魚勁大力猛,性情兇暴
    所以從魚漂上反應是漂由直立變側斜,很少上下跳動,也就是一般講的「拉小漂」狀。若是星漂,反應較為明顯。當發現漂的反應後,應立即提竿,將咬鉤的魚拖出窩點,再提拉上岸,其目的是為了不驚散魚群。由於羅非魚不怕驚擾和反應遲鈍,所以發窩後,可以在短時間釣到許多魚。垂釣羅非魚除了沉鉤外,也可以下懸鉤,因為它常在水的中層或離底8釐米的地方接鉤。
  • 不會通過浮標判斷魚有沒有咬鉤?掌握這5種魚咬鉤特點就夠了!
    釣魚的時候通過浮漂判斷魚有沒有咬鉤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判斷失誤提竿提早了,魚兒還沒上鉤,如果提竿晚了魚餌已經被魚吃了。下面小編就針對這個問題,給大家講一下幾種常見魚類咬鉤漂相的判斷方法。鯽魚:鯽魚是底雜食魚,動物餌、糧食餌都吃 。
  • 被鉤跑的魚還會不會吃餌,隔多長時間會再次咬鉤?
    有人說『魚只有7秒鐘記憶』,意思是七秒過後看這個世界又是嶄新的,之前受過的傷痛也會一併忘記。雖然聽起來很美好,但咱釣魚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魚不但有記憶而且記憶很好不過類似「記憶只有七秒」的故事到底有沒有呢?
  • 俗話說「不吃河魨,不知魚之鮮」這魚該如何垂釣?
    我很害怕他會被河豚毒死,但第二天,看到他仍在田裡忙著,這才放心。河豚魚屬於洄遊魚類,內陸地區的釣魚人可能知之甚少,但在沿海是一種很常見的魚。河豚準確的表述好像應該叫河魨,古名肺魚,俗稱氣鼓魚、氣泡魚、吹肚魚、雞泡魚、青郎君、刺豚魚等。
  • 夏季這樣釣黃顙魚,一旦咬鉤就不會再吐出來!
    作為分布非常廣泛的淡水魚幾乎全國各大水系都有黃顙的身影,其中以長江流域數量最多,主要以底棲小動物、小蝦、水生小昆蟲和一些無脊椎動物等為食,它的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也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黃顙生活在水面底層屬雜食魚種以葷食為主,餌料上可用紅蟲、蚯蚓、螺絲、小蝦等,不過它也吃水底植物。若釣到一條後一定要堅持繼續作釣,往往都會接連中魚。不過黃顙和鯽魚是不合群的,通常釣到黃顙的地方很難釣到鯽魚,當然若是能釣到黃顙可要比釣鯽魚更有成就感。作為一個兇猛的魚種想要垂釣黃顙可是不能硬碰硬的,俗話說柔能克剛即使它再兇悍也無濟於事。
  • 為啥每年夏天都釣不到大板鯽?魚又沒消失,它為啥不咬鉤呢?
    1,習性不一樣雖說魚都是變溫動物,但習性也不盡相同,就拿鯽魚來說,它耐寒能力強,但耐熱能力差。活躍程度和覓食慾望會受到外界環境影響。比如說陸地上空氣溫度是25-30度左右的時候,它們就比較活躍,身體消耗的能量大,吃東西自然更積極。而且那時候也因為產卵消耗大量的體力急需食物補充營養,大方向也是有利的。
  • 認識鯽魚咬鉤的常見漂相,啥時候提竿中魚率最高,就是看漂相!
    魚的品種不同,進食動作差異比較大,這也導致了浮漂動作,也就是漂相的不同。有經驗的釣友可以通過浮漂的不同漂相,大致推測出正在吃餌的是什麼魚,這對垂釣來說也是有作用的。比如說經常垂釣的鯽魚,鯽魚別看體型小,進食穩定,但是漂相變化比較多,這也是釣鯽魚的樂趣所在。
  • 窩子裡有魚泡。就是不吃鉤的原因分析
    經常碰到有人說窩裡有魚星就是不吃鉤,本人野釣也碰到無數次這種情況,這個問題也屬於老生常談了。個人多次思考並試驗,感覺因為以下幾點情況造成的。下面就簡單說下吧。第一個,河底有淤泥,餌料比重大,餌料沉底進入淤泥層了。解決辦法,餌料加入雪花粉之類的狀態粉,減輕比重。
  • 中魚後鑽到草裡就束手無策了?那是不可能的,這3步讓它乖乖上岸
    俗話說釣魚不釣草,等於瞎白跑,意思就是說要想釣到魚,就要在有水草的地方下竿,這樣才能大概率的釣到魚,其實也說明了魚離不開草的特徵。水草能為魚帶來食物,更能為魚提供安全的生存場所,所以魚對水草有很大程度上的依賴,尤其是在遇到危險的時候,算是最後一個重要的救命稻草。
  • 冬釣大鯽魚,蚯蚓餌料的升級用法,魚咬鉤更猛,萬能釣餌不是蓋的
    這是因為小水面中有豐富的藻類,也有豐富的水生昆蟲資源,吃慣了這些食物的鯽魚對有較多添加劑的餌料往往不敢吃,這種現象在夏秋季節非常明顯。但是更換上蚯蚓之後就很快有口,還是比較有意思的,除了蚯蚓更為天然,動態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在冬季小水面中釣鯽魚,也存在這個問題,所以很多時候都是酒米打窩蚯蚓掛鈎,蚯蚓除了直接使用之外還有幾種比較另類用法,用好蚯蚓餌料才是真的釣魚老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