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詩經》中的「陟彼南山,言採其蕨」 之後,我仿佛看見了一個女子爬到南山上,眺望遠方,盼望心上人歸來。從冬到春,相思愈發強烈。望著望著,手裡便下意識地採摘著嫩蕨。採蕨,並不是女子此行的目的,這個細節只是一個下意識的動作,是為了烘託女子內心的悽苦和迷離。採了蕨幹什麼,是帶回家了,還是扔掉了,詩歌沒有交代,而是轉寫女子的心聲。讀這首詩,我就被詩中的這種情愫深深打動。心想若自己也能遇上一個這樣相思的男子,那該是何等美妙何等幸福的事。
時代不同了,現在的我們即使不親手採摘,也可以通過網絡購買到蕨類深加工的產品。那個下意識地採著蕨菜卻思念著遠方心上人的女子,怎麼也沒有想到現代人的相思,都放到手機裡,儲存在冰冷的晶片上,已失去了那種讓人感到溫馨詩意的古典的溫度。
我漫步鄉野,向陽的山坡上,在那灌木稀少的地方,看見了野生的蕨菜,就會隨手採一把兩把。採蕨應該是越嫩越好,不要等到那一團捲曲鬆開才去採。採時,短的四五寸,長的一尺許,以手指甲掐斷為好。把這些鮮嫩的蕨菜捎回家,或醃食,或炒吃,對上頓下頓大魚大肉的生活,是一種不錯的調劑。蕨菜長得快,老得也快,開始還嫩嫩的一根,待回家時,便已老了寸許,要下鍋,還得重新掐。
蕨菜,又叫拳頭菜、貓爪、龍頭菜,喜生於淺山區向陽地塊,多分布於稀疏針闊混交林。其食用部分是未展開的幼嫩葉芽,經處理的蕨菜口感清香滑潤,再拌以佐料這蕨菜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鏽黃色柔毛,以後逐漸脫落。葉遠生;柄長20-80釐米,基部粗3-6毫米,褐棕色或棕禾稈色,略有光澤,光滑,上面有淺縱溝1條;葉片闊三角形或長圓三角形,長30-60釐米,寬20-4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三回羽狀;羽片4-6對,對生或近對生,斜展,基部一對最大(向上幾對略變小),三角形,長15-25釐米,寬14-18釐米,柄長約3-5釐米,二回羽狀;小羽片約10對,互生,斜展,披針形,長6-10釐米,寬1.5-2.5釐米,先端尾狀漸尖(尾尖頭的基部略呈楔形收縮),基部近平截,具短柄,一回羽狀;裂片10-15對,平展,彼此接近,長圓形,長約14毫米,寬約5毫米,鈍頭或近圓頭,基部不與小羽軸合生,分離,全緣;中部以上的羽片逐漸變為一回羽狀,長圓披針形,基部較寬,對稱,先端尾狀,小羽片與下部羽片的裂片同形,部分小羽片的下部具1-3對淺裂片或邊緣具波狀圓齒。葉脈稠密,僅下面明顯。葉幹後近革質或革質,暗綠色,上面無毛,下面在裂片主脈上多少被棕色或灰白色的疏毛或近無毛。葉軸及羽軸均光滑,小羽軸上面光滑,下面被疏毛,少有密毛,各回羽軸上面均有深縱溝1條,溝內無毛。
蕨,在詩裡,代表著一個永恆美妙的季節,代表著一片生命繁衍生息的旺盛的土地,代表著為激情所搭建的自然裡最美不過的一方舞臺,代表著兩情相悅的一種自始至終的沉默歡喜的見證。從這種意義上,自然和人之間,在庇護和相互的認同裡達成了一種不需言說的和諧。
蕨在植物世界的演化史當中,處在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邊界上,從那些開遍四野的爛漫山花和果實的飄香入人肺腑的樹木的基因裡的上溯期中,有這種無主根的大部分都攀爬在山林灌木之下的旺盛植物的身影。春季的野花大多凋零,餘下都是一些喜陰的植物,在幽暗的林下葉層中緩慢生長。在這些植物中,蕨是最繁茂、最惹眼的。在林地上,放眼望去,整個山坡都被它覆蓋。
蕨類不開花,不結果,沒有種子,靠葉子背面的孢子飄落在溼潤的土裡,發芽,生長;但長不大,比芝麻還小。每個孢子中攜帶父母各自一半基因重新組合形成的遺傳因子。然而與卵細胞或精子細胞不同,孢子會撒落地上直接發育,根本無需同另一個孢子結合。隨著孢子的發育,長出的是一種小小的「睡蓮葉子」。
睡蓮葉子形態的蕨自身能合成養料,幾個月或幾年後,它的皮膚上出現隆起的小包,水泡狀的小包向外擴大,在雨天裡炸開,釋放出精子細胞。精子細胞在雨水中旋轉,遊向卵細胞,兩顆細胞融合在一起,由此形成的胚胎發育成一株新的蕨,有著一大束、一大束的漂亮葉子,像羊齒也像羽翼。
因為蕨的一生有這完全不相似的大、小二世,從前的人便以為這大、小二世是兩種不同的植物。又因為蕨沒有種子,人們便給蕨染上神秘的色彩,中古歐洲傳說蕨的種子在夏至的子夜裡產生,但有隱身術,人們看不見。若能於此刻在蕨株之下接收到這無形的種子,這人便獲得了隱身的法術。莎士比亞在《亨利四世》的劇中兩個賊子的對話裡就用了這個比喻,可見在那時這已是流傳了很久、用俗了的典故。
蕨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裡,一點也不神秘。它和其它野菜一樣,我們都吃它的嫩葉。文人多事,將這些以往貧賤人吃的野菜用來作為小說或文集的題目。
春末大樹的華蓋舒展,地裡的蕨類就伸出捲曲的新葉。蕨的捲曲的嫩葉是好吃的野菜,值得爬山採來吃,是我們日常生活裡餐桌上的大眾菜。被民間稱做「吉祥菜」、「龍爪菜」的蕨菜,吃起來清脆細嫩,滑潤無筋,味道馨香,到餐館吃飯時,常有人點那涼拌的下酒菜。幾筷子後那山野裡來的蕨菜就下了肚,杯朋換盞之間,滿桌子的嬉鬧裡,總會滋生一種油脂商業味之外粗糙山野的古樸氣息來。
對於村民來說,他們雖然不知道蕨菜嫩葉含胡蘿蔔素、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糖、粗纖維、鉀、鈣、鎂、蕨素,蕨甙、乙醯蕨素、膽鹼、甾醇。此外還含有18種胺基酸等。現代研究還認為蕨菜中的纖維素可有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腸胃對脂肪吸收的作用。蕨菜味甘性寒,入藥有解毒、清熱、潤腸、化痰等功效,經常食用可降低血壓、緩解頭暈失眠。蕨菜還可以止瀉利尿,其所含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具有下氣通便、清腸排毒的作用,還可治療風溼性關節炎、痢疾、咳血等病。並對麻疹、流感有預防作用
但是他們知道林中筍蕨充清供。吃蕨菜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大部分的人都喜歡鮮吃,蕨菜採回來後,擇好,掐去老的一端,將蕨菜洗淨後,燒上半鍋水。待水滾之後將其下鍋,將蕨菜上的細茸毛燙掉。等水再次滾開的時候,將蕨菜撈起,瀝乾水分;取一塊灶間燻得烏黑油亮的臘肉,洗淨,切片。炒蕨的時候,火候是很重要的。傾一些自榨的茶油,用大火燒到不再冒煙的時候,將切好的臘肉在鍋裡爆得出油,再將蕨菜倒入鍋內,抓一把切成段的青蒜,灑上一些辣椒粉,加入鹽、味精,煸炒幾鏟子,一道美味的蕨菜炒臘肉即可出鍋了。味道鮮美異常。難怪陸遊在《飯罷戲示鄰曲》中就大讚:「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壓春蔬。
如果想幹吃,就要先放到開水鍋中煮一下,放在簸箕或竹竿上晾曬,幹後儲藏收好,食用時,用水泡軟,拌些蔥姜辣椒炒,味很香,如果能和肉炒,味道會更美。也有用缸子罈子醃酸的來吃。
蕨菜真正火起來,作為山珍,冠冕堂皇地擺上餐桌,不過是近十幾年的事。野生的蕨,是真正的綠色食物。渾身是寶,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謝謝關注《認識是寶>>每天來這裡共同進步,共同成長!歡迎關注,收藏,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