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之道在中國統治了2000年,嚴重壓制了其他學科的發展,除了會寫文章,作作詩,其他的自然科學基本沒什麼發展,一些零星的發現,比如火藥,圓周率等等,基本都是對外部世界的點狀認識,形不成連續的,全局性的認知。國家社會都不重視,甚至輕視,認為這是術,正經讀書人不會去研究這個,四書五經背的倒不錯。以前中國人缺乏科學思維,是混沌思維,喜歡神秘主義,沒有學會歸納分析,凡事不求甚解,因為求也求不出來,解釋不了的東西就開始神秘化,所以過了2000年,技術更新非常緩慢,火藥發明了一千多年了使用還很原始。
並且在近現代人類科技突飛猛進的關鍵時刻,我們沒有抓住這難得的發展機遇,反而成了列強們侵略劃分的對象,於是差距被拉的越來越大,而如今過雖然經歷了幾十年的高速發展時期,但由於底子薄弱,更像是為之前的落後「還債」,把之前挖的「大坑」一點點填平!所以說,在解放之前,我國近現代科學的發展幾乎停滯不前,而歐美等國家在工業革命的驅動下,科學取得了蓬勃發展!
中國人以往科考都是八股文、考秀才、狀元內容都是看寫文章及毛筆字功底,十年寒窗就是背書練字寫詩詞相當現在學生只學一門語文課,所以古代出了很多書法家及文學家和詩人。而現代科學是以數理化為基礎的創造發明。等人家打進來時才在內憂外患的局勢下爆發革命,然後幾十年光打仗啦。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我們已經被甩了好幾條街啦。現代科學已經蔚然成風,高手林立。留下的真正可以誕生偉大科學家的研究領域和題目已經幾乎沒有啦,我們就只剩下學習模仿的份啦。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都是一樣的。
幾千年來的重農抑商,重文輕理,重藝輕技,如何能產生對基礎科學研究的需求?不講邏輯,只講天道;不講哲學思辨,只講三綱五常。西方的地理大發現直接推動了數學、物理乃至整個自然科學體系的發展,而我們的鄭和下西洋,儘管比西方早幾百年,卻只是為了昭示皇恩浩蕩。歷史上儘管出現過劉徽、祖衝之、郭守敬等值得尊敬的學術大家,甚至還有萬戶這樣的驚世駭俗之人,但終究是歷史長河中的星點,無法系統性的從事理論開拓和研究工作。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怎麼會產生基礎科學領域的集大成者呢?
歸根結底,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這些偉大的科學家的誕生幾乎全部集中於產業革命前後是有原因的。以日本為例,歷史上也沒出現多少偉大的科學家,二戰後隨著經濟的復興諾貝爾獎拿到手軟。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邏輯。 當然,經濟復興與思想解放關係密切。特別是市場經濟理念,資本主義理念確實是西方產業革命的導火索,這個必須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