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頻傳!疫情下中國的航天事業依然勢不可擋

2020-09-03 我是石頭



眾所周知,現如今,新冠肺炎正在全球肆虐,即使經濟大國美國、日本等都不可倖免,全球人類都在承受著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各國經濟也是受到了極大的重創。

但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如此艱難,在中國政府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溝通努力下,疫情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所以疫情依然沒能阻止我國的進步。

現如今,我國在航空工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此前,我國藏政五號B運載貨架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這也意味著我國空間站從此拉開了序幕,擺脫受人制約、處處刁難的境地。針對這次事件,日本媒體發文感慨,疫情已經無法阻止中國的崛起了。

現在介紹一下我國的長徵系列五號火箭。長徵五號B火箭不僅有直徑5米的芯一級主箭體,還有四個直徑達到3.35米的助推器裝置,箭體中長度達到53.7米,起飛重量也已經達到了837噸,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大於22噸。

長徵五號B的成功首飛,標誌著中國已經躍居世界前列,也是亞洲首次發射超過「兩萬公斤」的太空飛行器。與之前的運載火箭相比,長徵五號B擁有了許多黑科技。

首先,長徵五號B實施「零窗口」發射,將發射的誤差時間控制在一秒鐘以內,開創了新一代運載火箭「零窗口」發射的先河。

其次,長徵五號B火箭擁有目前我國最大的整流器。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我國長徵五號B的成功發射也讓美國無法淡定了。畢竟以美國為首的空間加油站將要退役了。能否使用中國空間站,這回要看中國的臉色了。

所謂風水輪流轉,中國必將引領世界!

讓中國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再到今天從落後到逐漸趕超的跨越。這樣的進步是不可否認的, 但是我們追趕的並不是原地不動的目標,而是實力比我們強很多,人家的有雄厚的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所以我們要想超越談何容易,同發達國家比起來,我們依然處於落後的地位,這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我們不能盲目的去跟風,而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埋頭苦幹」。

航空產業大起來、航空研發強起來、南昌飛機飛起來、航空市場旺起來,中國航空夢正加速前行!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相關焦點

  • 在美蘇和歐洲的封鎖下,中國航天為什麼能生機勃勃?
    在上世界中葉,航天事業首先在發達國家生根發芽。蘇聯首次實現了載人航天,美國的阿波羅工程也緊隨其後完成。但是中國的航天事業卻一直備受美蘇和歐洲國家的壓制和封鎖,但是中國依然在1970年成功發射了首枚運載火箭和首顆人造衛星,此後中國航天事業就如雨後春筍一般不斷有新成果,為什麼在美蘇和歐洲國家的竭力封鎖下,中國的航天事業依然能夠生機勃勃?
  •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品牌論)
    「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於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不懈奮鬥!」1998年,中國第一批14名航天員在五星紅旗下莊嚴宣誓,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不到22年,這支隊伍先後有11人、14人次徵戰太空,見證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軌跡。如今,時代的書頁翻轉,但彰顯載人航天精神的鏗鏘誓言依舊在耳邊迴響。
  • 中國航天事業「成績單」
    加強商業航天活動監管,特別是在遵守國家安全法、國際空間條例、進出口管制、發射場及試驗場安全管控等方面嚴加監管,確保合法合規。發揮商業航天機制靈活、創新性強等優勢,鼓勵其積極開拓空間目標監測、碎片移除等國際商業市場,在國際太空活動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有一個「飛天」夢。
  • 學而思成為「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
    10月21日,學而思與中國航天基金會戰略合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發布會上,學而思被中國航天基金會授予「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稱號。 所以,很幸運,學而思成為了中國探索太空,追星逐夢的這項偉大事業的同路人。
  • 聯合國外空辦主任:祝賀中國航空航天事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來源:央視原標題: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聯合國外空辦主任專訪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主任西莫內塔·迪皮波接受總臺記者書面專訪,積極評價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期待未來彼此更廣泛合作,共同造福全人類。迪皮波首先對處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航空、航天工作人員表示問候。她表示,航空航天工業受疫情影響尤其嚴重,此時也凸顯了國際協作應對共同威脅的重要性。
  • 網友:中國航天勢不可擋
    ,雖然說,我國在航天領域發展較晚,但是我國發展的腳步卻很快,時至今日,我國已經可以獨立進行火星探測任務了,近日,我國的火星探測計劃再次傳來了新的消息。 據觀察者網報導:「中國的航天」公眾號發布消息稱:截止到本月17日凌晨,我國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在軌飛行了116天,飛行裡程已經超過了3億千米,目前,「天問一號」探測能源平衡、姿態穩定,各項系統工作正常。
  • 學而思網校成為"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
    #34;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夥伴"榮譽稱號。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學而思網校總經理劉慶遜等嘉賓出席活動。此次戰略合作是中國航天基金會首次與教育行業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深度合作,是航天事業與教育事業攜手向前的重要一步。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表示,航天強國這一偉大目標的實現,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 王永志:為我國航天事業圓夢的「常勝將軍」(下)
    「長徵二號」火箭在中國航天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最直接的一點,就是意味著中國航天真正走向國際。1985年,我國正式宣布將自行研製的長徵系列火箭投入國際市場,承擔國際衛星的發射業務。雖然西方一些國家害怕中國強大而進行幹擾和破壞,但動搖不了中國航天人的決心。
  • 中國航天第三批預備太空人選拔完畢,最終18人入選
    據環球網報導,中國航天辦公室公布,第三批載人航天預備太空人選拔已經結束,最終共有七名航天駕駛員、七名飛行工程師以及四名載荷專家進入預備,而他們即將成為中國航天隊伍的新血液,為建設中國航天事業獻出自己的力量。
  • 「天問」問世,中國開啟火星探測,鍾南山:疫情擋不住航天豪情
    ,代表著我國成功進入太空領域,所以我國把每年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今天是我國的第五個「中國航天日」,為此,中國太空計劃傳來新的消息。據媒體報導:中國的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我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的行星探測任務將會依次編號,但是,我國在「中國航天日」宣布「天問系列」問世,又有什麼特殊意義呢?
  • 託起飛天之夢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書寫航天史傳奇
    託起飛天之夢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書寫航天史傳奇   正是憑藉務實的精神、紮實的作風、篤實的幹勁,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才書寫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傳奇  6月16日18時37分,搭載景海鵬、劉旺、劉洋3名航天員的神舟九號飛船點火,頃刻間直衝雲霄,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盤點航天事業 弘揚航天精神
    盤點航天事業弘揚航天精神
  • 運鴻集團正式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
    光明網訊9月20日,中國航天基金會與運鴻集團合作夥伴籤約授牌儀式在湖北省運鴻大健康產業園舉行,運鴻集團正式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中國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兼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國防科工委辦公廳副主任吳志堅,中國航天基金會副秘書長王塞南、中國航天基金會事業發展部部長楊愛民、湖北省武穴市田鎮辦事處書記王超、運鴻集團董事長吳東等領導嘉賓出席了本次活動。
  • 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開啟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
    [圖片/新華]本周二,我國最大的空間技術承包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舉辦研討會,紀念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五十周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吳燕生,總經理袁潔以及一些著名的火箭科學家和宇宙飛船設計者共同參加了這一會議,會議回顧了1970年4月24日由中國第一艘運載火箭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搭載並發射升空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製及發展歷程,並研討了中國航空事業的經驗及面臨的挑戰。
  • 香港科學家容啟亮:為中國的航天事業添磚加瓦
    「中國的航天事業不是同哪一個國家去競爭,它的穩步成長,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義務,就是它拉動很多我國產品的創新,還有就是技術的發展。」近日在香港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參與嫦娥五號探測器「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研發的香港科學家容啟亮如是說。
  • 中國航天日|Vlog《光陰的故事》致敬默默付出的航天人
    帶著對神秘事業的嚮往我成為一名航天工作者心中那些高大上的夢想照進現實卻充滿了失落平凡的崗位 簡單的工作單調、機械、重複好像是進入了單曲循環模式單一的壓抑未知的迷茫疫情的緊張擊破了我如薄紙般的堅強這真是我想要的嗎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如何選擇奇怪的是,周圍的人樂觀而堅定他們冒著疫情風險,依舊在崗位上衝鋒就是這些平凡的崗位就是這些重複的操作他們一幹就是十幾年、幾十年是什麼讓他們甘願在平凡中堅守李榮斌,已經堅守了23年他略顯滄桑的臉上
  •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是如何渡劫的?
    要知道宇宙這片未知的領域誰先搶到就算誰的,因此航天成了大國的必爭之地。中國在航天發展上也是經歷了一波三折,從被美國圍追堵截到成功突圍這中間的故事,你知道嗎?面對中國航天力量崛起,美國自然不會袖手旁觀。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美國失去最大的競爭者後立即變臉,徹底切斷了和中國航天合作的可能性。
  • 運鴻集團與中國航天基金會建立事業合作夥伴關係 開啟航天品質新時代
    共話航天夢、同圓中國夢。中國航天事業,不僅僅是國家戰略,更是民生工程。中國航天事業不只是中國航天從業人員的偉大事業,更是是全體人民的偉大事業。近日,中國航天基金會與運鴻集團在湖北省運鴻大健康產業園舉行合作夥伴籤約授牌儀式,這標誌著運鴻集團正式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
  • 外交部:中國航天事業完全用於和平目的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翟磊):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4日在北京說,中國的航天事業是人類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努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用於和平目的。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23日發射升空,有外媒認為,中國躋身火星探測行列是為了加大對太空主導權的爭奪。對此,汪文斌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說,這種說法不符合事實。他表示:「這樣一種解讀並不正確。
  • 16年:中國航天人依然在路上,探索太空的腳步更加豪邁
    16年,也足以讓空白的中國探月史,印上一串奔向月球的堅實足跡。中國探月工程的標誌上,有兩個腳印和一彎新月。航天人的夢想很近,抬頭就能望見日月星辰;航天人的夢想又很遠,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撥開荊棘去跋涉。如今,中國航天人依然在路上,探索太空的腳步更加豪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