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可以分幾個階段?了解其代謝過程有什麼意義?
食物是機體與外界環境中物質進行交換溝通的橋梁,機體能使外界的物質變成機體的組成部分,而機體的組成成分又通過代謝排出體外。吃進的食物,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可以分三個階段。
1、消化吸收階段
吃入的食物通過腸胃道蠕動機械性消化,和各種消化酶的化學中消化作用,把蛋白質、糖、脂類等複雜的大分子物質變成簡單的小分子營養物質,並把他們吸收到血液中,然後隨血液循環分布全身。
2、中間代謝階段
隨著血液循環運到全身的各種營養物質,隨後都進入組織細胞裡,在組織細胞內進行合成、分解、轉變等代謝過程,稱為中間代謝。
3、排洩階段
物質經過中間代謝,使吃進的物質與機體組織成分不斷地進行交換,把一些代謝過程中的產物,如水、二氧化碳、無機鹽及其尿素等含氮物質,通過腎臟、皮膚、肺、腸等不同途徑排出體外。
蛋白質、糖、脂類等物質,經過代謝可產生許多中間產物或末端產物,這些的產物都存在於血液或排洩物中。通過血液或尿液等這些成分的測定,可以了解這些物質在體內代謝過程是否正常,從而有助於判斷某些器官和組織功能。
如血漿蛋白主要在肝臟合成,當肝功能不好時,其含量降低;
蛋白質代謝分解產物—非蛋白氮,主要從腎排出,腎功能不好時血中蛋白氮明顯升高;
酮體是脂肪代謝中間產物,血中含量甚微,如物質代謝紊亂,血中酮體升高,表示有酸中毒;
正常尿中不含有蛋白質,如發現了蛋白質提示可能是有腎臟疾病;
肉眼大便顏色的變化,有助於對消化功能了解的。
這就是血、尿、糞的某些檢查,為什麼能協助診斷疾病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