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Am. Chem. Soc:雷曉光等揭示倍半萜二聚體類天然產物的首次仿生...

2021-01-11 生物谷

2012年7月19日,我所雷曉光實驗室在 J. Am. Chem. Soc. 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Biomimetic Syntheses of (-)-Gochnatiolides A-C and (-)-Ainsliadimer B」的文章。(http://pubs.acs.org/doi/pdf/10.1021/ja305464s) 該文章報導了對於一系列結構複雜並且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倍半萜二聚體類天然產物的首次仿生全合成,以及對於曾經定錯的天然產物結構的修正。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 Am. Chem. Soc.)雜誌是化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核心期刊,該期刊主要發表所有化學學科中最重要的具有原創性的研究工作。

倍半萜二聚體類天然產物(sesquiterpenoid dimers)是具有獨特複雜化學結構的一大類天然產物。迄今為止,已經有上百個含有不同骨架的該類天然產物從自然界中被分離出來。其中有很多化合物具有很強的抗腫瘤,抗炎,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對於該類天然產物的全合成研究一直是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Gochnatiolide系列化合物。Gochnatiolides A-C最早於1983年被美國和德國科學家從植物中分離出來,並確定了結構和相對立體構型。但是,其準確結構和絕對立體構型還存在著疑問。近期,我國第二軍醫大學張衛東教授課題組分離並報導了類似化合物Ainsliadimer B。對於該類天然產物的全合成先前還沒有任何報導。

為了系統地研究該列天然產物,雷曉光實驗室從2009年起開始了相關的全合成研究工作,近期成功地完成了該家族中4個天然產物Gochnatiolides A-C和 Ainsliadimer B的高效仿生全合成。其中的關鍵步驟是具有原創性的串聯反應(cascade reaction)從而幫助實現了一步完成3個天然產物Gochnatiolides A-C的集體全合成。在該研究中,雷曉光實驗室還發現了一系列新穎的化學反應,包括:自由基引發的自發氧化反應,銅導向的立體控制的氧化反應,以及直接的選擇性的烯酮水合反應。這些具有原創性的發現為天然產物合成化學的發展提供了指導。更重要的是通過全合成,雷曉光實驗室成功地修正了最初所確定的Gochnatiolide B的錯誤的結構,而且進一步確定了所有相關天然產物的絕對立體構型,從而回答了近30年的歷史疑問。

該工作是由我所和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聯合培養的博士研究生李超同學主要完成,典龍陽同學也參與了相關工作,張衛東教授為該工作提供了相關天然產物圖譜信息和寶貴的建議,雷曉光博士為文章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北京市政府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Biomimetic Syntheses of (−)-Gochnatiolides A–C and (−)-Ainsliadimer B

Chao Li†, Longyang Dian†, Weidong Zhang§, and Xiaoguang Lei*†‡

We report the first biomimetic syntheses of (−)-gochnatiolides A–C and (−)-ainsliadimer B based on our proposed biogenetic pathway. Our synthesis features one-pot cascade transformations including Saegusa oxidation, intermolecular Diels–Alder cycloaddition, and radical-mediated allylic oxidation, which allow for the rapid generation of (−)-gochnatiolides A–C in a collective manner. We also disclose an unprecedented 「copper effect」 on the stereochemical outcome of the radical-mediated allylic oxidation. Our synthetic endeavors led to the structural reassignment of (−)-gochnatiolide B. Ultimately, a biomimetic transformation from gochnatiolide B to ainsliadimer B was achieved through a remarkable direct enone hydration.

相關焦點

  • J. Org. Chem.:天然產物Psilostachyin C的高效全合成進展
    2011年3月22日,我所雷曉光博士實驗室在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雜誌上在線發表文章。該文章報導了對於具有抗癌活性的複雜天然產物Psilostachyin C的高效全合成工作。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是有機合成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核心期刊之一。
  • 南海海洋所吲哚倍半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洋來源的放線菌一直是新穎的具有藥用價值的次級代謝產物重要來源,目前已經有很多海洋放線菌來源獨特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報導。吲哚倍半萜是很有特色的生物鹼類次級代謝產物,已報導的吲哚倍半萜生物鹼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植物和真菌,直到最近兩年,才有一些來源於放線菌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被發現。
  • 瀋陽藥科大學宋少江團隊在芫花根倍半萜天然產物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由於該藥材的藥用部位是花,前期工作大量都集中在花中的化學成分研究,主要由黃酮類、木質素類、香豆素類及二萜類物質。然而針對芫花根中的化學成分除了一些雙黃酮的報導外,其他研究還很少報導。近日來自瀋陽藥科大學的宋少江團隊針對芫花根中的天然產物成分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色譜分離技術共獲得17個倍半萜類化合物,這其中包含了11個愈創木烷倍半萜為genkwanoids A−K。
  • 化學學院雷曉光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
    植物天然產物作為內源性小分子參與了自身重要生理活動,例如調控植物自身的生長發育和抵禦病蟲害,同時也是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分子的主要來源。因此,解析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對於植物生物學、生態學研究和開發創新藥物治療人類重大疾病都具有重要意義。
  • 天然產物科學—植物天然產物創新的整合途徑綜述
    該文通過介紹郝小江實驗室近40年的植物化學研究結果,試圖探討植物天然產物(次級代謝產物)對植物多樣性、生長發育、植物病害防禦和環境適應性的影響,力圖認識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學意義。
  • 上海有機所在萜類天然產物wickerols和propindilactone G合成研究...
    此前,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天然產物有機合成化學重點實驗室桂敬漢課題組通過發展仿生和發散式合成策略以10-12步反應完成了十個甾體天然產物cyclocitrinols的合成(J. Am. Chem. Soc.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隨著基因組測序和生物信息技術的發展,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由於受遺傳背景複雜、遺傳操作困難等因素的制約,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研究一直落後於細菌及低等真菌(Front. Microbiol. 2015, 6, 127)。
  • 南海礁棲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劉永宏學科組長期從事海洋微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研究,學科組周雪峰研究員對我國南海永興島附近低潮帶珊瑚礁來源的腔節藻進行了多年的共附生微生物代謝產物研究,近期在新穎天然產物和藥物先導物發現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雷曉光課題組兩篇背靠背文章:「後期多樣化衍生策略」在...
    此外,對於天然產物的後期衍生化也有助於快速、有效地構造出化學探針,幫助開展化學生物學研究,揭示新的生物靶點和作用機制。  近年來,隨著有機合成方法學與生物酶催化技術的蓬勃發展,湧現出很多在複雜底物上進行選擇性官能團化的方法。這些方法極大地促進了天然產物「後期多樣化衍生策略」 (late-stage diversification)的發展。
  • 昆明植物所黃勝雄研究組與雲南師範大學趙勇研究組合作在Tigliane類天然產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大戟科和瑞香科植物中廣泛存在的Tigliane類二萜是一類具有獨特5/7/6/3四環骨架的天然藥物。
  • J. Am. Chem. Soc.:上海有機所硫肽類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
    許多具有生物活性的肽類天然產物都擁有羧基末端醯胺化的結構。醯胺的形成一般由天門冬氨酸合成酶類蛋白所催化,其過程包括以穀氨醯胺為底物原位生成氨,後者進攻由ATP活化的羧基基團而產生醯胺並伴隨穀氨酸、AMP和PPi的釋放。
  • 北大雷曉光受邀連發兩篇ACR!兩領域開拓性研究工作獲國際認可
    通過利用不同類型的小分子探針,包括天然產物探針,揭示程序性細胞死亡信號轉導通路中未知的調控蛋白和分子作用機制。同時,該課題組還進一步針對與非正常細胞死亡密切相關的人類重大疾病,如:癌症、炎症等,開展轉化醫學與創新藥物研究。這一系列深入、系統的研究工作幫助發現和闡明了多個全新的生物機制,從而推動了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同時也開發出對於疾病治療具有良好前景的多個候選藥物分子。
  • J. Am. Chem. Soc. | 代謝正交標記的新工具:環丙烯酮
    生物正交報告策略是現如今非常強大的一種可以在天然環境中實現生物大分子標記的方法,但是由於現有的正交反應中,有一些試劑對於半胱氨酸等親核試劑並不是完全惰性或存在因結構過大難以穿膜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 Trost 團隊 Nature Chem:Pd催化環化策略實現萜烯的全合成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化解 chem歡迎訂閱簡介在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大自然合成的分子結構也得到了發展,而且常常被證明是最複雜的。模仿自然的路徑是有機合成化學家構建複雜分子的一種直接可行的途徑。然而,缺乏操縱自然酶的能力往往會阻止我們複製同樣的路徑。
  • 北大科學家告訴你,傳統中藥桑白皮的活性天然產物是如何產生的?
    桑白皮中含有一類特殊的Diels-Alder(D-A)類型加合物,這類天然產物具有共同的環己烯骨架結構,且具有多樣的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菌,抗病毒,以及潛在的治療糖尿病的功效(J. Asian Nat. Prod. Res.2014, 16, 690–702.)。
  • 二萜糖苷甜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徑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首次解析了甜茶素(rubusoside)的生物合成過程,報導了甜葉懸鉤子(R.suavissimus)與明日葉(A.keiskei)中挖掘得到6條新的二萜糖基轉移酶,並對其底物識別的機制進行了研究。  二萜類化合物是一類重要的植物源次生代謝產物,具有廣泛的生理和藥用活性。
  • J. Am. Chem. Soc. | 色氨酸殘基特異性標記技術
    本文中,作者開發了一個基於仿生電子轉移的化學反應,實現了針對蛋白上的色氨酸殘基特異性標記。       蛋白質的選擇性化學標記對化學生物學與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極為重要。鑑於生物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與研究的日益複雜且深入,研究者們需要不斷擴展化學標記手段所能標記的胺基酸類型。
  • 吲哚類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在報導了Dippinine-Chippiine同系天然產物(+)-Tronocarpine的首次不對稱全合成及其絕對構型確定後,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韓福社課題組在該領域研究中再次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