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應化所設計合成新型稀土基磁性親和材料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蛋白質的可逆磷酸化修飾是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信息轉導調節方式,幾乎參與生命活動的所有過程,在細胞的增殖、發育和分化,細胞信號轉導、轉錄和翻譯,細胞的周期調控、蛋白降解和新陳代謝,細胞生存、細胞凋亡和腫瘤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知許多人類疾病的發生都與異常的蛋白質磷酸化修飾有關,而且一些疾病也會導致一些異常的磷酸化修飾。因此,通過探索生理和病理狀態下蛋白質磷酸化規律對於闡述生命本質和疾病發生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於蛋白質磷酸化是一種動態過程,磷酸化蛋白的豐度很低,化學計量比十分小、非磷酸化肽質譜信號強烈抑制磷酸化肽質譜信號,因而難以用質譜直接檢測。此外,由於磷酸根帶負電,其離子化效率較低,使得磷酸化肽的質譜檢測變得更加困難。因此,在檢測前,進行富集,提高其相對含量,改善質譜對磷酸肽的信號響應是十分必要的。儘管目前有多種富集方法可以選擇,但都存在不少問題,如抗體需要量較大、費用昂貴、富集效率不高,以及存在對非磷酸肽的非特異性富集等。

為了鑑定磷酸化肽,有兩種方法通常被採用:一種是通過對比用磷酸酶處理前後的磷酸化肽質譜圖,看是否有80Da質量數差異來進行判斷;另一種是利用質譜中的碰撞誘導解離(CID)方法進一步電離,藉助串級質譜MS/MS,通過觀察是否有98Da質量數差異識別磷酸化肽,但這兩種方法存在費用高、步驟繁瑣或需昂貴質譜設備的局限。此外,採用耗時的、繁瑣的離心分離和色譜柱分離等方法進行磷酸肽的分離提純是低效的和高成本的。

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倪嘉纘院士課題組張吉林博士等,針對蛋白質組學研究中富集低含量磷酸化蛋白/多肽用於質譜分析檢測所面臨的挑戰,利用稀土離子對磷酸根部分的高選擇性親和作用和催化水解作用以及磁性粒子的快速磁分離特點,設計合成了新型稀土基磁性親和材料,實現了質譜檢測前對複雜生物蛋白樣品酶解液中的磷酸化肽的高選擇性捕獲、快速磁分離提純和方便的磷酸化肽質譜標記。

鑑於稀土離子對磷原子高選擇性親和作用和對膦酸酯鍵催化斷裂水解作用,稀土基親和材料能夠被利用捕獲磷酸化肽和使磷酸化肽去磷酸化作用產生80Da質量數HPO3的丟失,從而起到親和材料、無機酶和磷酸化肽質譜信號標記的作用,達到選擇性捕獲和直接鑑定識別磷酸化肽的目的。此外,考慮到磁分離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把Fe3O4粒子作為磁性核等包覆在稀土親和材料內部,將有助於簡化分離過程,提高分離效率。

張吉林博士等設計合成了REPO4(RE=Yb,Gd,Y),Fe3O4@SiO2@CeO2,Fe3O4@LaxSiyO5,Fe3O4@LnPO4 (Ln= Eu,Tb,Er)等一系列稀土基親和材料,實現了磷酸化肽的選擇性捕獲、快速磁分離提純和容易通過80Da質量數HPO3的丟失特徵質譜峰識別磷酸化肽。在此基礎上,近期該課題組又將磁性納米粒子和稀土基親和材料粒子共價地組裝到結構獨特、比表面積極大的石墨烯基質上,實現了對非磷酸化蛋白質和低豐度的磷酸化肽的同時富集、逐個洗脫和分別檢測,顯著地提高了檢測效率和降低操作費用,使研究工作獲得進一步的創新。

該研究有利於提高寶貴的稀土資源的附加值,其稀土基親和材料在磷酸化肽的選擇性捕獲、方便的質譜標記和快速磁分離提純應用方面潛力巨大。該研究成果對蛋白質組學研究將是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也開拓了稀土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新應用。

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Small 、Chem. Commun.,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hem. Eur. 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等。

 LaGM親和探針合成路線(a)和兩種類型的肽的同時捕獲和序列質譜(MS)分析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新型稀土基親和材料研製成功
    本報訊(見習記者封帆 通訊員于洋)近日,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倪嘉纘院士課題組的張吉林博士等人,設計合成了新型稀土基磁性親和材料,實現了質譜檢測前對複雜生物蛋白樣品酶解液中的磷酸化肽的高選擇性捕獲
  • 鴻達興業(002002.SZ):新達茂稀土擬從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引進多項...
    智通財經APP訊,鴻達興業(002002,股吧)(002002.SZ)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包頭市新達茂稀土有限公司(簡稱「新達茂稀土」)日前與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籤署了《技術轉讓(專利權)合同》以及《技術轉讓(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引進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的稀土專利技術,具體包括:一種稀土氫氧化物中鈰的溼法空氣氧化方法、一種稀土氟化物納米粒子的製備方法、一種從包頭稀土礦硫酸浸出液中萃取分離鈰
  • 二氧化碳基新型生物降解塑料量產
    作者:馬維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8年11月08日 收藏   30萬噸級裝置啟動建設  中化新網訊 昨日從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傳來消息
  • 長春應化所吲哚類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基於其獨特、新穎、複雜的結構特徵帶來合成上的挑戰性以及潛在的生物活性,開展此類天然產物的全合成研究,對推動有機合成新方法、新策略的發展,對深入開展相關天然產物及其新型類似物生物活性的研究,均有重要科學意義。
  • 【中國網】大連化物所合成新型摻雜發光材料
    【中國網】大連化物所合成新型摻雜發光材料 2020-04-03 中國網 【字體:  近年來,非鉛雙鈣鈦礦納米晶受到廣泛關注,有望克服鉛基鈣鈦礦納米晶的毒性和不穩定性,成為理想的發光材料。科研人員主要關注於鈣鈦礦納米晶材料寬波段白光發射,而對其他特定顏色的螢光發射研究較少。摻雜策略可以有效改善鈣鈦礦納米晶材料的光學性質和穩定性。對錳離子摻雜體系來說,錳離子作為摻雜劑發光是科研人員感興趣的方面,但常常伴隨著與其產生競爭關係的帶邊發射或自陷態發射。
  • 長春應化所研成聚醯亞胺纖維
    長春應化所研成聚醯亞胺纖維 2006-01-20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一種具有高模量、高強度、低吸水率、耐水解、耐輻照和優異耐熱氧化穩定性能的聚醯亞胺纖維近日由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研發成功
  • 吉林省汽車用高分子材料討論會在長春應化所舉行
    7月13日,由吉林省工信廳組織、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承辦的吉林省汽車用高分子材料討論會在長春應化所舉行。吉林省國防科工辦處長崔玉光,吉林省工信廳處長柳棲森,四平市工信局、遼源市工信局、通化市工信局、白山市工信局領導以及汽車產業相關企業代表等二十餘人參加了討論會。長春應化所副所長周光遠以及相關科研人員參加了本次研討。
  • 張希院士做客長春應化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
    張希院士做客長春應化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12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張希教授做客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為該所科研人員及研究生作了題為「分子自組裝與解組裝報告主要闡述了兩親性高分子的可控自組裝與解組裝以及機理,尤其介紹了目前大家比較感興趣的紫外、可見光誘發的自組裝與解組裝的分子設計,以及目前分子自組裝研究領域中存在的機遇與挑戰等,使參會的200多名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受益匪淺。 張希院士,高分子化學家,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1992年在吉林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2004年受聘為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長春應化所等在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秦川江課題組、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研究室合作,開發出一種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的雷射器,突破了其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實現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 長春應化所新型鋰-空氣電池關鍵材料及電池組研究獲進展
    然而受限於電解液和空氣電極等性能的嚴重不足,現有鋰-空氣電池存在能量轉化效率低、倍率性能差和循環壽命短等亟待解決的難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等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新波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鋰-空氣電池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在眾多的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材料中,稀土發光納米材料因具有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好、發射帶窄、發光顏色和壽命可調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和王櫻蕙副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的綜述文章。
  • 5月11日應化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和無機化學系列講座預告
    Yuming Zhao  單  位: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Canada  報告時間: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上午9:00  報告地點:長春應化所 教育大廈6040室
  • 長春應化所舉辦高分子科學系列講座講
    應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重點實驗室汪勇教授、丹麥科技大學Jens Wenzel Andreasen博士和東京都立大學的Kotohiro Nomura教授於9月13日到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進行學術訪問,並做客「高分子科學系列講座第147講、148講、149講」,分別為應化所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們做了題為「兩親嵌段共聚物的選擇性溶脹介孔化」、
  • 長春應化所在金屬C-H鍵活化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C-H的直接官能團化反應由於其具有突出的優點和巨大的挑戰性,一直以來是科學研究的熱點。從分子水平上研究金屬催活化C-H鍵的反應機理,有助於我們了解催化反應歷程,揭示催化劑結構與催化活性的關係,進而為新型、高效催化劑的研發提供理論指導,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與有機發色團以及過渡金屬-有機發色團相比,稀土元素獨特的光譜性質使其在光學領域具有特殊地位。因其豐富的電子能級和特殊的f電子躍遷,鑭系稀土元素的發光波長几乎覆蓋整個固體發光範疇且具有長壽命激發態,可以用於製備各種新型的發光材料。從Y2O3:Eu螢光粉到YAG:Nd雷射器,今天稀土元素已經在光學器件、生物成像和診療、安全防偽、發光傳感器和太陽能轉換等方面實現了廣泛應用。
  • 長春應化所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研究獲進展
    致力於實時報導全球最新化學與化工研究成果、研究動態及發展趨勢的美國《化學與工程新聞》(Chemical&Engineering News)以A Better Perylene Suncatcher 為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鵬課題組發表在
  • 我國新型稀土儲氫合金電極材料投產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景陽 通訊員李寶樂)記者12日從包頭稀土高新區獲悉,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稀土儲氫合金電極材料生產線投產運行,產品已開始供應國內鎳氫動力電池企業。依託稀土資源優勢和最新核心技術應用,該生產線生產高容量、寬溫區、高工藝、低耗電鎳氫動力電池關鍵材料,一舉打破日本在新型稀土A2B7儲氫科技、工業技術和產品方面對我國的壟斷。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LED用稀土發光材料研究獲進展
    寧波材料所所屬二級所先進位造所的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 Ba 9 Lu 2 Si 6 O 24 :Ce 3 矽酸鹽青色螢光粉;在160℃時,其螢光量子效率可維持室溫的94%,表現出良好的熱穩定性。
  • 應化所磁共振成像造影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由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開發出的5類12種新型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形成了整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劑製備技術通過了長春市科技局組織的專家驗收。專家認為,該系列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具有高效、穩定、低毒和肝膽靶向性能特點,顯示出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明軍AFM:氧化物剝離石墨助力SiOx/石墨烯負極
    相比於石墨負極,Si負極具有更高的理論容量以及適宜的充放電平臺,被認為是構建高能量鋰離子電池最有前景的負極材料之一。然而,Si和Li之間的合金化反應不可避免地引起巨大的體積變化(≈300%),造成顆粒粉化、電極剝離以及SEI膜皸裂等問題,最終導致容量快速衰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