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寒武紀「隱居者」蠕蟲化石

2021-02-08 科學網

論文標題:A Cambrian unarmoured lobopodian, †Lenisambulatrix humboldti gen. et sp. nov., compared with new material of †Diania cactiformis

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作者:Qiang Ou & Georg Mayer

發表時間:2018/09/20

數字識別碼:10.1038/s41598-018-31499-y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31499-y?utm_source=Other_website&utm_medium=Website_links&utm_content=RenLi-MixedBrand-multijournal-Multidisciplinary-China&utm_campaign=ORG_USG_JRCN_RL_article_promotion_sciencenet_Sep_4th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JIU6UhxEkJjlrr2l9_74hg

《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A Cambrian unarmoured lobopodian, †Lenisambulatrix humboldti gen. et sp. nov., compared with new material of †Diania cactiformis描述了寒武紀(5.41-4.85億年前)葉足動物的一個新物種——一種具有柔軟附肢的蠕蟲狀動物。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歐強和德國卡塞爾大學的Georg Mayer將這個命名為Lenisambulatrix humboldti的新物種與之前描述過的葉足動物仙掌滇蟲(Diania cactiformis)進行比較,發現了一些新細節。

圖1:Lenisambulatrix humboldti的三維重建模型。圖源:Ou & Mayer

作者指出,兩種葉足動物的身形和軀體分節都很相似,都有較厚較長的附肢(葉足),長度約為11.6-18mm。與其它葉足動物不同的是,兩個物種似乎都無爪。不過,仙掌滇蟲的軀幹表面布滿刺狀鎧甲,故其綽號為「行走的仙人掌」,但L. humboldti的整個軀體似乎並無盔甲。

圖2:Lenisambulatrix humboldti 的正模標本。圖源:Ou & Mayer

根據作者描述,新物種的軀體有分節、呈管狀,與蠕蟲類似,且每個體節都有一對附肢。新物種軀體只有一端得以保存,且並未發現如眼睛、嘴巴或觸鬚這些可以確定此端為頭部的顯著特徵。相比之下,假定為仙掌滇蟲頭部的部位則具有明顯的類似頭盔的結構。

圖3:葉足動物仙掌滇蟲的細節圖。圖源:Ou & Mayer

從兩個物種的形態特徵可以大致判斷出它們曾經可能的生活方式。因為兩者都是海洋棲息動物,它們的無爪附肢可能是為了適應在柔軟的海底行走或爬行。仙掌滇蟲的厚重鎧甲可能有助於防禦捕食者的攻擊,而L. humboldti的軀體較柔軟,或表明其個體曾過著隱居生活,藏於縫隙或海綿群體中以抵禦被捕食的風險。

摘要:Cambrian marine lobopodians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predecessors of modern panarthropods (onychophorans, tardigrades, and arthropods). Hence, further study of their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and early radiation may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round pattern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panarthropods. Here, we report a rare lobopodian species, †Lenisambulatrix humboldti gen. et sp. nov. (「Humboldt lobopodian」),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Chengjiang Lagerstätte and describe new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Diania cactiformis, a coeval armoured lobopodian nicknamed 「walking cactus」. Both lobopodian species were similar in possessing rather thick, elongate lobopods without terminal claws. However, in contrast to †Diania cactiformis, the body of which was heavily armored with spines, the trunk and limbs of the Humboldt lobopodian were entirely unarmored. Our study augments the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of Cambrian lobopodians and presents two evolutionary extremes of cuticular ornamentation: one represented by the Humboldt lobopodian, which was most likely entirely 「naked」, the other epitomized by †D. cactiformis, which was highly 「armoured」.

閱讀論文全文請訪問: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31499-y?utm_source=Other_website&utm_medium=Website_links&utm_content=RenLi-MixedBrand-multijournal-Multidisciplinary-China&utm_campaign=ORG_USG_JRCN_RL_article_promotion_sciencenet_Sep_4th

期刊介紹:Scientific Reports (https://www.nature.com/srep/) is an online, open access journal from the publishers of Nature. We publish scientifically valid primary research from all areas of the natural and clinical sciences.

The 2017 journal metrics for Scientific Reports are as follows:

•2-year impact factor: 4.122

•5-year impact factor: 4.609

•Immediacy index: 0.576

•Eigenfactor® score: 0.71896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1.356

•2-year Median: 2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發現寒武紀蠕蟲胚胎化石
    北大教授發現寒武紀蠕蟲胚胎化石 2006-06-22 eNet&Ciweek
  • 北大教授發現寒武紀蠕蟲胚胎發育全過程化石
    國際古生物界權威評論說,描述寒武紀生物完全生命周期將不再是空想距今大約5億年的寒武紀,生命個體發育發展的完全生命周期在當今的古生物研究者那裡一直是缺失的。而今,北京大學的古生物專家從寒武紀的胚胎化石中發現了無脊椎動物蠕蟲從受精卵到卵裂(孵化)整個胚胎發育全過程的化石。
  • 雲南發現寒武紀"動物軍團" 三葉蟲化石最長5釐米
    雲南發現寒武紀"動物軍團" 三葉蟲化石最長5釐米 2014-07-03 13:57:08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奇蝦、三葉蟲、撫仙湖蟲、蠕蟲……在遙遠的5.3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上曾經活躍著這樣一群生物,它們是地球生命歷史中最為關鍵的演化環節之一。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經過多年努力,在雲南昆明發現的一處新的軟軀體化石產地,再現了雲南東部地區5.3億年前的海洋生物世界。多達3000多塊古生物化石,或將釋疑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因。
  • 加拿大發現類似蠕蟲奇怪化石長相可怕(圖)
    怪誕蟲化石  北京時間8月25日消息,這個外形有些奇怪的化石看起來一種類似蠕蟲的生物,  這塊化石已在海底飄蕩了超過5.05億年,來自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期間,被發現於加拿大落基山脈的伯吉斯頁巖中。古生物學家西蒙·康威·莫裡斯( Simon Conway Morris)認為它看起來太奇怪了,在1977年將之命名為怪誕蟲(Hallucigenia)。但是時至今日,還沒有一個人知道怪誕蟲應當屬於哪一類動物。
  • 宜昌發現寒武紀化石寶庫
    清江生物群》,首次在國際上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江生物群」。這是進化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科學》雜誌同期刊發了題為「寒武紀化石寶庫」的專家評論,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家Allison C. Daley評價:「清江生物群是令人震驚的科學發現!其化石豐富度、多樣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科學價值巨大。後續研究將有望填補我們對於寒武紀大爆發的認知空白,並解決動物門類起源演化方面一系列科學問題。」
  • 探秘前寒武紀地質時代的古老化石
    目前掌握的化石證據顯示,所有超過6億年的生物體化石都是體積微小、結構簡單的東西,它們最接近現代的細菌。頂燧石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古老化石採集於澳洲西部,來自一種名為「頂燧石」玻璃質巖石。它是由古生物學者威廉·肖普夫教授發現的。根據從相關的火山巖中獲得的放射性年代,估計其年齡約為34.65億年。
  • 5.5億年前生物活動被發現,比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早1000萬年
    近期,在中國南方長江三峽地區的一個採石場發現了5.5億年前的蠕蟲化石。 這塊5億年前的化石為考古學家提供了一項非常寶貴的內容:它記錄了蠕蟲活動的最後生命時刻。在中國發現的5.5億年前的蠕蟲化石這是一條形似麥穗的蠕蟲,它約七英寸長的身體被分成數段,並最終變成了化石。這塊最後的安息之地,完整地記錄了它走向死亡的全過程。
  • 科學家發現五億年前蝦化石,被譽為寒武紀「麒麟」
    這是我國雲南 「澄江動物群」中又一項新的重大科學發現,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有力實證。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尋找過渡型祖先化石在地球上,生命經歷了約40億年的漫長歷史。然而,直到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時代,複雜多樣的生命才在地球上突然出現。
  • 還原寒武紀原始海洋動物體貌:濾食性怪物形似蝦
    科學家近期在中國南部發現一種蠕蟲化石,這種蠕蟲全身「超級武裝」,且有著優美的長腿。  在中國雲南省小石壩地區,研究人員發現了29個生活在早期寒武紀時期的Collinsium ciliosum化石遺蹟。
  • 化石見證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20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發現了澄江動物群,為解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謎提供了大量詳實的關鍵證據。奇蝦也是寒武紀時代食物鏈的頂級捕食者,因為在與奇蝦相伴生的排洩物裡發現了瓦普塔蝦碎片,而瓦普塔蝦是當時海洋數量比較豐富的一種節肢動物。科學家分析認為奇蝦是一種肉食性的動物,在寒武紀食物鏈上處於頂級捕食位置。
  • 蠕蟲、水母這類軟體的動物是如何形成化石的呢?
    貝殼、骨骼、牙齒等堅硬的物質形成化石很好理解,但蠕蟲、水母這類軟體的動物是如何形成化石的呢?它們為什麼既沒有腐爛也沒有被巖石壓碎呢?化石分很多種,動物自身形成的化石叫做實體化石;動物活著的時候留下的痕跡形成的化石叫做遺蹟化石;此外還有化學化石、模鑄化石等。所以,你的問題更確切地描述應該是軟體的動物如何形成實體化石。確實,一般是比較硬的部位才能形成實體化石,不過軟體的動物在某些苛刻的條件下也是可以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位於雲南的澄江軟體動物化石群。它們都是寒武紀時的生物。
  • 寒武紀生命爆發:原始海洋生命大揭秘-動物,奇趣, ——快科技(驅動...
    櫛水母動物化石科學家曾推測,生活在寒武紀的櫛水母近似於現代櫛水母類動物,屬櫛極動物門。但從中國西南部最新出土化石來看,科學家們認為櫛水母生活在5.2億年前,體表長有細須或毛髮狀結構。超級武裝蠕蟲科學家近期在中國南部發現一種擁有全身「超級武裝」的蠕蟲化石,且有著優美的長腿。
  • 寒武紀化石頻出的雲南撫仙湖北岸
    地球人對它的解密,源於每一次生命裂變後遺留在地球上的痕跡,比如生物,比如化石。關於5.18億年前寒武紀時代的更多生命解密,卻來源於中國雲南撫仙湖北岸出土的批量寒武紀化石群。提起寒武紀時代,這個時代比我們老少皆知的侏羅紀時代還早三四億年!
  • 寒武紀地層新發現多毛類動物距今約5.14億年
    近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距今約5.14億年前。研究表明該動物營管居固著生活,屬於現生多毛綱的長手沙蟲科,是目前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為了解環節動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也揭示了寒武紀環節動物的生態和形態多樣性。
  • 寒武紀火把蟲原是「丟」了腿的葉足動物
    在該論文中,研究人員揭秘了寒武紀「澄江生物群」中火把蟲實際上是一種為了適應底棲管居生活而丟失了身體後部腿肢的葉足動物,這也是動物進化史中出現組織器官適應性退化消失的最早的例證。 形態奇異的火把蟲最早由侯先光研究員於1989年首次發現和命名,是寒武紀澄江生物群中比較稀有的一類蠕形動物,生活在距今5.18億年前的海洋底部。
  • 寒武紀早期地層中發現與現代綠藻親緣關係密切的微體化石
    ◎笛殼/文記者近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獲悉,該所劉鵬舉研究員課題組尚曉冬博士在湖北長陽地區合子坳剖面寒武紀早期的巖家河組底部燧石條帶中,發現了數以千計保存完好的疑源類Yurtusia uniformis化石標本,其中許多化石膜殼的內部含有數量不等的子細胞,這是首次在寒武紀疑源類微體化石中發現存在子細胞。
  • 樂山沙灣發現寒武紀早期化石庫
    11月25日,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古生物化石研究專家們來到了樂山沙灣「尋寶」,他們尋找的寶貝,是有「5億歲」的寒武紀古生物化石。位於沙灣區範店鄉(現併入沙灣鎮)的早期化石庫,被稱為「範店生物群」。「別看現在眼前是崇山峻岭,很久以前這裡可是一片海洋,古生物化石便是滄海變桑田的證明。」自貢恐龍博物館館長李健說道。
  • 生命從無到有的前寒武紀
    1930年,G.H.查德威克將地史時期劃分為兩個階段——寒武紀以前稱為隱生宙,寒武紀迄今稱為顯生宙——作為地質年代的最高級單位,其相應地層分別稱為隱生宇和顯生宇。由於在隱生宇即前寒武系上部不斷發現軟軀體動物化石,使其部分地層的劃分具備了古生物的依據,而且所謂「隱生」,已逐漸不符合實際情況。
  • 雲南大學古生物團隊發現最古老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化石記錄
    北京時間2020年6月11日17:00,Nature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中國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距今約5.14億年前。
  • 科學家發現五億多年前共生蠕形動物
    侯先光供圖  【科技前沿】  近日,由中國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英國萊斯特大學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宣布發現世界上最早的、距今大約5.2億年前的共生蠕形動物——吸盤古宿蟲,並首次發現了共生關係中宿主特異性和宿主轉移兩個重要生態特性的最早化石記錄,進一步揭開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生物相互依存關係的起源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