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故事】中國荒漠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的建設與發展

2021-03-01 林家那些事兒

參考文獻:

[1]王濤, 趙哈林. 中國沙漠科學的五十年. 中國沙漠, 2005,25(2): 145-165.

[2]包巖峰, 楊柳, 龍超, 等. 中國防沙治沙 60 年回顧與展望.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8, 16(2): 144-150.

[3]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國家林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06—2020年). [2006-09-12]. http://www.forestry.gov.cn/main/4818/content-796814.html.

[4]國家林業局. 國家林業局陸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中長期發展規劃(2008—2020年). [2009-05-21]. https://www.doc88.com/p-5691012542911.html.

[5]趙明, 詹科傑, 楊自輝, 等. 民勤沙漠-綠洲低空沙塵暴結構特徵研究.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1, 41(2): 234-242.

[6]Wang H Z, Han D, Mu Y, et al. Landscape-level 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fractional woody and herbaceous vegetation cover estimation over the dryland ecosystems by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platform.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19, 278: 107665.

[7]李永華. 白刺葉片性狀對人工增水的響應. 北京: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2010.

[8]盧琦, 賈曉紅. 荒漠生態學.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19.

[9]盧琦, 王繼和, 褚建民. 中國荒漠植物圖鑑.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12.

[10]荒漠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監測與評估技術研究項目組. 荒漠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服務價值研究(第二版).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7.

[11]庫姆塔格沙漠綜合科學考察隊. 庫姆塔格沙漠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2.

[12]董治寶. 庫姆塔格沙漠風沙地貌.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1.

[13]中國黑戈壁地區生態本底科學考察隊. 中國黑戈壁研究.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4.

[14]馮益明, 盧琦. 中國戈壁分布圖.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2017.

[15]庫姆塔格沙漠綜合科學考察隊. 庫姆塔格沙漠綜合自然地理圖集.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17.

[16]董治寶, 屈建軍. 庫姆塔格沙漠地貌圖. 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9.

[17]慈龍駿, 楊曉暉, 陳仲新. 未來氣候變化對中國荒漠化的潛在影響. 地學前緣, 2002, 9(2): 44-51.

[18]董戰峰.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2017-09-06].http://www.rmzxb.com.cn/c/2017-09-06/1771122.shtml.

[19]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中國獲得2017年「政策界奧斯卡獎」:荒漠化治理引領全球. [2018-03-28]. http://www.forestry.gov.cn/zsb/989/20180328/1086820.html.

[20]崔向慧, 盧琦. 中國荒漠化防治標準化發展現狀與展望. 乾旱區研究, 2012, 29(5): 913-919.

相關焦點

  • 內蒙古磴口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內蒙古磴口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磴口站」)始建於1982年,前身為「六五」「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三北』防護林營造技術」的3個地面氣象站,2006年形成「一站四點聯測」布局,隸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
  • 庫姆塔格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2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 在2004—2006年庫姆塔格沙漠野外科學考察基礎上,庫姆塔格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庫姆塔格站」),於2007年開始籌建,2009年正式批准加入國家林業局(現「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陸地生態系統長期觀測研究站網,2015年入選「荒漠化監測和沙塵暴預警觀測站」,2018年被評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優秀生態站
  •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本文刊載於《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6期 《中國荒漠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的建設與發展(E102.98°,N38.57°),是我國最早開展荒漠生態環境和風沙輸運規律監測的野外觀測研究站,屬於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 講好多樣性的中國荒漠故事
    生態攝影有別於傳統攝影,它要求做到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出一本生態攝影集並不是一堆照片的羅列,而是要講能夠引起人們思考的生態故事。《多樣性的中國荒漠》力爭做到一張照片講述一個生態的、物種的小故事,一個章節講述一個區域荒漠生態的中故事,一本書講述一個中國荒漠的大故事。
  • 程磊磊 盧琦 等:中國荒漠生態系統:功能提升、服務增效
    此後生態系統服務研究迅速成為生態學、經濟學等領域的研究熱點。國內外學者在不同尺度上評估了森林、溼地、草地等陸地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但是,這些研究很少從全國、區域或全球尺度上評估荒漠生態系統的功能與服務。Costanza 等於 2014 年再次估算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時,也未能把荒漠生態系統包括在內。
  • 黃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開建
    本報訊 記者龍琳報導 安徽黃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建設項目日前啟動實施。該站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的主要組成部分,建成後不僅能為本區域生態環境改善、森林生態系統自我恢復等研究提供科學翔實的數據資料,還可以為國家生態建設有關決策提供基礎數據和背景材料。
  • 甘肅興隆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成立
    9月27日,記者從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甘肅興隆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獲得國標認證,正式掛牌成立。該站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CFERN)所屬重要野外觀測臺站,為我國西北地區林業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 中科院院士孫鴻烈考察北京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6月7日,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對依託於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建設的中科院北京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以下簡稱「北京森林站」)進行了考察。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爾阜、植物所研究員韓興國、北京森林站副站長劉玲莉等陪同考察。  孫鴻烈實地考察了長期監測樣地等實驗平臺。
  • 「我國主要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調控研究」項目啟動
    12月17日至19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主持承擔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我國主要人工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調控研究」項目啟動暨課題實施方案論證會在瀋陽召開。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孫鴻烈院士、973專家顧問組成員、科技部有關專家領導、項目參加單位領導、項目專家,以及特邀嘉賓和課題骨幹等80餘人出席了會議。
  •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項目
    「亞歐內陸荒漠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徵與區域生態安全」2017年度總結會議。項目旨在揭示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與荒漠生態系統的互動關係,解析荒漠植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適應機制,發展溫帶荒漠生態系統穩定性理論,構建荒漠生態系統安全體系,制定溫帶荒漠區應對氣候變化的生態調控策略,為保障我國和中亞的資源和生態安全提供科學支撐。    劉學軍簡要介紹了項目在本年度的總體進展情況。
  • 綠色發展要聞丨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印發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 年)》明確,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以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為基礎,以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突出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的生態支撐,在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 中國荒漠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 12個 省份 服務增效主要在4...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荒漠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荒漠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是西北地區的代表性生態系統。該地區生態環境最為脆弱,貧困人口最為集中,而且是沙塵暴的塵源區和主要發生地。
  • 我國網絡生態系統建設思考
    一、美國提出的「網絡生態系統」  2011年,美國在網絡安全發展戰略演進過程中,明確提出了「網絡生態系統(Cyber Ecosystem)」這一新概念,並隨著這一概念的不斷清晰和成熟,建設網絡生態系統亦成為了美國網絡空間安全發展的重點領域。
  • 聚焦|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水為「墨」勾畫我區生態可...
    曾經因缺水而死亡的植被,正慢慢開始復甦,重新煥發生機…… 這是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荒漠與綠洲生態實驗室)科研人員開展水資源利用,改善新疆荒漠和綠洲生態系統的一個縮影。 2011年4月,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為依託,荒漠與綠洲生態實驗室獲批開建,是新疆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3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大會的目的是傳承CERN優良傳統、分享經驗,促進CERN的開拓創新和對外開放,傳播新知識、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助推我國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的創新發展。 「隨著國際科技發展和國內生態環境建設和農牧業生產需求的轉變,CERN要面向國家重大科技需求,緊跟世界科技進步的步伐,解放思想,創新發展、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
  • 記中科院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資訊—科學網
    沙漠何以不荒涼
  • 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建設項目通過專家驗收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1月20日訊 11月10日,上海市林業局組織專家對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建設項目進行驗收。來自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上海辰山植物園等5個單位的專家組成驗收專家組。
  • 荒漠植物「銀行」落戶吐魯番盆地
    中國園林網11月24日消息:上世紀70年代,在吐魯番盆地一片寸草不生的沙荒地上,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開始建設研究型科學植物園——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如今這裡已引種並保存700多種植物類群,成了荒漠植物「銀行」。
  • 青海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與生態資產評估研究項目全面完成
    歷時三年半,由國家林業局生態監測評估中心、青海省林業廳、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共同完成的「青海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與生態資產評估研究」項目全面完成。  該項目通過整合我省多來源、多尺度、多過程、多時相的生態環境數據,結合大規模的野外調查和長期定位觀測數據,利用3S技術和開發改進的生態系統過程模型、生態位模型、經典方程等技術方法,全面評估了我省全區域森林、溼地、荒漠、草原、農田五大生態系統及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連山區等重點生態區域的服務價值和生態資產。
  • 中國氣象局布局生態系統氣象觀測站網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通訊員楊曉武報導 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生態系統氣象觀測站網布局指南》(簡稱《指南》),努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態監測網,著力增強生態系統綜合氣象觀測能力,為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