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攝影集《多樣性的中國荒漠》終於趕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前正式出版了,真讓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知道這次大會將於2017年9月初在中國召開的消息,已是2016年年底了,要用八九個月的時間趕出一本生態攝影集,對我來說是史無前例,也感到壓力山大。如今,這部中英文本攝影集將作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的禮物,贈送給來自190多個國家的貴賓及6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同時,能為宣傳中國荒漠化防治成就盡綿薄之力,也是對自己幾十年衷心熱愛的自然保護工作有了交代。
當前,中國的生態保護事業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國家林業局承擔著我國生態保護和建設主戰場的重任,充分利用這個時機,竭力宣傳中國荒漠生態系統的保護及荒漠化防治成就正當其時。
如今,中國正在推進有全球重大意義的「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沿線所涉及的60多個國家都是《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方,不同程度地遭受著荒漠化、土地退化和乾旱的危害,是世界上荒漠化問題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因此,大力推進「一帶一路」的防沙治沙,擴大國際合作,共享防治經驗,為沿線國家提供防沙治沙的「中國模式」,為中國「一帶一路」的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意義重大。
基於以上原因,生態攝影集《多樣性的中國荒漠》應時而生。
生態攝影有別於傳統攝影,它要求做到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出一本生態攝影集並不是一堆照片的羅列,而是要講能夠引起人們思考的生態故事。《多樣性的中國荒漠》力爭做到一張照片講述一個生態的、物種的小故事,一個章節講述一個區域荒漠生態的中故事,一本書講述一個中國荒漠的大故事。它堅持用生態文明理念觀察和解讀生態保護工作,希望能給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帶來生態思考。同時,它在對荒漠生態系統的思想認識和科學論述方面,亦有其獨特之處。
相比森林、溼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更顯脆弱,一旦受氣候原因和人為的幹擾破壞,就會發生退化,而退化容易恢復極難。荒漠生態系統也是人們最為陌生和畏懼,最不被正確認識的生態系統。我們「看」荒漠,不能「只看荒蕪野曠,不看萬物生長」,而是要多方位、多角度地看,更要認識到它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中國荒漠》特別強調,沒有對荒漠生態系統的正確認識,就不可能在防治荒漠化方面有正確的理解和科學的措施。中國這些年來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就是中國政府和人民「師法自然」的結果。這一理念不僅貫穿全書6個章節,在書的最後還專門列出生態思考部分,講述我們面臨的主要威脅和挑戰,荒漠化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成就,融入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等。其目的還是希望引起更多人對生態問題的思考,以實際行動支持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
荒漠生態系統是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我國西北地區最主要的生態系統,其間蘊藏著大量珍稀、特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正如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溼地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提法,《多樣性的中國荒漠》將荒漠比喻為「地球之脾」。按照中華五行學說,脾主土,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主運化、造血。荒漠生態系統有防風固沙、土壤保育、初級土壤提供等生態功能。由此提升公眾對荒漠生態系統的認識,告訴更多人像愛護我們的脾一樣,愛護荒漠生態系統。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多樣性的中國荒漠》建議對中國荒漠生態系統進行自然地理區劃,分為六大區:松遼平原半溼潤、半乾旱區;內蒙古高原半乾旱、乾旱區;阿拉善高原與河西走廊乾旱、極乾旱區;北疆盆地乾旱、極乾旱區;南疆盆地極乾旱區;青藏高原高寒乾旱、極乾旱區。
根據實際的考察研究成果,《多樣性的中國荒漠》還將傳統的荒漠區南界從喀喇崑崙山-可可西裡一線往南推到喜馬拉雅山北麓,顛覆了對於青藏高原往往只談草原生態系統,不談高寒荒漠生態系統的傳統理念。
森林、溼地、荒漠生態系統是地球陸地最重要的三大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這三大系統是國家林業局的主體工作方向,以圖文並茂的生態攝影集形式,呈現中國森林、溼地、荒漠的多樣與美麗,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如今,《多樣性的中國荒漠》與之前出版的《多樣性的中國森林》《多樣性的中國溼地》共同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系列叢書,前後歷時8年時間完成,實現了我多年來做齊中國森林、溼地、荒漠3個系統生態攝影集的夙願,頗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