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多樣性的中國荒漠故事

2020-11-30 中國林業新聞網

《多樣性的中國荒漠》封面。

    生態攝影集《多樣性的中國荒漠》終於趕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前正式出版了,真讓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知道這次大會將於2017年9月初在中國召開的消息,已是2016年年底了,要用八九個月的時間趕出一本生態攝影集,對我來說是史無前例,也感到壓力山大。如今,這部中英文本攝影集將作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的禮物,贈送給來自190多個國家的貴賓及6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同時,能為宣傳中國荒漠化防治成就盡綿薄之力,也是對自己幾十年衷心熱愛的自然保護工作有了交代。

    當前,中國的生態保護事業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國家林業局承擔著我國生態保護和建設主戰場的重任,充分利用這個時機,竭力宣傳中國荒漠生態系統的保護及荒漠化防治成就正當其時。

    如今,中國正在推進有全球重大意義的「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沿線所涉及的60多個國家都是《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方,不同程度地遭受著荒漠化、土地退化和乾旱的危害,是世界上荒漠化問題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因此,大力推進「一帶一路」的防沙治沙,擴大國際合作,共享防治經驗,為沿線國家提供防沙治沙的「中國模式」,為中國「一帶一路」的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意義重大。

    基於以上原因,生態攝影集《多樣性的中國荒漠》應時而生。

 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沙丘與湖水相映相伴。

    生態攝影有別於傳統攝影,它要求做到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出一本生態攝影集並不是一堆照片的羅列,而是要講能夠引起人們思考的生態故事。《多樣性的中國荒漠》力爭做到一張照片講述一個生態的、物種的小故事,一個章節講述一個區域荒漠生態的中故事,一本書講述一個中國荒漠的大故事。它堅持用生態文明理念觀察和解讀生態保護工作,希望能給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帶來生態思考。同時,它在對荒漠生態系統的思想認識和科學論述方面,亦有其獨特之處。

    相比森林、溼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更顯脆弱,一旦受氣候原因和人為的幹擾破壞,就會發生退化,而退化容易恢復極難。荒漠生態系統也是人們最為陌生和畏懼,最不被正確認識的生態系統。我們「看」荒漠,不能「只看荒蕪野曠,不看萬物生長」,而是要多方位、多角度地看,更要認識到它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中國荒漠》特別強調,沒有對荒漠生態系統的正確認識,就不可能在防治荒漠化方面有正確的理解和科學的措施。中國這些年來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就是中國政府和人民「師法自然」的結果。這一理念不僅貫穿全書6個章節,在書的最後還專門列出生態思考部分,講述我們面臨的主要威脅和挑戰,荒漠化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成就,融入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等。其目的還是希望引起更多人對生態問題的思考,以實際行動支持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

    荒漠生態系統是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我國西北地區最主要的生態系統,其間蘊藏著大量珍稀、特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正如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溼地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提法,《多樣性的中國荒漠》將荒漠比喻為「地球之脾」。按照中華五行學說,脾主土,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主運化、造血。荒漠生態系統有防風固沙、土壤保育、初級土壤提供等生態功能。由此提升公眾對荒漠生態系統的認識,告訴更多人像愛護我們的脾一樣,愛護荒漠生態系統。

  新疆卡拉麥裡,放歸野外的普氏野馬群在自由自在地奔馳著。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多樣性的中國荒漠》建議對中國荒漠生態系統進行自然地理區劃,分為六大區:松遼平原半溼潤、半乾旱區;內蒙古高原半乾旱、乾旱區;阿拉善高原與河西走廊乾旱、極乾旱區;北疆盆地乾旱、極乾旱區;南疆盆地極乾旱區;青藏高原高寒乾旱、極乾旱區。

    根據實際的考察研究成果,《多樣性的中國荒漠》還將傳統的荒漠區南界從喀喇崑崙山-可可西裡一線往南推到喜馬拉雅山北麓,顛覆了對於青藏高原往往只談草原生態系統,不談高寒荒漠生態系統的傳統理念。

    森林、溼地、荒漠生態系統是地球陸地最重要的三大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這三大系統是國家林業局的主體工作方向,以圖文並茂的生態攝影集形式,呈現中國森林、溼地、荒漠的多樣與美麗,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如今,《多樣性的中國荒漠》與之前出版的《多樣性的中國森林》《多樣性的中國溼地》共同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系列叢書,前後歷時8年時間完成,實現了我多年來做齊中國森林、溼地、荒漠3個系統生態攝影集的夙願,頗感欣慰。

相關焦點

  • 講好中國故事背後的理論
    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成就世界矚目,故事精彩紛呈,引來了世界的熱切讚許。然而,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也難免會遇到一些誤解甚至有意的曲解。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變得更加重要。相信,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也有能力講好中國故事。
  • 《舌尖上的襄陽大頭菜》講好襄陽故事,也就講好了中國故事!
    《舌尖上的襄陽大頭菜》工作照 導演鄭永強表示,用鏡頭講好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也就講好了精彩的中國故事!要講好襄陽故事,創作好作品,就得趴在襄陽生活土地上,去感受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深入體驗,才能寫出真實完整、充滿溫度、震撼人心的襄陽故事。藝術最忌諱雷同,跳出前人窠必須走進傳統,再掙脫傳統羈絆,脫穎而出,開闢一方屬於自己的新領地!
  • 留學人員如何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
    2020年11月23日,隨著貴州省政府宣布紫雲等9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中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中國這一了不起的成績,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引發了世界對中國脫貧事業的關注。如何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向世界解鎖中國脫貧密碼,應該成為我們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 文化十分丨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在我國的英語教學領域,中國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的相互融合已經逐漸成為新趨勢。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 善於用全媒體講好中國故事(新知新覺)
    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新時代做好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任務。我們要牢牢把握媒體格局的深刻變化,善於用全媒體講好中國故事。  全媒體的發展給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有利條件。好故事往往需要對人物、情節、場景等進行設置與營造,見人見事見情,在娓娓道來中表達觀點、表明立場,讓受眾聽得進、聽了信、記得住。
  • 講好中國故事 提升文化傳播力
    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增進中華文化的國內傳播,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是新時代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新時代的中華文化傳播需要「以講代說」,即用講故事的策略和藝術替代傳統的說教方式,提高中華文化傳播的親和力和感染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多用外國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積極傳播中華文化,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 講好中國故事,上海市社聯英文網站開通
    講好中國故事,上海市社聯英文網站開通 澎湃新聞記者 徐蕭 2021-01-08 19:56 來源:澎湃新聞
  • 講好三個「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  權衡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主動宣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 重慶市樹人小學:用英語講好中國傳統故事
    中國網6月23日訊 近日,重慶市沙坪垻區樹人小學校主辦的英語素養提升專題活動——「用英語講好中國傳統故事」演講比賽決賽舉行。來自一、二年級的43位初賽優勝者參加了比賽。比賽現場此次活動是一場中國傳統故事的盛宴,既有表現中國宏大宇宙觀的《盤古開天地》,也有表現中國人堅毅勇敢的《夸父逐日》;既有表現中國人無畏精神的《后羿射日》,也有表現中國人百折不回精神的《精衛填海》《愚公移山》
  • 乘風破浪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日前,由英孚教育青少兒英語主辦的EF Challenge——英孚全球英語挑戰賽第六季「東韻西漸 中國故事聽我說」活動落幕。 第六季全球英語挑戰賽總決賽首次採用線上直播形式。
  • 科學網—講好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尊敬的張楚漢院士、曹春曉院士、陳毓川院士和孫崢女士,尊敬的李懷宇先生(李佩成院士之子)、劉馳先生(劉寶琛院士之子)、胡伽羅先生(胡皆漢先生之子)、山穎女士和董偉先生(山侖院士之女和女婿),尊敬的延豪書記、中國科協各位領導,和蘇鏘院士採集小組、陸祖蔭先生採集小組等各位親愛的採集同仁: 今天我們相聚在這裡,為9位科學家舉行資料捐贈儀式,分別是: 1.緊密結合我國水利水電高壩工程實踐
  • 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12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文章強調,「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 全國政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赴桂魯調研
    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為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為了更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今年5月,全國政協將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召開專題協商會,而這次調研就是為這次會議所做的準備工作之一。帶著問題上路:什麼是文化自信?為什麼要堅定文化自信?怎樣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故事要講什麼?誰來講?講給誰?怎麼講?
  • 程磊磊 盧琦 等:中國荒漠生態系統:功能提升、服務增效
    2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 荒漠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荒漠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是西北地區的代表性生態系統。該地區生態環境最為脆弱,貧困人口最為集中,而且是沙塵暴的塵源區和主要發生地。 荒漠生態系統具有獨特的結構和功能 ,在防風固沙、水文調控、土壤保育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等方面提供著重要的生態服務,同時在固碳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黃友義:講好「一帶一路」故事 掌握解說中國的話語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黃友義接受中國網專訪。[中國網 高瞻 攝]中國網11月26日訊(記者 弓迎春 高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黃友義在參加「第三屆中央文獻翻譯與研究論壇」期間強調,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央文獻翻譯和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的緊迫性與日俱增,如何把解說中國的話語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變得至關重要。
  • 盧展工率隊到桂魯調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3月27日至4月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率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調研組,就「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在廣西山東開展專題調研。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為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為了更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今年5月,全國政協將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召開專題協商會,而這次調研就是為這次會議所做的準備工作之一。
  • 中國荒漠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 12個 省份 服務增效主要在4...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荒漠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荒漠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是西北地區的代表性生態系統。該地區生態環境最為脆弱,貧困人口最為集中,而且是沙塵暴的塵源區和主要發生地。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助力民族偉大復興
    12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 國家電影局主辦第五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杭州舉行:講好中國故事...
    齊心協力,講好中國故事守正創新,打造電影精品如何選好題材、講好故事、打造精品,不僅是本次論壇的主題,也是出品製片人代表提到最多的問題。他們認為目前的中國電影應該在繼續關注內容創作的基礎上,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同時用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指導創作生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弘揚中國傳統價值和當代價值,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體現電影人的責任擔當。
  • 「音樂劇教父」李盾:立足中華文化 創新講好中國故事
    中新網深圳9月24日電 題:「音樂劇教父」李盾:立足中華文化 創新講好中國故事  中新網記者 程景偉  中國禁毒題材音樂劇《重生》24日在深圳拉開首演序幕。擔任該劇總製作人的李盾,有著「中國音樂劇教父」之稱,他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講述了《重生》背後的故事,以及他對中國音樂劇發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