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分析中美流行病毒類型的論文,究竟寫了些什麼?

2020-12-03 環球網

【來源:環球時報新媒體】

近日,一篇英國和德國學者共同撰寫的論文,在中國的網絡上引起了圍觀。

研究人員發現,在人類中最早出現的原始版本的新冠病毒「A型」,雖然出現在武漢,但並沒有在武漢流行開來,而是在美國更為常見。

而在武漢流行開來的,其實是從原始版病毒變異而來的「B型」。

耿直哥找來論文原文進行了研究,並採訪了第一作者。發現該論文的初衷是通過對160個來自全球各地的新冠病毒感染的基因進行分析,以求解開病毒變異的密碼,找到病毒在全球擴散的路徑。

武漢出現過原始的新冠病毒,但該類型更多出現在美國的病例中

這篇科研論文,目前已經發布在了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的Peter Forster博士。

從論文的原文,以及英國劍橋大學的官網對這篇論文的介紹來看,這篇論文先是將一種與新冠病毒的同源性高達96.2%的蝙蝠冠狀病毒(即中國武漢病毒所的石正麗團隊發現的BatCovRaTG13病毒),設定為新冠病毒在動物中的祖先,然後以此為參考,把從「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的資料庫中提取的160個世界各地的新冠病毒基因,按照進化的關係,分為了A、B、C三個類型。

其中,與蝙蝠身上的那種冠狀病毒最為接近的是A型新冠病毒,這也被研究人員認定為是在人類身上傳播的新冠病毒的「原始」類型。

▲截圖來自論文原文

令研究人員意外的是,這種A型的新冠病毒,雖然出現在了武漢,並感染了5名武漢人,在4名廣東病例身上也有發現,但在武漢、中國乃至東亞地區被更多發現的,卻是這種A型新冠病毒的變異版,即B型新冠病毒。

而A型的病毒,則被更多地發現於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病例中,其中早期的美國病例有在武漢居住旅行的歷史。

▲截圖來自論文原文

最後一種C型的病毒,則是由在中國和東亞地區被廣泛發現的B型病毒變異而來。但研究人員表示,在他們研究的160個樣本中,沒有發現中國大陸地區出現C型病毒,這種病毒更多地出現在歐洲,在新加坡、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地區也有發現。

換言之,從這篇研究來看,最原始的A型新冠病毒,雖然出現在武漢,但並沒有在當地流傳開,反倒是由A型變異而來的B型在武漢傳播了開來,進而傳播到了中國其他地方以及東亞多個地方。而A型真正擴散開來的地方目前看來是美國和澳大利亞。流傳於歐洲的C型則是由在中國和東亞擴散開來的B型變異過去的。

▲截圖來自論文的原文圖表

那麼,這些發現意味著什麼呢?在英國劍橋大學的報導中,研究人員就表示他們的發現可能有助於各國順著這些途徑去尋找那些尚未被記錄在案的傳染源,預判下一步的疫情暴發可能會來自哪裡,從而更好地對這些傳染源採取隔離措施,避免疫情的再度擴散。

這能說明病毒並非來自中國嗎?

不過,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們肯定更關注的是,這個研究能否就病毒的來源給出答案——尤其是,鑑於原始的A型病毒並沒有在中國更多地傳播開來,而是在美國更多地出現,這是否說明病毒並非源自武漢,甚至有可能來自美國?

對此,耿直哥採訪了論文的第一作者,英國劍橋大學的Peter Forster博士。他表示他已經對於中美在此事上的爭議有所耳聞,也清楚病毒的來源目前是塊「燙手的山芋」。他也在就病毒的來源問題進行研究,除了目前已經發布在PNAS上的這篇論文,他和其他學者們還已經完成了一個涉及1001個病毒基因樣本的分析,只是該論文尚未發表,也沒有經過同行評審。

▲截圖為Peter Forster博士回應耿直哥採訪的原文

但他表示,不論是哪篇論文,目前仍無法就病毒的來源地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不過,他們研究中發現的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最初感染人類的時間則大致在2019年9月13日至2019年12月7日這個區間。

至於為何A型病毒並沒有在武漢和中國大範圍地出現,而是由A型變異來的B型,Peter Forster博士的回應是,這有可能是因為A型並不適應當地人的免疫系統,所以才變異成了B型,但也有另一種可能,即當地更多的病例是由B型的感染者傳染出去的,即遺傳學上的「奠基者效應」(founder effect)。這也與他接受劍橋大學官方採訪時所說的內容一致(如下圖所示)。

而對於A型為何更多出現在美國和澳大利亞,他的觀點是這也有可能是因為A型更適應那裡的人的免疫系統。

最後,他表示他們的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中國境外變異速度很快。他還介紹說,他們之所以得出病毒最早出現在人身上傳播的時間在2019年9月13日至2019年12月7日這個區間,是通過病毒在中國境內相對「緩慢」的變異速度推算出來的。

▲截圖為Peter Forster博士回應耿直哥採訪的原文。註:圖中的那處更改是他之前回信時的筆誤,誤將病毒首次傳人時間範圍上限寫成了12月16日,他之後更正為了7日。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光寫論文不抗疫情?我幫大家解讀一下68篇新冠病毒論文
    今天就來幫大家好好吃一吃學術瓜,分析一下新冠病毒究竟出了多少論文、該不該在這時候發這麼多論文、中國科學家的表現如何。01.現在究竟發了多少篇論文?新冠病毒的文章數量在持續增長。截至2月3日,我總共找到了68篇。
  • 劍橋學者:新冠病毒存在三種類型,「原始類型」大量流行於美國
    ,且在美國大量流行的可能是「原始類型」。武漢甚至整個東亞地區主要流行的是B型病毒。C型則主要集中於在法國、義大利、瑞典、英國等歐洲國家,在新加坡和韓國等地也有少量存在,在中國內地並未找到。更值得注意的是,A型病毒與蝙蝠及穿山甲體內發現的冠狀病毒最為接近,因此被研究人員稱為「原始類型」。
  • 武漢大學|讀完這篇「搜神記」,畢業論文有救了
    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以NSTL館藏資源為基礎,遴選了國內外呼吸道傳染病相關的文獻,同時也包括目前已經發表的最新新冠病毒相關文獻。文獻類型包括中外文期刊、會議錄、學位論文、權威報導等,面向中國大陸用戶提供全文。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這篇論文究竟爛在哪裡?
    對於《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一文所引發的風波,論文作者說,不服來辯論;編輯部也說,不服來投稿。投稿真是不敢,吃瓜群眾實在學力不濟,但談談這篇論文究竟爛在哪裡,還是可以的。01這篇論文的標題為什麼很爛?《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加上了副標題,即《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稍微做了限制,算是謙虛。
  • 日本專家看完這篇污衊中國的論文:有何居心?
    是誰寫的,誰對這篇論文負有責任?這點上很含糊,不是一般科學論文的樣式。」中川說。對於論文論據之一、所謂「新冠病毒發生了其他近親病毒中不存在的特有變異」這一說法,中川表示:「今年5月,《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發布了一種名為『RmYN02』的、來自蝙蝠的冠狀病毒,也有(與新冠病毒)類似的序列,這在領域內專家中是眾所周知的。
  • 新冠病毒變異?論文通訊作者等解讀《國家科學評論》相關論文
    其來源是3月3日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的論文《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但是,中國—世衛組織聯合考察組剛剛給出了新冠病毒未發生明顯變異的結論。《自然—微生物學》也發表了耶魯大學流行病學專家Nathan D. Grubaugh等人的評論文章,指出病毒突變符合正常流行病學規律,沒必要引起恐慌。那麼,上述論文應該如何解讀?
  • 論文有哪些種類?這篇文章給你科普!
    綜述論文的作者往往由編輯依據他人的推薦邀請,一般是特定領域的資深學者撰寫綜述論文。 綜述論文主要有三種類型:文獻綜述(literature reviews)、系統綜述(systematic reviews)和薈萃分析(meta-analyses)。
  • 論文寫作技巧:財務風險分析題材的論文這樣寫最容易
    如擬題為阿里巴巴股份有限公司的財務風險研究、平安集團的財務風險分析等題目。具體到某一家公司的優點在於:在寫作中能針對這一家公司進行研究,研究範圍縮小,研究更有針對性,針對這一家公司進行研究提出的觀點更加具有實用性。這也方便畢業生在寫作過程中收集論文資料。此外,針對一些對於專業理論學習不紮實的同學來說,在選擇具體公司的過程中,儘量不要選擇一些知名的上市公司。
  •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寫什麼?如何寫?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寫什麼?如何寫?碩士論文的開篇報告主要是向指導委員會解釋你的碩士論文要寫些什麼,為什麼和如何寫。這裡有幾個方面:首先,你寫什麼?這應該包括將在你的主題中探討的問題。由於目前缺乏研究,你必須要學習。所以,你在碩士論文中寫的是基於文獻綜述,而不是你想寫的。如果你不做評論,很可能你的主題已經被其他人深深地完成了。其次,為什麼要寫這個?這主要是為了說明你選擇的意義。可以說,在理論上,你發現了別人的缺點和研究差距,所以你做了,有理論價值。然後你需要明確你從文獻評論中選擇的主題在整個研究領域中所佔的位置。
  • BioRxiv已有8篇論文關注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截止目前1月25日已有8篇nCoV-2019相關論文發布在BioRxiv預印本網站上。除石正麗團隊的論文之外,其它七篇分別是:1.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肖永紅團隊題為「Host and infectivity prediction of Wuhan 2019 novel coronavirus using deep learning algorithm」的論文。該
  • 劍橋學者:新冠病毒有三種類型,「原始類型」大量流行於美國
    4月8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權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文章《新冠病毒基因組系統進化網絡分析》,認為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病毒可劃分三種類型,且在美國大量流行的可能是「原始類型」。
  • 沒有統計知識怎麼寫統計論文?(通俗易懂篇)
    如果你第一次寫統計論文也許可以幫助到你。統計方法的重要性:社會學科絕大多數情況都是寫的定量論文,也就是會運用到統計軟體進行寫作。基本涵蓋商科(經濟管理貿易金融等),傳媒,教育學,心理學等,雖然研究的內容不一樣,但是研究方法和邏輯差不多。
  • 分析了3篇全國「百篇優博」論文,我發現了學位論文選題的關鍵!
    可以說,明確的問題意識是學術創新的必由之路,也是所有優秀學位論文的共同特性。本文選取作為分析樣本的三篇論文,都曾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都是本學科百裡挑一的優秀研究成果。儘管論文的作者分屬於政治學和中國哲學等不同學科,但他們研究的主題都是政治學中的問題,是典型的規範論文,以之作為樣本分析的材料是合適的、恰當的。首先分析論文的問題意識。
  • 2015年的「嵌合病毒」論文做了什麼?這才是真相
    來源: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新冠病毒爆發以來,不少人懷疑其出自人為改造,其中一個焦點,就是2015年《自然·醫學》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國科學家石正麗教授為作者之一),論文裡提到研究者構建了一種類似於SARS的「嵌合病毒」,發現這種病毒可以感染人的細胞[1]。
  • 新冠病毒起源於哪?這些決定性基因測序證據,或許說明一切
    這是一篇足以揭示真相的論文,雖然他並沒有把結論直接說出來。▲ 《美國科學院院報》雜誌上關於新冠肺炎傳播的論文簡單總結一下論文的觀點和數據:新冠病毒分為A、B、C三類,其中A是最原始的祖先類,B類是中國流行的主要類型,從A類演化而來。C型是肆虐歐洲的類型。
  • 會議摘要怎麼寫?這篇論文手把手教你
    魚羊 編譯整理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參加學術會議,往往需要提交論文摘要。不過,要把繁複的研究工作濃縮成要素豐富的一段文字,又是一件禿上加禿的事。那麼,撰寫會議摘要有沒有什麼套路可以借鑑呢?幾位科研老司機,專門就這個問題寫了一篇論文。
  • 夏天還是年底,全球疫情究竟何時結束?中外多篇論文預測走勢
    彤彤 曹俊 鹿鳴 上觀數據這場全球浩劫究竟還要持續多久,怎樣的防疫措施才最有效?雖然中國的疫情已經有效抑制,但隨著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數超過60萬,輸入型風險進一步加大,許多人心裡這個疑問也越來越大: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徹底摘下口罩?
  • 病毒究竟是什麼東西?
    作者:劉植榮近期,只要提起「新型冠狀病毒」一詞,人們就會萬分緊張,要防控這種可怕的病原體,我們首先要知道——病毒究竟是什麼東西。  當時菸草植物流行一種菸草病,染病的菸草葉子出現泡斑,最後枯爛。荷蘭微生物學家馬丁努斯·貝傑林克(1851-1931)藉助尚貝蘭發明的過濾器研究這種菸草病,但沒有分離出細菌,說明引起這種菸草病的病原體比細菌要小。他於1898年發表了相關論文,推斷菸草病是由比細菌小的病原體引起,這種病原體可以在其他生物上複製繁殖,並把這種新的病原體命名為「virus」,有人把這個詞翻譯成「病毒」。
  • 全球疫情究竟何時結束?多篇論文這麼說
    雖然中國的疫情已經有效抑制,但隨著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數超過60萬,輸入型風險進一步加大,許多人心裡這個疑問也越來越大: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徹底摘下口罩? 經典傳染病學研究中,經常運用數學模型簡化各類傳染病傳播的複雜過程,那麼,能用模型計算一下新冠疫情究竟什麼時候能結束嗎?
  • 「論文小鋪」網上賣SCI論文百餘篇,槍手店主稱論文買賣「不違法...
    記者發現,相比於10年前,「SCI論文小鋪」論文的平均單價已由2萬元上漲至3萬元以上。在與記者討價還價中,「論文寫手」將漲價原因歸為發稿難,他說現在發稿嚴格得「變態」,導致價格飛漲。「論文寫手」將售賣的學術稿件分成A類(預先寫好的稿件)、B類(定製稿件)、C類(翻譯稿件)、M類(特別保留稿件)四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