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究竟何時結束?多篇論文這麼說

2020-11-23 騰訊網

雖然中國的疫情已經有效抑制,但隨著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數超過60萬,輸入型風險進一步加大,許多人心裡這個疑問也越來越大: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徹底摘下口罩?

經典傳染病學研究中,經常運用數學模型簡化各類傳染病傳播的複雜過程,那麼,能用模型計算一下新冠疫情究竟什麼時候能結束嗎?

上觀新聞記者梳理了若干篇與疫情預測相關的論文和文章,嘗試為大家理清一些脈絡。

預測的複雜性在哪

大多數預測文章都從SEIR(即易感人群Susceptible,潛伏人群Exposed,確診人群 Infective,康復人群Recovered)流行病傳播模型入手,或者是升階版的SHIJR模型(即考慮了無症狀未確診人群H),再加上其他參數,建立一組人群動力學方程來預測各個人群間的人數轉化比率,最終計算出一段時間內的感染人數。

這些模型如果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可以做到十分準確,比如鑽石公主號。但在實際社會中要考慮的因素就會複雜很多,鍾南山院士的團隊在SEIR模型中就另外加入了三個參數,包括政府的幹預措施等,他對國內疫情發展的預測,要比海外專家準得多。

(圖片來源:鍾南山團隊《基於SEIR優化模型和AI對公共衛生幹預下的中國COVID-19(新冠肺炎)暴發趨勢預測》)

所以預測的難點在於,病毒的傳染能力在根據人的行為發生怎樣的變化。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LSHTM)傳染病數學模型中心的《Early dynamics of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a mathematical model》一文的研究發現,在武漢採取封城措施以後,新冠病毒的R值(有效再生數)有過明顯的下降,從1月16日的2.35下降到1月31日1.05。

在現實中,各國的疫情發展也是差別很大,歐美國家的增速要明顯超過東亞國家和地區。

(圖片來源 FT中文網)

英國:高峰可能會在5月底

目前關於新冠病毒的動力學論文,都在探討人類不同的行為造成的不一樣的後果。

根據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LSHTM)傳染病數學模型中心的預測,如果不採取措施,英國的疫情高峰將在5月底至6月初到來。如果採取抑制策略,比如關閉學校,讓感染者居家隔離,全民擴大社交距離,可以使疫情受到抑制,但如果措施一旦收回,且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下半年很可能迎來疫情的再爆發,再次造成醫療系統的癱瘓。

上圖中的黃色線部分表明,感染者的居家隔離雖然可以延遲疫情的爆發,但對降低感染人數沒有作用,如果感染者全家隔離(換言之也可理解為集中隔離),則可以相對降低高峰時的感染人數。

帝國理工大學的《Impact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 to reduce COVID19 mortality and healthcare demand》,同樣研究了不同措施搭配組合取得的防疫和舒緩醫療系統壓力的效果。

根本上來看,策略分為兩類,一類是緩解策略,以減緩蔓延、降低高峰醫療需求為主,主要包括感染者居家隔離、感染者全家隔離、關閉學校、70歲以上人群擴大社交距離;另一類是抑制策略,以阻斷傳播、儘可能降低感染人數為主,在前者基礎上擴大全民的社交距離。

結果發現,如果以緩解為主,就算動用上全部措施並維持三個月,仍會導致重症監護床位的高峰需求超出英國可承受能力的8倍,死亡人數最多只能減半。

根據此項研究,不同的政策對尖峰時間會有所影響,如果是毫無措施,則可能會在5月底就大規模爆發,而如果採取措施,則可能會使爆發的時間延後至6月底。

義大利和伊朗:最樂觀6月中上旬結束

北京師範大學學者龍永尚等人在《基於SHIJR的時滯傳播動力學模型預測疫情態勢》(以下簡稱《預測疫情態勢》)論文中模擬仿真了義大利、伊朗接下來的疫情傳播態勢。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最後大概導致義大利10萬-12萬人感染,伊朗8萬-11萬人感染,目前義大利確診病例已經超過86000例,伊朗則為35000多例,如以這個模型來看,那麼義大利的疫情已經接近尾聲,而伊朗的情況則較相對較為複雜。

這個模型分析指出,義大利、伊朗的結束時間隨確診政策的嚴格程度變化較大,若確診標準嚴格,隱藏患者少,則會在6月中上旬結束,否則結束時間會分別延遲至7月21日和8月3日左右。他們也預測了韓國的疫情發展,認為韓國大約會在5月6日-5月13日之間結束。

日本:會成為亞洲下一個的爆發點嗎?

預測的難點還在於,似乎很難用之前的成敗來推測之後的發展。

比如日本。據NHK的消息,截至3月27日,日本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為1524,從全球範圍來看並不算嚴重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從3月24日開始,日本的每日新增有了明顯的增長。

(圖片來源:上觀數據疫情資料庫)

日本人口是韓國的兩倍不止,但其目前的檢測人數卻只有韓國的6.85%,為2.5萬人。在有能力檢測每天做7500個檢測的情況下,日本的日檢測量只有1200-1300左右。

日本是否有很多潛在的未被確診患者?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流行病學家傑弗裡·薩曼(Jeffrey Shaman)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稱,日本這樣的行為就是一種賭博,很多事情可能正在表象之下醞釀,等到人們意識到的時候就已經來不及了。

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日前表示他已告知首相安倍晉三,有證據表明,日本目前有很高的感染失控風險。3月25日,東京都知事也召開了記者會,表示現在是「爆發式擴散風險升高,感染爆發的重大局面」,要求周末市民避免不必要的外出。還提出若疫情繼續發展,可能採取封城措施。

氣溫對未來疫情的影響

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人類病毒研究所和全球病毒網絡(GVN)卓越中心從地理、氣候角度歸納了目前疫情嚴重國家的共性。

結果發現,目前新冠病毒疫情在世界地圖上主要沿東西向分布,緯度在北緯30度-50度之間。且這些國家在11月-2月間有著相似的氣候條件:溫度分布在5攝氏度-11攝氏度之間,相對溼度在44%-84%,同時有比較低的比溼度(3-6 g/kg)和絕對溼度(4-7 g/m3)。

由此,學者利用2019年3月、4月的氣候數據,對近一兩個月可能會有疫情爆發的地區做了預測,分別包括:東北亞、中亞、高加索地區、東歐、中歐、不列顛群島、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以及卑詩省。

而到了夏季,病毒會如何傳播?該研究團隊認為,一種可能是病毒會在熱帶地區低水平傳播,在之後到來的秋季、冬季及來年年初重新在溫帶盛行;也有可能無法在熱帶傳播並最終消失,和2003年的非典一樣。但因為目前全球已經大面積感染,後者的可能性較小。

因此,在6月-9月的夏天,對紐西蘭、澳大利亞、南非、阿根廷和智利等地區的疫情監測將十分重要。

全球疫情會進入全年震蕩模式嗎?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3月23日稱,從全球首例到病例數達10萬,花了67天;到達第二個10萬縮短到11天;到第三個10萬僅用了4天。

英國的《帝國理工科技評論》發表的一篇文章稱,可能無論採取什麼措施,都無法完全消滅病毒,疫情在疫苗出現前並不會得到徹底控制,而最有效的應對方式,可能是一種「嚴格-放鬆」的循環政策。

(上圖的模型中,橙色線是ICU人數,新增病例每超過一定數值,就會禁止學校上課、大規模的社會交往,一旦下降到一定數值,這些措施又會被取消,長期震蕩。)

到底最後全球會有多少人「中招」?

哈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Marc Lipsitch曾預測,全球20%-60%的成年人會感染新冠病毒。Lipsitch認為,若最後新冠病毒無法得到控制,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全球50%的人變得對該病毒免疫。只要最夠多的人感染新冠並獲得抗體,人們就能獲得群體免疫。當然他也強調,這是以成千上萬的人感染為代價的。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李彤彤 曹俊 趙鹿鳴

微信編輯:車車

相關焦點

  • 夏天還是年底,全球疫情究竟何時結束?中外多篇論文預測走勢
    彤彤 曹俊 鹿鳴 上觀數據這場全球浩劫究竟還要持續多久,怎樣的防疫措施才最有效?雖然中國的疫情已經有效抑制,但隨著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數超過60萬,輸入型風險進一步加大,許多人心裡這個疑問也越來越大: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徹底摘下口罩?
  • 科學家光寫論文不抗疫情?我幫大家解讀一下68篇新冠病毒論文
    今天就來幫大家好好吃一吃學術瓜,分析一下新冠病毒究竟出了多少論文、該不該在這時候發這麼多論文、中國科學家的表現如何。01.現在究竟發了多少篇論文?新冠病毒的文章數量在持續增長。截至2月3日,我總共找到了68篇。
  • 疫情到底何時能結束?張文宏最新分析衝上熱搜
    國內疫情會否出現二次爆發?今年夏天能不能結束疫情?復工復產了還安全嗎?全球新冠疫情將會如何發展?各國抗疫策略有何不同?夏天會否結束疫情?全球一線專家這樣說…… 今年夏天能不能結束疫情?新冠肺炎醫療救助上海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作為第二屆新冠肺炎多學科論壇的主持人,拋出了這個問題後引起了多個專家的熱議。
  • 全球第一!華中大新冠肺炎研究論文399篇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線華中科技大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為抗疫注入強大力量守住了全球疫情防控的重要防線「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2020年發表的新冠肺炎研究論文13717篇(11403篇Article和2314篇Review)。
  • 新冠肺炎論文爆棚,全球190篇中國115篇,科學家們都發現了什麼?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從12月26日至3月1日,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文獻目錄以及全球權威醫學期刊的各類新冠病毒的研究文章共計190篇,身在全球抗疫一線的中國醫學研究者是發稿的主要力量,其中115篇出自中國研究團隊,佔61%。面對醫學界在學術領域的積極發文,國內質疑聲不斷: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是否該著急搶發論文?究竟是科研重要,還是疫情防控重要?
  • 全球疫情何時見拐點?
    這三種情景假設下,全球(只計算目前已爆發的疫情國)以及主要疫情國的疫情預測如圖表3和圖表4。 圖表3 全球(只計算目前疫情爆發國)疫情預測:三種情景假設下
  • 躋身全球前0.1%!湖北這所高校多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
    根據最新ESI數據,武漢工程大學電氣學院洪漢玉教授帶領的圖像識別團隊成員中年輕博士黃正華、張耀宗與張天序、洪漢玉等教授合作的4篇論文入選了ESI工程學全球Top1%高被引論文,其中2篇同時入選了ESI工程學全球Top0.1%熱點論文。
  • 《自然》:全球至少有54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論文發表
    隨著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做出反應,在世界範圍內,相關研究論文每天都在不斷出現。據《自然》雜誌統計,在過去的20天裡,全球至少已有54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研究論文發表,科學家們正急於了解這種病原體及其傳播方式。
  • 疫情何時才能結束?明年4月還有小高峰,有可能會持續2年
    所以說,想短期見效,就必須採用激烈的手段——但這個激烈的手段必須統一。你德國封了,那歐盟都得封,你歐盟封了,還得看美國封不封。中國做得好在兩方面,一是輸入人口的管控——這個全球都能做得到;二是社區的管控——這個可是除了中國全球都做不到的。所以我提出的策略是兩個,一是 lock down,二是 slow down。
  • 早安,地球村丨何時可以放心摘口罩?疫情結束標誌是啥?中央指導組...
    頭條本周除湖北外,全國多日新增確診病例都在個位數,已經有多個省市自治區連續多日零增長……不斷傳出的這些積極信號,讓很多人開始期待:什麼時候可以摘下口罩?疫情結束的標誌是什麼?如果在疫情最初就做出決策,情況要好得多得多。現在回過頭來看,新冠肺炎在最開始的去年12月底,人傳人的現象已經很明顯了。醫務人員的感染不是一個,而是一片。那時還有人說是「有限人傳人」,信息不透明,這絕對是錯誤的。
  • 這篇分析中美流行病毒類型的論文,究竟寫了些什麼?
    耿直哥找來論文原文進行了研究,並採訪了第一作者。發現該論文的初衷是通過對160個來自全球各地的新冠病毒感染的基因進行分析,以求解開病毒變異的密碼,找到病毒在全球擴散的路徑。武漢出現過原始的新冠病毒,但該類型更多出現在美國的病例中這篇科研論文,目前已經發布在了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的Peter Forster博士。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這篇論文究竟爛在哪裡?
    你說你呀,康德,好好的宅男不做,200年後怎麼出來惹了這麼大的風波?「師娘優美感」是輕浮,只能博得一笑;「倫理學很爛」是輕狂,卻不是一笑就能夠解決的。對於《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一文所引發的風波,論文作者說,不服來辯論;編輯部也說,不服來投稿。投稿真是不敢,吃瓜群眾實在學力不濟,但談談這篇論文究竟爛在哪裡,還是可以的。
  • 3899篇論文展現疫情下的新聞傳播研究圖景|年度報告
    謹以此文告別和紀念2020年感謝各位讀者一年來的陪伴與同行RUC新聞坊祝大家新春快樂 萬事順遂   數據採集|王怡溪 楊凱文 何伊靜 楊若渝 蔡靜遠 汪瀚 鄧依雲張涵悅 何京蔚 李新藝 應瀅 林姍蓉 申屠泥 彭美琪 肖瀟數據分析|楊凱文 何伊靜 張涵悅 肖瀟 蔡靜遠 林姍蓉 汪瀚文案|王怡溪 鄧依雲 張涵悅 何京蔚 李新藝 應瀅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大流行
  • 已知人類最早病例出現,時間竟然這麼早!
    ,狡猾的新冠病毒幾乎在不斷刷新人類對其的認知,不斷的變異,一個又一個早期病例的發現,不斷在提醒人們,對於新冠病毒我們仍知之甚少,不知道疫情來源,不知道病毒宿主,就連這場疫情究竟最先在哪爆發,最早病例是何時出現,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是,一個又一個的研究發現也在向人類證實,新冠病毒在全球出現的時間明顯要比我們想像的早。
  • 屠呦呦落選院士,主要因為SCI論文稀少,SCI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
    那麼,SCI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誰制定的?為何「SCI論文至上」必須破除?誰將可能因此獲益?新評價體系能保證客觀公正嗎?SCI是三個英文單詞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的縮寫,簡單地說,就是目錄,或者書單。
  • 一篇論文引發武漢疫情爭議
    對於論文是否為回顧性研究,有專家表示,回顧性研究是收集好病人後,再收集暴露史,他認為該論文屬於橫斷面的病例研究。「因為 (這篇論文) 在一段時間內,診斷病人的同時,也收集了暴露史。如果他們要研究病人的生存率,可以叫做回顧性前瞻研究,因為暴露已經收集,但死亡還要向前隨訪。」 這位專家解釋道。03發論文影響疫情信息公開嗎?
  • 高校13篇論文被認定為抄襲美國論文,多所著名大學榜上有名
    如今,論文抄襲似乎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特別是當代高校的大學生,論文抄襲現象嚴重,甚至出現了網絡論文代筆的產業鏈。泛濫的學術抄襲氛圍下,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的?艾普蕾通過論文篩查軟體發現了批量的論文抄襲事件,惡意抄襲剽竊美國華人院士研究成果的現象非常普遍,達到13篇之多,在此次的論文篩查過程中,多所著名大學榜上有名——山東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青島大學、河北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廣西醫科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知名高校。其中,中國頂級學府北京大學竟然獨佔兩篇。
  • 中科院專家:疫情很難說在短期內結束
    關於新冠肺炎疫情何時結束,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中國付出巨大的努力,已經有效控制了疫情。但只要疫情在世界範圍內存在,疫情對人類的威脅就不能解除,疫情很難說在短期內結束。關於新冠病毒是否會像流感病毒一樣常態化流行,有專家認為,這種可能性有,但是發生概率比較低。
  • 全球前0.1%!武漢教授團隊,入選多篇ESI高被引和熱點論文
    6篇、全球Top 0.1% ESI熱點論文3篇,其中陳漢新教授新增4篇高被引論文和3篇熱點論文、肖波齊教授新增2篇高被引論文。ESI高被引論文分別為工程學2篇、計算機科學2篇、材料學1篇,化學1篇,數學4;ESI熱點論文分別為工程學1篇,計算機科學2篇,數學3篇。團隊成員龍龔博副教授是其中2篇高被引論文的通訊作者,陳漢新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是其中1篇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的第一作者。
  • 為什麼高福比鍾南山的論文高產?網友回答:500多篇SCI有原因
    人們甚至開始質疑「同樣都是疫情防控領域的重要專家,一個在疫情防控的早期不顧年邁與安危前往疫情一線;另一個卻在疫情防控的早期發表了SCI論文」。其實,高福院士作為通訊作者,在疫情防控的早期發表關於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研究,只談發表論文本身這件事,不深入探究論文的具體內容,原本無可厚非,畢竟高福及其科研團隊長期研究的領域正是「病原微生物跨種間傳播機制與分子免疫學」,契合武漢疫情的早期表現。但是聯繫到高福院士在歸國華僑聯合會上面的自我簡介,難免會受到眾人的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