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學者合作研究預測未來生物如何適應氣候變暖

2020-07-07 中國新聞網
中英學者合作研究預測未來生物如何適應氣候變暖

七條經典生態地理法則的最早研究者,這些法則後來就以他們的姓氏被命名。 田力 攝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北京時間7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urrent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田力博士與英國布裡斯託大學Mike Benton教授合作完成的科研論文《利用經典生態地理法則預測未來氣候變暖下的生物響應》,其中提出利用從達爾文時代(19世紀中期)就開始建立的一些生態地理理論,能夠對未來生物如何適應繼續升高的溫度給出預測。

有數據顯示,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1度左右,國際氣候組織預測,到2100年可能會繼續上升1-5攝氏度。近現代的多種地表災難如洪水、乾旱、颶風、空氣汙染和疫病頻發,物種多樣性降低,眾多物種瀕臨滅絕,被認為與氣候變化有密切關聯。

據田力介紹,從達爾文時代到上世紀晚期有7個以發現者命名的生物法則,歸納了生物生態/分布與地理氣候分區間的重要關聯。其中,葛洛格法則發現溼熱地區的動物毛髮顏色比乾冷地區更深,伯格曼法則指出高緯度地區的生物體型要比低緯度地區的更大,艾倫法則發現熱帶生物的附肢比例更長。

另外,喬丹法則發現魚類的脊椎數量在熱帶地區要比在寒帶地區更少,黑森法則發現熱帶地區的哺乳動物心臟比例更小,索隆法則發現海洋底棲生物的繁殖策略會隨著維度發生變化,拉伯波特法則報導了低緯度地區生物的分布維度範圍更窄。

「這些法則在發表後得到了不少議論,近二十年的大數據分析和控制實驗模擬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法則在特定的生物類群上確實存在,可以利用這些生物生態/分布與氣候地理之間的特定關聯,對未來升溫時的生物變化情況進行預測。」田力說。

田力和Mike Benton認為,根據這些理論,未來氣候持續升溫,可以預測生物應該會發生以下變化: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四肢比例會更長;植物、海洋無脊椎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體型會變小;昆蟲、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體色會加深;哺乳動物的心臟和肺的比例會變小;魚類的脊椎數量會變小。

與此同時,植物、海洋無脊椎動物、昆蟲、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物種分布範圍可能會變小,生物多樣性峰區會向兩級漂移;魚類、昆蟲和海洋無脊椎動物會產更多、更小的卵,會有更多的海洋底棲生物靠產生浮遊幼蟲來進行繁衍。

「這也就是說,未來人類有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小不點』和『大長腿』,活動範圍和中心也會向更高緯度遷移。」田力說,該研究為部分生物類群如何適應未來溫室氣候變化做出了精準預測,除了告知要對這些變化有所準備,更提醒大家要對無法產生這些相關適應的類群或物種投入更多的關注與保護,特別是伯格曼法則、葛洛格法則和艾倫法則是確定適用於人類的,黑森法則和拉伯波特法則可能也是適用的。「我們需要對未來人類自身的可能變化,更為警覺。」(完)

相關焦點

  • 上海成為全球氣候變暖研究典型案例
    中新社上海4月2日電 一項名為「太湖流域洪水風險管理情景分析」的中英合作科研項目已啟動,上海成為全球氣候變暖研究的典型案例。  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近日主辦的一次關於全球氣候變化報導的媒體研修班中,上海備受關注,原因是其未來可能面臨的「水險」。
  • 未來生物體型會越來越小?受全球變暖影響,生物正朝著畸形進化
    由於這種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因此造成的影響也是全球性的,例如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全球海平面上升、高海拔高緯度地區的冰川融化等等。近日中英兩國的科研人員在《當代生物學》上聯合發表了一篇關於在未來溫室效應的影響下,生物生態的變化情況,該研究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他們根據什麼來預測未來生物的形態變化?
  • 未來生物體型會越來越小?受全球變暖影響,生物正朝著畸形進化
    近日中英兩國的科研人員在《當代生物學》上聯合發表了一篇關於在未來溫室效應的影響下,生物生態的變化情況,該研究引起了公眾的關注。他們根據什麼來預測未來生物的形態變化?科學網在7月8日對該新聞進行了報導,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研究人員田力和來自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研究人員麥克·本頓通過結合前人在生物生態上的研究,提出對未來生物生態變化的預測。
  • 浦江創新論壇 | 未來(科學)論壇邀您探討氣候變化研究中的創新、共治與合作
    2020浦江創新論壇 – 未來(科學)論壇 氣候變化研究中的創新、共治與合作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場疫情讓碳排放量短暫下降,這是否會成為遏制全球變暖的一個轉折點?在全球為抗擊疫情開展合作的氛圍下,各國是否能開啟合作預防氣候變化災難的新時代?或是目前的轉機僅是曇花一現,各國在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下,可能轉向廉價的化石燃料,繼而引起排放的猛增,加速全球變暖? 關於氣候變化的話題大家並不陌生。
  • 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暖將帶來極端天氣
    日前,據外媒報導,《科學進展》發表了一篇有關氣候變暖的研究報告,據該報告顯示,氣候變暖可能使未來的天氣變得更加惡化,並且其惡化幅度將會超出我們的想像。研究人員發現,目前能預知的全球變暖會導致颶風、熱浪和其它天氣事件,不過隨著未來全球變暖程度加劇,此後還會帶來更加極端,更加嚴重的天氣事件。研究人員發現,地球正在逐漸變暖,這可能會使熱浪增加80%,潮溼事件增加50%。這比以往的預測要高出50%。
  • 活動預告 | 未來(科學)論壇邀您共同探討氣候變化研究中的創新、共治與合作
    8月會議季2020浦江創新論壇 – 未來(科學)論壇氣候變化研究中的創新、共治與合作時間:2020年8月31日(19:30-21:30)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場疫情讓碳排放量短暫下降,這是否會成為遏制全球變暖的一個轉折點?在全球為抗擊疫情開展合作的氛圍下,各國是否能開啟合作預防氣候變化災難的新時代?或是目前的轉機僅是曇花一現,各國在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下,可能轉向廉價的化石燃料,繼而引起排放的猛增,加速全球變暖? 關於氣候變化的話題大家並不陌生。
  • 正視氣候變暖事實 採取措施適應、應對氣候變化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9時,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氣象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與網友在線交流。    [主持人]您講到很多關於氣候變暖以後我們如何應對。那氣候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因為歐洲現在嚴寒的影響。    [鄭國光]我們講的全球氣候變暖是衡量整個地球平均的狀況,講氣候變暖是有一個時間尺度的。比如說這個地方氣候狀況怎麼樣,按照氣象的統一標準,它有一個30年的尺度。比如今年1月1號使用的氣候值就是1980年到2010年的氣候值。所以全球氣候變暖是講全球的氣候變化的趨勢。
  • 氣候系統模式:預測地球的未來
    氣候預測,即根據過去氣候的演變規律,推斷未來某一時期內氣候發展的可能趨勢。由於氣候變化存在各種不同的時間尺度,從預測幾十年以內的短期氣候變化到預測萬年以上冰期和間冰期的氣候變遷,都屬於氣候預測的範疇。和人類活動最密切的,則是一年以上到幾十年以內的氣候預測。
  • 氣候變化系列科普訪談之三:氣候變暖與農業病蟲害
    ,得出氣候變暖對昆蟲發生期、地理分布、種群數量、為害程度、生物多樣性等影響的結論。這類方法的優點是直觀簡單,但這種方法只能粗略揭示氣候變暖對昆蟲有無影響,有怎樣的影響,不能定量說明影響的程度,而且只在少量地點針對少數幾種昆蟲有這類蟲情歷史數據,不能延展到其他地區。因此,科學家開發了預測模型、生態風險評估軟體、生物化石比較技術、人工氣候下昆蟲生命活動觀察、檢測標記基因頻率變化等五種方法來研究氣候變暖對昆蟲的影響。
  • 藻類進化或能助其適應氣候變化
    (自路透社) 德國赫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發表研究稱,海洋中的藻類能夠快速進化並適應氣候變化,因此,在預測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對浮遊藻類的影響時,應當將其進化過程考慮在內。 據路透社報導,通常的氣候變化研究中,對未來幾十年內地球所受影響方面不會考慮進化的問題,因為鱈魚、金槍魚和鯨魚等大型生物的基因變化十分緩慢。
  • 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
    科學家認為:當前的變暖趨勢不可能被停止或逆轉,但是能被減慢,使得生物系統和人類社會有更多的時間去適應。因此,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以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進一步的氣候變化不可避免有兩個原因:首先,氣候系統有很大的慣性(主要是由於海洋的響應比較緩慢),因而溫度對已經存在於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只有部分響應。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2008年6月,日本政府的提出新的防止全球氣候變暖的對策,這是日本低碳經濟戰略形成的正式標誌,它包括應對低碳發展的技術創新、制度變革及生活方式的轉變,提出了日本溫室氣體減排的長期目標是:到2050年日本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目前減少60%至80%。2008年,日本政府還制定了「低碳社會行動計劃」,將低碳社會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政府的長遠目標。
  • 對於古代氣候的研究表明未來全球變暖可能加速
    根據5000多萬年前可比較的溫暖時期的新模擬,未來可能會增加行星在不斷增加的熱量捕集二氧化碳氣體中變暖的速度。密西根大學和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最先進的氣候模型,首次成功地模擬了始新世早期的極端變暖,這被認為是地球未來氣候的模擬。
  • 《科學》:全球氣候變暖會讓動物顏色變深還是變淺?
    氣候變暖已經越來越顯著地影響到自然生態,那麼其對動物的進化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近日,《科學》報導了圍繞這一主題的最新爭論:隨著氣候變暖,動物的顏色是會變深還是變淺?關於氣候變暖將如何改變動物的爭論其實不算新話題,在19世紀時,人們便開始思考這一問題。當時生物學家發現了多種描述溫度對生態和進化影響的「規則」。
  • 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
    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氣候變暖危及人類健康,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有很強的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這種適應能力是在數千年時間過程產生的,當前及未來氣候變化的速率表明,人類適應的代價是昂貴的。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因氣候變暖而死亡的人數超過10萬人,如果世界各國不能採取有力措施確保氣候正常,到2030年,全世界每年將有30萬人死於氣候變暖。
  • 中英科學家聚焦智慧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創新研究
    當日,2017首屆中英智慧機器人論壇舉行。論壇旨在促進兩國機器人相關領域科研人員的交流合作,聚焦智慧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創新研究和產業化應用,以實現優勢互補,加強技術合作,推進機器人領域技術研究的進步和發展。通過論壇研討、圓桌會議等多種形式深入交流,中英專家學者達成了「中英智慧機器人論壇上海共識」。  據了解,機器人技術是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技術。
  • Nature警告:全球氣候變暖將造成生物多樣性斷崖式下降
    然而,4月10日的一篇最新 Nature 論文指出,對於大部分動植物來說,全球變暖帶來的急劇變化,會導致其無法快速適應而導致滅絕。模型預測。截至2100年,取決於人類是否達成減排目標,全球生物多樣性有可能出現斷崖式下降。為保護地球生態多樣性,需要建立監控系統,以確定在特定地區,是否越過了臨界點。
  • 寄生蟲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近20年來有價值的新證據,建立了一個顯示氣候波動下寄生蟲與宿主關係的框架。傳統上,與氣候相關的研究是在長時間尺度上進行的,然而這種獨特的方法研究了日益頻繁的「脈衝升溫」事件如何改變寄生蟲的傳播。
  • 中英或將開展石墨烯合作
    近日,媒體報導,作為中英深化科研領域合作的代表性項目之一,陪同參與訪英的華為將與曼徹斯特大學國家石墨烯研究所宣布合作,據悉,華為將拿出數百萬英鎊,投資後者的研究項目,以探索石墨烯在信息和通信技術方面的商業應用。  據悉,中國將石墨烯列入「十三五」重點發展項目,去年更計畫將浙江寧波打造成全球最大規模的石墨烯原材料生產基地。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突然喪失
    作者丨未玖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在整個21世紀造成全球範圍內生物多樣性突然、潛在的災難性損失。該研究於北京時間2020年4月8日深夜發表於《自然》雜誌,預測了未來幾十年何時何地可能發生嚴重的生態破壞,並表明第一波浪潮或許已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