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EB J:科學家發現治療2型糖尿病的潛在蛋白靶點

2021-01-11 生物谷

Tetraspanin-2 promotes glucotoxic apoptosis by regulating the JNK/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in human pancreatic β cells

In-Hu Hwang*,1, Junsoo Park†,1, Jung Min Kim‡, Seung Il Kim§, Jong-Soon Choi§, Kyung-Bok Lee§, Sung Ho Yun§, Min-Goo Lee*, Soo Jung Park¶,2 and Ik-Soon Jang§,3

Diabetes mellitus is a complex and heterogeneous disease, which has β-cell dysfunction at its core. Glucotoxicity affects pancreatic islets, causing β-cell apoptosis. However, the role of JNK/β-catenin signaling in glucotoxic β-cell apoptosis is not well understood. Recently, we identified tetraspanin-2 (TSPAN2) protein as a proapoptotic β-cell factor induced by glucose, suggesting that TSPAN2 might contribute to pancreatic β-cell glucotoxicit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glucose concentration on TSPAN2 expression and apoptosis, we used reverted immortalized RNAKT-15 human pancreatic β cells. High TSPAN2 levels up-regulated phosphorylated (p) JNK and induced apoptosis. p-JNK enhanced the phosphorylation of β-catenin and Dickkopf-1 (Dkk1). Dkk1 knockdown by small interfering (si)RNA up-regulated nuclear β-catenin, suggesting that it is a JNK/β-catenin-dependent pathway. siRNA-mediated TSPAN2 depletion in RNAKT-15 cells increased nuclear β-catenin. This decreased BCL2-associated X protein (Bax) activation, leading to marked protection against high glucose–induced apoptosis. Bax subfamily proteins induced apoptosis through caspase-3. Thus, TSPAN2 might have induced Bax translocation and caspase-3 activation in pancreatic β cells, thereby promoting the apoptosis of RNAKT-15 cells by regulating the JNK/β-catenin pathway in response to high glucose concentrations. Targeting TSPAN2 could be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strategy to treat glucose toxicity-induced β-cell failure.—Hwang, I.-H., Park, J., Kim, J. M., Kim, S. I., Choi, J.-S., Lee, K.-B., Yun, S. H., Lee, M.-G., Park, S. J., Jang, I.-S. Tetraspanin-2 promotes glucotoxic apoptosis by regulating the JNK/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in human pancreatic β cells.

相關焦點

  • Cell:選擇性化學抑制PGC-1α蛋白有望治療2型糖尿病
    2017年4月2日/生物谷BIOON/---在美國,將近95%的糖尿病病例被認為是2型糖尿病。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TSRI)、哈佛醫學院、耶魯大學醫學院、布羅德研究所和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可能發現一類新的抗糖尿病化合物來研究和甚至治療2型糖尿病。
  • RECQL1與WRN蛋白是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潛在治療靶點
    RECQL1與WRN蛋白是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潛在治療靶點
  • Cancer Letters:中山大學學者發現治療肝細胞癌的潛在靶點
    但是m6A結合蛋白在癌症中的作用仍然不是特別清楚。最近來自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ancer Letters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一種mRNA m6A修飾結合蛋白能夠對HCC細胞的增殖、生長等行為產生抑制作用。
  • Cancer Letters:中山大學學者發現治療肝細胞癌的潛在靶點
    2018年11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低氧環境抑制肝細胞癌(HCC)細胞內YTHDF2表達YTHDF2抑制HCC細胞增殖,生長並誘導細胞凋亡YTHDF2抑制HCC細胞的ERK/MEK信號途徑YTHDF2能夠識別EGFR mRNA 3『UTR的m6A修飾作為m6A結合蛋白發揮作用
  • Stem Cell Rep:科學家鑑別出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的潛在靶向蛋白聚集物
    2019年3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tem 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黎第四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的潛在靶點;帕金森疾病中的α-突觸核蛋白和阿爾茲海默病中tau蛋白的聚集常常與神經變性疾病的進展有關,這些蛋白聚集常常會從一個神經元細胞擴散到另一個細胞,並且附著到細胞上。
  • Nature裡程碑:糖尿病治療新靶點——胰島素抑制受體
    直到1921年,加拿大科學家Frederick Banting進行了一系列動物實驗,發現並成功提取到了胰島素,並於1922年應用於臨床。胰島素的發現和應用挽救了大量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至今,胰島素注射仍然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
  • 2018全球研發:糖尿病複方/多靶點藥物
    本期則主要對2型糖尿病複方製劑和多靶點單分子治療藥作一介紹。目前上市的T2D藥物在給藥前期都是有效的,有的可降低併發症發生率,但β細胞的進展性功能障礙使這些藥物無法長期控制血糖,即無法實現在大多數患者中逆轉疾病。對飲食行為、能量消耗、血脂異常和胰島素抵抗的分子機理的研究表明疾病逆轉很可能依賴於多種信號通路的協調靶向作用,複方和多靶點藥物便符合這一思路。
  • Sci Signal:治療癌症和糖尿病的新靶點蛋白p66Shc
    2014年2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根據發表在Science Signaling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證實:接頭蛋白(adaptor protein) p66Shc由於發揮糖耐量作用,可以使其成為癌症和糖尿病的新靶點。p66Shc作為複雜通信網絡的一部分,在調節糖代謝中也有直接作用。在我們的細胞中,細胞生長和代謝是緊密被控制的過程。
  • TEM:靶向作用細胞「自噬」有望抑制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多種代謝性...
    2019年9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我們是否能通過改變細胞清理垃圾的方式來治療肥胖或2型糖尿病呢?這就好比一個家庭如果被垃圾填滿就無法運轉一樣,一個細胞如果不丟棄所產生的垃圾就會變得不再健康,然而細胞可以講這些垃圾進行分解來製造能量,這一過程就稱之為自噬過程。
  • Neuron:發現脊髓小腦共濟失調1型最新分子機制——Homer--3蛋白
    2016年1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伯爾尼大學的科學家在脊髓小腦共濟失調1型(SCA1)小鼠模型發現了小腦浦肯野細胞的最新變性機制。該研究團隊的發現,進一步完善了小腦共濟失調障礙的潛在發病機制,也為未來針對浦肯野細胞為靶點的治療方案提供最新方向。
  • 研究發現細菌細胞壁成分對2型糖尿病治療的重要意義!
    【細菌細胞壁移植劑能治療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糖尿病】細菌可能是我們懷疑的對象。
  • 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潛在發生指標
    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潛在發生指標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6:44:13 德國蒂賓根大學慕尼黑亥姆霍茲中心糖尿病研究與代謝疾病研究所Robert Wagner研究組,發現2型糖尿病高風險個體的基於病理生理學的亞表型
  • 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突變的致病機制
    該研究發現SLC16A11基因編碼區的2型糖尿病易感突變會產生功能獲得性突變蛋白,導致肝臟脂滴不正常積累增多,進而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該研究結果對之前報導的認為此類易感突變導致蛋白功能缺失的研究結論提出了質疑。
  • 快訊:幹細胞移植治療2型糖尿病最新研究進展
    幹細胞移植營銷幹預2型糖尿病及其副反應主要機制如下:1.新生血管的形成:組織創面癒合的重要過程是新生血管的形成,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在心臟和腦缺血性疾病幹預過程中,幹細胞通過修復和刺激血管生長來改善損傷組織的結構和功能。
  • 蛋白質組分析揭示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潛在靶點
    蛋白質組分析揭示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潛在靶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4 21:58:19 在小細胞肺癌幹細胞中,無偏倚的蛋白質組學分析揭示了可靶向的GNAS / PKA / PP2A軸,這一成果由美國史丹福大學
  • 中國發布丨研究發現胰島素不適合2型糖尿病新冠患者降糖治療
    中國網12月4日訊(記者 張豔玲 通訊員 蔡敏 田娟)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內科汪道文教授團隊通過回顧性研究首次發現了胰島素治療與患有2型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高死亡率密切相關。在新冠患者中,有大量的2型糖尿病患者。汪道文介紹,不少文獻報導,對於患有2型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將其血糖控制在良好範圍內可有效降低其死亡率。胰島素也是臨床上被使用最為廣泛的降糖藥物。然而胰島素治療與此類患者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目前並沒有相關研究。
  • 同濟醫院汪道文團隊最新發現:胰島素不適用於2型糖尿病的新冠患者降糖治療
    12月6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內科汪道文教授團隊獲悉,該團隊通過回顧性研究首次發現了胰島素治療與患有2型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高死亡率密切相關。該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在線發表。
  • GLP-1類藥物有望替代胰島素成為2型糖尿病的一線治療的最佳選擇
    胰島素治療有發生低血糖的高風險,而GLP-1是以血糖依賴的形式降糖的,因此發生低血糖的風險極低。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是肥胖患者,在胰島素注射治療中伴隨的體重進一步增加,會加劇患者機體代謝紊亂以及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併發症),而導致的死亡風險(2)。GLP-1藥物治療具有的減肥功效對糖尿病患者非常有益。
  • 時隔四年 這項治療2型糖尿病的研究終於有了「續集」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數量佔據了90%以上,是全球範圍內最常見且代價最高的疾病。作為一個目前還不能有效根治的疾病,患者只能通過每天服用一種或多種抗糖尿病藥物來暫時改善高血糖。低血糖和體重增加是藥物治療中的常見副作用,而採用非手術方法無法持續緩解疾病。
  • JCEM: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或存風險
    「這些數據與既往大量證據(觀察到接受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轉歸較差)一致。」作者們指出。  該研究第一作者、英國卡迪夫大學Craig Currie博士表示,對於2型糖尿病,「胰島素不再是終極治療手段。目前治療選擇越來越多,藥物製造商的目的是鼓勵儘早開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