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房地產,人們總有聊不完的話題。過去20年,房價的上漲可以說是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意料,2000年的時候,全國平均房價不足2000元/平,到了2020年,房價已經突破了萬元大關,整體上漲了500%,很多二三線城市房價上漲幅度可能上漲了6、7倍,受歡迎的二線城市以及一線城市房價上漲了8-9倍,部分炒房嚴重的區域房價可能上漲了10倍以上。
房價一味上漲自然造成了許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居民收入與房價不匹配。對於很多人來說,一輩子的積蓄只能買一套房子,更是需要省吃儉用才能買得起。有部分家庭甚至需要幾代人養一套房,百姓不敢消費、不敢生病已成常態。
但隨著樓市不斷調控,如今房價已經回歸到穩定趨勢,房價漲勢緩慢,調控也偏向於無房剛需。這對於買不起房的人來說也可以喘口氣了,因為不需要到處借錢背負高額負債來買房了。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也將購房納入了規劃當中,紛紛加入了買房的行列,但是在城市的選擇上,還是需要謹慎的,一般來說如果某個城市未來房價會「下跌」的話,會有6個「徵兆」,超過4個就需要留意了。
1、城市人口流失嚴重,資源衰退
正如經濟學家任澤平所說,房價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因此人口決定了一個地方的房價走勢,因為人口代表了商品市場的需求方,當商品供不應求的時候,價格上漲;當供大於求的時候,價格下跌,樓市亦是如此。如果一個城市人口流失嚴重的話,勞動力減少的同時人口需求也在不斷減少。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每年的畢業季與打工季都有很多畢業生與打工者前往一二線受歡迎的城市發展,因此這些城市由於需求不斷補充,房價一直在上漲,而其中一部分人則會在當地定居,因此增加了住房需求。而人口流失嚴重的城市往往也是資源衰退型的城市。
2、地域偏僻,無法與周邊城市進行資源互通
如今很多城市都開始建立起「都市圈」,比如以北京為首的首都都市圈(北京、天津、張家口、保定、廊坊、承德、唐山),此外還有武漢經濟圈、鄭州經濟圈。設立經濟圈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中心城市帶動周邊城市發展,實現經濟共享,共同發展。而這個趨勢可能會成為未來的大流。因此,對於一些地段比較偏僻的城市而言,則失去了中心城市的優勢,不僅資源不互通,人才輸送也極為困難。
3、中介數量減少
對於房地產市場而言,中介是十分重要的連接樞紐。因為中介基本上包含了新房二手房買賣交易、出租、轉讓等各個方面。因此樓市發展前景越好,房地產市場這塊蛋糕越大,中介數量越多。而對於中介來說,由於房產買賣交易成交額巨大,因此這一行一直有這麼一個說法:出一單吃半年,因此中介倒閉是很難的,但如果一個地方的中介數量正逐漸減少,甚至消失的話,那麼說明樓市行情並不理想,經營房產中介不能賺錢。
4、空置房數量逐漸增多
2017年,西南財經大學對於國內的住房空置情況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當時整體空置率已經超過20%,其中一線城市接近20%,二三線城市均已超過20%的警戒值,由此可見住房是存在一定的空置情況的。那麼如果一個地方的空置房數量過多會出現什麼問題呢?
我們知道,這些空置房絕大多數都是炒房客的「傑作」,炒房客手頭持有多套房產,但隨著當前房價整體走向穩定,也就意味著炒房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如果房價不能保證持續上漲的話,那麼持房就是虧損的,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炒房客正逐漸退出市場,而空置率大的地方二手房掛牌量激增,樓市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因此最終的結果就是房價也會回落。因此對於一般購房者而言,需要做好兩手準備,第一未來房價可能會下跌,第二房子轉手困難。
5、開發商新房銷售慘澹
經常關注樓市情況的人都知道,開發商在開盤的時候,一般一期的價格是最便宜的,後面幾期的價格往往都會高一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原因是開發商想藉此增加銷量,博得一個「開門紅」的好彩頭,為後續的銷售鋪好路。而一般新房源開盤的時候,購房者數量往往也是最多的,主要原因是其價格比較實惠。因此,如果一個地方連新開盤銷售時期業績都比較慘澹的話,那麼只能說明兩個問題。第一,這個區域不被人看好;第二,這個地方住房需求已經所剩無幾了。所以未來樓市的情況也就確定了。
6、土地溢價率低、流拍率高
一般來說,開發商的眼光都是比較好的,對於一個地區樓市發展前景也能把握得更加準確。因此對於好的地段,開發商都爭搶著入手,對於不好的地方,則很少有開發商願意投機。如果一個地方土地溢價率低、流拍率高的話,說明這個地方的土地市場不景氣,不被開發商看好。而正如很多人所說的一樣,土地和樓市的關係,就如同「麵粉」和「麵包」的關係一樣,土地市場不景氣,當地的樓市也大概率處於下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