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細胞角度看待珊瑚白化現象

2021-02-15 Academic islander

    結果顯示,升高的溫度導致蟲黃藻產生活性氧增加,光系統Ⅱ的最大量子產率(FV/FM)下降11%±2.5%,FV/FM的相對較小的變化表明光系統在珊瑚白化的階段沒有受到嚴重損害;內共生活性氧產生的增加到一定程度,即大部分活性氧洩漏到珊瑚細胞體內,預計會伴隨著細胞成分的損傷和細胞抗氧化能力的變化,然而,此研究沒有發現珊瑚細胞活性氧相關的生理應激跡象。

    已有研究證實,在閾值範圍內的熱壓力下,穀胱甘肽可以有效地維持細胞的氧化還原狀態,過度熱壓力下這種穩態崩潰,導致細胞內穀胱甘肽含量降低,細胞積累過多活性氧導致細胞膜脂質過氧化。然而在此研究中並沒有發現穀胱甘肽含量降低,也沒有出現脂質過氧化現象,說明細胞自身的抗氧化免疫系統足以應對此研究所設置熱壓力,防止細胞受過氧化物的損害。

    但研究發現珊瑚組織排出的蟲黃藻細胞比未排出的蟲黃藻含有更多的脂質體,這表明珊瑚排出蟲黃藻的過程可能與脂質的增加有關;此外,研究沒有觀察到珊瑚宿主細胞中總線粒體螢光的變化,這表明採用的熱處理對線粒體活性幾乎沒有總體影響,細胞活力得以保持。這與以前的研究形成對比,以前的研究表明,在急性熱應激反應中,宿主細胞線粒體完整性受損及半胱天冬酶誘導凋亡。然而,先前的這些研究採用的極端升溫(幾個小時內6~7℃)和持續高溫(24小時內32~33℃)的方式,可能會由於沒有留出足夠的代謝調節時間(包括熱休克蛋白的從頭合成)而加劇細胞成分的損傷程度。

    此研究中,在所設溫度壓力下對珊瑚細胞生理狀態的影響極小,這表明儘管在升高的溫度和自然光照周期下長時間培養,幾乎沒有發生任何由活性氧造成的生理損傷。並且研究表明,在沒有嚴重光系統損傷的情況下,蟲黃藻向珊瑚細胞釋放活性氧誘導損傷不可能是熱誘導珊瑚白化過程的初始觸發因素。

相關焦點

  • 大堡礁出現珊瑚白化現象
    據新華社電 澳大利亞專家日前表示,大堡礁近來出現有記錄以來最廣泛的珊瑚白化現象,這說明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日前發布公告說,學校珊瑚礁研究項目中心主任特裡·休斯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在3月份最後兩周從空中觀察了大堡礁區域的1036個珊瑚礁,結果發現了大面積白化現象,特別是大堡礁南部首次出現珊瑚大規模白化。
  • 驚人的珊瑚白化現象
    1998年,全球18%的珊瑚礁因大規模白化而亡。很多人認為,現在多達全球30%的珊瑚礁已無法恢復,另有30%則處於危機狀態。
  • 全球變暖對珊瑚與單細胞海藻的共生關係形成威脅
    珊瑚是海洋裡的一種低級動物,蟲黃藻則是一種珊瑚體內的單細胞藻,它們之間的共生現象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體———大堡礁,很多熱帶沿海國家居民還可以在珊瑚礁體上種植食物,作為生活和食品來源。同時,珊瑚礁上優美的環境也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旅遊業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來源。   但珊瑚和單細胞藻類之間的共生是否牢固到足以抵擋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挑戰?
  • 大堡礁出現有記錄以來最廣泛珊瑚白化現象
    澳大利亞專家近日表示,大堡礁近來出現有記錄以來最廣泛的珊瑚白化現象,這說明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新華社報導,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4月7日發布公告說,該校珊瑚礁研究項目中心主任特裡·休斯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在3月份最後兩周從空中觀察了大堡礁區域的1036個珊瑚礁,結果發現了大面積白化現象,特別是大堡礁南部首次出現珊瑚大規模白化。這也是有記錄以來首次發現大堡礁北部、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都出現嚴重白化現象。
  • 嚴重白化現象導致大堡礁北部35%珊瑚死亡
    在這個炎熱得異乎尋常的夏季,研究人員已經在澳大利亞的大堡礁證明了一場慘烈的傷亡——大規模白化現象已經導致位於這一2300公裡長自然構造北部及中部的35%珊瑚死亡。 研究人員指出,在進行調查的84個珊瑚礁中,有24個珊瑚礁中50%的珊瑚已經死亡,其中包括一些具有50年甚至100年歷史的樣本。湯斯維爾市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主任Terry Hughes表示:「這些珊瑚礁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恢復過來,至少在10年之內是不可能的。」 今年早些時候進行的空中調查在大堡礁北部2/3的珊瑚礁中發現了廣泛而嚴重的白化現象。
  • 大堡礁的珊瑚發生大規模的白化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大堡礁的珊瑚發生大規模的白化現象的原因是什麼?事實上,大多數珊瑚體本身是透明的,但當含有色素的共生藻進入珊瑚體內後,珊瑚組織就會顯現出五顏六色的美麗珊瑚群聚。然而當環境(海水質量)不佳時,這些共生藻就會自珊瑚體內釋放出來,因此珊瑚的顏色就會僅剩下體內白色的碳酸鈣骨骼,這時就稱之為「白化」。
  • 日海岸現詭異現象:熱帶魚屍體密集 珊瑚變異白化
    其中,珊瑚也出現「變異」,發生了白化現象。日本專家稱之為「異常事態」。此前,日本青森縣海岸出現了大量沙丁魚屍體,綿延40多公裡。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日本專家稱這種「異常事態」除了寒流的影響,也有黑潮(日本暖流)的影響。日本暖流遠離紀伊半島,上演了時隔12年的「黑潮大蛇行」的異常自然現象。日本專家害怕這種現象對整個生態系產生影響。
  • 大堡礁出現最廣泛珊瑚白化現象 專家解釋背後原因值得思考
    澳大利亞專家日前表示,大堡礁近來出現有記錄以來最廣泛的珊瑚白化現象,這說明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7日發布公告說,該校珊瑚礁研究項目中心主任特裡·休斯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在3月份最後兩周從空中觀察了大堡礁區域的1036個珊瑚礁,結果發現了大面積白化現象,特別是大堡礁南部首次出現珊瑚大規模白化。這也是有記錄以來首次發現大堡礁北部、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都出現嚴重白化現象。
  • 大堡礁珊瑚死亡 出現大規模白化現象的原因或因氣溫上升造成
    大堡礁珊瑚死亡 出現大規模白化現象的原因或因氣溫上升造成時間:2016-06-09 16:35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曉蕊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森森白骨!氣候暖化致大堡礁珊瑚大量死亡來源:新華網 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7日報導,澳大利亞大堡礁正在經歷歷史上最嚴重的白化事件,因為暗礁上的珊瑚失去了為它們提供豐富色彩和食物的共生藻類,被集體漂白。 專家表示,令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礁出現大規     原標題:森森白骨!
  • 【中國科學報】揭示珊瑚白化的秘密
    但是,近20年來,全球珊瑚礁生態系統嚴重退化,大量珊瑚在短時期內死亡並失去色素變白,即珊瑚礁白化,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珊瑚礁白化不是新出現的生態現象,歷史上早已有之,國際上對珊瑚礁白化現象的記錄開始於1982年。「只是過去人們沒有研究它而已。」餘克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如今這種現象大範圍出現,並且威脅海洋生態安全和人類生存環境,才引起人們的重視。
  • 珊瑚白化:科學家「找到讓珊瑚更耐熱的方法」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通過提高珊瑚礁的耐熱性,來幫助珊瑚礁對抗白化的破壞性影響。海水溫度的不斷升高使珊瑚排出了生活在珊瑚體內的微小藻類。這會讓珊瑚變白,讓它們挨餓。當注入到珊瑚體內時,藻類可以更好地處理溫暖的海水。海水溫度的不斷升高使珊瑚排出了生活在珊瑚體內的微小藻類什麼是珊瑚白化?有多嚴重?
  • 白化的珊瑚礁又變成了彩色?珊瑚:保命而已
    原創 李珩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五彩斑斕的珊瑚是海洋中美麗的風景線,也是海洋環境的風向標。當海洋環境發生變化,珊瑚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時,彩色就會轉為枯骨般的白色。這就是珊瑚白化現象。
  • 白化的珊瑚礁又變成了彩色?珊瑚:保命而已
    五彩斑斕的珊瑚是海洋中美麗的風景線,也是海洋環境的風向標。當海洋環境發生變化,珊瑚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時,彩色就會轉為枯骨般的白色。這就是珊瑚白化現象。正常珊瑚(左)和白化珊瑚(右) | 參考文獻[1]珊瑚為什麼會白化?珊瑚為什麼會白化?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珊瑚顏色的本質。它們看上去像是海底的植物,實際上是由腔腸動物珊瑚蟲構成的集合體。
  • 珊瑚白化,更應關注「警報」之後
    一提到珊瑚,人們腦海中就會浮現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然而,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越發頻繁的珊瑚白化現象正在使這幅畫卷「失色」。  今年3月,澳大利亞大堡礁海域發生了近5年內的第3次珊瑚白化現象,1/4的珊瑚礁受到影響,為有記錄以來最廣泛的珊瑚白化。
  • 全球變暖威脅珊瑚海藻共生關係
    珊瑚是海洋裡的一種低級動物,蟲黃藻則是一種珊瑚體內的單細胞藻,它們之間的共生現象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體——大堡礁,很多熱帶沿海國家居民還可以在珊瑚礁體上種植食物,作為生活和食品來源。同時,珊瑚礁上優美的環境也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旅遊業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來源。
  • ...2016年和2017年創紀錄的水溫上升導致珊瑚出現大規模白化現象...
    2020-10-27 07:20:38來源:FX168 【澳洲大堡礁珊瑚數量下降超50%】《英國皇家學會學報》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數量近20年來下降超50%。
  • 熱水中的尼莫:珊瑚白化和珊瑚礁的未來
    它的周圍曾經被大量的五彩繽紛的珊瑚所環繞著,但是現在,這些珊瑚已經變成了一種可怕的褐色陰影。珊瑚白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在試圖緩解這一現象的發生。在過去的三年裡,珊瑚白化導致了大堡礁北部地區大面積的珊瑚減少和棲息地的喪失。
  • 大堡礁再次大規模珊瑚白化,與生物大滅絕真的有聯繫?
    作者:臉哥珊瑚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在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它既不是一種植物,也不是海底的一種巖石。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珊瑚算是一種動物。它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珊瑚蟲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作為腔腸動物的珊瑚蟲,體態玲瓏、色澤豔麗,常年生活在22-28攝氏度的海水中。
  • 珊瑚白化了還能恢復嗎?
    白化≠死亡。由於科普力度不足,又或者是大多報導珊瑚礁衰退的文章本身混用了白化與死亡卻缺乏解釋,可能有不少人認為珊瑚白化就是珊瑚死亡。而事實並非如此。珊瑚白化coral bleaching,是指珊瑚因為各種因素(如高溫、低溫、高光等等)而失去珊瑚細胞內共生的蟲黃藻zooxanthellae,透過了透明的組織層,顯示出了其中骨骼的顏色(絕大部分珊瑚骨骼是白色的)。
  • 澳洲大堡礁珊瑚面臨史上最嚴重白化危機
    上周五(4月15日),我完成了最後一次飛行,我們飛過了大約900個獨立的珊瑚礁,並記錄了每一個珊瑚礁的白化程度。受影響的部分從紐幾內亞一直延伸到凱恩斯,長達1100千米(全礁長約2300千米)。對於珊瑚來說這意味著什麼?在大堡礁南部三分之一左右的區域,珊瑚的白化程度比較輕,很可能在未來的幾個月內恢復正常顏色,並且不會出現顯著的珊瑚死亡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