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定義了人類美的極限

2021-01-12 毒舌電影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溫馨提醒,2018最後一個大長假,已經結束。

這7天,除了電影界的金馬獎公布提名,另一個領域也選出了今年的「金馬」。

諾貝爾獎。

這屆獲獎名單裡,有個名字很特殊。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唐娜·斯特裡克蘭,該獎項時隔55年第三位女性獲得者。

另兩位分別是1903年獲獎的瑪麗·居裡(Marie Curie),以及1963年獲獎的瑪麗亞·戈普波特·梅耶爾(Maria Goeppoert Mayer),圖片來源:新華網

她特殊在,站到了一個被普遍認為「女性難有成就」的領域前端。

跟Sir今天要聊的主角很像。

Sir對她的初次認知,來自生物課本。

說她享譽全球一點不誇張。

現實裡,她就是自帶主角光環的那種人——

美國《時代》表彰她為20世紀「世界最傑出野生動物學家」。

聯合國任命她為和平使者。

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宣布她為皇家女爵士。

英國媒體形容她是「奔走的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是聞名世界的天主教慈善人士,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社會影響力曾擊敗馬丁·路德·金和甘迺迪)

麥可·傑克遜為她寫歌(《Heal the World》)。

誰叫她重新「定義」了人類呢?

來,鄭重介紹——

《珍》

Jane

珍·古道爾。

1952年,這名英國女生高中畢業了。

她沒錢上大學,做起了秘書和服務員。

對很多人來說,這可能就是後半生,但對珍恰好相反。

那是她不平凡人生中,最後的「平凡時光」。

十三年後,劍橋給這位沒上過大學的女生頒發了博士學位。

不過這學位,也不過是她魔幻人生芝麻大的註腳。

關於她生平的電影,就多達40部。

邦德聽了都流淚……

這最新來的一部,是炒冷飯嗎?

Sir一開始也這麼想。

於是這部紀錄片開頭就提醒你——

這裡的珍貴鏡頭,你差一點就看不到!

全片大部分素材,都來自美國《國家地理》檔案館。

這裡寶藏尖貨太多,很多從沒出現在大眾視野。

這一次的寶藏,來自史上最強攝影師之一,雨果·范·勒維的作品。

他用16毫米鏡頭拍下160小時的珍·古道爾影像素材。

塵封半個世紀,四年前才被重新找回。

絕版秘辛啊!

神級配置下,也難怪《珍》成為去年最佳紀錄片之一。

獎項不愁。

評分前列。

豆瓣8.8分,爛番茄98%新鮮,最嚴格的Metacritic ,給了87分高分,還送上」必看」徽章……

賣了太多關子,Sir說回影片本身。

Sir覺得,紀錄片的首要前提,一定是保真。

展現自然,就是以鏡頭代步,還原世界一隅。

對準社會,要鋒利窺探,揭露本來面貌。

而面向個人,則不得不回答一個問題:

TA是誰?

《珍》確實是最有發言權的一部。

它的鏡頭,有兩種不同效力——

沿著珍人生的物理軌跡,同時又暗藏著「化學作用」。

一方面,讓我們看到她的傳奇。

從籍籍無名的小秘書,到研究黑猩猩第一人。

事情的緣起是這樣的:

人類學家路易斯·李奇,希望有人能一起前往非洲的貢貝國家公園,實地觀察黑猩猩。

非洲,置身野外,睡在星空下,親眼目擊野生動物,恰好是她八九歲就有的夢想。

靈長類動物的還原主義科學理論在當時很流行(聽不懂找度娘),可李奇一直懷疑。

所以他希望有一個「小白」同行,這樣就能拋開定式思維,帶著純潔的視角。

珍,恰好沒搞過科研。

剛到非洲幾個月,珍一無所獲。

可她有十足的耐心啊,以及對知識的熱情,對動物的愛……

不得不承認,李奇選對了。

珍沒有被僵化的理論束縛,她發明了自己的一套辦法。

從前的研究人員,都是用數字來區分黑猩猩,但珍給它們取了不同的名字。

這也太有個性了:

白胡大衛、巨人、麥奎格先生、芙洛……

至於研究方法嘛……

呃,沒別的招,就是有事沒事在黑猩猩面前瞎晃悠。

目的,是讓黑猩猩習慣她,忽略她,然後接納她。

就這樣,又一個小白改變了世界。

珍似乎天生就是動物學家。

很快,她的研究成果就一個接一個爆出,每一個都是投向學術界的重磅炸彈:

黑猩猩也食肉!

黑猩猩也會理性思考,也有利它行為和感情!

還有社群關係!

人類並非地球上唯一會使用和製造工具的生物,黑猩猩也會!

黑猩猩會拔光樹枝上的樹葉,用它從白蟻巢中釣取螞蟻

珍,重新定義了黑猩猩。

她發現,觀察黑猩猩,仿佛就是在觀察人類——

盯著黑猩猩的眼睛我看見回望著我的是有思考和有理性的個性

這些如今大眾習以為常的理論,都是珍第一個發現的。

傳統被打破了,她自我的認知,也被打破。

甚至,有些研究結果珍自己都難以接受……

比如大多時候溫柔黑猩猩,也有好戰、殘暴的一面。

對了,光說傳奇,忘記說發生在珍身上的化學效應了。

搞科研,不代表不能順便搞個戀愛。

常常在鏡頭背後審視珍的那個男人,終於走到了她的生活裡。

攝影師雨果,最後成了她的丈夫。

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

為什麼本片畫風,常常從國家地理變成家庭片……

珍,是其中最可愛的那位女主角。

她時而上樹,時而下河,有時對著鏡頭還要吐個舌頭。

不要誤會……不是對你,人家是在對戀人示愛呢。

這真是一部少有的「窺私感」很強的紀錄片。

因為在鏡頭私人化的過程中,她的個人理想和生活,都暴露在了觀眾眼裡。

後來,跟著丈夫,她又跑去了塞倫蓋蒂大草原,又接觸了更多可愛、也神秘的動物。

兒子葛拉出世後,黑猩猩也有點失寵了……

追蹤黑猩猩的工作,她只能交給學生和員工。

觀察黑猩猩,讓她成為更成熟的母親;

為人母的經驗,又讓她反過來懂得理解黑猩猩的母性。

這可能是無數人都想達到的境界吧?

家庭事業兩不耽誤——在黑猩猩和人類的關係母題下,珍也把自己,這個靈長類動物的個體,當成了研究樣本。

她的感受,她的掙扎,她的家庭……圍繞在身邊的一切,都和科研相互作用,效果相當奇妙。

但也有頭疼的……

在叢林世界遊刃有餘的珍,也必須面對人類文明的複雜。

往大了說,她也得面對官僚制度、學術制霸、性別歧視等阻礙。

往小了說,她和丈夫分隔兩地聚少離多,難免漸行漸遠。

後來,不同的理想,終於成了兩人不可調和的矛盾。

兒子葛拉長大後,她還要再次承受分離(他被送去英國寄宿學校)。

另外珍還注意到,葛拉從沒喜歡過黑猩猩。

有多少孩子理解父母的理想呢?

珍從科學裡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也看到了人性的無奈。

這一切的經歷,讓她下定決心成為一名終生人道主義者……

故事說完了,咱再來看看導演。

這導演你必須認識一下,因為《國家地理》找來的這位布萊特·摩根,也和珍一樣,相當不走尋常路。

《紐約時報》早就評價過他:

克服困難、處理極為巨大的題材,是他的拿手好戲。

創作《珍》之前,他花了八年去拍《科特·柯本:煩惱的蒙太奇》。

對,就是中國70-80後青年,最早的搖滾偶像之一。

本片配樂也頂級——傳奇作曲大師菲利普·格拉斯。

他之前的作品都是大片,《時時刻刻》《楚門的世界》。

這些幕後都被珍吸引,可能因為這部紀錄片,在創作上相當有搞頭。

《珍》應該是為數不多見的,具備超大時間跨度的傳記式紀錄片。

曾經的天真少女珍,和後來的白髮奶奶珍(84歲),都會出現在片中。

她開始只是個淳樸青年。

可活到了84歲,她終於把自己活成了人類範本。

不,其實可能只是她自己的範本。

我們常用一部電影《白日夢想家》來激發自己。

電影中,《life》雜誌的座右銘,Sir每念一遍都心潮澎湃,恨不能再年輕一次:

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To see behind walls,to 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開拓視野,看見世界;貼近彼此,感受生活。這就是生活的目的。)

但念完,也就念完了。

所以世上有兩種人。

珍這種夢想家,和我們這種「白日夢想家」。

我們常以為這兩種人的比率,是1:10000甚至更大。

其實那是客觀。

主觀上,就是1:1 。

你,和想來想去想來想去……

就是不敢成為的「你」。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Sir電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最大的原創電影自媒體,公眾號:Sir電影,微信ID:dushetv,微博ID:毒舌電影

快去各大應用市場下載【毒舌電影】APP,跟毒舌家族一起擼片吹水吧~

相關焦點

  • 考研數學-極限的定義
    第一章 極限&連續極限在考研數學中佔有很大的比重,考試一般會以一道小題和一道大題出現。本文主要分享第一節,極限的定義。極限定義的準確理解能夠為高等數學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極限的定義常常被作為壓軸題,或者是難度較大的證明題,故大家務必將定義理解透徹。函數極限的定義,本部分採用的是張宇老師的講義。以表格的的形式列出了函數極限的所有定義式,如下。
  • 【知識點精講】極限的定義
    1.極限的定義與性質  2.函數極限的計算  3.數列極限的計算  4.極限的應用
  • 「微積分」如何理解極限定義?四道題輕鬆掌握極限定義理解與應用
    所以不是像其他書上那樣講定義等知識點。本期主要內容:正確理解極限定義;利用極限定義證明某數為一函數或一數列的極限;1.正確理解極限定義;例1,2.利用極限定義證明某數為一函數或一數列的極限;例2.例3.3.證明極限的性質。
  • 高等數學之極限的定義
    幾千年前的智者早就有了極限的思想了,怎麼截也截不完阿。雖然無限接近於零。「其大無外」,想一下什麼數最大,一串阿拉伯數字,連續寫一百公裡也不是最大的,還有更大阿。肉眼看到的不是最小的,「其小無內」,沒有最小,只有更小。
  • 科技改變人類定義:人類2050將超越肉體和能力極限
    科技的進步速度加快,人類將在2050年超越肉體和能力的極限。未來幸福的理想方式也將從根本上發生改變。站在分岔口的人類迎來了創出全新價值觀的時候。大腦被視為人體最後的邊界。而現在人類正在試圖解放只有人才有的大腦潛能。
  • 究竟是誰定義了美的標準?
    黑皮膚的她美得野性大膽,美得與眾不同。連寵物貓都要跟她一起走狂野路線,豹紋貓咪與性感又自信的女歌手,辣妹出擊了。 有人說她不適合做女團?OK,那她就重新定義女團的標準給大家看,她也成功了。現在的王菊又酷又颯,是多少人眼中自信又美麗的辣妹。
  • 極限是用函數語言定義的嗎
    函數和極限的聯繫一定是件值得期待的事。千人千面,各有各的看法,我把此時此刻的認識支言片語記錄一下。微積分的數學符號在現代科學中常見,只要你有點好奇心,除了看科普想知其然外,若還想進一步知道「其所以然」,略微翻翻資料都會涉及微積分基礎思維。雖然微積分作為大學的基礎課已經開始下移到了高中階段,但學過多次的我還是把它還給老師了。
  • 如何快且準地利用導數定義求極限
    想要快且準地利用導數定義求極限,一方面需要深刻理解導數定義,並能迅速地、準確地將導數定義的數學表達式寫出來;另一方面,需要知道極限的一些運算法則。關鍵技法則是對照導數定義湊極限表達式。從極限的概念可知,自變量x可以從兩個方向向一點趨近,即左趨近和右趨近,對應導數定義,很自然地可以分為左導數和右導數。在右導數定義中,極限表達式中分母大於0;在左導數定義中,極限表達式中分母小於0。這個細節對求解極限極其重要。
  • 「」和「」,突破人類認知極限的兩個符號
    ""和"",突破人類認知極限的兩個符號本來想寫複合函數的一些具體案例,但是發現在《微積分從入門到精通的十大關卡》中已經寫了「中間變量」的內容,已經把複合函數說得很清楚了,這裡就不再多說了。這裡就說微積分語言體系中兩個基本的符號和,這兩個符號代表著「任意性」和「存在性」,其中任意性對應著無窮多,算是有助於人類有限的時間對無限事物的理解;而存在性則對應著事實,意味著判斷的可靠性。關於和我們在極限的定義中見到過很多次,常常無法正確使用這兩個符號。其實我們最早見到的和這兩個符號是在函數的有界性和無界性中。
  • 國際遊輪產業進入量子時代 挑戰人類想像極限
    「量子號」挑戰人類想像極限   「海洋量子號」是傳統遊輪遊戲的顛覆者。素以創新精神和高科技結合引領世界遊輪造船潮流的皇家加勒比遊輪再次挑戰人類想像極限,用360度搖臂支撐的北極星,在距海平面300英尺的高空,讓遊客將船、大海和目的地盡收眼底。
  • 女神美出新高度,再次刷新人們對美的定義,網友:是我迪沒錯了!
    女神美出新高度,再次刷新人們對美的定義,網友:是我迪沒錯了!相信大家在心目中都會有對美的定義與標準。每個人喜歡的美也不一樣。不管是哪種類型的美,都各自尤其獨特的魅力。那麼是否會有人可以將多種美集於一身呢?是否有人可以滿足所有人的審美呢?
  • 如何定義真正的美與醜?
    美與醜,「美」是外邊美同時也得心靈的美,如果遇到的人外表美麗而內心醜陋,我們覺得是美還是醜,也有人美心善美,同美反之「醜」並不外表不好看就如醜,心善如美。對每個人而言,在每個人眼裡美的標準不一樣,如常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美與醜有多種詮釋。
  • 宇宙中的洛希極限是什麼?天體突破洛希極限時,人類要怎麼做?
    宇宙中的洛希極限是什麼?天體突破洛希極限時,人類要怎麼做?俗話說距離產生美,這個法則不僅適用於人類世界,而且也適用於宇宙之中。宇宙中所有的天體如果想要穩定運行,就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兩個天體之間所能保持的最短距就是洛希極限,一旦超過這個距離就會發生災難。電影《流浪地球》就是基於這個概念拍攝的。那麼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天體之間的距離真的突破了這個洛希極限,我們人類應該如何去做呢?
  • 散文:關於美的定義!
    關於美的定義,一直都是人們喋喋不休熱論的話題,那究竟美有定義嗎?該如何定義?對於這個刺手的問題,我認為應該用莎士比亞說的:「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會對美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對待美都有自己的看法,一千個人就有可能有一千種不同的看法。
  • 極限到底是什麼?牛頓也難自圓其說,直到這位教師給出終極定義
    比如現在微積分的基礎性概念——極限,就曾經讓牛頓自己也難圓其說,不過好在最終有一位中學數學教師給出了最精準的定義,微積分才成為毫無破綻的科學,也讓那些深刻嘲諷微積分的人徹底閉上了嘴。極限概念古已有之18世紀時,達朗貝爾等人一致同意必須將極限作為微積分的基礎性概念,達朗貝爾也給出了自己對於極限的定義:「一個量是另一個量的極限,假如第二個量比任意給定的值更為接近第一個量。」這仍然是不夠到位的,表面上來看,這是一個幾何直觀的定義,仍然沒有能從根本解決上面關於Δt似零非零的問題,這仍然需要改進。柯西大師也出手了,他解決了無窮小量是否應該等於0的問題。
  • 人們對美的認知千奇百怪,對女性的美更是有各種各樣的定義!
    人們對美的認知千奇百怪,對女性的美更是有各種各樣的定義。但是總有那麼一種人,他可以突破人們對於美的傳統認知,用她獨特的氣質和風情,讓人感受到那種超出視覺感受以外的美。她就是舒淇。說起舒淇人們第一反應就是性感。
  • 從極限運動員身上找尋人類耐力的奧秘
    而當我們做到這一點,我們或許便能洞悉真正想要的答案:我們應該將自己的極限推到多遠。但如果極限運動員們是最不合格的「智慧之源」,而那正是他們吸引人的地方呢?按尤雷克的話說,迫使自己達到極限可以淨化自身並促進轉變。「儘管人的靈魂從自然之美中找到慰藉,但只有在痛苦的火焰中,靈魂才得以鍛造而成。」尤雷克寫道。
  • 從青銅到王者,理解數列極限的定義你真的理解了嗎?
    如果你學過高等數學(或數學分析),第一個讓你琢磨不透的定義應該就是數列極限了。如果你有一顆徵服的心,你看了定義下面的所有例題,也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琢磨,終於有一天,你覺得你理解數列極限的定義了!下面大表哥開始正式的分析:定義中的ε有幾點需要說明:(1)具有任意性,一個大寫的However,更強調任意小;(2)具有暫時的固定性
  • 人類的極限壽命是多少?
    不僅現代醫學不斷探索人類壽命的極限,古代的秦始皇就在追求長生的奧秘,事實上,沒有誰可以一直長生不老,如何延長人類的壽命,健康有質量的活,長壽才有相應的意義吧。那人類壽命的極限究竟在哪呢?曾經有一位生物學家提出了生長期論的學說,意思就是哺乳動物的壽命大概在生長期的5到7倍,對於人類而言,生長周期大概為20到25年,那麼人類的預估壽命大概為100歲到175歲。還有一種細胞學說認為,人體細胞的分裂周期是有次數上限的,細胞大概可以分裂50次,而分裂周期大概為2.4年,根據此計算,人類的極限壽命在120歲。
  • 拒絕物化:完美女性的定義就應是各美其美,不受定義
    昨日,楊冪出演的《完美女孩》正式上線,她扮演的機器人小愛是科技的產物,是為了迎合他人需求而產生的服務型機器人,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為他人帶來愉快。完美的外形與絕對服從的性格造就了男性眼中的完美小愛,她是男性心中完美伴侶的標準,是物盡其用的典範,是手掌把玩的新寵。作為影視作品中創造的角色,小愛的出現看似是荒誕的,但她的背後卻站著無數有著相同經歷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