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夫魚為什麼不能吃,清道夫魚在原產地天敵是誰

2021-01-09 萌寵愛趣事

一想到魚,大部分小夥伴估計都饞得流口水了,但不同的魚類口感和可食用度都是不一樣的,除了我們平時見得最多的草魚、鯰魚、鯉魚等等,還有很多魚類都是我們不熟悉的,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下水道的清理者清道夫,這是一種食性非常雜的魚類,雖然它能夠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但是幾乎沒有什麼經濟價值。

清道夫原產於南美洲河域,它們通常喜歡活動在水體底層,而且具有超強的適應能力,非常容易飼養,無論是魚卵還是垃圾都是它的覓食對象,比較喜歡弱酸性水質,作為外來物種,剛開始作為淨化水質而引進,但是由於沒有天敵,而且繁殖能力極強,它們的數量急劇增加,導致很多河流都被它霸佔,成為生物入侵者。

從外表上看,清道夫長得比較難看,魚體呈流線型,長有突出的上額及肉厚的吻,所以又名吸盤魚,體披黑色花紋,黑色條紋清晰,經常以水底的各種垃圾為食,生病的時候會依附在其它魚類身上,它們有著更加驚人的食量,除了海藻青苔,一天可以吃掉3000~5000粒魚卵,而且還會吞食魚苗,不過有美味的食物時,它們就會顯得更加挑食,由於長相醜陋,不是很好的觀賞魚。

在飼養的時候切記和其它魚類混養,不過養殖觀賞魚的家庭都喜歡在魚缸中養幾隻清道夫進化水質,這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只不過長到後的它吃東西非常快,所以對於它的餵養還是要注意的。如果大量繁殖它們可能會導致其它魚類滅絕,千萬不要小瞧它,由於生存能力強,不可隨意放生,以免造成其它河域泛濫成災。

清道夫魚能不能吃,清道夫魚為什麼不能吃,其實這種魚本身是沒毒的,只不過它的營養價值並不高,而且由於經常吞食其它魚類的排洩物、河床的垃圾、以及各種藻類,所以它們身體裡面細菌是比較多的,由於常年生活在水底,它們身上有很重的土腥味,它的骨骼比較大而且多,肉是非常少的,作為吃貨,很多人拿它都沒什麼辦法,所以很多地方它都不招受待見。

那麼清道夫魚到底有沒有天敵呢,目前在國內幾乎是沒有天敵的,不然也不會泛濫成災了,不過在它的原產地還是有制約它的對手,像性格兇猛的美洲鱷等大型食肉魚類,鱷魚是不太挑食的,所以對於清道夫這種味道不咋的魚也能下去口,不過有其它食物它們還是會選擇美味的,畢竟刺多肉少的魚還是不怎麼受歡迎。

其實作為吃貨,很多大廚和不信邪的小夥伴都對這種魚仔細研究過,紅燒、清蒸、水煮各種辦法都試過,不過都比較難以下咽,而且白白廢了很大功夫,到頭來卻只有少許的肉,到最後人們也不得不放棄它,畢竟在成千上萬的魚類中,比它美味的可是太多太多了,不過好奇心比較強的小夥伴美食也可以挑戰一下。

清道夫根據身上的紋理不同,顏色不同,也是分為很多種的,成年雄魚的胸鰭上有著發達的肌齒,每根棘刺都很長,而雌魚的胸鰭上沒有這麼誇張的肌齒,如果和其它寵物魚混養要注意它是否有搶食行為,這種主要夜晚活動的魚類,往往會在尋找食物的時候不擇手段。

相關焦點

  • 清道夫魚為什麼不能吃?
    清道夫原產於南美洲河域,它們通常喜歡活動在水體底層,而且具有超強的適應能力,非常容易飼養,無論是魚卵還是垃圾都是它的覓食對象,比較喜歡弱酸性水質,作為外來物種,剛開始作為淨化水質而引進,但是由於沒有天敵,而且繁殖能力極強,它們的數量急劇增加,導致很多河流都被它霸佔,成為生物入侵者。
  • 清道夫為什麼在別的國家泛濫成災,而在原產地並沒有?
    然而,有的入侵物種,因為口感太差,連吃都沒辦法解決,那就是清道夫。什麼是清道夫?清道夫,學名國王異型,原產於拉丁美洲,是多輻翼甲鯰和下口鯰的俗稱,是一種異型魚,一開始引入異型魚,主要是為了觀賞。長相普通的清道夫,雖然沒有其他異型魚豔麗的外表,但好在它適應性強、容易養活,尤其在水族箱裡,它喜歡吃殘餌和其他雜質,能起到進化水質的作用,因此得到清道夫的名字,並受到消費者的喜愛。為什麼會在我們國家泛濫成災?
  • 清道夫魚在南美河流為什麼不泛濫?看巨獺一口一條,是魚都在食譜
    而在清道夫魚的原產地——南美河流,清道夫魚卻無法泛濫,因為南美河流有眾多清道夫魚的天敵,其中巨獺就是天敵之一,在南美河流中的魚,都在水獺食譜上。在人類的食譜上,魚也是人們在餐桌常見一道菜,但人們無法對清道夫魚下筷,因為清道夫魚會吞食其它魚類的排洩物,還有其它不衛生的食物,只要能吃的,清道夫魚都會吃,所以清道夫魚很不衛生,再加上清道夫魚的味道確實非常不好吃,非常腥,所以清道夫魚是人都不敢吃。
  • 清道夫魚到底吃不吃魚糞?是吃了,不過並不能幫忙清潔魚缸
    清道夫魚到底會不會吃魚糞?如果清道夫魚不吃魚糞的話,那麼哪一種觀賞魚會吃魚糞呢?相信類似的問題應該非常多養觀賞魚的朋友都會關注,無論養魚新手,還是說養了一段時間的半老手。其實咱們《養魚說》可以非常明確的告訴大家,連同清道夫魚在內的異形魚,包括其他的觀賞魚,它們都不會吃魚糞。那麼問題就來了,有的朋友可能會說,我親眼看著它們把魚缸底部的魚糞給吸到嘴裡去啊,為什麼說它們不吃呢?這個時候建議大家就要多觀察一會兒了,如果多觀察一會兒,大家就會發覺,被它們吃進去的魚糞,會被它們嚼碎了之後吐出來。
  • 清道夫魚皮糙肉厚,哪些觀賞魚是它的死敵?有的可以直接廢了它
    清道夫之類的所謂觀賞魚,雖然可以清理魚缸,但是它們最擅長的就是吸掉其他行動緩慢的觀賞魚體表黏液,導致其他觀賞魚的死亡,因此在我們飼養它們的過程中,也是需要注意觀察的,這其中也牽扯到一個個魚脾氣。 那麼,由此引發了很多魚友對於清道夫天敵的探討,究竟有哪些觀賞魚可以輕易地,把這個皮糙肉厚的東西給置於死地呢?
  • 清道夫算不算風水魚——順便介紹一下琵琶魚
    清道夫也可以叫,琵琶魚,垃圾魚,吸盤魚,其實我更喜歡叫清道夫,因為一開始接觸,學哥就是這樣叫我的。學哥說,清道夫吃魚的殘渣和糞便。等等。根據小標題:清道夫是魚,是一種在南方泛濫的魚。不良的商家會說清道夫吃魚糞便,可以清潔魚缸。我告訴你,不要在和這位商家聊了。他在忽悠你,這不就是在說永動機嗎???
  • 泉州市民捕獲怪魚「清道夫」 盤點世上最恐怖十種怪魚
    泉州市民捕獲怪魚日前,泉州市民黃先生在村裡的小溪裡,意外捕撈到一條「怪魚」,身上分布著豹紋、嘴巴長在身體下方,就連捕了30多年魚的父親也搞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魚?經鑑定,「怪魚」學名叫下口鯰,原產南美洲,身上花紋繁雜,被引入中國後一般作為觀賞魚飼養,因為能吃魚缸中的垃圾,被人稱為「清道夫」。專家提醒,「清道夫」為外來物種,不僅吃水中的垃圾,也會吃魚卵、魚苗,市民不可隨意放生。這魚怪在哪裡?這條怪魚長約30釐米,重將近500克。身上分布著豹紋、嘴巴長在身體下方。
  • 亞馬遜河中有一種巨獺,一天要吃8斤魚,清道夫魚、食人魚、鱷魚都在食譜上
    二、巨獺一天要吃8斤魚    在亞馬遜河流中,有很多奇特的魚類,例如清道夫魚原產地就在南美洲河流中,還有聽著令人很害怕的食人魚原產地也分布在這些河流中,若其它地方引進這些魚類,它們很容易成為外來入侵物種,泛濫成災,但在原產地,它們有眾多天敵,其中巨獺就是它們天敵之一
  • 清道夫吸魚成為魚友公敵,下列這些魚混養不當,比清道夫還兇
    至於說吸魚的問題,未必只有清道夫這一種,很多觀賞魚如果我們混養不當,也會造成很大的損失。為什麼今天要寫這篇文章?就是因為有太多的新魚友,整天總想在魚缸裡混養這個、混養那個的,其實老魚友一看,就知道根本不行,有些品種混養在一起一定會打的天翻地覆,想也別想。
  • 入侵物種「清道夫」到底做錯了什麼?細數清道夫的幾大罪狀
    那麼就是這麼一個勤懇的清潔工,如今卻變成了養魚人避之不及的垃圾魚,這是為什麼呢?那只是人類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清道夫魚雜食性,幾乎對所有食物都來之不拒,而且食量很大,經常會與其它觀賞魚爭搶食物,導致其它魚吃不好,它們的排洩量也驚人,有些水族新人還會認為清道夫會吃魚糞,這是不存在的。如今,科學的餵養方式都講究投適量投餵不留殘餌,所以清道夫清理殘餌的神功無處施展。
  • 引進清道夫魚造成物種入侵,現在卻妄圖讓它來改善水質?那可真行
    每種生物在自己的原產地都擔任著自己的責任。他們分工合理,工作有條有理,一直以來都在自己的原生地生存繁衍。可以說:每一塊地,每一片區域,都有相對應的生物在進行守護。入侵,一般來說只發生在人類身上。人類去佔領其他人類的領地,這便是入侵。生物本是善良的,他們互不幹涉,各自安好。但是由於人類的躁動,一些原本不屬於這個原產地的生物被帶到了這個原產地。福壽螺,食蚊魚,羅非魚等等魚類。
  • 怪魚名叫清道夫
    武警寧波支隊戰士在小河裡抓到一條「怪魚」:嘴呈吸盤狀,身披「盔甲」,背長「長矛」,全身呈褐色(詳見昨日都市快報第5版《誰認識這條魚》)。消息一刊出,不少熱心人士紛紛打進85100000指點迷津,一致認為這是「清道夫」———一種養在金魚缸內,清潔金魚排洩物的常見熱帶魚類。
  • 清道夫魚遭萬人唾罵,那麼它們吃不吃剛出生的小魚呢?
    每五六條清道夫中就會出現一兩隻吸魚的,只不過有的時候吸魚過程稍縱即逝,所以很多魚友都不去在意,甚至說根本就沒發現。清道夫它們會很快的找出魚缸中的體弱病殘的魚兒,用來練習它們的吸星大法,而且絕對無差錯,它們絕不是逮著誰就吸誰。特別是對於遊速較慢的金魚,被它們吸上去之後,被吸處就會出現紅腫或者是鰭片外翻,甚至於潰爛至死。然後它們會再去尋找下一個目標。
  • 清道夫入侵全球,在中國也泛濫成災,能不能靠吃把它絕種?
    據說在世界東方那個著名的吃貨國度,清道夫是少有的成功入侵物種之一,連最饕餮的吃貨,聽到它的名字都要反胃,更遑論做成菜端上桌了,所以清道夫成功殖民,前兩年就在長江珠江泛濫成災,人們卻束手無策。 其實在這個國度裡還有一句俗話,只要能吃,就沒有任何物種能夠入侵成功。那麼,我們究竟有沒有可能通過吃,讓入侵的清道夫也變成瀕危,甚至滅絕呢?
  • 網上號召捕殺清道夫魚,專家:屬入侵物種
    新京報快訊 (記者李玉坤)近日,在一些短視頻平臺,很多人展示捕殺的清道夫魚,並呼籲不要隨意放生。記者將視頻發給公益組織反電魚協作中心主任朱凱,他表示,這確實是清道夫魚,學名豹紋脂身鯰,屬於入侵物種。能夠在陸地上爬行清道夫又叫琵琶鼠、垃圾魚,喜歡養魚的人對這種魚並不陌生,一般會在魚缸中放兩條,清理水底垃圾和缸壁青苔。記者了解到,早在2014年,環保部和中科院聯合發布的第三批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清道夫就已經在列。
  • 這種魚外號「清道夫」,沒人願意吃,但是比小龍蝦更命苦
    但是有一種魚卻是個例外,這種魚外號「清道夫」,原產於南美洲,但是來到中國後卻沒人願意吃它。然而它的命運卻比小龍蝦還要悲慘。它是一種雜食性魚類,可以吃在水族箱裡滋生的藻類,所以曾經作為觀賞魚被引入國內。但是很快人們發現,清道夫也會吞食魚缸裡的小魚,所以它逐漸被人們放棄,進入到野外河流中。目前在長江,珠江,漢江等江河中,清道夫都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種群規模。
  • 「清道夫」魚有沒有營養價值?
    清道夫,舊時指城市的清潔工,這裡指的是一種學名叫甲鯰的魚。原產於南美洲的河流中,又名吸盤魚、吸口鯰,常活動於水體的底層,具有適應性強、易飼養、雜食性、耐低氧、起捕率高等特點。清道夫最初是作為觀賞魚引進,但市場上的反響並不好,於是商家們人為地賦予了它吃觀賞魚排洩物的屬性,成功地給它冠上了一個"清道夫"的稱號。它屬於雜食偏葷類的魚,確實也會啃食石頭缸壁上的藻類,但是絕對不會吃其它魚類的排洩物。生活中我們常見的鯰魚,以底棲動物和浮遊生物為餌,有時也吃些細碎水草。
  • 外來生物入侵,為何突然之間全網都在曬捕捉清道夫?
    清道夫也就是俗稱的吸盤魚,它的原產地為南美,因生命力極強,只要有水的地方它就能生存下來。《莊子·外物》:「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 我無所處,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 魚嘴長到了肚子上面 專家稱是淡水魚殺手清道夫
    梅建明 攝  8日上午,家住南京下關的市民孟先生給打來電話稱,他從長江裡抓到了一條怪魚,渾身長刺,奇怪的是魚小嘴巴長在肚子下方,身上帶有斑點。為此,他還特地開著麵包車,沿著長江邊詢問多個江邊的老漁人,結果沒有一人能識此魚。不過,昨天記者請教了一名做水產的專家,他告訴記者,這應該是一條名叫「清道夫」的魚,是淡水魚的殺手。
  • 河湧仨怪魚開口呱呱叫 水族專家:原來是「清道夫」魚
    河湧仨怪魚開口呱呱叫 水族專家:原來是「清道夫」魚2010-07-02 08:3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山日報        瀏覽量: 6630 次 我要評論"清道夫"。吳先生介紹,「前幾天不是一直下雨嗎,6月27日我拉起網發現裡面竟然有三條大魚,剛拉上來時,這條最大的魚很生猛,光想咬我。」吳先生讓附近住著的一些廣西漁民看了三條怪魚,也讓本地一些老人看了,「都沒有見過,不知道這是什麼。」&nbsp&nbsp&nbsp&nbsp但一家水族館老闆楊先生看了記者拍下的照片後,一眼便認出:「這是清道夫,又名垃圾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