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營哥
2018年,自動駕駛汽車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當時,一輛正在測試中的Uber自動駕駛汽車,以69公裡的時速撞死了一位橫穿馬路的婦女。
事故發生後,社交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媒體、社交網站紛紛報導、討論,因為這是全球首起自動駕駛致死事故。 同一時間, Uber 也立即暫停了在坦佩、匹茲堡、舊金山和多倫多等城市進行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
時隔兩年後,Uber再一次登上了"頭條",但這一次,並不是因為什麼事故,而是因為"賣身"。
01 Uber忍痛"割愛"
根據海外媒體的報導,Uber有意出售其自動駕駛部門ATG,接手者是由三名曾在谷歌、特斯拉和優步帶領自動駕駛項目的相關負責人組成的明星企業Aurora。
事實上,自今年10月份以來,Uber和Aurora就一直在進行談判關於出售ATG部門的相關事宜,目前任然處於協商階段,最終的交易條款尚不明確。
但如果交易達成,那麼也就意味著Uber的自動駕駛之路,將會就此終結。
關於Uber,更多的人知道它是全球網約車的巨頭,但鮮有人知的是,在自動駕駛行業,Uber同樣算是名噪一時。
2015年,Uber宣布與卡耐基梅隆大學所屬國家機器人中心達成合作夥伴開發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協議,這也促使Uber得到了數十名NREC的研究人員和科學家,成為Uber早期無人駕駛團隊的先鋒力量。
在團隊初具雛形之後,Uber又斥資6.8億美元收購了自動駕駛卡車公司Otto,強強聯合之下,Uber的無人駕駛團隊巔峰時期團隊人數一度突破1500人。
要知道,當時的無人駕駛行業遠不如現在"熱鬧",在2015年就能擁有如此大規模的團隊,再加上背後又Uber的鼎力支持,可以說Uber的無人駕駛團隊在當時是風頭無兩,也一度被人們認為是能夠與Waymo一爭高下的頭部玩家。
02 麻煩纏身,進度太慢
至高的起點,是Uber無人駕駛部門最大的優勢,但它的發展之路並不順利。事實上,Uber自動駕駛部門成立之後便一路磕磕碰碰,麻煩不斷。
先是陷入一起官司訴訟,起因是Waymo對Uber發起了商業秘密盜竊和專利侵權訴訟;隨後未在得到美國加州車輛管理局許可的情況下,多次違規操作,與加州車輛管理局一度鬧得劍跋扈張;接著就是影響到整個自動駕駛行業的那場車禍。
另一方面,Uber過於樂觀的態度促使其錯誤的預判了形式,按照此前Uber的計劃,他們將在2019年就擁有7.5萬輛自動駕駛汽車;到2022年,會在13個城市運營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
但前文提到的那些麻匪不斷的事物不斷影響著Uber,同時技術問題也一再顯現,短時間內根本看不到自動駕駛落地的希望。
根據information報導,當時Uber只有3.9%的把握能讓自動駕駛車輛穩定運行,在上路之前,ATG需要針對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準備2.9萬個從仿真測試中積累的預案。
對此,行業相關人員評論到:ATG的軟體工程團隊基本由「來自高校的研究人員」組成,更像一個實驗室,而直接來自高校的研究人員在把技術商業化、落地方面並沒有太多的經驗。
03 "燒錢"無底洞
"自動駕駛,就是一個鈔票粉碎機,短期來看根本就是一個無底洞,且長時間看不到盈利的希望"這是行業內的共識。
具體有多誇張?此前ATG為了實現當初的Flag,每月花費在研發上的錢達到了2000萬美元。而截至到目前,ATG已經燒了 25 億美元,幾乎是每年燒 5 億美元。
在本月月初,Uber 表示ATG 和"其他技術"今年前 9 個月為公司增加了 3.3 億美元的淨虧損。
而其CEO認為,Uber必須擺脫對投資人的依賴,實現自我造血,而對於ATG這種每年投入巨額研發成本,盈利之日還遙遙無期的項目來說,這是大可不必存在的。
所以,ATG賣身,也算是情理之中了。
寫在最後:
Uber的退出,可以看出是目前整個行業都在面臨的問題,"前期投入巨大,商業模式待定、落地遙遙無期",導致這項被認為是改變人類出行方式的技術,始終還是鏡中月水中花,而在高額的投入後,又會有多少公司能撐得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