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青藏高原的變遷!40年後,科考隊再探地球第三極
大約5500萬年前,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深深地影響了曾經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保存在地層中的各類化石,正是見證了這些變化,仿佛是一本神秘的「天書」,等著古生物學家去解讀。 為了閱讀這部「天書」,40年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們向青藏高原進發。他們沒有電話,風餐露宿,每天行走30公裡,足跡遍布青藏高原全境。
-
揭秘青藏高原的變遷!40年後,科考隊再探地球第三極
他們沒有電話,風餐露宿,每天行走30公裡,足跡遍布青藏高原全境。40年後,新一代古生物學家們再出發,探秘青藏高原。這次他們有哪些收穫?現代快報記者進行了採訪。【40年前】每天行走30公裡,拼湊出早期青藏高原的圖景相對於南極和北極,人類把青藏高原稱為「第三極」。
-
中國在青藏高原發現大量重要礦產資源
他指出,目前中國已發現的鐵礦90%以上是貧礦,此次在青藏高原共發現3處富鐵礦,都達到大型礦規模。 在青藏高原還發現新興替代能源——油頁巖,這種資源可以通過開發轉化成石油。張洪濤表示,青藏高原發現的油頁巖礦規模有望超過目前正在試點的吉林省的油頁巖礦床,但需要進一步勘查。
-
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通過《自然》認證
中國日報9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近日,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通過《自然》(Nature)數據期刊Scientific Data認證,成為Nature及其子刊文章投稿時可靠和便捷的數據倉儲中心,這是我國首個通過Nature認證的數據倉儲中心。
-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是青藏高原的2倍,以國家名命名
在中國最有名的是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在南美廣大的土地上,有比青藏高原更大的存在。這是南美大陸東部的巴西高原,其面積達到了驚人的500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超過了西藏高原的兩倍,即使是像中國這樣廣大的土地,也比巴西高原有400萬以上的面積,實際上世界上只有6個國家,可以和巴西高原比較,常說草原一望無際,但是呼倫貝爾大草原只有10萬平方公裡,據說海沒有盡頭,但是南海只有350萬,都不如高原。
-
青藏高原第四紀大冰蓋是否存在?來聽院士和你聊聊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青藏高原大地貌和氣候組合在外圍與內部差異巨大,決定著第四紀冰川發育和古雪線分布。第四紀古冰川以高山為中心,但未構成高原統一的大冰蓋。在高原面上形態保留完好的火山錐和熔巖臺地、含有機質的古湖泊沉積等說明不存在連續大冰蓋。關於湖泊演化和水系的變遷,中新世中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形成縱橫交錯的斷陷盆地和斷裂谷地,奠定現代水系的基本格局。
-
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通過國際數據期刊認證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通過《自然》(Nature)旗下數據期刊認證。(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說,設在該所的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近日通過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旗下數據期刊《科學數據》(Scientific Data)認證,成為《自然》及其子刊文章投稿時可靠和便捷的數據倉儲中心,這是中國首個通過《自然》認證的數據倉儲中心。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在這裡,你可以進入中科院科學觀測站,親身體驗科學家的科學觀測日常工作和生活;你可以有機會進入色季拉山國家森林公園、波密米堆冰川、然烏仁隆巴冰川等實地進行科學考察;還可以見到野外科考歸來的師兄師姐,更有機會聆聽青藏高原所科研人員的專業講解和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 於2003年成立,是順應地球系統科學發展潮流、支撐青藏高原研究而設立的研究機構。
-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是青藏高原的兩倍大,高度卻只有一半高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是青藏高原的兩倍大,高度卻只有一半高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很多奇特的地形,因為它們與眾不同的景觀,所以成了著名的旅遊地。就比如青藏高原,它是近些年來很受遊客歡迎的景點之一,高原的特點就是面積大,且地形十分開闊,所以在高原上旅行觀光,可以使心情舒爽。今天小編也要跟大家說一個高原,它的面積是全球最大的,其面積剛好是我國的青藏高原的2倍,可是它的高度只有青藏高原的二分之一,這就是巴西高原。
-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比青藏高原還大兩倍,而且礦產資源豐富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比青藏高原還大兩倍,而且礦產資源豐富巴西是一個面積大的國家,國土面積在世界第五位,其中佔地面積幾乎佔到整個南美洲的一半,巴西的地形,其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就是巴西高原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儘管我國以青藏高原為重點的多年凍土研究已有近50年的歷史,但主要集中於青藏公路及青藏鐵路沿線地區,且以凍土工程研究為主。至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邊界、高原腹地凍土分布的真實情況、凍土活動層與植被分布關係等一些最基本的凍土信息均源自若干典型工作基礎上的推測,使得在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中對凍土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受到很大制約。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高級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生存著1萬多種昆蟲
人民網拉薩8月6日電(記者 瓊達卓嘎)記者從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上獲悉,青藏高原昆蟲研究130多年以來,發現了29目369科3515屬10630種昆蟲,昆蟲學者在高原昆蟲分類區系、地理學、生態學和進化方面發表的論著超過600篇(部)。 當日,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在拉薩舉行。
-
世界最大的高原不是青藏高原,而是這個地方,比它還要大兩倍!
我們將身心交予自然,看遍世間山水,內心豐盈、容貌煥發。我們都該好好愛自己,人生的旅程很短,不妨大膽一些,不妨大膽一些去愛一個人,去攀一座山,去追一個夢……每一次旅行,都是對自己最好的犒賞。無論你是誰,無論你在哪也無論你的年齡是多少,你都該擁有一顆想出走的心。世界最大的高原不是青藏高原,而是這個地方,比它還要大兩倍!
-
青藏高原昆蟲種類目前達萬餘種
新華社拉薩8月6日電(記者李鍵)據統計,截至目前青藏高原昆蟲種類達10828種,新增1500種,佔全國總量的八分之一左右。這是記者6日從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上獲悉的。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於8月6日至9日舉行,主題為「青藏高原昆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新觀點、新視野」。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46所高校、科研單位的15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拉薩,從青藏高原昆蟲的起源、分類、多樣性、資源狀況、古昆蟲等視角展示研究成果。此外,論壇內容還包括「多彩的昆蟲世界」科普展、昆蟲科普活動周戶外體驗等活動。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然而,受自然環境、複雜地形和下墊面特徵的制約,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站網稀疏、氣象臺站代表性較差,衛星反演產品在高原地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青藏高原成為我國觀測資料最為缺乏的地區之一,已嚴重阻礙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水分循環規律的科學認識,制約了數值模式的發展和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水平的提高。
-
科學也能很浪漫——看她們如何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話音未落,科考隊員閆霞迅速下車,取上設備,一路小跑到河邊,絲毫不顧自己正處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由17位研究人員組成的江源科考隊,近日順利完成對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的水資源和生態狀況的綜合科學考察。
-
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成立
10月23日是第八個「世界雪豹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雪豹為我國I級保護野生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易危(VU)物種,列入CITES附錄I,《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物種。據現有科學證據表明,青藏高原是雪豹的物種起源地,是其第一故鄉,現代青藏高原是雪豹最主要和最連續的生存地區。
-
青藏高原 人類基因「大熔爐」
徐書華日前,《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徐書華研究組的研究成果,該項工作解析了青藏高原人群的遺傳背景,重構了高原人群的祖先起源、基因交流和演化歷史,揭開了遠古人類和現代人類徵服青藏高原神秘面紗的一角。
-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 中國研究團隊成功獲取了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最終揭示丹尼索瓦人成功適應了高寒缺氧的環境,在晚更新世就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也是支撐丹尼索瓦人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的一個有力證據。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