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變化解讀】
1.近幾年各地區的文言文的考查以課外文言文為主,考查篇目多為淺易的文言文。
2.主要考點可以細分為七個,詳見【重點難點】。
3.命題形式越來越注重對比閱讀(包括課內+課外、課外+課外)、綜合閱讀(包括古詩文綜合閱讀和古今文綜合閱讀),題目的難度有所提高。
【2019·浙江金華、義烏、麗水卷】 文言文閱讀。
洗心亭記
(唐)劉禹錫
天下聞寺數十輩,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荊吳雲水交錯如繡。始予以不到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覽讚嘆,於竹石間最奇處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畫鰲背上物,即之四顧,遠邇細大,雜然陳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徵其經始,曰僧義然。嘯侶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虛,萬景坌④來。詞人處之,思出常格;禪子處之,遇境而寂;憂人處之,百慮冰息。鳥思猿情,繞梁歷榱⑤。月來松閒,雕縷軒墀⑥。石列筍虡⑦,藤蟠蛟螭。修竹萬竿,夏含涼颸。斯亭之實錄云爾。
然上人⑧舉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遠夫!」餘始以是亭環視無不適,始適乎目而方寸為清,故名洗心。長慶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劉某記。
(選自《劉禹錫集》)
(注釋)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為著名。 ②弭:消除。 ③槃(pan):迴旋,彎曲。④坌(ben):並,一起。 ⑤榱(cui):椽子。 ⑥墀(chi):臺階。 ⑦虡(ju):柱子。⑧然上人:指義然。上人,對僧的尊稱。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釋義相同的一組是( )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B.修竹萬竿/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C.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D.故名洗心/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答案】 A
【解析】 考查對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的理解。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遺憾/遺憾) ;B.修竹萬竿/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長,高/培養); C.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記述,寫/立志); D. 故名洗心/而兩狼之並驅如故(所以/原來)。 故答案為A。
16.用「/」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蹲 名 山 俯 大 江 荊 吳 雲 水 交 錯 如 繡。
【答案】 蹲名山/俯大江/荊吳雲水/交錯如繡。
【解析】 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 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後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 句讀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破句」的現象。 語句「蹲名山俯大江荊吳雲水交錯如繡」的意思是:(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長江,荊州吳地的風光山水,交織在一起如燦爛錦繡。 故正確的句讀是:蹲名山/俯大江/荊吳雲水/交錯如繡。
17.是「月來松閒」中「閒」字的繁體篆書,「月色入戶」是為。請賞析「月來松閒」中「閒」的妙處。
【答案】 示例:「月來松閒」令人聯想到王維的詩句「明月松間照」,古詩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營造出清朗的意境。 作者用擬人手法,以松之「閒」表現景之清幽與人之清閒,「松閒」實則作者自己內心的觀照。
【解析】 考查對文章內容和文本意境的理解。 語句「月來松閒,雕縷軒墀」的意思是: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鏤的窗戶和臺階上。 營造出了一種清朗的意境。 並賦予「松」以人的情態,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借月和松,表現了環境的清朗,景致的閒適。 這也正是作者閒適心境的寫照。 據此理解分析作答。
18.有同學認為,吳均《與朱元思書》中有「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語,本文中又有「憂人處之,百慮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請你比較「息心」「洗心」的內涵,說說劉禹錫為何將此亭命名為「洗心亭」。
【答案】 示例:「憂人」「鶯飛戾天者」「經綸世務者」指耽於塵世俗務、患得患失之人,或極力追求名利、處心積慮之人,「息心」指平息他們的世俗名利之心; 「始適乎目而方寸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變得恬淡、純淨, 「洗心」指人們都可以在此洗去心靈上的塵埃,重獲心靈的自由和活力。 相比較而言,「洗心」更契合劉禹錫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精神氣質。
【解析】 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能力。 吳均《與朱元思書》中有「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中寫「鳶飛戾天者」和「經綸世務者」的目的,是通過寫熱衷於功名利祿的人和忙於政務的人的感受,從側面突出了山的雄奇與優美,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對山水之美的讚嘆,也流露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本文中又有「憂人處之,百慮冰息」之句,是說患得患失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煩惱也會消失。 「息心」指平息他們的世俗名利之心。 但是從文章內容來看,「餘始以是亭環視無不適,始適乎目而方寸為清」重點在於寫四周之景令人變得更加恬淡、純淨,所以用「洗心」更符合劉禹錫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性格。 他並沒有像吳均等人有隱居的思想。 這也可以從他的《陋室銘》中看出。所以用「洗心亭」比用「息心亭」更好。據此理解作答。
【點睛】
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含義的答題思路是:先利用朗讀時語音的不同或停頓辨析。 一個詞的詞義和語音之間是有一定的關聯的。 一個詞,它的語音不同,這個詞所表示的詞義也必然會有所不同。 再利用上下文語境辨析。 詞義不是單一的,它具有多義性,但當這個詞語放到具體的語句中時,它的意義大都會單一化 。因此,在具體的語句中,一個詞的確切意義可以辨析出來。 最後,比較互證法。 通過詞與詞之間意義的關係和多義詞諸義項的關係對比,較其異,證其同,達到探求和判定詞義的目的。
【譯文】
天下著名的寺廟有數十等,而吉祥寺名氣最大。 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長江,西為荊州山水,東南是吳地風光,山水交織,燦爛如錦繡。 起初我以沒到過這裡為遺憾,今天來了才彌補了遺憾,滿足了願望。 既而在山上四處遊覽觀光,讚不絕口,在竹石之間最佳處尋到新亭,紅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畫的鰲背上的神物。 登亭四望,遠近大小景物紛紛呈現在眼前,優美的風光目不暇接。
詢問修建此亭的經過和始末,有的人說:有僧義然,發動僧侶一起動手,因勢象形,就地取材,建亭於此。 該亭盤曲高聳,氣象萬千,山中景象,盡收眼底。 詞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侶置身此地,隨遇而安;憂鬱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煩惱永遠消失。 飛鳥思歸,猿猴依戀,在亭子的梁椽之間,鳥飛猿攀隨處可見。 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鏤的窗戶和臺階上。巨石上懸掛著鍾磐的木架,蛟龍像藤一樣蟠據在高大的喬木上。 有修竹萬竿,夏季依然舒爽清涼。這就是這個亭子的真實記錄。
然而,山上的人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禮說:「既然寫了篇文章記錄它,何不再給它命個名字,讓它傳播更遠呢!」我憑藉這個亭子環視了一下四周,認為沒有不適宜的地方。 不僅賞心悅目又能讓人心裡清淨,所以命名為「洗心」。 唐穆宗長慶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劉禹錫記。
【2019·浙江杭州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甲)
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師已數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為火所燔②,為生之具略盡,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適意,豈獨我乎?然足下之親愛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處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時當邂逅,以少釋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數十日亦當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處耳。諸不一一,千萬自愛!
(選自《臨川先生文集》,有刪改)
(乙)
孫少述,一字正之,與王荊公交最厚,故荊公《別少述》詩云:「應須一曲千回首,西去論心有幾人?」其相與如此。及荊公當國,數年不復相聞,人謂二公之交遂睽③。然少述初不以為意也。及荊公再罷相歸,過高沙,少述適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見,惟相勞苦④,兩公皆自忘其窮達⑤。遂留荊公,置酒共飯,劇⑥談經學,抵暮乃散。荊公曰:「退即解舟⑦,無由再見。」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謝⑧矣。」然惘惘各有惜別之色。人然後知兩公之未易測也。」
(選自《老學庵筆記》,有刪改)
(注釋)①某:我,謙稱。這裡是王安石自稱。乙文王荊公即王安石。②燔:焚燒。③睽:背離,不合。④惟相勞苦:只是相互安慰。⑤窮達:政治上的失意與顯達。⑥劇:流暢,痛快。⑦解舟:退居江湖。⑧奉謝:奉,敬辭。奉謝,表示謝意。
20.下列對甲文中王安石處境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遠離家鄉 B.謀官不順
C.財物受損 D.身體不適
【答案】 D
【解析】 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通過「到京師已數月」可以看出他遠離家鄉,「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可見他謀官不順;「一舟為火所燔②,為生之具略盡」可以看出他財產受損。故理解有誤的是D。
21.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某 自 度 不 能 數 十 日 亦 當 得 一 官 以 出 但 不 知 何 處 耳。
【答案】 某自度不能數十日/亦當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處耳。
【解析】 此題考查的是斷句。 解答此類試題時,結合意思進行斷句。 「某自度不能數十日亦當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處耳。」 翻譯為「我估計過不了多久,也應當能謀個官職,只是不知道去哪裡罷了。」 故此斷句為:某自度不能數十日/亦當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處耳。
22.參考詞典解釋,談談「亟」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見,惟相勞苦,兩公皆自忘其窮達。
【答案】 「亟」為急速、趕快的意思。 寫出了王安石想見到孫少述的急切心情,體現友情的深厚。
【解析】 此題考查的是對文中詞語的賞析。 「亟往造之」意思是「極速趕往造訪少述」,「亟」意思是「極速」寫出了王安石急於想見到少述,可見兩人感情深厚。據此作答。
23.用現代漢語書寫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荊公,置酒共飯,劇談經學,抵暮乃散。
【答案】 (孫少述)於是就留下王安石,擺設酒宴,一起吃飯,暢談經學,到晚上才分開。
【解析】 此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 在翻譯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點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的情況,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順序翻譯,然後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語序調整。 「遂留荊公,置酒共飯,劇談經學,抵暮乃散。 」句中「遂」意思是「於是」,「置」意思是「備辦」,「劇」意思是「痛快」,「抵」意思是「到了」。 該句語序正常,據此翻譯。
24.王安石和孫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給了你哪些啟示?請結合兩文簡要分析。
【答案】 朋友要相互關心:王安石寫信給孫少述告知近況,讓他不必擔心;真正的友情不會受時間、距離、地位的影響:王安石為官時與孫少述來往不多,罷官回鄉後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們議論他們關係不和,孫少述從不放在心上。
【解析】 此題考查的對文章內容的感悟。 兩文中都表現了兩人的交情深厚,當王安石在逆境中還不忘給少述寫信,希望他不要過分擔心自己,告訴我們好朋友要互相關心。 當王安石為官時,雖然來往不多,但兩人的交情並沒有斷,告訴我們真正的友情不受客觀因素的制約,朋友之間要相互信任。據此作答。
【譯文】
(甲)少述(孫侔,字少述)先生:我來到京城已經有幾個月字,想要謀個一官半職。我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船也被火燒了,自己生活所用的器物也都被燒了,唯一沒有被燒的就是我這個人罷了。人大多有不如意的時候,難道只是我嗎?但是先生您喜愛我的善良淳厚,大概也想知道我現在的處境是否安好,所以到了這裡。什麼時候能夠相遇,以此來減輕我愁苦的心情呢?我估計,過不了多久,也應當能謀個官職,只是不知道去哪裡罷了。其他的就不一一贅述,千萬保重。
(乙)孫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為深厚,所以王安石《別少述》中 有一句詩寫到:「應須一曲千回首,西去論心有幾人?」他們的感情大概如此。 等到王安石做了相國,幾年不再相見,人們都認為兩個人的交情就此背離了。但是少述並不這樣認為。等到王安石再次被罷免宰相後回來,經過高沙。少述恰好閒居在這裡。王安石於是急忙前去拜訪,少述出來迎接他,只是相互安慰,兩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顯達。少述於是挽留王安石,設酒宴款待他,兩人痛快地談論文學,直到天黑才散去。王安石說:「此次被罷官之後我就將退隱江湖,恐怕沒有機會與你再見面了。」少述說:「這樣的話,那我就更不去與你告別了。」 兩人分別是,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 不舍的神色。此後,人們才知道兩位先生的君子之交情(情誼)是很難揣測的。
【重點難點】
考點一 詞語釋義
1.課內遷移法。即搜尋課內學習過的該詞的含義,將詞義代入語境,檢驗是否符合上下文意。
2.代入今義法。即將現代漢語中該詞詞義代入句中並檢驗。如《狼》一文中的「骨已盡矣」的「已」,在現代漢語中有「已經」的意思,代入句中句意通順,由此可以理解詞語的意義。
3.語境推斷法。第一步,代入今義(檢驗是否符合上下文意)。第二步,若今義不符,看是否是詞類活用、通假字、一詞多義等。第三步,翻譯句子,從句子意思中推測詞語的意思。
4.學習常用虛詞時,要分清各虛詞的一般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②起組合作用的,如「以」「為」「於」;③起連接作用的,如「及」「則」「而」;④起語氣助詞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考點二 句子翻譯
文言句子翻譯的基本原則:「信」「達」「雅」。信——譯文要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不隨意增減內容);達——譯文要通順暢達,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譯文要優美自然,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1.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是「留、替、調、引、補、刪」。
2.常見文言句式。
考點三 詞語賞析
常見題型
1.文中「×」「×」都是指……,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異同?
2.聯繫上下文,品析下面句中加點詞的表達效果。
3.根據字形,領會詞義,體會情味。參考示例,給「××」做批註。
4.結合加點詞語賞析下面句子,體會文中××說話時的語氣和情感。
答題技巧/答題步驟
(1)首先把握詞性,從詞性上分析表達效果。動詞、形容詞、疊詞等具有不同的表達效果。
(2)其次把握修辭和表現手法,分別表述作用。
(3)接著關注文化常識和詞語本義,從古代文化環境和詞語本來含義上把握其意蘊,對比其不同的效用,有時候需要賞析詞語的組成或字形,從古代漢字文化中分析詞語的意蘊。
(4)結合上下文,從詞語中分析複雜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心理。
(5)結合上下文,從詞語中分析景物特點與人物形象。
(6)結合上下文,從詞語中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作品的主旨。
溫馨提示:對詞語的賞析一般要從以上6個角度考慮,但在具體答題時要看題幹的提示,要根據提示角度答題。
考點四 理解內容
常見題型
1.根據文意,選擇對文章內容理解正確(或:不正確)的一項。
2.文中的第×段中的幾句話語序錯亂,請你根據文意正確排列。
3.……的原因是什麼?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答題技巧/答題步驟
根據文意選擇:
(1)閱讀選項,帶著印象閱讀文言文,疏通文意。
(2)對選項涉及的重點段落、詞句反覆閱讀,尋找破綻。
(3)對比選項,選擇最有把握的那一個選項。
(溫馨提示:有時候不需要以上步驟就可以確定最值得懷疑的那一個選項,這個選項往往存在比較明顯的邏輯問題,但是,這個時候不要急於作答,應先返回原文仔細閱讀、對比,經過分析論證之後再進行作答。)
根據文意排序:
(1)如果是遊記、寫景小品文,可以根據遊蹤或者空間順序進行排列。
(2)如果是傳記、故事、書信等,可根據時間順序、故事發展順序、邏輯順序排列。
(3)無論哪種文體,都要從上下文中先確定首句或末句。
(4)有時候句子排列順序可能不止一種,這時候要多加組合,反覆對比,確定最佳順序。
(5)最佳順序一定最能突出事物或景物的特點、人物的性格,表現文章的主旨,在藝術效果上最有張力。
分析、概括、梳理:
(1)通讀,疏通文意。看選段包含幾個小段,選段屬於哪一類主題(寫人、敘事、寓言、說理等),選段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2)審讀,明確題意。看題目是要求概括內容(事件、過程等),還是概括人物(做某事的原因)。
(3)圈讀,鎖定區域。找出與事件或人物相關的上下文語句,仔細閱讀分析。
(4)選讀,組織答案。將文中篩選出的信息整合串聯,再根據分值,檢驗答案是否全面。
考點五 文言斷句
中考除了考查句子之間的斷開,即斷句,也會考查句子內部的停頓,也就是句子內部朗讀節奏的劃分,可以劃分細一些,也可粗略一些。下面是需要掌握的一些規律,懂得了規律,劃分與理解文意會更準確,理解文章也更準確。
1. 主語和謂語之間(優先停頓)、動詞和賓語之間要停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可以不停頓),以使語意明確。如:①陳太丘與友/期行。②待君/久不至。
2. 句首發語詞後要停頓(優先停頓)。句首發語詞即指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又沒實在意義,只是充當語氣助詞作用的虛詞,如「至於」「夫」「若夫」「蓋」「且」等。如:蓋/以誘敵。
3. 句首關聯詞後要停頓(優先停頓)。若句首出現表假設、轉折等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總結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後面要加以停頓。如:然則/何時而樂耶?
4. 句首狀語後要停頓。如:①對子/罵父。②相委/而去。
5. 在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複音詞的,要分開(優先停頓)。如:可/以/為師矣。
6. 在表示轉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劃分朗讀節奏。如:①人不知/而不慍。②吾十有五/而志於學。③學而不思/則罔。
7. 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頓。如:①投/以骨。②過中/不至。
8. 根據文句內在的邏輯意義確定是否停頓。如:①元方/入門/不顧。②其一/犬坐於前。此句中「犬」是名詞作狀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的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戶的)前面。根據文句意思的理解,這句話的停頓在「其一」的後面才是正確的。
9. 古人的姓、名、字、封號、諡號、謙稱、自稱、別稱、尊稱、官名、文體名稱等的後面要停頓。如: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10. 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①樹木/叢生,百草/豐茂。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上述只是劃分句子內部朗讀節奏的基本規律,不應死搬硬套,應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地理解句意後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找到正確答案。
考點六 分析人物
常見題型
1.兩文都寫了「×××××××」,但側重點不同,請結合語段簡要分析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2.請根據文意,簡要概括×××和×××的性格特點。
3.文章表現了主人公怎樣的精神品質。
答題技巧/答題步驟
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展現人物形象的事件,從人物行為舉止、思想主張、性格情趣、志向抱負、評價議論等方面,篩選提取關鍵信息,進行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從直接描寫分析人物形象。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直接描寫,如對人物的肖像、動作、語言、心理描寫,揭示人物思想品質和性格特點,把握文章的主題。
(2)從側面描寫分析人物形象。側面描寫就是通過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託等方法來寫主要人物。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託等往往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主要人物。
(3)從評價性語句分析人物形象。我們可以根據評價性語句,尤其是作者的評論來分析人物形象。
(4)通過剖析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考點七 探究主旨
閱讀文言文要在讀懂字、詞、句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梳理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繫,辨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並結合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從而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情感和文章主旨的具體方法:
1.藉助整體閱讀歸納內容要點。先從整體上讀懂文章內容,歸納文章內容要點,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想要告訴讀者的是什麼,讀者閱讀後從文中受到怎樣的啟發,從而推斷作者的觀點態度。
2.藉助文體特徵分析情感和觀點。傳記散文中作者的觀點態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簡略評價;詠物散文中作者觀點寄托在所詠的事物上,關鍵在於理解該物的形象特徵;說理散文的觀點態度一般為文章的中心論點。
3.藉助關鍵信息分析情感態度。文章的關鍵信息有:標題、開頭、結尾和注釋,關鍵詞、點睛筆、文眼,中心句、關鍵句、過渡句、情感句,等等。通過對這些關鍵信息的分析得出思想感情和觀點態度等。
4.知人論世,提取要義,分析情感和觀點。寫作背景、寫作動機也是我們解讀文言文要義的一把鑰匙。
【壓軸得分突破】
【2019·浙江溫州卷】文言文閱讀。
跋①呂侍講②《歲時雜記》
[宋]陸遊
承平無事之日,故都節物及中州風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記。自喪亂③來七十年,遺老凋落無在者,然後知此書之不可闕。呂公論著,實崇寧、大觀④間,豈前輩達識,固已知有後日耶?然年運而往,士大夫安於江左,求新亭對泣⑤者,正未易得。撫卷累欷⑥。慶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澤陸某書。
(選自《渭南文集》)
(注釋)①跋:文體的一種。②呂侍講:與文中的「呂公」同指《歲時雜記》的作者。③喪亂:戰亂,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滅亡。④崇寧、大觀:宋徽宗年號。⑤新亭對泣:《世說新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⑥累欷:屢次嘆息抽泣。
15.解釋下列各組加點詞。
(1)(固)
A.固已知有後日耶(________)
B.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________)
(2)(易)
A.正未易得(________)
B.寡人慾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
【答案】 (1)A.本來 B.頑固 (2)A.容易 B.交換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實詞一詞多義的解釋,是初中生學習文言文最基礎的一項。 只有對重點字詞解釋正確了,才能進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注意「固已知有後日耶」中「固」解釋為「本來」,「固不可徹」的「固」意思是「頑固」。
16.對於「故都節物及中州風俗」,為何從「若不必記」變為「不可闕」?請簡述原因。
【答案】 因為故都淪陷至今已七十年,前朝遺老差不多都不在了,原來人人皆知的故都節物及中州風俗,現在已逐漸無人知曉,這本書就變得尤為珍貴了。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由文中重點語句「自喪亂來七十年,遺老凋落無在者,然後知此書之不可闕。」 理解作答即可。
17.根據上下文,聯繫注釋⑤,推斷文中「新亭對泣者」指哪一類人。
【答案】 指思念故國又無可奈何的一類人。
【解析】 《世說新語》中這段話意思是:渡江以後,士大夫們每到風和日麗的日子,就相邀來到新亭,坐在草地上喝酒野餐。 周侯在座中嘆息道:「景色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有山河變異的感覺。」大家都相視流淚。 只有丞相王導臉色突變,厲聲說道:"我們要齊心合力,報效朝廷,收復中原,怎麼可以像楚囚一樣,相對落淚!」 所以文中「新亭對泣者」指思念故國又無可奈何的一類人。
18.「撫卷累欷」,字字千鈞,吟指更覺有味,你吟讀時會將重音落在哪裡?結合全文,闡述理由。
【答案】 示例1:累欷。 作者閱讀《歲時雜記》時,慶幸有呂公所著此書,讓後人重溫往昔,但想到故都節物及中州風俗只能在書中看到,不禁悲從中來。 眼下士大夫們偏安已久,連傷懷故國、痛惜山河的人都難以找到,不禁屢次嘆息抽泣。 重讀「累欷」,可以突出山河淪喪、志士難尋、故國未復的悲痛之情。
示例2:撫卷。 陸遊閱讀《歲時雜記》,故都節物及中州風俗在眼底展現,手撫此書,心中五味雜陳,慶幸之中,更增感慨。 而想到眼下士大夫苟安旦夕,連傷懷故國、痛惜山河的心情也未必常有,手撫之心痛之,嘆息連連。 重讀「撫卷」,可以突出作者志士難尋、故國未復的悲痛之情。
【解析】 重音指的是為了表示某種特殊的感情和強調某種特殊意義而故意說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聽者注意自己所要強調的某個部分。 語句在什麼地方該用重音並沒有固定的規律,而是受說話的環境、內容和感情支配的。 同一句話,強調重音不同,表達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如可重讀「累欷(屢次嘆息抽泣)」,結合文中內容「呂公論著,實崇寧、大觀間,豈前輩達識,固已知有後日耶?然年運而往,士大夫安於江左,求新亭對泣者,正未易得。」 重讀這個詞可以突出作者面對國土淪喪、故國未復的無限悲痛之情。
【譯文】 太平盛世的日子,北宋都城汴京一節一物,一風一俗,人人都知道,這不需要記載。 自戰亂以來七十年間,那些經歷世事變化的前朝遺老都已經逝去,然後才知道這本書的不可或缺。 呂侍講的著作,實是崇寧、大觀年間的事,哪裡是那些通達而有見識的前輩能預知會有日後的事呢? 但是歲月流逝,士大夫們偏安江左已久,想要尋找痛心國難、傷懷故國的人,都不容易找到啊。 撫摸書卷(我)屢次嘆息抽泣。慶元三年二月乙卯,陸遊寫於笠澤。
【2019·浙江衢州卷】 下面這則短文的順序己被打亂,請按正確句序排列。
①王亦學之。②有人向張華說此事。③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④歆蠟日嘗集子任燕飲。⑤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
(選自《世說新語·德行》)
【答案】 ⑤ ④ ① ② ③
【解析】考查對文言文正確語序的排列。 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要明確每句的含義,然後根據漢語意思進行正確的排序即可。 注意每句話前後之間的聯繫,特別注意關聯詞語的聯繫。通讀所給五句話,一共有三個人物:王朗、張華、華歆。找出第一句:⑤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 引出後面華歆所做之事:④歆蠟日嘗集子任燕飲。 ①王亦學之。 ②句緊跟其後,「此事」即指「王亦學」這件事。 最後以張華的話總結全文。 正確排序為:⑤④①②③。
華歆是一個賢人,是世人學習的楷模,所以王朗才會事事都向華歆靠攏。 但是,王朗學華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只學表面;而深層次的東西,真正能代表華歆的東西卻視而不見。這樣的學習最後可能會使學習者非但沒能學到賢人身上好的東西,反而把那些不好的學個十足。 真正的學習應是見賢思齊,不要抓住一個人身上的缺點不放,要看到他人的長處,並虛心請教。
【譯文】
王朗常常在識見和氣度方面推崇華歆。 華歆曾經在蜡祭那天把子侄聚到一起宴飲,王朗也學他的做法。 有人向張華說到這事,張華說:「王朗學華歆,都學的是些皮毛,越學與華歆的差距就越大。」
【2019·浙江衢州卷】 文言文閱讀
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遺腹生公,其祖愛之。幼時,祖父脫帽,使公執之,會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與之,使挾以自泛。公一手扶竿,一手執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適②河陽錢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為母匿私財以適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劍斫之,傷腦。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數升,僅而得免。乃詣河陽,歸其母。繼父不之容,往來孟、洛間,貧甚,傭書④以自資。嘗至濟源,富民相裡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資用稍給。舉進士,殿試第四。及貴,其長兄猶存,待遇甚有恩禮。二兄及錢氏、姑氏子孫,受公蔭補官者數人,仍皆為之婚嫁。
(選自司馬光《涑水記聞》)
(注釋)①杜祁公衍:杜行,別稱祁公,北宋名臣。②適:女子出嫁。③重橑(lǎo):房屋重疊處的夾層。④傭書:受僱抄寫書札。
16.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父早卒,遺腹生公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
B.會山水暴至聞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
C.其二兄以為母匿私財以適人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
D.嘗至濟源 嘗貽餘核舟
【答案】 D
【解析】 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 A死/最終; B遇到/聚集; C認為/把……當作……;D均為「曾經」的意思。故選D。
17.結合你的感受,寫一則批註,評價杜行。
【答案】 示例1:杜衍命運多舛,是遺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財追殺等悲慘之事。 但與生俱來的剛強、堅忍,幫助他渡過劫難,贏得貴人相助,獲取功名。 不經一番徹骨寒,哪得梅花撲鼻香? 杜衍這段渡盡劫難修成正果的經歷,實在是人間一段佳話。
示例2:杜衍一生頗具傳奇色彩。 幼年時,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溼;十五六歲,被二兄用劍傷腦,出血數升,卻能倖免於難;無依無靠,傭書自資:富貴後還能以德報怨,幫助曾經傷害他的人。 這一系列傳奇的經歷,既是他天性純良、仁義的體現,也是命運之神的垂憐。 杜衍超越常人之舉,令人感佩。
【解析】 考查學生寫批註的能力。 首先明確批註是表達自己意見、見解和感悟的詞語,在解答此類題目時,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所表達的情感。 本文寫了杜行的一生,雖然經歷了艱難,但最終克服困難取得了成功。 據此寫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即可。
18.能否認為本文是杜行的傳記?請運用傳記的知識闡釋。
【答案】 示例1:能。 傳記強調真實性,杜衍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作者按時間順序,記錄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經歷。 傳記用事實說話,作者將情感隱藏在敘述中,不加評論。 傳記表現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因此,可以把本文作為杜衍的傳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不能。 真實是傳記最基本的要求,雖然本文的形式、內容及寫法和傳記這種文體很接近,但文中所寫之事的時間不具體。 本文的出處一—《涑水記聞》沒有證據表明記錄的是真實信息,也不能據此判定本文所寫之事是真實的。 因此,不能簡單認為本文就是杜衍的傳記。(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考查對傳記問題的理解。 解答此類題目是,先表明的自己的態度,「同意」或者「不同意」,然後從傳記的基本要求作答,結合文章內容進行表述,本文所寫的人物-杜行是歷史上出現的人物,所以由真實可考查; 但是根據具體時間去考究,這個時間又是不真實的,所以也可以認為不是傳記;不管從哪個角度去分析,結合傳記的要求和文章的內容,言之有理即可。
(傳記是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 主要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跡,根據各種書面的、口述的回憶、調查等相關材料,加以選擇性的編排、描寫與說明而成。 傳記和歷史關係密切,某些寫作年代久遠的傳記常被人們當史料看待。 一般由他人記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稱"自傳"。 傳記大體分兩大類:一類是以記述翔實史事為主的史傳或一般紀傳文字;另一類屬文學範圍,傳記作者在記述傳主事跡過程中,可能會滲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像或者推斷,但和小說不同,傳記一般不虛構,紀實性是傳記的基本要求。)
【譯文】
杜祁公衍,越州人,父親去世早,是個遺腹子,他的祖父很喜愛他。 小時候,祖父摘下帽子,讓他拿著,恰逢山洪暴發,家裡人四散逃跑,他的姑姑投入一竿給他,讓他夾持著在洪水中漂流。 他一手扶持竿,一隻手拿著帽子,漂流了很久,得到救助才倖免於難,而帽子竟一點沒有沾溼。
他的前母(繼室所生的子女對父親前妻的稱呼)有兩個兒子,不孝順友愛,他的母親改嫁到河陽錢氏。 祖父去世時,他十五六歲時,他的兩個哥哥認為母親藏匿自己的財產來滿足他,就公然向他索要,沒有得到,就用劍砍他,傷到了他的頭部。 (後來)去投奔他的姑姑,姑姑讓他隱匿到房屋重疊的夾層處,流了很多血,才免於一死。 於是到河陽,回到他的母親身邊。 繼父不怎麼待見他,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過得很窮苦,靠給人抄書來養活自己。 曾經到達濟源,富民相裡氏對他感到很驚奇,就把女兒嫁給他,因此經濟上才寬裕一些。 後來考中進士,殿試第四。等到他顯貴後,他的大哥哥還活著,他待大哥哥很有禮節。 兩兄弟和錢氏、姑氏的子孫,受他恩蔭而被補授官職的有好幾個人,並且都為他們操辦婚姻大事。
【2019·浙江嘉興、舟山卷】來到鑑亭,根據研學方案,小嘉推薦了《鑑亭之銘並序》,供大家學習。
鑑亭之銘並序
清·許瑤光①
同治癸酉,孟夏之月。予以俸滿,將覲北闕。嘉禾耆舊②,出餞鴛湖。水濱百槳,清酒百壺。此地為別,臨眺躊躇。亭構「來許」,意在跂③予。予忝承乏④,賴天子命。於今十年,罔敢不敬!有胡德惠,勞君觴詠?臨別贈言,式資往訓。愛⑤舉觶⑥曰:請建「鑑亭」。勞勞送客,報以德馨⑦。修慝⑧辨惑,舞雩典型。天光雲影,源頭式聽。僉曰唯唯,愛勒斯銘。
銘曰:茲嶼在水中央,不騫不移,萬壽無疆。有似仁者,靜則延長。君子鑑之,節嗜欲以保安康。
茲亭軒曠,四無纖障。高天覆幬,明月逸宕。甲,洞察萬狀。君子鑑之,去蒙蔽以擴識量。
亭下湖水,流似不流。吐納苕霅,古今悠悠。乙,自強不休。君子鑑之,學百川以海謀。
繞亭卉木,春榮秋謝。榮固繁華,謝亦安暇。丙,與時變化。君子鑑之,舍則藏而得則駕。
嶔崎古石,於亭之東。瘦貌寒魄,稜稜生風。有似潔者,不與俗同。君子鑑之,礪廉隅⑨以表孤衷。
朝開闔,亭中陰陽。雨潤日麗,亭中柔剛。寒來暑往,亭中炎涼。小鳥知止,淵魚知藏。漁樵朋友,行藻文章。俯仰皆樂,吟嘯非狂。刻石表意,敢告同行。閒情鷗遠,逸興雲翔。既亭既鑑,何用不臧!
(注釋)①許瑤光:同治三年(1864年)任嘉興知府,勤政愛民,深受當地鄉紳、百姓愛戴、②耆(qí)舊:故老,故交。③跂:踮起腳跟盼望。④忝:謙詞,有愧於。承乏:謙詞,濫等充數之意。⑤愛(yuán):於是,⑥觶(zhì):酒具。⑦馨:,⑧修慝(tè):修正過錯。⑨廉隅:稜角,比喻人的行為、品行方正。
15.下面是幾位同學的討論,請你根據文意,將對話補充完整。
小嘉:「馨」的注釋沒有,但我們在《陋室銘》中學過,可以解釋為:①____________。
小舟:學以致用,這個辦法好。那麼,你覺得末段「口」處,應該選擇「冥」「暝」「瞑」中的哪個字呢?
小嘉:我覺得這裡應該填「②____________」,因為③____________。
小舟:銘文中甲、乙丙三處被我遮住了,看誰能夠把「有似勇者」「有似智者」「有似達者」填到相應位置。
小禾:我來填。我認為甲、乙、丙三處依次是④_______、⑤_________、⑥_________。
小舟:真聰明!這篇銘文以四字句為主,讀起來朗朗上口。誦讀要注意節奏、重音等,比如讀「君子鑑之,礪廉隅以表孤衷」一句,我覺得「君子」「礪廉隅」後要稍作停頓,同時⑦「______」「______」兩詞要重讀,這樣可以更好地表達出作者⑧______________的信念。
【答案】 ①能散布很遠的香氣,這裡指德行美好 ②暝 ③「暝」的本義指日落、黃昏,又指夜、天黑,和「朝」相對 ④有似智者 ⑤有似勇者 ⑥有似達者
⑦鑑 礪 ⑧以石為鑑,磨礪品行,守正內心,廉政為民
【解析】 要求根據文意,將對話補充完整。 ①「惟吾德馨」與「報以德馨」中的「馨」本義:能散布很遠的香氣。 根據此意思填空即可。 ②通過分析三個字的意思,應填「暝」。③「冥」:深奧,深沉;糊塗,愚昧。「瞑」:形容昏花迷離。 閉眼。而「暝」:日落,天黑,和「朝」相對。 所以填「暝」。 ④根據下文「洞察萬狀」分析,應填「有似智者」; ⑤根據下文「自強不休」分析,應填「有似勇者」;⑥根據下文「與時變化」分析,應填「有似達者」。 ⑦「君子鑑之,礪廉隅以表孤衷」一句要重讀的兩個詞是「鑑,礪」。 ⑧「鑑」字能體現以石為鑑,「礪廉隅」的「礪」指磨礪方正的品行進而廉政為民。 所以要重讀。 根據以上分析填空即可。
16.請你根據文章內容,結合連結材料,探究許瑤光建造亭子並命名為「鑑亭」的原因。
「來許」出自《詩經·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讚揚周成王能繼承先王之德業,而許瑤光恰巧姓許,所以亭名「來許」。人們這樣命名,一語雙關,既讚頌許瑤光對嘉興所作的貢獻,又盼望許瑤光能再來嘉興。
鑑[鑒、鑑]
(釋義)①〈名〉古代盛水的大盆。盛冰存放食物或抵禦溫氣的器具。②〈名〉鏡子。③〈動〉照視,照鏡子。④〈動〉察看、審察。⑤〈動〉借鑑。
【答案】 百姓為讚頌許瑤光對嘉興所作的貢獻並盼望其再來嘉興而建「來許亭」,於是許瑤光建「鑑亭」回饋百姓,感謝百姓對他的愛戴。 「鑑」有借鑑之意,許瑤光以此來警戒自己,也勸勉他人,要有「仁、智、勇、達、潔」的美好品行,即要仁慈有愛,勇敢堅定,珍惜時光,妥善處理各種矛盾,潔身自好,自立自律,自強不息。
【解析】 要求探究許瑤光建造亭子並命名為「鑑亭」的原因。 許瑤光將嘉興當作自己故鄉一樣熱愛,充滿感情,所以,當他於同治十二年(1873)即將任滿離開嘉興進京述職時,嘉興百姓留戀不舍,鄉紳特為他在煙雨樓邊建「來許亭」。「來許」一語出於《詩經·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此詩讚揚周成王能繼承先王之德業,這兩句說先王的德業光照後來之人,繼承著先王的事業。 「來許」,後來之人,而許瑤光恰巧姓許,所以亭名「來許」,一語雙關,既讚頌許瑤光對嘉興所作的貢獻,又盼望許瑤光能再來嘉興。 而許瑤光建「鑑亭」是為了回饋百姓,感謝百姓對他的愛戴。 同時「鑑」有借鑑、警戒之意,既有勸勉他人又在警戒自己,要「有似智者」「有似勇者」「有似達者」,要珍惜時光,妥善處理各種矛盾,潔身自好。 答此題,一定要仔細閱讀好注釋「同治三年(1864年)任嘉興知府,勤政愛民,深受當地鄉紳、百姓愛戴」等句及對原文最後一段的分析。
【譯文】
同治十二年(1873年),農曆四月。 我因為任職期滿,將要進京朝見君主(述職)。嘉興(嘉禾,舊時浙江嘉興府的別稱)當地的故交,在南湖上設宴為我餞行。 岸邊有上百隻船,宴席有上百壺好酒。 在此地送別 ,登高望遠,躊躇不已。 並將亭子取名為「平許亭」,意在踮起腳跟盼望我再來嘉興。我愧居於官位,有賴於天子的任命。 到如今十年了,沒有敢不盡心盡職的地方。 我有什麼德澤恩惠,要勞煩各位飲酒吟詩(熱情贈別)呢? 臨別之際,有一些勸勉的話語相送,希望能從以往的教訓中獲得鞭策和鼓勵。 於是,舉起酒杯說:「請修建一座『鑑亭』。 惆悵傷感地送別客人,並用美好的德行來報答他們。 使我能不斷地修正錯誤,分辨迷惑,讓鑑亭成為鼓勵和警策官員的典範,成為官員保持自身潔廉的力量源泉。 眾人聽了我的話後,都說:好!好!於是就建亭立碑,把我的這番話刻在石碑上,永存於世:
文章說:
小島在水中央,不虧損也不移動,永遠存在。有像這樣的仁者,在平靜中度日,壽命必定綿長。君子以此為鑑,應當節制貪慾來保持平安健康 。
這座亭高大空曠,四周沒有任何屏障。天空施恩加惠,明月超脫而沒有 拘束。有像這樣的智者,能夠洞察萬物。君子以此為鑑,可以去除蒙蔽 來擴寬見識,擴大度量。
亭子下面的湖水,像在流動,又像靜止。 吞吐苕溪、霅溪,從古至今, 長長久久。有像這樣的勇者,能夠自強不息。 君子以此為鑑,能夠學習 江河湖澤來環繞在亭子四周的花卉樹木,春來繁榮,秋來凋謝。 草木茂盛時固然繁 華,草木枯萎時也安閒。有像這樣豁達的,能夠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 君子以此為鑑,能夠在失意時隱退,在得意時享受榮華富貴。(駕: 乘車馬,指享受榮華富貴)
奇異的石頭,在鑑亭的東面。 月光下瘦削的容貌,讓人感覺似有陣陣寒 風。 有像這樣高潔的人,與一般的不太相同。 君子以此為鑑,能夠修煉 自己的品行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
早上太陽升起,傍晚太陽落下,是鑑亭的每日的陰陽變化。 雨水潤澤,陽光照耀,正是鑑亭所蘊含的柔和剛。寒來暑往。 亭中的炎熱、寒冷也 隨著變化。 小鳥知道停止活動,水裡的魚兒也知道躲起來。 隱居的朋友們,寫些辭藻華麗的文章。 一舉一動都是歡樂,高聲吟唱卻不狂放。 將這些刻在石頭上來表明我的心意,也以此來告誡同行。 閒情像野鷗一樣飛遠,超逸豪放的意興勃發飛揚。 這既是亭子,又是對我們的告誡,(這樣之後)有什麼行為能不好呢?
【2019·浙江寧波卷】 文言文閱讀。
(甲)誡子書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乙)示兒燕
孫枝蔚①
初讀古書,切莫惜書;惜書之甚,必至高閣②。便須動圈點為是,看壞一本,不妨更買一本。蓋惜書是有力之家藏書者所為,吾貧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飯碗,明知是舊窯④,當珍惜;然貧家止有此器,將忍渴忍飢作珍藏計乎?兒當知之
(注釋)①孫枝蔚:清初詩人。 ②高閣:束之高閣,不去閱讀。 ③遑:閒暇,空閒。④舊窯:指年代久遠的珍貴古瓷。
(丙)諭兒書
吳汝綸①
忍讓為居家美德。不聞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爭為勝,乃是大愚不靈,自尋煩惱。人生在世,安得與我同心者相與共處乎?凡遇不易處之境,皆能掌②學問識見。孟子「生於憂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
(注釋)①吳汝綸:清代作家。 ②掌:同「長」。 ③疢(chèn):疾病,比喻憂患。
16.(釋義·懂文)根據文意,選出(乙)(丙)兩文標題中「示」「諭」最恰當的義項。
(1)示(_____) A上天對人類顯示吉兇禍福 B.給人看 C.表示 D.教導
(2)諭(_____) A上對下的文告、指示 B.告訴 C.知道 D.比喻
【答案】 D B
【解析】 此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能力。 注意「示」是一詞多義,「示」在解釋時要結合具體語境,「示兒」意思是教導兒子,「示」意思是「教導」。 「諭」也是一詞多義,「諭」在解釋時也要結合具體語境,「諭兒書」意思是告訴兒子(一些道理)的信,「諭」意思是「告訴」。 此題考查較為巧妙,從相似文體的對比閱讀角度考查了考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
17.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蓋惜書是有力之家藏書者所為,吾貧人未遑效此也。
(2)凡遇不易處之境,皆能掌學問識見。
【答案】 (1)愛惜書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貴人家)藏書的人所做的事,我們貧窮人家沒有空閒(餘力)效仿這種做法。
(2)凡是遇到逆境(不順的處境),都能增長學問和見識。
【解析】 本題考查重點句子翻譯。要忠於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通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①句重點詞語有:「所為」,所做的事;「未遑」,沒有空閒(餘力);「效」,效仿。句意:愛惜書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貴人家)藏書的人所做的事,我們貧窮人家沒有空閒(餘力)效仿這種做法。
②句重點詞語有:不易處之境,逆境(不順的處境);掌:増長。句譯:凡是遇到逆境(不順的處境),都能増長學問和見識。
18.(圈點·品味)參照示例,結合加點詞語賞析下面句子,體會文中父親說話時的語氣和情感。
(示例)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須」是必須的意思,連用兩個「須」表達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語氣。「非……無以……」雙重否定,強調了「學習」和「立志」的重要,表現了諸葛亮對兒子的殷切期望。
(1)初讀古書,切莫惜書;惜書之甚,必至高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在世,安得與我同心者相與共處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切莫」是千萬不要的意思,語氣堅決,強調了要讀書就不必愛惜書,表現了孫枝蔚要兒子務實求知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
(2)「安得……乎」以反問的語氣,告訴兒子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難,要學會忍讓,表現了吳汝綸對兒子擁有美好德行的殷切期望。
【解析】 本題考查關鍵詞語的理解。 根據題幹所給示例。我們需要先解釋詞語的本義,再寫出他的語境義。 (1)句中的「切莫」的意思是千萬不要,孫枝蔚告誡兒子讀書不要愛惜書,「便須動圈點為是,看壞一本,不妨更買一本」,認真學習書中的知識才是正道,不可本末倒置,將愛書放在第一位,這樣的話是做不好學問的; (2)句中的「安得……乎」是反問句式,人生在世,哪能那麼容易找到志同道合之人相處? 從文中「忍讓為居家美德。不聞孟子之言,三自反乎? 若必以相爭為勝,乃是大愚不靈,自尋煩惱」這些句子可知,吳汝綸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學會忍讓,不要爭強好勝,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不斷進步。
19.(摘錄·明理)下面是從三則家書中摘錄的蘊含著修身治學智慧的話,根據語境把合適的內容填在相應的橫線上。(填序號)
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②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③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④便須動圈點為是,看壞一本,不妨更買一本 ⑤忍讓為居家美德 ⑥若必以相爭為勝,乃是大愚不靈,自尋煩惱 ⑦生於憂患,存乎疢疾
讀書須注重方法,務實求知,我們可以按照古人說的「_________」去做;面對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話「_________」來勉勵自己;當我們放縱懈怠、內心浮躁時,可以提醒自己「_______」;當我們追逐名利、失去目標時,可以告誡自己「____________」。
【答案】 ④ ⑦ ③ ②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言文語句的理解。 需要根據所給提示,選出正確答案。 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意思是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②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意思是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③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的意思是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 ④便須動圈點為是,看壞一本,不妨更買一本的意思是讀書時就必須動手圈圈點點,如果看壞 了一本書,不妨再去買一本來, ⑤忍讓為居家美德的意思為忍讓是為人處世的美德, ⑥若必以相爭為勝,乃是大愚不靈,自尋煩惱的意思是如果必須要以相互爭奪才能取得勝利,才是真正的愚蠢,自己給自己增添煩惱, ⑦生於憂患,存乎疢疾的意思為生存在憂患之中。根據翻譯,再結合所給提示,可得正確的序號為(1)④,(2)⑦,(3)③,(4)②。
【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開始讀古書時,千萬不要太愛惜書本, 過分的愛惜,一定把它束之高閣而不去讀它。讀書時就必須動手圈圈點點,如果看壞 了一本書,不妨再去買一本來。愛惜書本是有能力藏書的人家所做的事,我們窮人沒有餘力去效仿這種做法了。就譬如茶杯飯碗, 明明知道是珍貴的古瓷器,本應當珍惜,但 家裡窮,只有這件器皿,難道忍著口渴和飢餓而不用它,把它珍藏起來嗎?兒女應當知道。
忍讓是居家的一種美德,你沒聽到過孟子說的,假如有人對我橫蠻無理,一定要反躬自問,自己是不是不仁,是不是不禮,是不是不忠?如果認為只有和人爭競短長才算贏,那麼就是最不聰明而自尋煩惱的。人生在世,哪裡能總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呢?只要遇到逆境,都能增長學問和見識。孟子說過,「生於憂患會使人增長才幹」,「存乎疢疾會使人經受鍛鍊」,這些都是至理名言。
【2019·浙江湖州卷】 文言文閱讀。
(甲)
楚王絕纓①
楚莊王賜群臣酒,日暮酒酣,燈燭滅。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告王曰:「今者燭滅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纓持之。趣②火來上,視絕纓者。」王曰:「賜人酒,使醉失禮,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與寡人飲,不絕冠纓者不歡。」群臣百有餘人,皆絕去其冠纓而上火,卒盡歡而罷。
(節選自《說苑·復恩》)
(乙)
醉吐相茵③
丙吉字少卿,魯國人也。為人深厚,不伐善。地節三年,立皇太子,吉為太子太傅,數月,遷御史大夫。後五歲,代魏相為丞相。吉馭吏嗜酒,嘗從吉出,醉嘔丞相車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飽之失去士,使此人將復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過汙丞相車茵耳。」遂不去也。
(節選自《漢書·丙吉傳》)
(注釋)①纓:系在領下的帽帶。②趣:cù通「促」。③茵:墊子。
3.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乃有引美人之衣者/屬引悽異(《三峽》)
B.不絕纓者不歡/往來而不絕者(《醉翁亭記》)
C.不伐善/陳康肅公善射(《賣油翁》)
D.西曹主吏白欲斥之/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答案】 B
【解析】 A項的「引」解釋為:拉/延長; B項的「絕」解釋為:斷,斷絕; C項的「善」解釋為:善事,好事/擅長; D項的「白」解釋為:下對上告訴,陳述/白色。 故選B。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文字斷句。(限斷兩處)
今 者 燭 滅 有 引 妾 衣 者 妾 援 得 其 冠 纓 持 之
【答案】 今者燭滅/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纓持之
【解析】 要求學生斷句前,先要通讀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關係。 也可藉助文段的一些特徵巧妙斷句,比如藉助虛詞,藉助句式,藉助對話詞「曰」、「雲」等,根據句子的結構成分等,讀出含義,然後斷句。 翻譯為:剛才蠟燭滅後,有人調戲我,我把他的帽纓弄下來了。 故可斷句為:今者燭滅/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纓持之。
5.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橫線句子的意思。
吉馭吏嗜酒,嘗從吉出,醉嘔丞相車上。
【答案】 丙吉的車夫非常喜歡喝酒,曾經跟隨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車上。
【解析】 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被動句、反問句等。 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義為輔。 重點字詞:「嗜」,喜歡;「嘗」,曾經;「從」,跟從。
6.閱讀(甲)(乙)兩段文字,結合下面句中加點詞,分析楚莊王和丙吉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共同特點。
(1)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
(2)此不過汙丞相車茵耳。
【答案】 「乎」加強反問語氣,表明楚莊王不想讓「士」受辱的堅決態度。 「耳」是「罷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對車夫吐髒車墊的事情不以為意。 兩者都表現了人物寬宏大量的特點。
【解析】 要求學生結合「乎」「耳」兩個語氣詞分析人物的形象。「乎」,如何。 表示疑問,反問語氣,放在是非問句句尾時,譯作「嗎」。結合「今日與寡人飲,不絕冠纓者不歡。」 分析,在「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中「乎」加強反問語氣,表明楚莊王不想讓「士」受辱的堅決態度。 「耳」是「罷了」的意思,結合「以醉飽之失去士,使此人將復何所容?」分析,表明丞相丙吉對車夫吐髒車墊的事情不以為意。 從兩人對事件的處理分析得出:二者都表現了人物寬宏大量的特點。
【點睛】
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
【譯文】
(甲)楚莊王有次宴請群臣,直喝到天都黑了,就點上蠟燭接著喝,這時蠟燭突然滅了,這時候楚莊王的一個寵妃正在大臣席上敬酒,有個大臣喝高了,就趁黑燈瞎火的當口調戲這位美人,這樣美人一伸手把這個人的帽纓扯下來了。 美人摸黑跑到楚莊王那兒對他說:「剛才蠟燭滅後,有人調戲我,我把他的帽纓弄下來了,你趕緊命人點燈,一看就知道是誰了。」楚莊王說:「是我讓他們喝酒的,醉後失禮是人之常情,怎麼能因此侮辱大臣呢?!」 馬上命令群臣說:「大家都把帽纓扯下來,一醉方休。」 大臣們都把帽纓扯掉,然後點燈接著喝酒,盡歡而散。
(乙)丙吉字少卿,是魯國人。 他為人能周密地考慮問題,不外露自己的感情,不誇耀自己做過的好事。 漢宣帝地節三年,立皇太子,丙吉當了太子太傅。 過了幾個月,升為御史大夫。 五年以後,接替魏相(人名)擔任丞相。丙吉的車夫喜歡喝酒,曾經跟隨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車上,有關部門(西曹)主管官吏報告丙吉想開除這個車夫。 丙吉說,「為喝醉的緣故就趕走人才,讓這個人將再到什麼地方容身? 有關部門(西曹)還是容忍他一下吧! 這不過是弄髒了丞相專車上的草蓆罷了。」 就沒有驅趕這名車夫。
【2019·浙江台州卷】文言文閱讀。
(一)
王荊公①再罷政,以使相②判金陵。築第於南門外七裡,去蔣山亦七裡,平日乘一驢,從數僮遊諸山寺。欲入城,則乘小舫,泛潮溝以行,蓋未嘗乘馬與肩輿③也。所居之地,四無人家。其宅僅蔽風雨,又不設垣牆,望之若逆旅之舍。有勸築垣牆,輒不答。元豐末,荊公被疾,奏舍此宅為寺,有旨賜名報寧。既而荊公疾愈,稅城中屋以居,竟不復造宅。
(選自《東軒筆錄》,有刪改)
[注釋]①王荊公:指王安石。②使相:官職名。③肩輿:轎子。
(二)
荊公退居金陵,蔣山學佛者俗姓吳,日供灑掃,山下田家子也。一日風墮掛壁舊烏巾,吳舉之復置於壁。公適見之,謂曰:「乞①汝歸遺父。」數日,公問幞頭②安在,吳曰:「父村老,無用,貨於市中,嘗賣得錢三百文供父,感相公之賜也。」公嘆息之。因呼一僕同吳以元價往贖,且戒苟以轉售,即不須訪索。果以弊惡③回猶存,乃贖以歸。公命取小刀自於巾腳刮磨粲然黃金也蓋禁中所賜者。乃復遺吳。
(選自《墨莊漫錄》,有刪改)
[注釋]①乞:給:②幞(fú)頭:古代男子用的一種頭巾。③弊惡:破舊。
15.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
(1)去蔣山亦七裡______________
(2)公適見之______________
(3)且戒苟以轉售______________
(4)乃復遺吳______________
【答案】 (1)距離 (2)恰好 (3)告誡 (4)給予,贈送
【解析】 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 解答此類題目時,應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後根據句子的翻譯推斷詞語的意思。 課外文言文的詞語解釋既要充分調動知識積累,回憶該詞的常用義,還要結合上下文來判斷。 「去」的意思不同於現代漢語,在這裡是「距離」的意思;「公適見之」的意思是「王安石正好看見」,「適」的意思是「恰好」。
16.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公 命 取 小 刀 自 於 巾 腳 刮 磨 粲 然 黃 金 也 蓋 禁 中 所 賜 者
【答案】 公命取小刀/自於巾腳刮磨/粲然黃金也/蓋禁中所賜者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 做「斷句題」要通讀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文意和常用的斷句方法加以判讀。 常見的斷句方法有:語法分析、對話標誌、常見虛詞、結構對稱、固定句式等。 這句話的意思是:公命令拿小刀,在巾腳刮磨鮮明黃金,這大概是是禁中所賜給的。 可以根據句意進行停頓。
【點睛】 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 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 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中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後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 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
17.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的意思。
其宅僅蔽風雨,又不設垣牆,望之若逆旅之舍。
【答案】 他的住宅只能夠遮蔽風雨,又沒有設置圍牆,遠遠看去好像旅店的房屋。
【解析】 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 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 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和句式的特點。「蔽」「垣牆」「逆旅」是此題中的關鍵詞語,一定要解釋準確。
18.兩文都寫罷政後的王荊公,但側重點不同,請結合語段簡要分析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案】 語段(一)寫王荊公住處偏僻,房屋簡陋,出行不坐馬和轎子,是一個生活簡樸、內心恬淡安然的人; 語段(二)寫王荊公把宮中所賜的烏巾兩次送給田家子,是一個富有同情心、慷慨大方、講信用的人。
【解析】 本題考查欣賞作品的形象,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的能力。 分析一個人的形象時,一定要根據文章內容、故事情節、人物的言行舉止來整體感知的。 概括時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點,根據文中情節可知人物形象。 從「蓋未嘗乘馬與肩輿也」「其宅僅蔽風雨,又不設垣牆,望之若逆旅之舍」可知其生活儉樸;王安石將頭巾重新購回,取出金子送給吳某,可見他是一個善良的人。
【譯文】
(一)王安石又一次被免除宰相職務,在金陵做使相。建築住宅在南門外七裡,離蔣山也七裡,平時乘一驢,跟從幾個僮遊各個山寺。要入城,就乘小船,泛潮溝進行,大概不曾騎著馬坐著轎啊。所住之地,四處沒有人家。他的住宅只能夠遮蔽風雨,又沒有設置圍牆,遠遠看去好像旅店的房屋。有人勸築圍牆,總是不回答。元豐末年,王安石得了疾病,這房子是寺上奏舍,有聖旨賜名報寧。不久,王安石病癒,到稅城裡房子居住,終於不再建住宅。
(二)王安石退居金陵,蔣山有個姓吳的學習佛教,每天供給灑掃,是山下的田地家的兒子啊。一天風吹掉掛壁舊風戴黑色頭巾,吳舉重新把它在牆上。王安石正好看見,對他說:「請你帶回去給父親。」過了幾天,景公問幞頭在哪裡,吳說:「父親村老,沒有用,貨物在市中,曾經賣到錢一百文供父親,感謝您的恩賜啊。」王安石嘆息。通過把一個吳國任命用原價去贖,並且警告如果還轉賣,就不需要訪問求索了。如果仍然存在,於是贖回而歸。公命令拿小刀,在巾腳刮磨鮮明黃金,這大概是是宮中所賜給的。於是又給了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