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美國疫情拐點將比預期來得更早

2020-12-08 網易財經

(原標題:諾獎得主:美國疫情拐點將比預期來得更早)

正值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疫情曲線愈加陡峭之際,傳染病專家們擔心病毒可能仍會持續數周甚至數年,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卻判斷:疫情拐點將比預期來得更早。

這位大膽的預言家不是醫生、專業也不是流行病學,他是一名史丹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你可能會認為,他只是在好心安慰大家。

但他的話值得人們仔細聆聽——72歲的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在2月初準確預測到中國疫情的拐點,當時的情況和現在極其類似。

萊維特教授說,就像中國一樣,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也將比許多專家預計的更快地度過最嚴重的病毒爆發期,但不是迅速停下,而是逐漸平息。

多麼熟悉的情景!

2月初,萊維特在研究了大量數據後得出結論:與當時普遍悲觀的預測相反,病毒將很快結束!接下來的一周,新增死亡人數將迅速減少。到了2月21日,他又預計最終會有8萬人確診感染,3250例左右死亡。這些預測最終都與事實相差無幾。

後來,隨著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數的減少,萊維特斷定,病毒將在3月底之前在中國基本消失——目前,中國已經處於恢復階段(下圖)。

在萊維特教授看來,美國的疫情也將類似於中國。不過要實現這一點還有個重要的前提:美國人需要像中國人那樣保持社交距離,做好防護措施。

大數據:拐點隱現

美國、伊朗等一些國家的確診人數正呈現指數級爆發式增長。

在截至3月23日傍晚的24小時內,美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超過了一萬例,總數幾乎是一周前的10倍。僅路易斯安那州的確診量在過去一周就呈現10倍增長。新增死亡病例超過100例,為疫情暴發以來單日死亡病例數首次突破三位數。

很多流行病學家的警告振聾發聵,他們預測美國可能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內都將籠罩在病毒陰影當中,會有數百萬人因此喪生。

而萊維特表示,他研究的數據根本不支持這種可怕的預測,特別是在那些採取了合理措施的地區。

即使美國並沒有實施全國封鎖這種極其嚴厲的防疫措施,但萊維特在分析了日均新增病例超過50位的78個地區的數據之後發現,很多地區已經出現了好轉的苗頭。

數據雖然還有些雜音,但已經有清晰的增長放緩跡象。

在分析過程中,萊維特重點關注的並不是全景圖式的美國確診總量,而是每日新增數據,特別是一些地區的新增病例的變化。

在韓國,每日新增病例雖然還有,但最近幾周已經明顯增長放緩了,連續低於200人。萊維特認為,這表明韓國的疫情可能正在逐漸平息。

伊朗也是如此。每日新增病例過去一周相對平穩,上周一是1053人,到了周日是1028人。儘管日均增量超過了1000人,但沒有進一步增加意味著疫情已走過半場。

再來看看重災區義大利。情況看起來依然不妙,上周絕大多數日子裡每日新增病例都在進一步增加。

這些零零星星的跡象和當初他研究的中國數據很相似。在他看來,相比於新增確診數據本身,新增病例的增加速度變慢更能說明問題——這是疫情軌跡發生轉變的早期跡象。

就好比高速公路上的一輛汽車雖然還在狂奔,但加速度變小了。

不過,對於美國和其他地區,萊維特也承認自己的研究數據不夠精準充分,而且很多地區的官方數據比較低是因為檢測不到位。

即使這些數據並不完整,但萊維特依然對自己的結論有信心,只要這些不夠準確的病例數據能保持住現在企穩勢頭,緊盯每日新增數據就還是有用的。

萊維特認為,隔離是有效果的,其他一些因素也在起作用。鑽石公主號那種相對密閉的空間裡,感染率也沒有超過20%。萊維特認為,這或許是因為有些人天生對病毒免疫。

他估計,未來兩個月內,接觸新的冠狀病毒會使一個人的死亡風險增加一倍。而大多數人在兩個月內死亡的風險極低。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感染的風險低。事實已經證明,這種病毒的傳染性很強。

因此,萊維特呼籲所有人團結起來共同抗擊疫情,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至關重要,特別是禁止大型集會。因為人們剛剛認識這種病毒,人類對它還沒有免疫力,而疫苗問世還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

現在還不是和朋友們出去喝酒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控制恐慌。情況會變好的。

萊維特表示,目前他最擔心的是美國,必須把儘可能多的人隔離開來,否則,倘若有2萬名感染者同時來到醫院,那將導致美國醫療系統崩潰。

對於萊維特的研究結論,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生物統計學家Nicholas Reich說:

時間會證明萊維特教授的預測是否正確。我認為,展現出多元化的觀點將對決策者在未來幾周和幾個月作決策有幫助。

儘管沒有發現治療方法或治癒新冠病毒的方法,只是做了他最擅長的數字計算這件事,但這並不妨礙萊維特在全世界聲名鵲起,風頭甚至超過了當年他獲得諾貝爾獎。

而這一切,全都來自於一次無心插柳的研究興趣——萊維特的太太Shoshan Brosh很喜歡中國藝術,他們在中國有不少朋友。疫情爆發初期,萊維特決定研究中國的數據來幫助朋友們。

萊維特教授之所以擅長大數據分析,與他的求學生涯密切相關。

上世紀60年代,年輕的萊維特在南非普利托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Pretoria)學習應用數學。這裡是他出生的地方。

萊維特曾在15歲那年跟隨他的猶太家族搬去英國居住,完成數學學業後,他又去倫敦國王學院就讀,並於1967年獲得了物理學一等榮譽學位。之後,萊維特拿下了劍橋大學彼得豪斯學院計算生物學博士學位。

在劍橋求學期間,萊維特開發了一種電腦程式來研究分子構象,這為他後來的許多工作打下了基礎,包括2013年他因開發複雜化學系統的多尺度模型而獲得的諾貝爾化學獎。

這樣看來,萊維特的人生似乎出現了諸多未曾預知的驚喜,正如他曾經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對自己的評價:「我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但我對化學一無所知。我學過物理和數學,但是我從來沒有學過化學和生物。」


本文來源:華爾街見聞 責任編輯:王曉武_NF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力挺中國,猛烈抨擊美政客偽善做法,直戳美國「痛處」
    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後,部分西方政客就不停抹黑中國。如今,諾獎得主力挺中國,猛烈抨擊美政客偽善做法。據中國青年網5月12日報導,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澳大利亞免疫學專家彼得·多爾蒂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政治家不立足於證據,我們科學家基本就認為他們是白痴。」他還將川普政府形容為「新自由主義愚蠢」。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芝加哥大學「貢獻」三成經濟學諾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官網信息顯示,塞勒是芝加哥大學決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行為金融項目的共同負責人,另一負責人為美國經濟學家,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據統計,從1969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開始算起,歷史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79位得主中,有29人來自芝加哥大學,所佔比例達到37%,超過其他任何一個機構。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77名諾獎得主聯名上書,抗議美政府砍科研機構經費
    一個月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以「不再是優先事項」為藉口,宣布砍掉對「生態健康聯盟」用於研究蝙蝠冠狀病毒的項目科研經費,此舉引發美國科學界的強烈反彈。 當地時間5月21日,77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上書」,譴責NIH砍經費的決定,直指美國政府將疫情「政治化」、「太荒謬」。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來月將赴上海共話疫情下經濟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即將在本月底召開,本屆論壇上將特別呈現兩場經濟主題峰會,記者獲悉,屆時六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將齊聚,與其他經濟學家共同為世界經濟的復甦與未來方向提供建策。    第一場主題為「疫情下,全球經濟的迷途與變局」的峰會將迎來諾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oseph Heckman)、安格斯·迪頓(Angus Stewart Deaton)和埃裡克·馬斯金(Eric Maskin)。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十月諾獎揭曉時,人們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在今年諾貝爾獎揭曉前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多天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的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在活動中,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其中不少觀點引人深思。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拉斯克醫學獎新冠疫情打亂了所有學術交流活動,一些學會或協會很快反應過來,開始舉辦網上虛擬年會,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下月相聚上海 共話疫情下的全球經濟
    諾獎落幕,另一場科學盛會即將啟幕。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即將在本月底召開,本屆論壇上將特別呈現兩場經濟主題峰會,記者獲悉,屆時六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將齊聚,與其他經濟學家共同為世界經濟的復甦與未來方向提供建策。
  • 諾獎得主為中國「正名」:如果中國偽造了數據,那一定有臺時光機
    編輯:格桑新冠疫情自從2020年爆發以來,就逐漸蔓延到了世界各地,攪得世界各地都無法安生,誰都不能置身事外。由於此次疫情首先爆發在中國武漢,因此國際上也陸陸續續出現了很多種譴責中國的聲音。比如說中國防控不力的, 或者中國陰謀論的等等言論甚囂塵上。
  • 諾獎得主朱棣文:中國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世界新能源領袖
    諾獎得主朱棣文:中國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世界新能源領袖 2020-11-06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跨越16個時區 3位諾獎得主「雲對話」江蘇企業家
    圍繞著「全球經濟展望與中國企業家新思維」這一主題,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分別於義大利、美國芝加哥、美國加州在線發表精彩演講,並與江蘇近200名企業家大咖的代表展開視頻對話。本次活動由南京市委創新委辦公室指導,南京市江寧區政府和南京大學商學院主辦,思謀會和江寧區工信局、江寧區科技局承辦,大全集團等協辦,揚子晚報等媒體支持。
  • C肝病毒發現者拉開「諾獎周」序幕,明晚物理學獎得主揭曉
    3位C肝病毒發現者10月5日斬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拉開了2020年「諾獎周」的序幕。即將在北京時間10月6日傍晚亮相的則會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疫情下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抗擊病毒性疾病的功臣,不失為應景。按照慣例,諾貝爾獎得主名單會在每年10月上旬公布,隨後在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時舉辦頒獎晚宴。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生理學或醫學獎關鍵詞: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峰一國際CEO姜敖:邀請諾獎得主來渝,更要讓他們的項目落地
    姜敖表示,作為重慶引才的「媒人」,她不但會邀請諾獎得主來渝獻計獻策,更會積極促進他們到重慶落地項目。連續兩年邀請諾獎得主來渝獻策據介紹,姜敖所在的峰一國際集團有七大板塊業務,包括科技、金融、教育、引才、諮詢、醫療、文化時尚傳媒。
  • 2020年諾貝爾獎:盤點全球培養諾獎得主最多的TOP30大學
    本次諾貝爾獎共設置6類獎項,分別是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而且受疫情影響,將於12月舉辦的頒獎晚宴將改為線上進行。是美國當代著名女詩人,美國桂冠詩人,曾獲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波林根獎等。除了寫作,她還是耶魯大學的英語教授。
  • 想一睹「文青」氣質的諾獎得主?來這裡就對了
    一場科學盛宴即將拉開帷幕,前來赴約的是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科學天團」將至,有你要追的「星」嗎?【兩位2020年諾獎得主是「文青」?】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名家薈萃,專家鹹集,所為何事?原來是交流和探討分子科學與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成果。你看一看,前沿研究和成果。這個前沿絕對是世界級的。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迪弗洛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