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諾獎得主:美國疫情拐點將比預期來得更早)
正值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疫情曲線愈加陡峭之際,傳染病專家們擔心病毒可能仍會持續數周甚至數年,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卻判斷:疫情拐點將比預期來得更早。
這位大膽的預言家不是醫生、專業也不是流行病學,他是一名史丹福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你可能會認為,他只是在好心安慰大家。
但他的話值得人們仔細聆聽——72歲的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在2月初準確預測到中國疫情的拐點,當時的情況和現在極其類似。
萊維特教授說,就像中國一樣,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也將比許多專家預計的更快地度過最嚴重的病毒爆發期,但不是迅速停下,而是逐漸平息。
多麼熟悉的情景!
2月初,萊維特在研究了大量數據後得出結論:與當時普遍悲觀的預測相反,病毒將很快結束!接下來的一周,新增死亡人數將迅速減少。到了2月21日,他又預計最終會有8萬人確診感染,3250例左右死亡。這些預測最終都與事實相差無幾。
後來,隨著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數的減少,萊維特斷定,病毒將在3月底之前在中國基本消失——目前,中國已經處於恢復階段(下圖)。
在萊維特教授看來,美國的疫情也將類似於中國。不過要實現這一點還有個重要的前提:美國人需要像中國人那樣保持社交距離,做好防護措施。
大數據:拐點隱現
美國、伊朗等一些國家的確診人數正呈現指數級爆發式增長。
在截至3月23日傍晚的24小時內,美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超過了一萬例,總數幾乎是一周前的10倍。僅路易斯安那州的確診量在過去一周就呈現10倍增長。新增死亡病例超過100例,為疫情暴發以來單日死亡病例數首次突破三位數。
很多流行病學家的警告振聾發聵,他們預測美國可能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內都將籠罩在病毒陰影當中,會有數百萬人因此喪生。
而萊維特表示,他研究的數據根本不支持這種可怕的預測,特別是在那些採取了合理措施的地區。
即使美國並沒有實施全國封鎖這種極其嚴厲的防疫措施,但萊維特在分析了日均新增病例超過50位的78個地區的數據之後發現,很多地區已經出現了好轉的苗頭。
數據雖然還有些雜音,但已經有清晰的增長放緩跡象。
在分析過程中,萊維特重點關注的並不是全景圖式的美國確診總量,而是每日新增數據,特別是一些地區的新增病例的變化。
在韓國,每日新增病例雖然還有,但最近幾周已經明顯增長放緩了,連續低於200人。萊維特認為,這表明韓國的疫情可能正在逐漸平息。
伊朗也是如此。每日新增病例過去一周相對平穩,上周一是1053人,到了周日是1028人。儘管日均增量超過了1000人,但沒有進一步增加意味著疫情已走過半場。
再來看看重災區義大利。情況看起來依然不妙,上周絕大多數日子裡每日新增病例都在進一步增加。
這些零零星星的跡象和當初他研究的中國數據很相似。在他看來,相比於新增確診數據本身,新增病例的增加速度變慢更能說明問題——這是疫情軌跡發生轉變的早期跡象。
就好比高速公路上的一輛汽車雖然還在狂奔,但加速度變小了。
不過,對於美國和其他地區,萊維特也承認自己的研究數據不夠精準充分,而且很多地區的官方數據比較低是因為檢測不到位。
即使這些數據並不完整,但萊維特依然對自己的結論有信心,只要這些不夠準確的病例數據能保持住現在企穩勢頭,緊盯每日新增數據就還是有用的。
萊維特認為,隔離是有效果的,其他一些因素也在起作用。鑽石公主號那種相對密閉的空間裡,感染率也沒有超過20%。萊維特認為,這或許是因為有些人天生對病毒免疫。
他估計,未來兩個月內,接觸新的冠狀病毒會使一個人的死亡風險增加一倍。而大多數人在兩個月內死亡的風險極低。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感染的風險低。事實已經證明,這種病毒的傳染性很強。
因此,萊維特呼籲所有人團結起來共同抗擊疫情,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至關重要,特別是禁止大型集會。因為人們剛剛認識這種病毒,人類對它還沒有免疫力,而疫苗問世還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
現在還不是和朋友們出去喝酒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控制恐慌。情況會變好的。
萊維特表示,目前他最擔心的是美國,必須把儘可能多的人隔離開來,否則,倘若有2萬名感染者同時來到醫院,那將導致美國醫療系統崩潰。
對於萊維特的研究結論,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生物統計學家Nicholas Reich說:
時間會證明萊維特教授的預測是否正確。我認為,展現出多元化的觀點將對決策者在未來幾周和幾個月作決策有幫助。
儘管沒有發現治療方法或治癒新冠病毒的方法,只是做了他最擅長的數字計算這件事,但這並不妨礙萊維特在全世界聲名鵲起,風頭甚至超過了當年他獲得諾貝爾獎。
而這一切,全都來自於一次無心插柳的研究興趣——萊維特的太太Shoshan Brosh很喜歡中國藝術,他們在中國有不少朋友。疫情爆發初期,萊維特決定研究中國的數據來幫助朋友們。
萊維特教授之所以擅長大數據分析,與他的求學生涯密切相關。
上世紀60年代,年輕的萊維特在南非普利托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Pretoria)學習應用數學。這裡是他出生的地方。
萊維特曾在15歲那年跟隨他的猶太家族搬去英國居住,完成數學學業後,他又去倫敦國王學院就讀,並於1967年獲得了物理學一等榮譽學位。之後,萊維特拿下了劍橋大學彼得豪斯學院計算生物學博士學位。
在劍橋求學期間,萊維特開發了一種電腦程式來研究分子構象,這為他後來的許多工作打下了基礎,包括2013年他因開發複雜化學系統的多尺度模型而獲得的諾貝爾化學獎。
這樣看來,萊維特的人生似乎出現了諸多未曾預知的驚喜,正如他曾經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對自己的評價:「我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但我對化學一無所知。我學過物理和數學,但是我從來沒有學過化學和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