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人們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越來越重視,許多家長在孩子尚在襁褓之時,就開始謀劃學區房買在哪、早教班報哪個。等孩子到了適齡階段,各類培訓班一個不少地報。這類做法被網友戲謔為「雞血式學習」,也折射出父母們一種普遍的教育焦慮,擔心孩子比別人家孩子差,在起跑線就落後於人。但其實,這種擔心不無道理。
日前,一張北京初中學生的期末考卷引起了網友關注。除了常規的中學課程內容,整張試卷的後半部分內容為大學線代,就是說,在考試前,北京的初一學生已經學完了大學線性代數的內容。據發布這張照片的老師稱,他所教的學生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接觸線性代數,這還算進度比較慢的,人大附中同齡的早培生已經開始學微積分了。
許多網友聽後不禁為之驚訝,初一,我都在幹嘛呢?逃課去網吧,還是桌底下看小說,雖然這是一句玩笑,但同齡孩子的差異卻是顯著存在的。北京大部分孩子都3歲起就開始接受系統教育,小學畢業前學完初中全部知識,初中畢業前英語達到研究生水平,雖然這樣的超前教育屢屢被媒體批評為「揠苗助長」,但它背後所反映的問題卻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2017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經說過幾句大實話:「像我這種出身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我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
很多網友聽完後不禁感嘆,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永遠有人生在羅馬。
的確,教育資源大多集中在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教學設施,在全國都是頂尖水平,而從小生長在這裡的學生享受著優越的教育資源,擁有開闊的眼界,自然在學習上更勝一籌。但在一些貧困山區的學校,教學環境差,師資力量弱,甚至有的學校連一名專業的英語老師都沒有。
不同地區教育資源差異如此之大,背後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就單拿師資力量這一項來說,地區之間參差不齊,像深圳、廣州這些地方,教師年薪在20萬以上,普通城市卻只有3000元左右,有的甚至更低。
這也使得北上廣深這類一線城市對名校師範畢業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自然趨之若鶩,師資力量強大了,教學水平也跟著上去,也就衍生了所謂的「超前教育」。
那麼,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解決?現實就是,沒辦法解決。這些年,國家一直在推動教育資源平均分配,但高質量的人才往大城市集中的趨勢沒人能改變。消費得起優秀教育資源的家庭都在北上廣,讓優秀的老師去貧困山區教書也不現實。
通過線上教育?這確實是一個辦法。但更多情況下,我們只能默默接受這種不公平。也許再過20年,你的孩子能通過不懈努力在大城市安家,等到那個時候,可能他的孩子,就能在小學六年級學習線性代數和微積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