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獲取知識的渠道,不代表你已經學到了知識

2021-01-07 36氪

編者按:研究表明,現在的人花在獲取信息上的時間,是30年前人們的五倍。雖然今天的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了,常常能接觸到新聞、網上課程、社交媒體、電子郵件和視頻,我們應該更聰明才對,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是因為,就算有了獲取知識的渠道,不代表已經獲得了知識。

學習中的捷思

捷思法(heuristics,源自古希臘語的ερσκω,又譯作:策略法、助發現法、啟發力、捷思法)是指依據有限的知識(或「不完整的信息」)在短時間內找到問題解決方案的一種技術。 典型的捷思法有試錯法和排除法。

技術時代的節奏很快,個人想要成功,就必須跟上時代步伐,終生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技能集,將自己學習到的技能應用到工作和生活當中。而企業想要生存,更是離不開快速學習能力。學習是為了獲得知識和技能,而兩者都要求我們先接觸大量信息。人的大腦天生就喜歡走捷徑,不過,這些捷徑不一定會到我們到自己想到達的終點。

這是因為,有效學習的關鍵不在於被動地、不加選擇地接受信息,而是時刻意識到自己在接收什麼信息,有意識,有選擇地吸收,並且有自己知道的高質量信息源。

如果我們一直不加選擇地閱讀,不管自己的信息來源,有什麼讀什麼,那大腦就會東取一點、西摘一塊,得到的是相互孤立的信息點,混在一起,融合成信息怪物。

長期看來,這樣的學習方式是有害的。

大腦如何詮釋身邊的世界:框架和基模(schema)

信息獲得之後,還需要處理加工,才能形成知識。所以我們需要把信息組織成知識的系統。知識內化之後,我們就可以過渡到藉由基礎原則的實用性和價值來學習的階段,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概念——如果我們將將信息拆解到最基礎的根基部分,它對我們來說會更有用處。

第一性原理:任何一個理性的系統,它一定運行在一條基本原理之上,這個基本原理是這個系統的根基,有而且只有一條,那一條就叫這個系統的第一性原理,是這個系統得以運轉的一個根基性的基石,找到這個第一性原理就定義了這個系統,破壞了這個第一性原理,這個系統的邊界就被打破了,這就叫第一性原理。

我們可以在自己做出嘗試全新事物的決定、採用新方法和新的詮釋方式時,仔細觀察自己是怎麼根據第一性原理做出行動的。

框架

大腦利用框架來將信息分門別類。如果沒有框架,我們會很對身邊的世界全然不解。

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在衡量新想法和老想法的時候也會利用框架。你可以這麼理解,看過《搏擊俱樂部》嗎?新的想法就像布拉德皮特,老的想法就是主人公愛德華諾頓,兩者會有衝突,要「打一架」來決出孰優孰劣。

基模(schema)

在心理學裡,基模是我們的基礎信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世界觀,在我們的生命中所有交流和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信念。

基模的用處很大,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世界上發生的複雜交流。你可以將框架想像成自己電腦的硬體,硬體肯定是必須的,沒有硬體你無法通過手指和代碼來與電腦交流。那麼,基模就像是電腦中的作業系統,或者說軟體,幫你實現各種功能。軟體會限制你的選擇,會有固定的、需要遵守的規則,以便你可以順暢地使用電腦。

發展出積極的學習框架和基模

所以,如果你眼前有個學習機會,你並不是兩手空空、身輕如燕就開始了。你一直都是帶著自己的包袱前行。你可能覺得自己反應很慢,腦子不靈光,或者覺得自己根本就很愚鈍,如果你真這麼想,那你就會學得很慢。

研究表明,對自己說些積極的話,有助於擺脫一生中逐漸建立起的消極的認知框架和基模。

試試改變你的內心獨白。

在你開始自己的學習任務之前,試著對自己說說下面幾句話,大聲說出來,每句重複十遍:

我勢不可擋我堅持不懈我有價值我有能力別人可以依靠我我是為了自己而學

你可以在開始學習之前對自己說這些話,試一試,連續一周重複,保證結果驚人。

意志力

每天,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當你的意志力消耗的差不多的時候,就是你最容易做出對自己不利的決定的時候。

美國心理學協會給意志力下過一個定義, 包含以下內容:

延遲獲得滿足感的能力,讓人能抗拒短時間內的滿足感,以實現長期目標。在面對自己不想要的想法、感受或衝動時守住自己底線的能力。運用更「冷」靜沉穩的認知模式,而非衝動、腦子發「熱」,憑靠情感決策的能力。有意識地實現自己對自己的控制的能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

紐約時報的暢銷書,《快思慢想》提到,意志力是我們的大腦的「第二系統」,大腦的這個部分是需要能量、經歷和專注力來控制的。這也是大腦中最懶惰的部分,因為它佔用認知系統的資源比重很大。所以,我們得確保自己的「第二系統」在關鍵時刻和緊張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

意志力耗竭的時候怎麼辦

克魯斯(Terry Crews)提過自己在一次心理治療接觸到「HALT」(意為「停止」,此處是縮寫)方法,也就是說,當你覺得飢餓、憤怒、孤單或者疲憊(Hungry, Angry, Lonely or Tired)的時候,你就得注意自己身在何處,自己在做些什麼。因為這四種狀態下,人屬於最脆弱的時候。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很值得思考,或許你接下來做決定的時候,就會考慮到這些因素。

在你的精神狀態比較「脆弱」的時候,也就是在HALT狀態中時,

飢餓時——吃點東西憤怒時——向朋友傾訴或者寫日記孤單時——給別人打電話疲憊時——休息一下

如果你感覺到這些狀態在漸漸迫近,就應該採取行動,在你採取進一步行動之前,先改變你的身體狀態。

對抗幹擾

效率的第一大敵就是外界幹擾。所以,最好想辦法讓你的辦公空間更清靜整潔。因為每次你在對抗幹擾的時候,有限又寶貴的意志力都會耗損一點。

有一個很有效、但大家沒有引起足夠注意的方法,就是把辦公空間整理乾淨、東西擺放有序。人的視覺動物,我們對視覺刺激非常敏感。所以我們很善於識別他人的情緒狀態,哪怕是時間很短、很細微的一個表情,我們都能感受到對方的情緒。

同時處理多項任務?只是天方夜譚

在工作時候最好不要在不同任務之間不斷切換,或者同時做多件事。大腦其實不適應同時處理多個任務,我們人類的「多任務」模式,不過是大腦快速地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只是大腦切換得快,我們有自己同時在做多件事情的錯覺罷了。喬治城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紐波特(Cal Newport)說,長期在任務之間來回切換會對人的精神有損傷。

「在任務之間來迴轉換,會影響人長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最好時刻保持「警惕」,注意自己是否同時在處理多項任務。建立起自己的工作流程,將當天的工作、會議和任務清晰的列出,每次只把精力放在一項任務上。

這麼一來,你就不應該在自己做某項任務的時候查看郵箱。查郵箱本身也是一項任務。有些人在做某項具體任務的時候,會關閉所有的軟體或應用消息推送,在上班時間定期查看郵箱。只有在休息的時候會看社交媒體。

一次把注意力放在一項任務上,有助於避免大腦「過載」,讓大腦可以從前一項任務中抽離,完全投入到眼前的新任務上。

如果你總是在不同的任務之間跳來跳去,那大腦要處理的信息量就很大,意志力會消耗得更快,專注力也大打折扣。最後你工作的成果可能很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果你有這樣的工作習慣,也側面說明你可能不太喜歡自己的工作。

你的大腦是一臺不斷學習的「機器」。而我們對於學習的認識,很多都停留在口頭上。我們要好好對待自己的大腦,按照它設計的目的和功能去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想要更高效地學習,就不能忽略合適的「專注/休息」周期。如果你無法專注,大腦很快就能量耗竭,不注重細節,粗心大意起來;沒有好好休息,大腦就無法鞏固一天下來得到的信息。

選擇性無視和「心流」狀態

選擇性無視就是去除幹擾的進階。紐波特稱之為深度工作:在對於認知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上,能夠專注的能力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醫生稱之為「心流」狀態:完全投入在當前的體驗之中,達到忘我。

X軸代表能力和技術水平,Y軸代表任務的難度——如果任務太難,能力跟不上,人們就會焦慮;如果任務太簡單,能力遠遠超出執行任務所需,人們就會覺得無聊。而當兩者相當的時候,人就可能進入高度專注的狀態,非常自如,甚至有喜悅感。

我們都有過類似的體驗,相信你也曾:

完全投入到一項工作中,廢寢忘食。連續幾小時工作,完全忘記時間的存在。注意力完全放在此時此刻,其他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在面對挑戰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想法和經歷不斷湧現,讓你漸漸找到問題的答案。

心流和深度工作都是巔峰體驗,這樣的體驗會讓你忘記自我,讓你覺得自己得到升華,得到至福,身處九霄雲外一般。想像一下自己攻克一個問題,拿下一個挑戰時候的喜悅。

但是,這樣的工作/學習狀態我們不是打個響指,說進就進,而是需要我們連續幾個小時,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集中注意力,專攻一項任務。一旦你進入了這種狀態,就要警覺了,不要中途切換任務,或者開啟新任務,不然你可能就會從巔峰「模式」中退出,變得煩躁不安。

管理層怎麼鼓勵手下的員工保持學習動力?

卡旦曾經說過,持續學習是對的,但是別拿別人的讚美來衡量自己的學習成果。背後有兩個原因。

1. 你身邊的人之能感受到你個人成長的「冰山一角」,10%左右。

2. 人們對你的讚美和評價並沒有什麼標準,不能真實地反映你的進步和成果。

讚美和鼓勵

他人若是讚美你,也就是對你表示認可。讚美聽起來很讓人身心愉悅,而且有助於人際的互動。但是,很多時候好聽的話都是說著讓聽者高興的,說者的成本很小。這樣的讚美對於員工保持動力不斷學習、不斷成長還不夠。

但我的本意不是說高層的領導不該誇自己的下屬,只是說這些讚美的話說出口,也不足矣維持員工學習、突破自己極限的動力,幫助他們學會新技能或者面對艱難的挑戰。

如果能有效地、有技巧地運用鼓勵,效果會很顯著。如果有人能投入時間來認真鼓勵你,他們不但是認可了你,也是在振奮你的精神。好的經理、高管和導師會在對員工的工作作出評價和批評之後,鼓勵員工。他們會在精確地指出你的錯誤之後,肯定你付出的努力,和你做出的選擇。鼓勵對員工來說更有作用,因為它能鼓舞人心,讓聽者有動力採取行動,讓他們更有能量,更受啟發,這也有助於他們克服失敗帶來的挫敗感,幫助他們在突破自己舒適圈時,勇敢面對眼前的挑戰。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相關焦點

  • 「學知識」不能說 「learn knowledge」,這是錯的
    可見它已經包含「學習知識」的意思 再加「knowledge」就多次一舉啦 想表達:學到很多知識 我從皮卡丘那裡學了很多知識。 2 「學知識」英語怎麼說?
  • 做好知識管理,建立大腦知識圖書庫!
    就像一個人仰望天空,不讀書的人看到的只是星星、月亮,而讀過一些書的人卻能透過天空看到宇宙的浩瀚,思考宇宙背後的真相,學的越多,越能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奇妙,大到銀河系,小到我們身體裡面的細胞。那怎樣從外界獲取各種信息和知識呢?
  • 知識服務市場三要素:勢能、負荷、場域(二)
    知識負荷(學什麼:WHAT):熵值小、路徑短、吸收快學習場域(如何更好的學:HOW):具身環境、交互網絡、學習深度二、知識負荷知識負荷是指在知識傳遞過程中,所傳遞知識的複雜性,和學習者獲取以及消化吸收知識的難易程度。
  • 4種知識分類,1個知識體系,教你學會高效學習
    你有沒有過這些關於學習的困惑:知道學習很重要,但無法堅持,怎麼辦?學了很多知識,沒多久就忘了,怎麼辦?很少將學到的東西運用起來,仿佛學習和實際是兩碼事?以下,筆者將為大家解答:為何會出現這些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 寧波氣象預警信號獲取渠道——中國天氣頻道(寧波應急)
    寧波氣象預警信號獲取渠道——中國天氣頻道(寧波應急) 2020-08-24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好玩又能學知識的遊戲
    好不容易可以打著遊戲解解悶,打著正嗨,卻不小心看到了家人那略帶嫌棄的眼神。喂,明明你們剛剛也在刷抖音的好吧。那麼為了擺脫這種處於家庭鄙視鏈底端的狀況,現在就來給你們推薦一些不僅好玩,界面高大上到他們不知道你在玩遊戲,玩累了還能顯擺一下你剛剛學到的知識的好遊戲吧。
  • 蘇格拉底:人類的知識是一種「回憶」,不存在教與學的關係
    柏拉圖在其哲學著作《美諾篇》中,講述到蘇格拉底如何通過"對話",讓一個原本沒有幾何學知識的少年證明了某定理,因此,蘇格拉底得出結論,我們並不存在"教"與"學"的關係,只是通過"對話"讓少年把原本存在於"某處"的知識給"回憶"起來而已。但這個知識是來自於哪裡的呢?
  • 信息爆炸時代,你患上「知識焦慮症」了嗎?
    來源 | 人民論壇雜誌及人民論壇網(rmltwz)轉載請註明來源處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你是否整日感覺所學東西不夠用?自媒體人越來越多,信息生產的角度、傳播的渠道以及用戶的反饋都與以往不同——由於多主體的參與,每個熱點事件都會從不同角度得到披露,受眾可以多維度地進行了解;傳播渠道不再局限於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展現出更強大的作用;用戶的反饋更加迅速和及時,雙向互動性更加明顯。
  • 這些網絡安全小知識,你get了?
    這些網絡安全小知識,你get了?>你的信息,可能這樣洩漏!1.各種單據車票、機票以及快遞包裝上的物流單等,都包含你的個人隱私,不要順手丟棄。3.電子郵箱QQ郵箱顯示QQ號碼,不法分子可從個人資料、空間等渠道獲取網友信息,因此不要隨意留郵箱,可以把郵箱地址中的QQ號改成其他用戶名。4.社交帳戶在社交帳戶上如實填寫個人信息(姓名、手機號、住址、學校等),會被別有用心的人盯上,所以要謹慎填寫身份信息。
  • 為什麼你的大腦那麼「窮」?因為你學的「知識」太多了
    當有一絲知識過來的時候,大腦就會像貧瘠的土地一樣瘋狂的汲取著知識的水分。這種知識也可以稱為經驗,就像我們剛開始不會騎自行車,有一個人不僅會騎,而且還會表演雜技。當他把經驗傳授給你的時候,是不是就非常瘋狂的學習呢?不過我們無法區分的是這種知識是正確的還是非正確的,在我們非常需要知識的時候,沒有一套標準去分辨這種知識,就很容易進入到誤區之中。
  • 知識服務的未來(一):學習的本質與特徵
    同時隨著知識半衰期的加快,過去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在迅速過時,伴隨而來的是普遍性的知識焦慮。究其根源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無法有效把握,不確定性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面對著信息過載和知識焦慮,社會迎來了終身學習時代。正如哈佛前任校長魯登斯坦所言:「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需要不斷地、隨時隨地地、快速高效地學習。那種依靠在學校時學到的知識就可以應付一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 「學到知識」可別說「learn knowledge」啊!那用英語怎麼說?
    俗話說得好,學無止境,咱們要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虛心好學。而我們每天學習英語,那也是在學知識——knowledge。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說過「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力量。不過要注意了,「學到知識」可別說「learn knowledge」啊!那用英語怎麼說呢?
  • 哪些渠道容易獲取到地面高程數據?
    一、DEM數據的獲取來源1、通過測量或者地圖矢量化獲取這種方式費時費力,測量工具的價格與人員投入,也使得這個途徑實現的成本極高;並且在區域尺度研究時,大中比例尺地形圖獲取困難,獲取到的數量與質量也有限。一旦遇到大範圍、大尺度的項目,就很難獲取以及應用。
  • 你不大可能在生物課學到的13個有趣的冷知識
    你不大可能在生物課學到的13個有趣的冷知識 在地球上,人類並不孤單,這個世界有成百上千萬種物種種類。然而,在學生時代的學習生物課上,我們所了解的知識卻只是冰山一角。 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與生物相關的神秘事實。比如,小犀牛可以發出一種很可愛的聲音,袋鼠擁有極為強健的體魄。
  • 白努力和空學習——學的全都是狗屎的淺層知識
    見,例如知識的層次,學、教、思考的層次和以高層知識生成器為目標的學習。於是,就發現,只要拿著知識的層次的眼光去看,中國孩子們學習的大部分都是狗屎的淺層知識——程序性事實性,甚至人為「龜腚」的知識。比如今天看到的下面這些:圖1是一位學生的作業表。你可以發現,大部分作業都是抄寫。
  • 10個趣味冷知識!大猩猩在你面前打嗝代表什麼?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大家都不知道的冷知識,這些冷知識其實在生活中經常看到,只是大家沒去了解而已,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這些冷知識,大家可以過來漲一下知識喔!1 酒精燈為何不能用嘴吹滅?2 人全身上下最有力的肌肉是舌頭3 人是不可能睜眼打噴嚏的,如果你想試試,說不定會把眼球噴出來4 人的鼻子和耳朵會持續生長。儘管我們的身體在20歲左右會停止生長,但鼻子和耳朵並不是這樣。
  • 知識賽道悖論之年:「娛樂至死」的抗爭
    快手和抖音的快速崛起,代表了基於算法和短視頻內容的「殺時間」模式的成功。這種方法論在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進入視頻時代之際,風頭正勁:號召億萬網民參與者短視頻的內容生產中,只要你的作品夠「奇葩」,在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分發機制下,就有機會在平臺的助推下走紅,然後賺到遠比普通工作豐厚的回報。
  • 知識大爆炸已經到來,人們開始進入知識付費時代!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很多的人將自己所學的一個知識,甚至是剛學的一個知識包裝成的課程,再加上自己的很多頭銜,就拿出來給大家講一講,而聽他課的人呢,大部分是這個領域的小白,或者是剛剛進入這個領域的跨界者,這些聽了課之後再付講課人相應的費用,也就是說他們的教授成本往往都並不是很高。
  • 不懂「零階知識」,​做不成事;不懂「高階知識」,賺不到錢
    有個概念叫「知識的陷阱」,我們需要知識幫助解決問題,同時又要懷疑知識本身的效用範圍。 例如:市面上有很多教你成功的知識,當你最終做到這些條件的時候,發現自己並沒有成功。
  • AI產品經理的入門必修課(4)——知識圖譜
    感知智能的發展能夠採集到海量的不同來源及不同存儲方式的數據,如果想要用這些數據做出具體場景化的應用,目前市面上常用的方式有兩種:統計分析,也就是在業務中做的最多的數據理解和分析,包括了語義分析、情感分析,及各種指標分析的數據可視化。決策,基於收集或者產生的數據去做自動化決策,或者智能推薦、智能問答等。而在做這些內容時依賴的核心技術就是知識圖譜相關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