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入更多脂肪更少主食 能使死亡率降低?請冷靜看完

2021-01-08 環球健康

近日,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論文引發了營養圈、食品圈和吃貨們的大討論。這組文章的結論被社交網絡上的一些科普文解讀為:脂肪不僅沒有增加死亡率和心血管病發生率,反而有所降低!

難道說,今後真的不用控制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了?下面我們就冷靜地看看《柳葉刀》的這些文章。

追捧脂肪和打壓主食 源於對原文的片面解讀

我們可以從《柳葉刀》發布的這項大型前瞻性城鄉流行病學研究(PURE)的原文中讀到下面這幾句話:

1.較高的碳水化合物攝入,與總死亡率上升的風險相關;

2.總脂肪及各種類型的脂肪攝入,與較低的總死亡風險相關;

3.總脂肪及各種類型的脂肪與心血管疾病、心梗或心血管疾病死亡沒有相關性;

4.飽和脂肪與中風為負相關;

5.基於以上結論,全球的膳食指南都應該重新考慮。

6.較高的水果、蔬菜以及豆類攝入,與較低的非心血管疾病及總死亡風險相關;

7.對於降低非心血管疾病和總死亡率來說,每天吃水果、蔬菜和豆類375-500克,獲益最大。

對這幾句話對應的原文的不同翻譯和解讀,讓網絡上充斥了鋪天蓋地的追捧脂肪、打壓主食,對《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以下簡稱《膳食指南》)質疑的聲音。事實上,很多發聲者都存在斷章取義的問題。

面對這幾句話,我們首先應該提出三個疑問:

1.較高的碳水化合物攝入是多高?

2.較高的脂肪攝入是多高?

3.相比之下,我們國民攝入情況高還是低?

擺事實講道理,對於這幾個問題我們需要引入一些數據。原文研究中對中國的數據描述欠準確,所以我們暫時先根據其中的亞洲數據來看。

盲目減少主食攝入量

不符合我國居民情況

先說被打壓的碳水化合物。

《柳葉刀》PURE原文的數據顯示,該研究按照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把調查對象從低到高分為5組後,得到了不同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組的死亡率風險排序。的確,碳水化合物攝入過高,死亡率高。但是,這不是線性正相關,也就是說並不是簡單的水漲船高的關係。死亡率最低的,並不是碳水化合物吃的最少的,吃的最少的一組,死亡率排第三。

首先明確一下概念,供能比越低代表著對該物質攝入得越少,在這裡就表示吃碳水化合物吃得越少。死亡率最低的一組的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是58.8%(每人每天)。換算成克,相當於是吃了323.4克(每人每天)的碳水化合物。低死亡率前三名大概吃277.2-356.95克(每人每天)的碳水化合物。最高死亡率的人吃436.7克(每人每天)碳水化合物。這與最低死亡率比,死亡率高出18%。

那麼。吃最少碳水化合物的人死亡率有多高?與最低死亡率比,死亡率高出9%。而我們的膳食指南推薦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是50%-65%(每人每天)。換算成克,大概是275-357.5克(每人每天)。完美地覆蓋了低死亡率的前三位,所以還要對《膳食指南》質疑嗎?

同時,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們國民目前城鄉平均攝入的碳水化合物是300.8克(每人每天),其中城市261.1克(每人每天),農村338.8克(每人每天)。所以關於碳水化合物,城市的朋友們攝入量還沒達標。確定還要被一些解讀文章誤導,開始盲目減少主食的攝入嗎?

我國居民的脂肪攝入普遍已經過量

再看被追捧的脂肪。

從《柳葉刀》PURE原文的數據分析圖中,我們能夠發現,按照脂肪的供能比把調查對象從低到高分為5組後,脂肪吃多少跟死亡率高低,依然不是簡單的線性正相關。

死亡率最低一組的脂肪供能比是26.5%(每人每天),換算成克,相當於攝入64.8克(每人每天)的脂肪。低死亡率前三名大概50.1-81.2克(每人每天)。最高死亡率的人吃21.3克(每人每天)。

乍一看好像是吃的最少,死亡率也最高。但這樣的邏輯顯然是不對的,脂肪攝入過少導致死亡率增加,很可能是因為脂肪攝入太少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良從而造成了死亡率增加。

我們《膳食指南》推薦的是吃48.9克-73.3克(每人每天)脂肪。這跟最低死亡率前三名又是不謀而合。所以根本談不上是《柳葉刀》的PURE研究顛覆了《膳食指南》,而恰恰是驗證了《膳食指南》。

其次,我們中國國民的脂肪攝入的統計顯示,目前城鄉攝入量為79.9克(每人每天),其中城市83.8克(每人每天),農村76.2克(每人每天)。所以,和這篇文章的最低死亡率相比,明顯是我們吃得有點過量了。看來那些最初以為PURE研究是支持他們可以放肆吃肉的朋友要失望了。

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終於能夠明白,原文最大的毛病就出在那句「global dietary guidelines should be reconsidered」(譯為:全球膳食指南應重新考慮)上。也許PURE研究的工作人員如果早一些了解我們的《膳食指南》,發現研究結論和我們指南上的數值如此吻合,就會在原本的結論後加上「except China」(除了中國以外),也就不會在最近引發國人這麼多的誤會。

總之,碳水化合物也好,脂肪也罷,都沒有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的道理。事實上,我們看到咱們居民的脂肪攝入都普遍過量,而城市居民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不足,接下來還是繼續遵循《膳食指南》,控制好自己的平衡多樣化的膳食結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吧。

(責編:王荊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健康闢謠|主食吃的越少越好?易減壽、口臭、疲勞
    ■ 主食攝入與死亡率緊密相關 最近《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篇新研究證實,主食攝入量與不同年齡的死亡率息息相關,尤其步入50歲後,主食攝入量適當增加,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
  • 科學研究顯示:少吃主食多吃肉會更健康
    大家都認為攝入油脂會導致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從而堵塞血管,讓身體危機四伏,可事實真是如此嗎?最新的科學研究闡明了一項結論——老年人少吃主食和糖類,多吃脂肪和蛋白質會更加健康。很多人對於這樣的結論可能持懷疑態度,畢竟這和中國這麼多年來老年人的飲食習慣大相逕庭,習慣了推崇清淡飲食的老人們一時間覺得難以接受。但不論你是否相信,經過多重研究的結果就是如此。
  • 晚餐吃主食更容易轉變為脂肪?
    一般來說,低糖飲食法的規則就是:儘量少吃米飯、麵包等高碳水化合物(主食)的食物,中餐和晚餐要攝入含有蛋白質、蔬菜的食物;另外,也特別強調晚餐儘量不要攝入碳水化合物。其背後的理論是晚上身體運動量普遍較低,新陳代謝率減慢,進食碳水化合物容易轉變成脂肪儲存起來。那麼,晚上不吃主食是否真的能夠幫助減肥呢?
  • 全球頂級醫學雜誌『柳葉刀』:對比『多吃油』和『米麵糖等主食』,哪個更加容易得心血管疾病?
    這個研究是:脂肪和碳水的攝入量,對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影響。Higher carbohydrate intake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total mortality 2,脂肪的攝入量,可能降低總死亡率的風險。
  • 高攝入蔬菜或多不飽和脂肪與降低肝細胞癌的風險有關
    高攝入蔬菜或多不飽和脂肪與降低肝細胞癌的風險有關 2020-11-13 0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減脂的時候,應該控制碳水的攝入還是脂肪的攝入?兩者都要
    很多人說少吃就行了,那麼具體少吃什麼呢?很多人都回答不上來,今天我就跟大家具體的說一下!少吃脂肪含量高的肉類,這個應該很多朋友都是知道的,但是一般人的理解就是,自身的脂肪就多,還吃肥肉那豈不是長得更肥了?所以要少吃肥肉,也就是少攝入脂肪,但是這種理解只是一種片面的想法,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異想天開的解釋。
  • 營養素家族中的「脂肪」,攝入多和少都不行,那應該攝入多少呢?
    脂肪這類物質大家都很熟悉,但油脂有好有壞,今天就看看脂肪攝入量過少和過多的現象。脂肪攝入量過少,會造成機體能量的攝入不足,導致體內大量脂肪和蛋白質被超常消耗,以致體內雌激素的合成受到限制,從而影響月經來潮,有的還可以造成不育症。
  • 肥胖者每天還需要攝入脂肪,是否需要吃肉?了解一下,更健康
    攝入脂肪過多是導致肥胖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人體攝入「三大」營養素過,攝入的熱量大於人體活動所消耗的熱量時,多餘的糖類與蛋白質都會轉換為脂肪,所以「三大」營養素攝入過多,均衡導致人體肥胖。然而,脂肪所蘊含的熱量很高,同量的脂肪釋放出來的熱量相當於蛋白質的2倍,相當於糖類的3倍,是含熱量最高的物質,所以攝入脂肪過多是最容易肥胖的。而對於肥胖者來說,身體內存儲了大量的脂肪,所以要嚴格控制脂肪的攝入量,除了烹飪用油之外,還要少吃含脂肪較高的肉類食物。
  • 英國醫生:少吃主食多吃肉,國家一年省3.5億
    免責聲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信息分享,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請隨意轉發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本文編輯字數3419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 每天少攝入100大卡,多久減掉1公斤?看完答案知道怎麼能瘦了!
    我們都知道,減肥看的就是熱量。如果每天的攝入量小於消耗量,那麼減肥就有譜了。減肥的原理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對於熱量其實是沒什麼概念的。不知道一碗米飯是多少熱量,也沒算過一包薯片是多少卡路裡,更不會衡量中午的一頓紅燒肉,會不會讓自己今天熱量超標。很多人覺得麻煩,也不會在每餐之前估算自己這一頓飯的熱量。但想減肥又必須得關注卡路裡,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說說關於減肥中的熱量。
  • 減肥最不該忌口的食物就是它,閨蜜把它當主食,褲腰鬆了4公分
    肉,代表著一定比例的脂肪,大家被灌輸得最多的就是,攝入了這些肉類脂肪,就會增加心血管的發病率,增加肥胖的風險。但其實脂肪有好的也有壞的,事情有多面性,食物也一樣。減肥,最不該忌口的就是脂肪,只要吃對了脂肪,體重也能嗖嗖降哦。
  • 可能是餐桌上少了這3樣
    有研究顯示,素食者6年的死亡率較肉食者低12%,且觀察發現素食者的缺血性心臟病或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顯著下降。這說明素食確實能幫助我們調節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卻不代表就一定不會得高血脂。人體血脂水平主要由血液中的脂肪成分含量來決定,包括膽固醇、甘油三酯、磷脂以及游離脂肪酸。
  • 甘油三酯高,吃什麼食物能降低血脂?這份最全飲食指南你必須點開
    當人體攝入食物後,身體會將暫時用不完的熱量分解轉化為甘油三酯,然後儲存在脂肪細胞中。當人體需要熱量時,體內激素就會促進甘油三酯分解。尤其是如果你平常比較愛吃精細的主食,比如麵條、大米,而且攝入的脂肪量較高(愛吃肥肉或具有重油重鹽的飲食習慣),那就要小心了,它們最能夠產生過多的熱量。 你的甘油三酯水平偏高嗎? 甘油三酯水平偏不偏高,通過體檢抽血的化驗結果就可以看得出來。
  • 科普闢謠 | 吃得少就能瘦?運動後大汗淋漓代表脂肪在燃燒?看看這些誤區你中招了嗎?
    很多人為了能瘦下來從而拼命減肥,殊不知這當中很多的方法都是不正確的。為了減肥你走了哪些彎路呢?今天,就請大家跟小科一起學習吧!各種減肥小技巧,像「十分鐘瘦腿操」、「輕斷食」、「生酮飲食」、「燃脂霜」、「減肥茶」……總讓人深信不疑~但不難發現,很多人雖然照著做了,卻不見瘦下來,而且開始變得心情煩躁,還有健忘、脫髮、皮膚變差跡象。
  • 脂肪攝入太少,也容易對身體健康不利?健康吃油記住一個標準
    脂肪是我們身體中必要營養素,在身體中保護我們的內臟,幫助調節體溫,甚至為我們微弱的機體做緩衝。對於年輕人來說,食物裡的脂肪是引人入勝的醇香,而對於中老年人來說,脂肪卻是吞噬健康的怪獸。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有研究表明,脂肪攝入佔膳食總熱量的35%的人,死亡率比脂肪攝入佔總熱量的10%的人要低23%。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基本相當,甚至脂肪攝入較多的人群中風的機率更小。所以脂肪攝入太少的人不僅不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反而可能對我們的健康不利。
  • 糖友每日主食攝入量是多少?醫生來告訴您,照著做,血糖難波動
    很多糖友諮詢患有糖尿病後每日的主食攝入量是多少?糖尿病患者為了防止血糖的異常升高,從而會通過飲食來控制血糖,以免長期過高導致併發症的發生,造成身體上的損傷。大家對於主食的定義通常理解為米飯,其實主食的種類有很多,除了米飯,像饅頭、大餅、玉米、紅薯等等都屬於主食,很多人認為這類食物澱粉含量較高,進食後容易造成血糖短期急劇升高,從而不敢多吃。主食是在我們一天三頓飯中存在很重要,它可以提供人體日常所需的蛋白質、維生素等情況,如果攝入不足會導致體內能量較少,從而出現肌肉無力,記憶力下降等情況。
  • 4個方法降低熱量攝入,提高身體代謝,身材慢慢瘦下來!
    肥胖讓人身材失衡,健康指數下降,免疫力降低,出現多種疾病。而減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減肥失敗,體重反彈是很多人會會經歷的一道門檻。錯誤的減肥方法會讓你減肥後總是復胖,而選對方法,你才能更健康、科學的瘦下來。只有降低每天的熱量攝入,提高身體的熱量支出,我們才能讓身體不斷分解體內多餘脂肪,讓身材瘦下來。
  • 新研究:馬拉松完賽成績與飲食中脂肪、鎂、鉀營養元素密切相關
    而且,從數據上看,速度較慢的馬拉松跑者與速度較快的馬拉松跑者相比,單不飽和脂肪和多不飽和脂肪的攝入量明顯偏低;同時,營養微量元素中的鉀、鎂攝入量也明顯較低。同時相關研究還證實,在脂肪總量控制情況下,單不飽和脂肪更能提高機體的運動能力。多不飽和脂肪只能從食物中獲得,它和單不飽和脂肪一樣能夠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攜帶的『好膽固醇』,也是降低冠心病風險的幫手。不飽和脂肪可以從橄欖油、花生油、果仁、牛油果等食物中獲取,所以在很多營養方案中都能看到這一類食物的推薦。
  • 自製健康減肥思維導圖,字很多,相信我,看完會對減肥有全新認識
    看完它們,你就會明白這樣安排飲食的原因,也會更好地安排自己的飲食了。一共13個知識點,前三個非常重要,一定要牢記!不想看太多知識點的朋友,可以記住上面的結論,然後直接運用它們就好。1.減肥一定不要節食,一日三餐要正常吃,而且要營養搭配均勻,不能不吃主食和肉類。
  • 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攝入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風險
    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攝入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9 22:58:51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相關性,這一成果由英國格拉斯哥大學Carlos Celis-Mor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