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神經瘤是一種什麼疾病?有什麼風險?

2020-12-01 騰訊網

聽神經瘤也叫「前庭神經鞘膜瘤」,是起源於前庭神經鞘膜的一種【良性】腫瘤,佔顱內良性腫瘤的6%-8%,佔橋小腦區腫瘤80%-90%。

我們聽見聲音,是聲波通過外耳道傳進來,使得鼓膜震動,然後引起中耳的聽小骨把震動信號傳遞進入耳蝸,引起耳蝸內基底膜的震動,耳蝸裡的毛細胞會把這種震動的機械信號轉化成生物電信號,隨後再傳給下一個信息傳遞員——【聽神經】,聽神經把聲音信號傳輸給聽覺中樞產生聽覺。

而聽神經瘤則會影響最後這段聲音傳遞的過程,從而導致聽力下降、耳鳴甚至面癱。我們一個一個的進行解答。

聽神經從腦幹的聽覺中樞分出來後經過「橋小腦區」,隨後進入我們顳骨的一段狹窄而短小的「內聽道」,並與耳蝸連接。

聽神經跟我們的電線一樣,裡面是傳輸電的線,而外面還有一層塑膠包裹,而實際上聽神經瘤並不是來源於「電線」形成了腫瘤,而是外面這層橡膠長出了腫瘤。

儘管「電線」並沒有壞,在早期腫瘤比較小的時候也不會有什麼特變明顯的症狀,但隨著腫瘤的長大,它會壓迫、損傷裡面的電線,或者影響聽神經的血供,使得電線的信號傳輸出現問題,從而導致【聽力下降】、【耳鳴】或者【眩暈】。

其次,隨著瘤體增大,可以因為壓迫其他鄰近的神經出現相關症狀,例如壓迫三叉神經出現同側面部的感覺遲鈍和角膜反射減退;壓迫小腦出現精細運動,協同運動障礙。

但最重要的,還是壓迫與其相鄰非常近、共同進入內聽道的面神經,導致面癱。而很多患者的首發表現也是面癱,這也導致聽神經瘤與面神經瘤的鑑別非常困難,只有通過手術切下來以後才知道,這個腫瘤是來源於聽神經還是面神經。

儘管如此,聽神經瘤是一種生長緩慢的良性腫瘤,每年大概也就長大0.25-0.4cm,只有少數會在一年內迅速增大。

這也對聽神經瘤的治療選擇提供了多種可能,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手段是手術、放療和觀察。

聽神經瘤首選仍然是手術切除,儘管其生長緩慢,對生命威脅較小,但鑑於其越大處理越困難,手術風險也越大,因此如果條件允許,都會首選在其比較小的時候就進行手術切除。

其次伽馬刀放射治療也是聽神經瘤的一種治療方法,它具有風險小、安全可靠、省時簡便的優點,但價格昂貴,也難以完全根除腫瘤,不過對於年齡較大、不能耐受手術,以及聽力情況較好的患者也是一種選擇。

其次對於部分患者,也可以觀察,每年進行磁共振掃描評估腫瘤生長速度和對聽力的影響,如果發現腫瘤生長加快或已經影響了聽力再選擇治療。

手術【風險小】但不代表【無風險】

總體來說,聽神經瘤手術成熟、安全、可靠,但任何手術的【低風險】都是相對的。

聽神經瘤手術切除簡單分的話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不保留聽力,把所有腫瘤連同聽神經一起切掉,最多可以保留面神經;另一種則是儘可能的保留聽神經,只切掉腫瘤。

前一種沒有太多顧慮,可以把手術視野儘量做大,儘量暴露切除乾淨;而後一種則需要小心翼翼的一點一點的把腫瘤剝離且不損傷聽神經以及面神經。

聽神經瘤手術的主要問題是害怕術後出血,有研究顯示聽神經瘤手術總體的併發症發生率是17%,其中有11.7%需重新進手術室處理。另一項研究顯示,發生出血的概率是3.42-4.39%,發生中風的概率是1.03%-2.63%。

因此,聽神經瘤手術總體安全,但並非毫無風險。

最後,聽神經瘤手術後聽力如何保存?

一般來說,如果對側耳朵聽力是好的,那麼患側耳的聽力可以不需要太注重保存,但如果本身對側聽力也不好,那儘可能的保存聽力就很必要了。

聽力保存的前提是聽神經完好,研究顯示聽神經瘤手術後79%的聽神經能夠保存,但是有功能的只有36%。因此近幾年還採取了聽神經瘤切除+人工耳蝸植入的方式進行治療。

在切除了腫瘤後,醫生會在術中進行EABR的測試,就是通過電極刺激聽神經,看能不能誘發腦幹產生神經反應,以證明聽神經傳導通路的完整性,這樣的話進行人工耳蝸植入就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這種方式對於對側聽力也不好的患者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如果對側聽力不好,可以這邊做人工耳蝸,對側戴助聽器,進行「雙模式」的助聽;即便這側的人工耳蝸失敗了或者效果不好,對側仍然可以作為備選進行人工耳蝸手術。

最後,聽神經瘤手術屬於耳鼻喉頭頸外科的側顱底神經外科,也是神經外科涉及的領域,其手術操作精細,對醫生的要求極高,也存在一定的手術風險。

相關焦點

  • 放射神經外科| 聽神經瘤治療策略的演變—王鑫 丁建波
    這反映了一種基於腫瘤特徵、患者因素、對疾病自然史的理解以及維持生活質量優先於根治性腫瘤切除的理念。1969年,Leksell和Noren將立體定向放射外科(SRS)作為外科治療的一種潛在替代治療手段。90年代後放射外科的發展和2000年後根託夫大學醫院觀察策略的提出改變了疾病的治療模式[2]。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隨機對照臨床研究來指導聽神經瘤患者的治療。
  • 27歲男子耳鳴兩年 竟是聽神經瘤作亂
    經頭部CT、MRI、聽力檢測等相關檢查,原來,楊丁的腦部長了一個雞蛋大小的聽神經瘤,必須要進行手術才能恢復健康。經常耳鳴聽力下降「一開始,我只是發現右耳聽力比以前下降了。」楊丁告訴記者,他平時有戴著耳機聽歌、接打電話的習慣,每天使用耳機的時間超過2個小時。但不知什麼時候起,楊丁的右耳常出現嗡嗡聲。
  • 第306醫院專家顧建文詳解聽神經瘤顯微外科手術
    聽神經瘤的體積愈小, 術後面神經及聽覺功能的保存率就愈高。因此, 聽神經瘤的早期診斷對提高聽神經瘤術後面、聽神經功能的保存率至關重要。病史是診斷聽神經瘤的一個重要依據, 凡遇單側進行性聽力減退或有耳鳴症狀者, 在接受進一步檢查之前均應作為聽神經瘤的可疑對象。對所有突發性感覺神經性聽力障礙者, 應進一步接受耳神經學及影像學檢查, 以排除聽神經瘤的可能性。
  • 術中神經監測技術在聽神經瘤外科治療中的應用
    面神經麻痺和耳聾等不良後果曾經是聽神經瘤切除術後不幸的可能併發症。然而,在聽神經瘤手術過程中實施術中神經監測已經證明更加重視生活質量和保護神經功能。現代審查表明,最近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面神經監測中,現代肌電圖的使用以及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的改進顯著改善了保存。
  • 系統性硬化症是一種什麼疾病?
    系統性硬化症是一種什麼疾病? 系統性硬化症(SSc)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膠原纖維沉積導致皮膚增厚及纖維化,內臟器官受累的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多見,多數發病年齡在30~50歲。臨床表現為雷諾現象、皮膚改變、骨和關節痛、消化道症狀、肺動脈高壓、間質性肺炎、心功能不全、腎危象等。
  • 白內障是一種什麼疾病?患上這種疾病後,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01白內障是一種什麼疾病?導致這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一)白內障是一種什麼疾病?白內障主要指的就是眼睛中的晶狀體透明度降低或者是顏色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後,所導致的光學質量下降出現一種退行性的改變。
  • 聽力下降耳鳴頭暈……耳朵沒有問題但腦袋裡有問題!
    經頭部CT、MRI、聽力檢測等相關檢查,醫生判斷,楊丁的腦部長了一個雞蛋大小的聽神經瘤。經常耳鳴、聽力下降為啥耳朵卻沒有問題?「一開始,我只是發現右耳聽力比以前下降了。」據楊丁所述,他平時有戴著耳機聽歌、接打電話的習慣,每天使用耳機的時間超過2個小時。但不知什麼時候起,楊丁的右耳常出現「嗡嗡聲」。
  • 危險源是風險的什麼 危險源指的是風險的什麼
    在生產過程中,我們有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危險源。為了把風險降到最低,我們要儘可能遠離這些危險源。那麼,危險源是風險的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危險源是指可能導致人員傷害或疾病、物質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因素。危險源是風險的載體,風險是危險源的屬性。
  • 什麼是神經系統疾病 神經系統疾病有這些表現
    神經系統疾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有許多人都得過神經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有許多種,而不同的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法也不同,那麼請問什麼是神經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吃什麼食物?神經系統疾病的表現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
  • 腦膿腫是一種什麼疾病?主要分為哪幾種?致病的原因有哪些?
    導語:腦膿腫是一種很影響身體健康的疾病,患上了這種疾病是很容易導致身體出現很多的併發症的,一旦患上這種及時的採取合適的方法治療之後,也是可以被很好的治癒的,這種疾病大多是都是一種繼發於顱內感染的疾病,要是出現了這種疾病沒有很好的治療就會導致身體出現很多其他的症狀,嚴重些的還會出現身體中的精神和神經障礙,更嚴重些的還會導致生命健康受到威脅,要想更好的維持身體健康,就需要掌握這是一種什麼疾病
  • 神經纖維瘤病,一種常染體顯性遺傳病,具有家族史的人容易患病
    導語:神經纖維瘤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通常情況下,具有家族遺傳史的人更容易患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咖啡斑伴皮下軟組織腫塊。治療的過程中還是要以手術切除腫瘤,同時對症治療為主要的方向。神經纖維瘤病癒預後大多不一,很多患者病情發展緩慢,甚至可能會呈現靜止的狀態,有的人生存多年乃至是,但是也有個別患者會發生惡變,危及到生命。
  • 咽炎是一種什麼疾病,應該如何預防?
    咽部是人體氣息出入的通道,空氣首先進入鼻腔,繼而通過咽部而吸入肺部,肺部呼出氣體經過咽部由鼻腔排出,它又是飲食入胃的門戶,食物從口腔經過咽部、食道到達胃腸,正常情況下,每個人的咽部都有多種細菌、病毒、塵埃等存在,當身體健康狀況好,抵抗力強時,這些細菌、病毒不會導致發病,一旦體質下降,抵抗力減弱,或有害物質過於強大,就會造成咽部黏膜、黏膜下層和淋巴組織的損害,發生炎性病變
  • 是什麼偷走了你的聽力?常坐地鐵戴耳機聽音樂的你,要注意
    圖片來源於網絡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12-35歲的年輕人中,有約11億人正面臨著不可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而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成為了聽力下降的「第一殺手」。截至目前,全世界殘疾性聽力喪失患者約有4.66億,佔全球人口5%以上。預計到2050年,有超過9億人患殘疾性聽力喪失。
  • 有一種疾病不常聽很常見也很容易患上,它的名字叫植物神經紊亂
    有一個病,聽名字特別不像人的病,可事實上就是人類的病,叫做植物神經紊亂。是不是挺納悶的,植物神經跟人有什麼關係,這植物神經雖然叫植物,但不是植物的,是人的,準確的說應該叫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人的很多地方,比如心肌、平滑肌、內臟活動、腺體分泌都不是由人的意志控制的,而是由大腦皮質和下丘腦進行支配和調節,被稱作自主神經。
  • 什麼是神經纖維瘤病 神經纖維瘤病這樣治療
    神經纖維瘤病是一種並不常見的疾病,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說過神經纖維瘤病這種疾病,神經纖維瘤病有許多人不了解,那麼請問什麼是神經纖維瘤病?神經纖維瘤病吃什麼?神經纖維瘤病治療偏方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什麼是神經纖維瘤病神經纖維瘤病是一種良性的周圍神經疾病,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 十月份疾病風險提示
    2020 年 10 月份疾病風險提示 十月份本市進入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感冒、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高發季節,市民應予以防範,同時應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常態化防控。
  • 抑鬱症是一種需要專業治療的大腦疾病
    這兩類抑鬱症都可以是慢性的(即延續較長時間),時有復發,尤其是在無治療的情況下。抑鬱症是全球一種常見病,估計共有3.5億名患者。最嚴重時,抑鬱症可引致自殺。每年自殺死亡人數估計高達100萬人。抑鬱症的成因是什麼?抑鬱症的發生和哪些因素相關聯?抑鬱症是社會、心理和生理因素複雜的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
  • 風險認知,什麼是風險?
    風險迴避的前提在於企業能夠準確對企業自身條件和外部形勢,客觀存在的風險屬性和大小有準確的認識。風險管控能力,什麼是風險轉移風險轉移是指將風險及其可能造成的損失全部或部分轉移給他人。通過轉移風險而得到保障,是應用範圍最廣、最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保險就是其中之一。
  • 聽不懂醫生說什麼?這些乳腺癌治療高頻詞,告訴你是什麼意思
    各類檢查是什麼?1免疫組化(IHC)免疫組化是病理實驗室檢測的一種,主要檢測腫瘤標本是否有癌細胞,以及癌細胞的分子特點,報告結果會呈現ER、PR、HER2等多項指標,用於幫助指導治療方案。2基因檢測基因檢測可以查找疾病的發生是否與基因突變有關,根據檢測結果可以尋找是否有相應可以運用的靶向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