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高通量測序技術的新方法,可有效分離SARS-CoV-2!快速進行分析!

2020-12-07 健康界

為了儘快分離出SARS-CoV-2核糖核酸,與下一代測序(高通量測序)技術合作,提供一個對監測和研究SARS-CoV-2有用的工具,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快速設計了誘餌捕獲平臺,用於無培養和無擴增的SARS-CoV-2下一代測序,從複雜樣本中發現基因,通過有樣本驗證,將有助於防治目前的疫情爆發。

新型冠狀病毒屬於β屬冠狀病毒,有包膜,直徑60-140 nm。其遺傳物質是單條正義RNA鏈,接近3萬個鹼基的長度。與SARSr-CoV和MERSr-CoV同屬於同一家族,目前最接近的是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bat-SL-CoVZC45),有85%以上的同源性。

新型冠狀病毒的RNA核心,外由蛋白質外殼包裹,表面突出的是刺突蛋白(S Protein),它是侵染宿主細胞關鍵。2月20日《科學》雜誌發文,科學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刺突蛋白的分子結構,並發現它跟SARS病毒一樣,與人體細胞的ACE2受體作用從而入侵細胞。

但它與ACE2的親和力是SARS病毒的10~20倍,這很可能是導致高度傳染性的原因。且突變率很高(每年每個位點約10-4個核苷酸替代),全基因組監測對於正確的分子流行病學至關重要(即,跟蹤整個基因組的變化)。雖然二代PCR技術是目前最主要的監測SARS-CoV-2方法,但無擴增和無培養方法的應用,分離SARS-CoV-2 RNA,與高通量測序技術一起,將提供監測和研究SARS-CoV-2的更有效的工具。

高通量測序技術又稱「下一代」測序技術,以能一次並行對幾十萬到幾百萬條DNA分子進行序列測定和一般讀長較短等為標誌。因其高通量、不依賴於已知核酸序列和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在新型冠狀病毒的鑑定、分型、溯源、診斷等方面都展現了重要作用。

儘管已經存在用於有針對性地富集多種病毒的探針組,但該團隊提出了一個專門針對當前SARS-CoV-2暴發的探測裝置。對於基於廣泛的病毒多樣性的探針集,需要關注離靶雜交、導致脫靶濃縮和增加工作流程的時間和成本,而考慮到離靶雜交和平衡復蓋長度和深度的重要性,該探針裝置在檢測與抗生素耐藥性相關的罕見DNA方面有所改進。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特異性和敏感度。

目前,為了對SARS-CoV-2進行測序,需要進行一個培養步驟,如果沒有用於培養該病毒的設施,則很難對SARS-CoV-2進行分析, 使用小型納米孔測序儀誘捕SARS-CoV-2,然後進行NGS誘餌捕獲提供了一個更簡單的選擇。 靶向SARS-CoV-2 RNA富集通過從複雜的患者樣品中物理分離靶RNA來促進富集,從而使大多數測序片段成為靶標,從而減少了所需的宏基因組學測序工作。也減少了總體周轉時間和成本,並能夠快速進行遺傳分析。

與SARS-CoV-2基因組對齊的探針覆蓋圖

通過去除可能與人類或其他物種雜交的候選探針,增強對SARS-CoV-2的敏感性,然而,在電子比對工具中不能準確地識別真核生物、細菌或古細菌的RNA或DNA。在溶液中的反射雜交,該研究團隊所提出的探針組完全有可能與其他冠狀病毒(如SARS-CoV和MERS-CoV)雜交,這是該探針裝置目前的不足之處,當然,近年來,該團隊的成員已經使用誘餌捕獲分離和序列分析了黑死病的病因,並於最近設計和驗證了用於 NGS 檢測的準確和靈敏的濃縮平臺。該研究團隊也表示,他們會繼續努力,爭取早日發布正式的針對SARS-CoV-2研究的技術。

參考文獻

Rapid design of a bait capture platform for culture- and amplification-fre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of SARS-CoV-2 https://www.preprints.org/manuscript/202002.0385/v1 

相關焦點

  • 基於高通量技術的SFTS病毒基因組測序方法的建立
    1.7 數據分析對有效數據進行分析,以NCBI(https://www.ncbi.nlm.nih.gov)上HB29/China/2010為標準株的L、M、S序列分別作為參考基因組序列,將有效數據與參考基因組序列採用bwa-v0.7.10軟體進行比對,用MEGA軟體對3株病毒全基因組核苷酸序列與GenBank中已知的SFTS病毒核苷酸序列進行分析,並構建系統進化樹。
  • 論文|高通量技術在微生物培養中的應用進展及分子測序對比分析
    高通量技術已經成為生命科學領域基礎研究和臨床中被廣泛應用的試驗技術之一,其在微生物方面的應用包括對菌株的分離培養和分子鑑定。該方法主要是區別於傳統培養與鑑定方式,運用高通量技術對不同環境下微生物進行寬領域、多種類、深層次、高效率的分離培養和分子測序,有效地保證所分離微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生境的原位性和對生物信息測定的準確性。
  • 一文讀懂測序技術在新冠病毒檢測中的應用
    在臨床診斷方向,採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可一次性完成細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蟲等多種病原體檢測[1]。針對在新冠疫情中RT-PCR核酸檢測陰性,但臨床表型高度疑似的患者,可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進行進一步確認,同時檢測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所有可能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基因序列,為多重感染或繼發感染的相關病原信息提供參考依據。
  • 高通量測序技術在產前診斷中的應用
    傳統的染色體核型分析作為產前診斷染色體畸變的金標準已使用多年,但存在耗時、耗力、解析度低、依賴於細胞培養技術、不能發現小於5~10Mb的遺傳變異等不足。近年來,基因晶片、高通量測序及其他基因檢測技術的不斷成熟和臨床應用,拓展了侵入性產前診斷的適宜病種。基於基因晶片技術的染色體微陣列分析(CMA)可以檢測染色體數目異常、拷貝數變異(CNV)、單親源二體。
  • 「基因組與轉錄組高通量測序應用最新技術與數據分析」高級實操...
    」高級實操班培訓通知各有關單位:隨著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在準確度大大提高的前提下, 進一步降低測序成本。由此不斷產生出巨量的分子生物學數據,這些數據有著數量巨大、關係複雜的特點,以至於不利用計算機根本無法實現數據的存儲和分析。隨著生物信息學作為新興學科迅速蓬勃發展,正在改變人們研究生物醫學的傳統方式,高通量測序技術以及數據分析技術已成為探索生物學底層機制和研究人類複雜疾病診斷、治療及預後的重要工具,廣泛應用於生命科學各個領域,是21世紀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重要戰略前沿和主要突破口。
  • 「基因組與轉錄組高通量測序應用最新技術與數據分析」高級實操班...
    >各有關單位:隨著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由此不斷產生出巨量的分子生物學數據,這些數據有著數量巨大、關係複雜的特點,以至於不利用計算機根本無法實現數據的存儲和分析。隨著生物信息學作為新興學科迅速蓬勃發展,正在改變人們研究生物醫學的傳統方式,高通量測序技術以及數據分析技術已成為探索生物學底層機制和研究人類複雜疾病診斷、治療及預後的重要工具,廣泛應用於生命科學各個領域,是21世紀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重要戰略前沿和主要突破口。
  • 高通量測序的十年:從科研進入臨床
    2.基因突變檢測   不同於一代測序針對單一片段的測序檢測基因突變,高通量測序往往可以針對一個基因多個位點、多個基因或全外顯子突變的快速檢測。在這類檢測中,首先通過PCR或者探針捕獲的方式富集待檢區域的DNA,然後通過高通量測序儀進行測序。
  • 高通量分離培養和鑑定植物根系細菌的實驗流程與分析方法
    #BioArt植物#植物根系微生物組的研究主要依賴於高通量擴增子和宏基因組測序技術,對微生物組的物種分類和基因組成進行描述。原位分離培養微生物對於揭示微生物在植物生長和健康中的功能非常重要。分離培養的微生物和無菌體系相結合,將揭示根系微生物與植物生長表型之間的因果關係和互作機制,是推動根系微生物組從描述向功能研究發展的重要技術。白洋研究組在Nature Protocols 雜誌撰寫文章詳細介紹高通量分離培養和鑑定植物根系細菌的實驗流程與分析方法。
  • 研究解析RNA深度測序分析方法
    新一代測序技術又稱作深度測序技術,主要特點是測序通量高,測序時間和成本顯著下降,把這種高通量測序技術應用到RNA上,也就是將各種類型的轉錄本用深度測序技術進行高通量定量檢測,統稱作RNA-seq或RNA測序。隨著新一代高通量DNA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RNA測序(RNA-seq)已成為基因表達和轉錄組分析的重要手段。
  • 專注液滴微流控技術 萬乘基因致力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測序的應用普及
    單細胞測序技術是HCA計劃實施的重要底層技術。與基於大量細胞樣品提供平均化了組學數據的傳統測序方法不同,單細胞測序可以獲取關於樣品中每一個細胞的所有組學數據,明確樣本中包含的細胞類型,並記錄別個細胞所發生的特定變化。因此,單細胞技術對於生物醫學的革命性意義可以和顯微鏡的發明相比較,二者都可使研究者真正看到單個細胞的細微差異。
  • 高通量測序的前世今生
    對於高通量測序而言也是一樣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環境中微生物的探索也從未終止過。先前依賴於傳統的平板純培養法,然而卻多達99%的微生物在現有實驗條件下無法得到培養鑑定。因此,基於非培養方法的高通量測序技術應運而生。
  • 高通量多通道的單細胞測序設備,將投入醫療科研應用
    該企業在Nasdaq上市,目前是單細胞基因測序領域的旗艦企業,2020年初市值曾高達100億美元。同時期,林巍博士所在實驗室也啟動單細胞測序項目開發,並與合作者陸續發表了基於液滴高通量單細胞技術框架應用的相關研究論文。
  • 火爆的背後,高通量測序面臨5大挑戰|深度
    Baker博士撰文講解該領域面臨的困難與挑戰過去十年裡,高通量測序技術經歷了跨越式的發展,測序能力大幅上升,費用下降,兩者的變化都是數量級的。到目前為止,全球範圍內,共配備測序設備超過一萬臺。過去十幾年來,主要的平臺公司都致力於提升系統的易用性。
  • 「單細胞測序」技術發展迅速,實現產業化還要多久?
    低通量單細胞分離方法有梯度稀釋、口吸移液、自動顯微操作、雷射捕獲顯微切割等,但由於一次只能處理一個細胞,日處理量為10個,效率低,成本高,應用有限,本文不多作贅述。高通量單細胞分離的方法主要為三種,微孔(microwell-)、微液(microfluidic)以及微滴(droplet),這三種方法都基於微流控原理。
  • 新冠病毒測序新方案_SHERRY_基於轉座酶Tn5的RNA-seq快速建庫方案,讓多亞型新冠病毒無處遁形.
    本文基於Tn5轉座酶直接作用於RNA/DNA雜合鏈的片段化的原理開發了一種快速建庫新方法—SHERRY,將Tn5轉座酶用於RNA-seq,在實驗質檢、數據分析多各方面驗證SHERRY法在技術以及商業上的可行性,相較於傳統轉錄組建庫方法,SHERRY法快速建庫在成本上有著更大的競爭力。
  • 工業生物技術中的高通量篩選技術
    在自然文庫中篩選特定菌株的一般程序包括以下步驟:(i)收集富含目標菌株的樣本;(ii)用特定培養基富集目標菌株;(iii)分離純物種;(iv)確定分離菌株的性能,以及(v)通過測序分析確定最有希望的菌株。2. 誘變技術誘變已廣泛應用於工業微生物的提純,並顯著增強了許多工業生物技術過程(圖1A)。
  • 基於納米孔測序開發同步檢測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的新方法
    其中,獲取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等動態變化信息對於分析表觀特徵有著重要意義。納米孔測序(Nanopore sequencing)是一種新興的單分子測序技術。利用納米孔測序進行快速、準確、高精度及高通量的DNA測序是後基因測序時代的熱點之一。
  • 讓微生物無處遁形「下一代測序技術」發力食品檢測
    當感染患者被接連送到醫院時,臨床醫生和實驗室研究人員在不知消費者感染源的情況下,採用「下一代測序技術(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對患者體內分離出的菌株進行序列分析,發現所有分離株是同一個來源,並通過與食品分離的菌株比對後發現,所有感染均來源於同一工廠肉製品,為確定該事件為食源性中毒事件提供了及時、可靠的依據。
  • 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原理和應用——第二代測序技術
    , HTS) 是對傳統Sanger測序技術革命性的變革,可以一次對幾十萬到幾百萬條核酸分子進行序列測定,因此也稱其為下一代測序技術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出現使得對一個物種的轉錄組和基因組進行細緻全貌的分析成為可能。
  •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
    該五篇文章幾乎都是同時發表,表明該領域的競爭激烈,同時也說明了單細胞測序技術在植物研究應用中已經成熟,期待未來更多的植物組織細胞的測序,為解決植物如何從胚發育成全株提供更多的信息!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