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無性繁殖你知道嗎,了解無性繁殖的步驟,以及技巧

2020-12-03 老五說說三農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咖啡的無性繁殖。咖啡的無性繁殖主要採用插條法和芽接法,插條繁殖的植株生長較快,哥倫比亞用插條育成的植株,其生長量比實生樹大10%,且分枝位低,便於管理。

插條繁殖,其做法:在平地上挖一個長方形的坑,深30釐米、寬100釐米,長度根據地勢和所需插條數量而定。坑底保持水平。坑底及內壁用一塊不漏水的塑料薄膜蓋密,使之成為一個盆狀。然後用粗砂將坑填平,充分灌水,呈飽和狀態,此沙坑即成為一個不漏水的貯水層。再沿坑壁上面四周用石塊或磚塊砌牆圍起來,高20釐米左右,在粗沙層上填滿較細的河沙,咖啡插條就插在此層。內壁四周的空隙,用破舊塑料薄膜墊塞,防止水分流失。但圍牆與地面接觸處,應保留看空隙,作為出水道,以排除貯水層過多的水分,使插條下端與貯水層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至於浸水而腐爛。

塑料罩的製作:為防止插床水分蒸發,插床上需蓋一個塑料罩。塑料罩可用鐵絲或竹子做骨架,一般做成拱形,最高處離地面20釐米、寬100釐米、長200釐米左右,便於挪動。將骨架罩在沙床上,上面蓋一塊無漏洞的塑料薄膜,四周用石塊壓好。這樣,整個沙床就構成一個幾乎密閉的環境。由於毛細管的作用。水分不斷從貯水層上升,使扦插插條的細沙層保持溼潤,從細沙層蒸發的水分,在塑料罩的塑料薄膜內壁凝成水滴,回流到插床,而使插床保持溼潤,成為恆溼插床。為防止陽光直射塑料罩,使罩內溫度陡升,插條灼傷死亡,恆溫插床應選於樹陰下或架設陰棚,保持90%以上的蔭蔽度。國外亦有用繁殖箱在溫室中培育插條。髮根的介質是用5份粗細各半混合的沙,1~2份泥土和7份木屑(或咖啡種殼、椰子糠等)。

粗、細沙混合使用的優點:通氣良好,利於生根,適於插條產生癒合組織。加入木屑、種殼等,可保持插床溼度均勻,通氣良好,砂土不易板結,可提高髮根率2倍多。但加入種殼時,要用5%的甲醛溶液消毒後才能使用,用量為每平方米10升,處理1周左右再進行扦插。準備插條抒插:咖啡只能用主幹下芽抽生的直生枝作插條,若用主幹上芽發育的分枝作插條,不能形成直立的樹型,枝株匍匐狀生長,產量低,生長上無利用價值。

插條宜選自優良母樹的直生枝。一般選取節間短、綠色(或下部1~2節開始木栓化)、飽滿和葉片充分老熟,長有6~9個節的健壯直生枝作插條較好。選好直生枝後,切除分枝,並將各葉片剪半,以減少水分蒸發。然後分段剪下,每節一段(即稱單節插條),上端切口離葉節0.5-1.0釐米處,下端則留7~10釐米的一段莖,末端用鋒利小刀切一斜口,利於髮根。據試驗,採用單節對剖插條髮根較好,成活率較高。其做法是將單節插條對半劈開(切口要平滑),並用溼布包好,以備扦插。

試驗證明,直生枝頂端的嫩莖作插條,因其分生組織活動力較強,在溼度保證的條件下,其傷口癒合較快,髮根亦較快,生根率較高。但由於組織幼嫩,不充實,往往先髮根,少抽芽,或萌生的芽生育不良,易枯死。若採用過老化的莖節作插條,扦插後髮根慢,或不髮根,但由於組織老化,貯藏養分較多,萌芽較快,造成先抽芽不髮根。抽芽後常由於貯藏養分耗竭,而得不到補充時,就導致萌生的芽回枯,插條乾死。

扦插:用準備好的插條斜插或直插於恆溼砂床上,深度以砂埋到葉節為宜。插距約5釐米×10釐米。為提高插條的髮根率和成活率,插條宜先用4%的燒骨粉水溶液或蔡乙酸浸4小時。扦插後,要注意檢查沙床的溼度情況,若過於乾旱,插條因失水引起萎篤時,應及時補充水分,若連續暴雨,砂床溼度過大,可打開塑料罩,使過多的水分蒸發。扦插季節宜在植株生長旺盛期進行,成活率較高。扦插45天以後,陸續檢查髮根情況,並將主根2釐米以上、且有側根的插條,移至苗圃,繼續培育3~4個月,即可出圃定植。

芽接法:砧木與接穗的要求基本上與劈接法同。不同的是接穗採用對剖芽,芽接時,將接穗上的節分別切下,葉節上端切口約離葉節0.5釐米,下端切口約離葉節2釐米,然後以兩個芽之間對剖(與插條剖法同),即成為帶木質部的芽片,將切口削平,同時把砧木削去韌皮部,深至形成層,切口大小與芽片大小相同。然後將芽片對準切口貼上,使芽片和砧木的形成層結合,隨之用塑料帶子捆綁,20天後鬆綁,使芽點露出。30-40天後,接癒合,就可解綁。此外還可用劈接、舌接等方法繁殖。

組織培養法:目前,國外正廣泛研究組織培養法,以探討無性繁殖的新途徑,現已取得新的進展。赫爾曼等則從小粒種咖啡植株側生枝上的葉片切塊,培養出咖啡植株。他認為,一些用有性繁殖可能產生不利的遺傳變異的小粒種咖啡品系,可用此法進行無性繁殖。今天的文章分享就到這裡了,感謝大家的閱讀與支持。

相關焦點

  • 銀杏:因無性繁殖而繁榮,也因無性繁殖而滅亡
    這種生長過於緩慢的植物用種子來播種並不現實,所以一般都是通過無性繁殖——扦插出苗的。有些景區為了園區的整體效果也會花重金購買多年生的銀杏樹,但是作為行道樹的銀杏樹幾乎都是通過扦插人工繁育出來的,他們的基因差別並不大。
  • 人類為何不能無性繁殖?為何得男女繁殖?
    我們在自然選擇面前並沒有決定權,決定是有性繁殖還是無性繁殖。那自然為什麼選擇了有性繁殖?下面我們回到遙遠的生物演化視角,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無性生殖作為一個無性繁殖的生物,傳宗接代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超級容易的事情。
  • 美國竹節蟲無性繁殖超過百萬年
    科學家們一直以來就知道這種竹節蟲的某些亞類是依靠無性繁殖繁衍後代的,這些亞類的雌性不需要雄性受精便能直接產下後代。也就是說這些昆蟲直接產生了對自己DNA的複製品。 譚雅·史萬德(Tanja Schwander)博士和她的小組著手分析這些基因,希望了解這種亞類物種的歷史,並進一步揭示它們是從何時開始進化出這種奇特的繁殖方式的。
  • 美國科學家通過基因改造讓水稻實現無性繁殖
    美國科學家通過基因改造讓水稻實現無性繁殖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8-12-13 16:01
  • 為什麼人類要有性繁殖?無性繁殖不是更方便嗎?優缺點明顯!
    為什麼人類要有性繁殖?無性繁殖不是更方便嗎?優缺點明顯!在所有物種當中,人類是進化最成功的一個,成為了哺乳動物當中的代表。科學家們發現,所有的哺乳動物必須要和另一半結合之後,才可以繁衍後代。有性繁殖產生的後代,身體中攜帶的基因只有你的一半,在有性繁殖的過程當中,兩個個體的基因各佔一半。並沒有辦法完全傳承你的所有記憶,第3個是會消耗更多的能量,不管是求偶還是在繁殖的過程中都會消耗大量的能量,人類在交配的過程中也是同樣。既然有性繁殖有那麼多的缺點,為什麼我們不選擇無性繁殖,通過分裂的方式,複製出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又有相同基因的生命個體呢?
  • 雌鯊魚可無性繁殖
    雌鯊魚可無性繁殖  3年未接觸雄鯊魚卻產下幼鯊,科學家在幼鯊體內未發現任何雄鯊魚的DNA  本報綜合報導 美國和北愛爾蘭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雌鯊魚不與雄鯊魚交配即可孕育下一代,首次證明鯊魚有無性生殖的能力。
  • 無性繁殖如此簡單,為什麼動物還會選擇交配繁衍
    無性繁殖不涉及生殖細胞,不需要經過受精過程,直接由母體的一部分直接形成新個體的繁殖方式。無性繁殖在生物界中較普遍,有分裂繁殖、出芽繁殖、孢子繁殖、營養體繁殖等多種形式,但是在動物界比較罕見,一般都是出現在比較原始的原生動物和少部分節肢動物以及脊椎動物上。
  • 科學家發現導致南非海角蜂無性繁殖的基因
    南非開普敦的海角蜂早已通過恢復無性繁殖「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想知道是什麼特殊的基因造成了這種不可思議的能力。現在,他們已經找到了答案。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這種蜜蜂無性繁殖的秘密:11號染色體上的一個名為GB45239的基因。對於研究蜜蜂的科學家來說,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它們有驅趕其他蜜蜂的習慣。
  • 如果科學實現了人類的無性繁殖,最先消亡的是男人還是女人?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石蘭(抄襲必究)你喜歡怎樣的無性繁殖方式?如果有一天科學技術讓人類實現了無性繁殖,這個世界上最先消失的是男人、還是女人?這的確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有必要告知大家目前生物界存在的無性繁殖防止並不只有一種。要不,你先來從我列出的這幾種類型中選一下自己最喜歡的方式?第一種:堪比女性生孩子,但可能痛苦程度更大的分裂生殖方式。
  • 澳洲雌性鯊魚進化出無性繁殖能力
    澳大利亞科學家發現,一條雌鯊魚在長期為見到雄性鯊魚的情況下進化出了無性繁殖能力,此前,這種案例真是少之又少。豹紋鯊Leonie於1999年在澳大利亞一家水族館遇見其雄性伴侶。在這個雄性伴侶於2012年被轉移到其他水族館之前,它們一起繁殖了20多個後代。從那時起,Leonie再未接觸過雄性鯊魚。但在2016年年初,她卻誕下3隻幼鯊。因為對此感到迷惑,布裡斯班昆士蘭大學的Christine Dudgeon及其同事開始尋找答案。其中一個可能性是Leonie體內儲藏了來自其前任的精子,並用其使自己的卵子受精。
  • 多年無伴侶雌鯊魚學會無性繁殖—新聞—科學網
    一條雌鯊魚與其長期伴侶決裂後進化出無性繁殖能力。 豹紋鯊Leonie於1999年在澳大利亞一家水族館遇見其雄性伴侶。在這個雄性伴侶於2012年被轉移到其他水族館之前,它們一起繁殖了20多個後代。 從那時起,Leonie再未接觸過雄性鯊魚。但在2016年年初,她卻誕下3隻幼鯊。因為對此感到迷惑,布裡斯班昆士蘭大學的Christine Dudgeon及其同事開始尋找答案。
  • 美國動物園一隻雌性科莫多巨蜥被發現能進行無性繁殖
    美國動物園一隻雌性科莫多巨蜥被發現能進行無性繁殖2020-03-11 15:52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據外媒BGR報導, 在田納西州查塔努加動物園的照顧下,一隻名叫Charlie的雌性科莫多巨蜥在沒有任何雄性伴侶的情況下進行無性繁殖。
  • 為什麼讓雌鯊痛苦不已,最終選擇無性繁殖
    英國皇家學會出版的《生物學通訊》有這樣一篇論文:在美國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動物園有一頭鯊魚出生,震驚了整個生物界,主要原因是:這隻新生鯊魚所在水池沒有任何雄鯊魚,只有三頭雌鯊魚,而這三隻雌鯊魚近三年沒有與任何雄鯊魚有過接觸,難道新生鯊魚來自雌鯊魚的無性繁殖?
  • 美國一動物園的一隻雌性科莫多巨蜥被發現能進行無性繁殖
    ▼ 在田納西州查塔努加動物園的照顧下,一隻名叫Charlie的雌性科莫多巨蜥在沒有任何雄性伴侶的情況下進行無性繁殖。儘管雄性科莫多巨蜥Kadal與Charlie生活在一起,但動物園工作人員從未真正看到過這兩隻巨蜥的交配。
  • 不是人生的,就不是肉長的嗎?無性繁殖背後的倫理問題如何解答
    「無性生殖」是遺傳工程技術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即利用細胞融合技術,把一個體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掉核的卵子中,以培育與親代遺傳特徵完全一致的的後代,或者直接利用人的體細胞複製另一個同類。利用細胞融合進行「無性生殖」的技術已於20世紀中葉取得成功
  • 如果人類可以無性繁殖,你覺得女人和男人哪個會先滅亡?
    答案是男人,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男人的染色體為XY,女人的染色體為XX,那麼在有性繁殖的前提之下,男人的XY染色體和女人的XY染色體結合之後,生育男孩或者女孩的概率都為50%,所以只要人類不進行後期的幹預,人類社會的男女性別比基本會維持在1:1。
  • 《八年級生物》無性生殖
    無性生殖 無性生殖的概念: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 請問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兩性繁殖會不會變成無性繁殖了?
    無性繁殖就是單個生物個體,不分公母,就一種性別,能夠通過出芽、孢子等形式將自己的染色體組完整地傳遞下去,而人類在進化史中就一直是良性繁殖,這在現代人類出現前就已經是確定的事情,雖然目前人類男性的Y染色體正在逐漸縮短,但未來可能出現一種新的人類性別決定方式,那繼承現代人類的生殖方式,未來人類還是需要兩性繁殖。
  • 無性生殖還是有性生殖,這也太難選了吧!
    當然,除了有性生殖,也有一些生物通過無性生殖的方式繁衍後代。例如,草履蟲、變形蟲、細菌等等。還有不少植物,只需折下一段枝條插入土中,就會長出一株新的植物,這也是典型的無性生殖。無性生殖不需要另一半就能夠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十分方便省事,那為什麼人類沒有進化出這種繁殖方式呢?
  • 學蘭花繁殖,必先了解蘭花傳統繁殖6方式及其實施時機
    若遇上喜歡的蘭花:……先養它,再繁殖它,最後養更多更多的它!完美收官!若你家養花,已經熟練掌握了養蘭的技術;若你對蘭花有所企圖,想要繁殖更多的蘭花,非常幸運,臺長準備了三年的「蘭花繁殖技術系列」即將登場。本文,咱們先來概說:蘭花的傳統繁殖的六種方式。蘭花繁殖早知道蘭花的繁殖分為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