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竹節蟲無性繁殖超過百萬年

2020-12-08 科學網

 

北京時間7月20日消息,據英國媒體報導,基因研究顯示,生活在美國西海岸灌木叢中的一種竹節蟲已經有100萬年沒有發生過性行為了。

 

近期加拿大科學家對一種竹節蟲(Timema stick insect)的DNA進行了分析,科學家們追蹤DNA中隱藏的信息,來回溯這種昆蟲長期無性繁殖的歷史根源。他們獲得的數據將有助於生物學家們更好的理解無性繁殖在生物界的可能性。來自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的科學家們將有關這一研究的論文發表在了《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

 

科學家們一直以來就知道這種竹節蟲的某些亞類是依靠無性繁殖繁衍後代的,這些亞類的雌性不需要雄性受精便能直接產下後代。也就是說這些昆蟲直接產生了對自己DNA的複製品。

 

譚雅·史萬德(Tanja Schwander)博士和她的小組著手分析這些基因,希望了解這種亞類物種的歷史,並進一步揭示它們是從何時開始進化出這種奇特的繁殖方式的。

 

通過DNA分析,科學家們能夠追根溯源,了解在歷史上的什麼時期,某種生物開始正式脫離其他物種,獨立進化。小組分析發現有5個亞種非常古老,其基因指向至少50萬年之前,而另外兩個種則更加古老。

 

她告訴BBC記者說:「這兩個種在100萬年之前便已經進化出了無性繁殖特點,也就是說它們已經有至少100萬年沒有發生過有性繁殖了。」

 

在此之前生物學界普遍持有這樣一種觀點,即無性繁殖是一條死胡同,會造成種族的迅速滅亡。此前研究的案例也確實說明了這一點。但是此次對於竹節蟲的研究卻打破了這一觀點。

 

通過化石研究,如蛭形輪蟲(bdelloid rotifer)和介形蟲(darwinulid ostracod)這樣的無脊椎動物已經被描述為很早便實現無性繁殖的物種。

 

但是圍繞這些古老的無性繁殖,學界存在很大的爭議。有很多學者認為無性繁殖似乎應當被認定為一種在相對近期形成的繁殖特徵。

 

而此次史萬德博士和她的小組的基因分析顯示竹節蟲看起來已經有很長時間採用無性繁殖的方式了。

 

她說:「這種竹節蟲是目前已知歷史最悠久的,擁有確鑿證據顯示其無性繁殖特徵的物種。」

 

通過對採用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的竹節蟲亞類進行對比,科學家們將更好地了解性在生物進化繁殖中的意義。

 

無性繁殖確實會帶來一些優勢,如迅速的繁殖及其帶來的種群數量迅速上升。但是直接的DNA複製導致的多樣性不足和進化乏力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弱點。因為這就意味著它們的後代適應不斷變換中的新環境的能力會被削弱,這將影響它們種族的延續。

 

史萬德博士表示:「儘管有這些負面的影響,這些採用無性繁殖的竹節蟲卻為何能倖存至今,讓人非常好奇,因此也是這項研究的著重點。」(來源:新浪科技 晨風)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美國科學家通過基因改造讓水稻實現無性繁殖
    美國科學家通過基因改造讓水稻實現無性繁殖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8-12-13 16:01
  • 雌鯊魚可無性繁殖
    雌鯊魚可無性繁殖  3年未接觸雄鯊魚卻產下幼鯊,科學家在幼鯊體內未發現任何雄鯊魚的DNA  本報綜合報導 美國和北愛爾蘭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雌鯊魚不與雄鯊魚交配即可孕育下一代,首次證明鯊魚有無性生殖的能力。
  • 銀杏:因無性繁殖而繁榮,也因無性繁殖而滅亡
    這種生長過於緩慢的植物用種子來播種並不現實,所以一般都是通過無性繁殖——扦插出苗的。有些景區為了園區的整體效果也會花重金購買多年生的銀杏樹,但是作為行道樹的銀杏樹幾乎都是通過扦插人工繁育出來的,他們的基因差別並不大。
  • 動物可以在不交配的情況下繁殖後代嗎?
    圖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過程。動物的繁殖方式分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兩種。採用有性生殖時,雄性和雌性生物可以產生在基因上獨一無二的後代。有超過80種已知魚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可以進行單性生殖。這些物種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才會依賴兼性單性生殖進行繁殖,如當雌性生物與雄性相互隔絕時。下面,我們來舉一些不同類型的單性生殖物種的例子。科莫多巨蜥說實話,誰能想到全世界最大的蜥蜴居然能通過單性生殖繁衍後代呢?但事實的確如此!
  • 這些動物不交配也能繁殖後代:漲姿勢了
    圖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過程。動物的繁殖方式分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兩種。有超過80種已知魚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可以進行單性生殖。這些物種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才會依賴兼性單性生殖進行繁殖,如當雌性生物與雄性相互隔絕時。下面,我們來舉一些不同類型的單性生殖物種的例子。科莫多巨蜥說實話,誰能想到全世界最大的蜥蜴居然能通過單性生殖繁衍後代呢?但事實的確如此!
  • 美國動物園一隻雌性科莫多巨蜥被發現能進行無性繁殖
    美國動物園一隻雌性科莫多巨蜥被發現能進行無性繁殖2020-03-11 15:52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據外媒BGR報導, 在田納西州查塔努加動物園的照顧下,一隻名叫Charlie的雌性科莫多巨蜥在沒有任何雄性伴侶的情況下進行無性繁殖。
  • 人類為何不能無性繁殖?為何得男女繁殖?
    人類是演化了幾十億年之後才產生的生物,性別的產生離我們實在太遠。我們在自然選擇面前並沒有決定權,決定是有性繁殖還是無性繁殖。那自然為什麼選擇了有性繁殖?下面我們回到遙遠的生物演化視角,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
  • 澳洲雌性鯊魚進化出無性繁殖能力
    澳大利亞科學家發現,一條雌鯊魚在長期為見到雄性鯊魚的情況下進化出了無性繁殖能力,此前,這種案例真是少之又少。豹紋鯊Leonie於1999年在澳大利亞一家水族館遇見其雄性伴侶。在這個雄性伴侶於2012年被轉移到其他水族館之前,它們一起繁殖了20多個後代。從那時起,Leonie再未接觸過雄性鯊魚。但在2016年年初,她卻誕下3隻幼鯊。因為對此感到迷惑,布裡斯班昆士蘭大學的Christine Dudgeon及其同事開始尋找答案。其中一個可能性是Leonie體內儲藏了來自其前任的精子,並用其使自己的卵子受精。
  • 植物的無性繁殖你知道嗎,了解無性繁殖的步驟,以及技巧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咖啡的無性繁殖。咖啡的無性繁殖主要採用插條法和芽接法,插條繁殖的植株生長較快,哥倫比亞用插條育成的植株,其生長量比實生樹大10%,且分枝位低,便於管理。插條繁殖,其做法:在平地上挖一個長方形的坑,深30釐米、寬100釐米,長度根據地勢和所需插條數量而定。坑底保持水平。坑底及內壁用一塊不漏水的塑料薄膜蓋密,使之成為一個盆狀。然後用粗砂將坑填平,充分灌水,呈飽和狀態,此沙坑即成為一個不漏水的貯水層。再沿坑壁上面四周用石塊或磚塊砌牆圍起來,高20釐米左右,在粗沙層上填滿較細的河沙,咖啡插條就插在此層。
  • 為什麼讓雌鯊痛苦不已,最終選擇無性繁殖
    英國皇家學會出版的《生物學通訊》有這樣一篇論文:在美國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動物園有一頭鯊魚出生,震驚了整個生物界,主要原因是:這隻新生鯊魚所在水池沒有任何雄鯊魚,只有三頭雌鯊魚,而這三隻雌鯊魚近三年沒有與任何雄鯊魚有過接觸,難道新生鯊魚來自雌鯊魚的無性繁殖?
  • 美國一動物園的一隻雌性科莫多巨蜥被發現能進行無性繁殖
    ▼ 在田納西州查塔努加動物園的照顧下,一隻名叫Charlie的雌性科莫多巨蜥在沒有任何雄性伴侶的情況下進行無性繁殖。儘管雄性科莫多巨蜥Kadal與Charlie生活在一起,但動物園工作人員從未真正看到過這兩隻巨蜥的交配。
  • 多年無伴侶雌鯊魚學會無性繁殖—新聞—科學網
    一條雌鯊魚與其長期伴侶決裂後進化出無性繁殖能力。 豹紋鯊Leonie於1999年在澳大利亞一家水族館遇見其雄性伴侶。在這個雄性伴侶於2012年被轉移到其他水族館之前,它們一起繁殖了20多個後代。 從那時起,Leonie再未接觸過雄性鯊魚。但在2016年年初,她卻誕下3隻幼鯊。因為對此感到迷惑,布裡斯班昆士蘭大學的Christine Dudgeon及其同事開始尋找答案。
  • 竹節蟲看起來可怕,其實對人無毒,而且有一項讓男人羨慕的技能!
    有時候為了貪快,連同果子、樹葉和樹枝一起擼下來,偶爾還會將誤以為是樹枝的竹節蟲也抓下來,幸好沒被它咬過。不過即使被它咬到也不要緊,竹節蟲並沒有毒性,簡單消毒殺菌處理一下傷口即可。交尾中的竹節蟲竹節蟲是一種繁殖的昆蟲,需要通過雌雄竹節蟲交配生育下一代。
  • 科學家發現導致南非海角蜂無性繁殖的基因
    南非開普敦的海角蜂早已通過恢復無性繁殖「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想知道是什麼特殊的基因造成了這種不可思議的能力。現在,他們已經找到了答案。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這種蜜蜂無性繁殖的秘密:11號染色體上的一個名為GB45239的基因。對於研究蜜蜂的科學家來說,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它們有驅趕其他蜜蜂的習慣。
  • 無性繁殖如此簡單,為什麼動物還會選擇交配繁衍
    無性繁殖不涉及生殖細胞,不需要經過受精過程,直接由母體的一部分直接形成新個體的繁殖方式。無性繁殖在生物界中較普遍,有分裂繁殖、出芽繁殖、孢子繁殖、營養體繁殖等多種形式,但是在動物界比較罕見,一般都是出現在比較原始的原生動物和少部分節肢動物以及脊椎動物上。
  • 為什麼人類要有性繁殖?無性繁殖不是更方便嗎?優缺點明顯!
    為什麼人類要有性繁殖?無性繁殖不是更方便嗎?優缺點明顯!在所有物種當中,人類是進化最成功的一個,成為了哺乳動物當中的代表。科學家們發現,所有的哺乳動物必須要和另一半結合之後,才可以繁衍後代。然而我們卻發現,有性繁殖固然有一定的優點,但是缺點也更為明顯。
  • 如果科學實現了人類的無性繁殖,最先消亡的是男人還是女人?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石蘭(抄襲必究)你喜歡怎樣的無性繁殖方式?如果有一天科學技術讓人類實現了無性繁殖,這個世界上最先消失的是男人、還是女人?這的確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有必要告知大家目前生物界存在的無性繁殖防止並不只有一種。要不,你先來從我列出的這幾種類型中選一下自己最喜歡的方式?第一種:堪比女性生孩子,但可能痛苦程度更大的分裂生殖方式。
  • 一種神秘昆蟲,形似龍蝦的竹節蟲,一度被認為已滅絕80年後重現
    竹節蟲在全世界約有2200餘種,大多數的竹節蟲都像樹枝,但其中有一種形似龍蝦的竹節蟲——豪勳爵島竹節蟲,被認為是最神秘的昆蟲之一,一度被認為已滅絕80年後重現世間。昆蟲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在所有生物種類中佔了超過50%,那豪勳爵島竹節蟲為什麼是最罕有的昆蟲之一?
  • 動物繁殖需要異性配合嗎?不一定,8種動物憑一己之力完成
    單性生殖是一種無性生殖形式,在較為低等的生物中較為常見,比如軟體動物和環節動物,在脊椎動物中雖然罕見但也存在,大概只有0.1%的概率。 動物的單性生殖原因很複雜, 有時僅僅是一種獨特的繁殖方式,天生就有,有時是因為異性追求者數量較少或者不存在時,為了繼續生存不得不擁有的技能,而有時是因為外部的刺激,比如細菌傳染或人工幹預。
  • 無性繁殖背後的倫理問題如何解答
    「無性生殖」是遺傳工程技術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即利用細胞融合技術,把一個體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掉核的卵子中,以培育與親代遺傳特徵完全一致的的後代,或者直接利用人的體細胞複製另一個同類。利用細胞融合進行「無性生殖」的技術已於20世紀中葉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