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養殖實現綠富共贏

2021-01-17 群眾新聞

66%,是鳳縣林麝養殖在全國林麝養殖規模中的比例。

70%,是鳳縣養殖林麝所產麝香在全國麝香總量中的比例。

鳳縣1.5萬頭林麝年產值超2億元;30%的農民直接或間接收入與林麝有關;20家企業布局鳳縣專門從事林麝養殖,其中不乏北京同仁堂等知名藥企……每一次,在介紹鳳縣林麝養殖的成果時,鳳縣縣委書記張帆言語裡總是透著驕傲與自信。

鳳縣是全國唯一的林麝之鄉。從最初農戶零星養殖,到如今政府主導下的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從最初只是「有條件的人才養得起」,到如今林麝養殖走進貧困群眾家中……張帆認為,林麝產業既是全縣最具發展潛力的綠色產業,也是脫貧攻堅最有力的抓手。鳳縣的林麝養殖,讓眾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夢想成真,也加速了產業轉型,實現了綠色富裕共贏。

養好林麝就能保脫貧

平木鎮劉家莊村貧困戶何紅衛從沒想過自己這輩子還能養林麝。

儘管養殖一頭林麝的利潤在萬元以上,很讓人動心,但購買一頭林麝的成本就達2萬元,何紅衛始終覺得「林麝是有條件的人才養得起的。」而就在去年,何紅衛不但養起了林麝,還養了3對。

12月4日下午,儘管室外寒氣逼人,但何紅衛的心裡暖暖的。「一頭公麝一年產麝香15克,一克市場價400元,3頭公麝一年的麝香產量就可以賣1.8萬元,還不算賣幼崽的錢。」正在忙著給林麝添水添食的何紅衛說,「現在養林麝,既可以申請林麝養殖貸款,還能給林麝投保,政府和保險公司都有補助。這麼好的政策,現在不養啥時養?」

脫貧攻堅,根本要靠產業。什麼樣的產業能讓貧困戶穩定受益?鳳縣的答案就是林麝養殖。僅今年,鳳縣就有30戶像何紅衛這樣有意願、有技術的貧困戶養起了林麝。目前全縣已有104戶貧困戶養殖林麝371頭。鳳縣這樣做,正是看準了林麝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

「全國現有人工馴養林麝2萬頭,年產麝香僅80餘千克,尚不足市場需求的5%。」在鳳縣林業局局長陳世科看來,林麝繁殖能力弱,加之麝香一年只取一次,林麝養殖未來很長時間不會有市場飽和的風險。同時,林麝對海拔、環境都很挑剔,鳳縣作為林麝養殖的最佳適生區之一,發展林麝產業有著無可比擬的先天優勢。

瞅準這個優勢特色產業,鳳縣從貸款支持、政策保險等方面出臺政策,鼓勵引導貧困戶養殖林麝,並積極招商引資,吸引眾多知名企業進駐鳳縣,推動林麝養殖市場穩步發展,讓農戶特別是貧困戶通過自養、代養、共養等多種模式,充分參與林麝養殖,分享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小林麝拉動大產業

林麝養殖,有人從中直接受益,也有人間接受益。

12月4日6時,黃牛鋪鎮東河橋村蔣家溝的林麝養殖基地內,林麝飼養員胡鳳林準時起床,開始打掃8個圈舍。之後,他還得為50頭林麝準備食物。

47歲的胡鳳林是黃牛鋪鎮長灘壩村的貧困戶,自老伴兒去世後,家中就剩下他和兒子兩人。兒子在外打工入不敷出。自己身體不好,只能在家務農。在來林麝養殖基地之前,老胡靠著家中的2.5畝花椒,一年下來也就收入兩三千元。如今,老胡一個月工資就有2600元。「今年脫貧沒問題。現在吃住不花錢,我還能攢些錢,將來給兒子娶媳婦用。」胡鳳林對生活滿懷信心。

而河口鎮陳家岔村的貧困戶徐來學,則將自家的16畝山地全部流轉給村上的合作社。如今,他在林麝飼草基地務工,一年下來,加上山地流轉費和工資,收入達1.5萬元左右。

有能力、有養殖意願的貧困戶通過相關政策圓了發展夢,踏上致富路。無條件、無養殖意願的貧困戶如何在林麝產業中分得一杯羹?鳳縣選擇不斷做大做強林麝產業,延伸產業鏈,讓貧困戶在產業發展的每一個環節中,獲取穩定收益。

目前,鳳縣參與林麝養殖的務工群眾達到1500餘人,其中貧困群眾230餘人;為林麝養殖戶提供青草飼料來獲取收入的群眾有3000餘人,其中貧困群眾570餘人。

「如今縣上對貧困戶栽植飼料林每畝給予500元補助,購置農機也有相應補貼,甚至對林麝喜食的胡蘿蔔、西葫蘆等都有最低收購價,目的就是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能搭乘產業脫貧的快車。」河口鎮黨委書記楊科說。

林麝養殖帶來山村大變化

不同於何紅衛等個人從林麝產業中受益,平木鎮的劉家莊村則是整村從林麝產業中受益。

在劉家莊村,沿著村委會一路向北,每一戶農家房屋旁邊必有幾排林麝養殖的圈舍。「我們村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養林麝了,林麝現有存欄量2200頭,佔全國的十分之一。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萬元,今年突破1.5萬元沒問題。」村委會主任袁小榮介紹起村裡的情況時滔滔不絕。

雖不是鳳縣最早一批養殖林麝的村子,但劉家莊村已是全國有名的林麝養殖第一村。

「我們這兒的風景好,氣候好,家門口就有上等飼草,很適合養林麝。林麝養殖也從最初一兩戶人家小打小鬧,發展到如今全村家家養林麝。每年,光接待省外來參觀學習的人就達2000多人次。」袁小榮說。

正是看好林麝產業的發展前景,去年,村民徐宣平返鄉創業,在村裡建起了全縣第一家集林麝科普、參觀、旅遊觀光等為一體的生態莊園,幫助百餘戶農戶銷售土特產品增加收入;而北京盛世興文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今年投資300萬元,在村上建起了存欄400頭的林麝生態養殖基地。

小村子折射大變化。如今,生態立縣是鳳縣轉型發展的定位之一。林麝產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也為生態立縣打好了發展基礎。「以劉家莊村為代表,我們的林麝養殖體現了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理念。貧困群眾不僅有了脫貧致富的穩定產業,全縣也有了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局發展的更多例證。」鳳縣縣長張揚說。 (記者 喬佳妮 見習記者 井晨卉)

相關焦點

  • 林麝養殖,鳳縣何以穩居全國第一?
    很快,縣內林麝養殖發展從麻峪河村到河口鎮,再到平木鎮,逐漸覆蓋到了全縣多個鄉鎮。很多新進入林麝養殖行業的養殖戶有問題都會去請教他,為了讓養殖戶儘快掌握林麝養殖技術,他與當地的林麝養殖能手共同編寫出了1.2萬字的《林麝養殖技術手冊》供養殖戶學習參考。
  • 林麝養殖 取之有道
    林麝養殖 取之有道☀麝香,這東西可比黃金都貴。
  • 山西最大林麝養殖基地落戶交城 特色養殖助力脫貧
    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龐泉溝林麝養殖基地的負責人郭鳳鵬向記者講述著自己養殖林麝的脫貧之路。目前,依託山西農業大學的林麝養殖技術,郭鳳鵬的養殖場已打造成山西最大的林麝飼養基地。 王瑞軍 攝龐泉溝山川秀美、旅遊資源豐富。除了旅遊業外,多樣的動植物資源也成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好門路。
  • 林麝養殖的三把致命刀
    我曾經寫過不少關於林麝養殖及行業發展的文章,文章中不僅一次提到過養麝的風險和瓶頸要想獲取麝香,自古沿襲的都是殺麝割囊取香,野麝數量驟降,最後也無奈晉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所以目前要想獲得天然麝香,只有人工養麝這一條出路,因為人工養麝是利用活體取香的技術,對麝本身沒有傷害,可是實現永續利用,以前使用天然麝香入藥的企業現在也只能使用人工養殖麝所產麝香,發展人工養麝是大勢所趨。
  • 一個縣的林麝養殖規模佔全國的60%!寶雞鳳縣怎麼做到的?
    1992年,開始有農戶從陳樹民家購買幼崽進行飼養,人工養殖林麝也開始遍布鳳縣各鄉鎮。30多年來,陳樹民精心鑽研,自己編寫林麝人工養殖手冊,摸索出了人工繁育林麝「剖腹產」手術,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土專家」。現在,陳樹民家存欄林麝100多頭,總資產超過500萬元。
  • 崆峒區:首家林麝養殖基地促農增收脫貧
    近日,筆者走進崆峒區白水鎮馬蓮村平涼源鑫林麝養殖有限公司,看到林麝養殖場圈舍單格間排列,透過門鏡看到室內林麝身輕如燕,如閃電般跳躍、奔跑。現已修建林麝養殖棚4棟,建築面積2200m。該公司於2019年10月,引進麝苗20隻。採用「農戶+合作社+村委會黨支部」的投資聯結機制,吸納周邊村子7名貧困戶在養殖場從事採摘桑葉、構樹葉、杏樹葉等林麝食用樹葉的工作,工期可從4月至10月,貧困戶以幹樹葉每公斤2.4元,溼樹葉每公斤1.2元的價格售給林麝養殖場,多勞者多得。
  • 重慶最大的林麝養殖基地即將引種入場
    原標題:重慶最大的林麝養殖基地即將引種入場   近日,筆者從高燕鎮獲悉,位於該鎮河岸村,重慶規模最大的林麝養殖基地已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即將引種入場。  據了解,麝一般分為5種,包括林麝、馬麝、原麝、喜馬拉雅麝和黑麝,而林麝數量最多,分布最廣。
  • 麝香的主要來源林麝,在有關部門允許的時候也是可以進行養殖的
    林麝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是林麝有著極高的價值,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麝香吧,麝香作為一種中藥材,有著非常重要的醫藥作用,林麝雖然是保護動物,但是我國也為了可以推動麝香的發展前途,在向當地林業部門進行報備之後,在經過林業部門的允許之後是可以進行人工養殖的,那麼林麝該怎麼進行人工養殖呢?
  • 甘肅天水發展林麝特色養殖 探「產業+生態」全鏈條模式
    林麝又名香獐,因雄麝有香囊,其分泌和貯存的麝香有「軟黃金」之稱,由於人工養殖基地少,原料供應緊張,目前國內麝香價格較高。張小權家中只有他和母親兩人,以前只能靠種地為生,後經當地駐村幹部協商將他安排到林麝養殖場務工,「現在每月除2500元的工資外,還能給外出務工農戶閒置的地裡種些油菜和紅蘿蔔出售給養殖場,日子比以前好了很多。」他說。
  • 全國最大林麝人工養殖縣林麝存欄量近萬頭
    ——陝西省寶雞市鳳縣,截至2月底林麝存欄量達到9600多頭,佔全國林麝人工養殖量50%以上。由於其價格昂貴,人為獵殺多,致使野生林麝越來越少,一度造成傳統中醫藥許多名貴驗方因無麝香原料而名存實亡。鳳縣地處秦嶺腹地,是林麝世代繁衍的地方。從上世經80年代起,鳳縣開始人工養殖林麝,逐漸形成了一套成熟、操作性強的養殖技術。
  • 「寶雞市林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舉行成立一周年座談會—新聞...
    早在上世紀上世紀80年代初期,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就在鳳縣、太白縣等地開展,直到2003年,陝西林麝人工飼養仍以以農戶家庭養麝為主,投入少、設施差、技術落後,規範化程度低,養殖效益不高,種群發展緩慢,全省林麝存欄僅380餘只,相當於全國人工飼養種群的1/10。與此同時,林麝人工養殖技術研發工作也中斷近十多年。
  • 太白河鎮東青村林麝養殖產業帶領群眾走上脫貧路
    經過召開村民小組會議、廣泛宣傳動員,並多次赴鳳縣、留壩等地考察學習,最終形成了以村黨支部牽頭,能人大戶帶動,吸納貧困戶自願入股,成立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於2017年3月成立秦西南林麝養殖專業合作社。為了防範市場風險,共享技術資源,增加養殖利潤, 2017年12月份,秦西南林麝養殖專業合作社與片仔癀藥業籤訂了合作協議,建立了「黨支部+能人大戶+專業合作社+貧困戶+龍頭企業」的新型發展模式。
  • 林麝,終於等到你!
    林麝(lín shè),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國瀕危珍稀動物。
  • 南山牧場現野生林麝,分泌麝香名貴如黃金,長著獠牙卻無攻擊力
    前陣子,南山牧場的紅外線攝像機,拍攝到野生林麝的珍貴影像。畫面裡,一隻成年林麝,帶著一隻林麝小寶寶在山林裡覓食。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學系教授鄧學建表示,野生林麝母子相依相偎,一同外出覓食,說明棲息在南山牧場裡的野生林麝不是一個孤立種群,而是一個完整的繁殖種群。野生林麝被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屬於瀕危物種。
  • 野生林麝母子相依覓食 紅外線攝像機記錄珍貴影像
    近日,湖南邵陽,在湖南南山國家公園,紅外線攝像機拍攝到野生林麝母子的珍貴影像。畫面中,一隻成年林麝正帶著一隻林麝小寶寶在夜色中的山林裡覓食。今年7月中旬,該國家公園一名護林員在山林中巡查時發現疑似林麝的毛髮和糞便,經動物學專家鑑定後確定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林麝留下的痕跡。
  • 圍繞飼料禁抗和養殖減抗,加易加生物推出「三酸共贏」替抗方案,做...
    ,但是由於當時養殖現場普遍使用抗生素,直接用酸的積極性不強,因此加易加在2017年戰略轉型做飼料中使用的有機酸粉劑,一是因為飼料廠為了應對飼料減抗禁抗做了大量的研究,已經普遍認可以甲酸為主的小分子酸的作用,二是加易加坐落在山東,利用山東大化工的地理優勢,三是加易加本身有做化工的基礎,基於上述原因加易加開發了以緩衝甲酸為主要成分的飼料酸、飲水酸以及環消酸的「三酸共贏」的產品模式。
  • 寧夏男子獵殺12隻林麝獲刑12年
    記者今天從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人民法院了解到,由該院審理的村民蘭升升、蘭銀慈等非法獵殺12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案近日宣判,法院一審判處被告人蘭升升犯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罪,判處有期徒刑12年,並處罰金3萬元;以相同罪名判處被告人蘭銀慈有期徒刑6年,並處罰金兩萬元;判處被告人陳根朱犯非法出售珍貴
  • 美姑大風頂保護區春季監測首次發現林麝頻繁活動
    2020年4月,美姑大風頂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在濫龍、洪溪、維核洛、大風頂等林區,開展春季野外監測巡護時,發現去年秋季安放的多臺紅外相機拍攝到林麝活動影像,巡護中還發現多處林麝活動痕跡。 在回收2019年秋季安置的紅外相機存儲卡時,工作人員發現在洪溪、維核洛、大風頂等林區8處監測點位上的紅外相機,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照片50張,視頻10段,巡護監測發現其活動痕跡15處。從拍攝時間上來看,林麝活動時間主要集中在2019年9月、10月、12月和2020年1月下午至凌晨時分。
  • 魯東大學:發揮學科優勢實現產學研共贏
    魯東大學:發揮學科優勢實現產學研共贏     日前,魯東大學與山東煙臺機場邊防檢查站籤訂了心理健康服務合作協議,學校充分發揮心理學專業特色優勢,在為促進武警部隊穩定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心理支撐的同時為學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基地,實現產學研共贏。
  • 重慶江津四面山首次發現瀕危珍稀動物林麝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被拍到的林麝三步一停,悠閒覓食,憨態可掬。今(15)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通過四面山森林資源服務中心了解到,此次發現的動物確為林麝,且至少是兩隻,雄性林麝已經有3歲左右。「看到視頻的時候,大家都非常興奮,根據我的經驗判斷就是林麝。但為了進一步確認林麝的真實身份,封鍍將拍到的照片和視頻傳送給了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藥用動物中心的副研究員竭航。有多年林麝研究經驗的竭航介紹,下巴一直到胸部那個位置,有明顯的兩條豎著白色的帶,那是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白色帶,從看到白色帶就基本上確定林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