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專家暢聊科技創新與健康共治。青年報記者 吳愷 攝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科技熱點結構形成意外衝擊,在整個榜單佔據了15.6%,在各領域中僅次於生物醫藥領域,位居第二,因此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一起成為科技熱點數量最多的四大領域,合計佔比達到66.8%。那麼,如何加強國際合作,有效地控制疫情?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特別對話《科技創新與全球健康共治》環節,4位重量級嘉賓貢獻了自己的觀點。
青年報記者 郭穎
疫苗研發需各國合作創新
下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全球如何打破疫情控制的不平衡。「按照目前已有的策略,如果能夠嚴格地遵循,我們還是有信心控制住輸入性疫情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到目前為止也僅有個別地區會有一些小範圍的輸入性病例引起的暴發,非常小範圍小規模,都是很快可以被控制住的。
「今年流感病毒應該像往年一樣會如約而至,但是整體上大家的策略也是非常明確的。下一個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全球如何打破疫情控制的不平衡,全球如何儘快地實施互相可以重新打開,這個要求還是很高的,需要各個國家的合作和科技創新,包括疫苗。」張文宏說。
對於二次感染,張文宏認為「不值得討論」。「因為在全球4000萬感染的人當中,大家認為有可能是二次感染的總共才9個人,9個人相對於4000萬來說,對於已經蔓延了9個月之久的全世界疫情來說,不值得討論。」張文宏解釋道,因為這個問題還沒有最後被確認為人類的免疫系統會在病毒前被摧毀。「而且被病毒反覆感染,這9個人可能有特殊的原因,要麼是病例的原因,要麼是測序的原因,要麼是這個病人本身免疫學的原因,不管怎樣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成為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
全球應攜手推進臨床研究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級顧問蘭斯·羅德瓦爾德的太太目前在上海隔離,她出去了9個月剛剛回來。蘭斯·羅德瓦爾德先生關心的問題是:疫苗能不能幫助國際旅行。「我們也不知道這個疫苗的有效性在暴露之後多久,是暴露前還是暴露後才會生效。新冠疫苗很有可能成為旅行疫苗。」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認為,應該要研究救治上的特殊策略。「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病例應該合作起來總結經驗,尤其是死亡率還很高的情況下怎麼降低死亡率,應該要加強合作,做好探索。」
在藥物研究過程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科協前主席陳凱先同樣認為國際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將疫情開始發生時病毒基因組測序的順序、病毒蛋白重要作用部位、結構生物學順序的研究結構迅速公布,全世界科學家大家共享,這對於藥物、疫苗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蘭斯·羅德瓦爾德對中國的抗疫措施和應對非常「敬畏」。「兩個月之內中國就很好地控制了新冠疫情的蔓延。其他國家可能也需要學習非藥物和非疫苗方面中國所做的一些事情。」
青年報記者 郭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