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Metabolism | 脂肪酸儲存酶DGAT1可作為調節抗膠質母細胞瘤的新型靶點

2021-02-23 LiangZhangLab

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GBM)是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之一, 約佔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47.1%, 其惡性程度極高, 屬WHO分級中最高級別(IV級)的惡性腫瘤, 預後極差, 5年生存率不足5%。GBM細胞具有高度侵襲性和瀰漫性, 手術難以完全切除, 且GBM對放化療高度耐受, 因此尋找與GBM發病和惡性進展相關的基因靶點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

脂肪酸合成途徑能夠為細胞提供了細胞膜組成成分、細胞內信號轉導的信使分子以及作為能源參與TCA循環。研究發現膠質母細胞瘤獲取大量的游離脂肪酸(fatty acid,FA)以促進細胞生長,然而對於癌症細胞如何避免過量脂肪酸引起的脂毒性這一機制還有待研究。2020年八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腫瘤中心郭德良教授的研究團隊首次揭示調節脂肪酸儲存酶——二醯基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1)——是人體惡性膠質母細胞瘤關鍵的脂質平衡調節因子,並揭示DGAT1是一個非常有希望治療惡性膠質母細胞瘤的新的藥物靶點。

脂肪酸的極性頭和疏水尾構成典型的去汙劑結構,對細胞的穩定有很大威脅,因此不能大量儲存。少量脂肪酸可用脂肪酸結合蛋白穩定,大量的就需要生成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 TGs)儲存於脂滴(Lipid droplets, LDs)。而調控這一過程的二醯基甘油-醯基轉移酶有兩個同工酶,DGAT1和DGAT2。研究發現甘油三酯和DGAT1在膠質母細胞瘤病人組織標本中高表達,且DGAT1的表達量與病人的整體存活時間呈負相關。通過比較DGAT1和DGAT2在膠質母細胞瘤細胞系中的表達水平證明是DGAT1而不是DGAT2調控膠質母細胞瘤中甘油三酯和脂滴的形成,且抑制DGAT1會導致細胞死亡。

接著研究者發現抑制DGAT1阻止了脂肪酸轉化成甘油三酯,從而打破了脂質平衡,引起過量脂肪酸進入線粒體氧化並產生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導致線粒體損傷,細胞色素c釋放和腫瘤細胞凋亡。在動物模型中他們成功地實現了利用DGAT1抑制劑(急性抑制)以及下調DGAT1表達(慢性抑制)靶向抑制DGAT1阻斷脂滴的形成從而抑制膠質母細胞瘤的生長。

該研究揭示了DGAT1通過將過量脂肪酸轉化成甘油三脂並存儲於脂滴中,從而保護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免受因脂代謝失衡導致的毒性損傷,因此靶向抑制DGAT1有可能成為非常令人期待的治療GBM的新方法。

相關焦點

  • Cell Metabolism十月刊亮點推薦
    原文連結: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0)30424-1我們發現靜態磁場和電場(sBE)可以無創地調節系統性穀胱甘肽(GSH)與氧化型穀胱甘肽(GSSG)之間的氧化還原偶聯,從而促進一個更健康的偏向還原態的系統性氧化還原環境。值得注意的是,將該系統應用於T2D小鼠模型時,sBE可在短短3天內迅速改善T2D小鼠的胰島素抵抗和葡萄糖耐量,且未觀察到不良反應。
  • Cell Metabolism八月刊 脂代謝研究亮點
    在面臨細胞能量壓力時,關鍵代謝調節因子ACC2(乙醯輔酶A羧化酶2)被AMPK (AMP激活的蛋白激酶)顯著磷酸化,從而關閉其對脂肪氧化的抑制作用。ACC2也可以被PHD3(脯氨醯羥化酶3)羥基化,但其生理後果尚不清楚。我們發現ACC2的磷酸化和羥基化是反向發生的兩個過程。在能量充足情況下,ACC2發生羥基化並抑制脂肪酸氧化。
  • 2019年12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在這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是一種由各種亞基組成的特殊酶---RNA聚合酶---完成的。這種酶從病毒基因組中讀取遺傳信息,並將它轉錄為信使RNA(mRNA),並利用mRNA作為基因組中編碼蛋白的藍圖。4.Cell:人膠質母細胞瘤類器官可重現腫瘤特徵,並可用於評價藥物和CAR-T細胞的療效doi:10.1016/j.cell.2019.11.036膠質母細胞瘤是最為侵襲性的最為常見的腦癌形式。由患者自身的膠質母細胞瘤培育而成的實驗室大腦類器官可能為如何最好地治療它提供了答案。
  • Cell Metabolism過氧化物酶體的脂質合成調控炎症進程!
    2015年1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脂肪酸合成酶介導的脂肪生成能保持中性粒細胞的活力粒細胞生成過程需要脂肪酸合成酶,但是脂肪酸合成酶卻不主動影響粒細胞分化脂肪酸合成酶調控乙醚脂肪合成並維持中性粒細胞細胞膜的構成抑制乙醚脂肪合成能恢復由脂肪酸合成酶缺失引起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 美研究發現脂肪酸合成酶是治療肥胖症的潛在靶點
    美國研究人員2日在美國期刊《細胞-代謝》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一種名為脂肪酸合成酶的物質是治療肥胖症的潛在靶點。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實驗鼠攝入碳水化合物等食物後生成脂肪時,脂肪酸合成酶會發揮重要作用。
  • 脂肪細胞外囊泡攜帶酶和脂肪酸,刺激腫瘤細胞中的線粒體代謝和重塑
    cells」,文章闡明了將脂肪細胞胞外小泡與代謝重塑和細胞遷移聯繫起來的機制,顯示脂肪細胞囊泡通過提供酶和底物刺激黑色素瘤脂肪酸氧化。在肥胖症中,細胞外囊泡的增強作用取決於增加的脂肪酸運輸,而不是與脂肪酸氧化相關的酶。存儲在癌細胞脂質滴中的這些脂肪酸在通過脂肪吞噬釋放時驅動脂肪酸氧化。線粒體活性的這種增加將線粒體重新分配到遷移細胞的膜突起上,這對於在脂肪細胞囊泡存在下增加細胞遷移是必需的。研究結果提供了關鍵的洞察力,了解細胞外囊泡在脂肪細胞和與肥胖特別相關的腫瘤之間發生的代謝合作中的作用。
  • JBC:乙醯輔酶A羧化酶調節組蛋白乙醯化的機制
    然而,乙醯輔酶A也用於脂肪酸的從頭合成,在脂肪酸的從頭合成過程中,第一個反應同時也是一個限速步驟,即通過乙醯輔酶A羧化酶的催化作用,乙醯輔酶A羧化形成丙二醯輔酶A。所以組蛋白的乙醯化及脂肪酸合成競爭利用了相同的乙醯輔酶A存儲庫。
  • 膠質母細胞瘤的生物標誌物研究進展
    儘管EGFRvⅢ似乎可作為一種藥物靶點,腫瘤疫苗rindopepimut僅在早期臨床試驗中顯示出免疫效應和臨床獲益。該疫苗的隨機、空白對照Ⅲ期臨床試驗因未獲得生存獲益而失敗。儘管如此,EGFR仍是有吸引力的分子靶點,目前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中,新型EGFR抑制劑對突變型GBM具有更強效、更特異性的作用,可為臨床帶來基於作用機制的聯合治療。
  • Cell子刊發現DNA修復酶可能是腦癌治療潛在靶點
    2016年1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快速分裂的細胞依賴於一種叫做Dicer的酶幫助它們修復因基因複製錯誤造成的DNA損傷。來自北卡羅來納大學Lineberger綜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基於Dicer在DNA修複方面發揮的作用找到了殺死腦部快速分裂的癌細胞的一種新潛在方法。
  • ZYX_Tumor cell metabolism and anti-tumor T cell response
    Plotting the basal metabolism of these cell lines on a 2-dimensional plot of oxidative metabolism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CR) versus glycolytic metabolism (extracellular acidification rate, ECAR) revealed
  • 脂質滴可不只會儲存能量,它們還能對抗細菌!
    10月16日,來自昆士蘭大學和巴塞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Mammalian lipid droplets are innate immune hubs integrating cellmetabolism and host defense」的文章,他們發現:哺乳動物的LDs具有蛋白質介導的抗菌能力,該能力被危險信號上調
  • ZYX_The landscape of cancer cell line metabolism
    metabolism.The specific metabolic dependence in cancer is the key basis for effective treatment.This author of the article used LC-MS to analyze 225 metabolites from 928 celllines, and effectively correlated cancer metabolism with epigenetics through association analysis.
  • 研究發現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
    該研究發現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過磷酸化增加內質網錨定蛋白Insig的活性,進而抑制肝臟脂質合成的功能,揭示了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泛素化降解途徑調節脂肪酸合成的新機制。肝臟脂肪酸從頭合成的增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AMPK是真核生物主要的能量感應因子,在能量應激的情況下感應細胞內升高的AMP:ATP和ADP:ATP水平,通過抑制合成代謝,促進分解代謝使能量達到穩態。AMPK作為機體重要的能量感應因子,調控著蛋白質、脂肪和糖代謝等過程。二甲雙胍是臨床中治療2型糖尿病的首選藥物,能夠通過激活AMPK改善機體糖脂代謝紊亂。
  • Nature Metabolism九月刊亮點推薦
    本文報導了一個新的脂肪酸氧化調控方式:LCFA-CoA酯本身會變構激活包含AMPK( AMP活化的蛋白激酶)β1的亞型,通過磷酸化ACC(乙醯CoA羧化酶),增加脂肪酸氧化。LCFA-CoA酯激活AMPK需要在AMPK α-亞基激酶結構域和β-亞基之間形成ADaM(變構藥物和代謝物位點)。
  • 綜述|呂志民團隊總結代謝酶在癌症等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非經典功能
    腫瘤細胞不僅可以調節代謝酶的經典功能來滿足自身快速增殖的需要;同時還能通過代謝酶非經典/非代謝(Moonlighting)功能調控多種複雜的細胞活動和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該文全面概述了近20年來代謝酶的非經典/非代謝功能在基因表達、細胞周期、DNA損傷修復、細胞增殖、存活、凋亡和腫瘤微環境調控中的重要發現,詳盡闡明了代謝酶的非經典功能在癌症等疾病進展中所發揮的作用,深入分析了代謝重編程中具有非經典功能的代謝酶作為治療新靶點的前景。
  • 新型藥物靶點——外周5-羥色胺
    TPH2主要表達於腦幹中縫神經元和腸道肌腸層神經元,被認為是5-HT中樞神經遞質池的來源;而大多數血液中的5-HTP是由胃腸道表達TPH 1的ECs合成的,儲存在血栓性細胞密集顆粒中,在活化部位的血小板釋放發揮其調節激素作用。TPH 1也存在於其他外周組織,如胰腺、脂肪和肺,松果體等。
  • J Cell Biochem:脂肪酸合酶減少促進缺氧腫瘤細胞死亡
    最近研究人員觀察到在多種人類癌症中,脂肪酸合酶(FASN)的表達是增加的。在高增殖效率的細胞中,腫瘤相關的FASN被認為對膜脂的產生和蛋白的翻譯後修飾是必要的,但確切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此外,FASN過度表達與惡性腫瘤的侵襲性有關,並且抑制FASN作用能誘導癌細胞凋亡。出於這個原因,FASN正在成為一個潛在的診斷和治療多種癌症的主要靶標。
  • Nature Metabolism七月刊推薦
    兒茶酚胺可以通過刺激脂肪細胞並動員其儲存的甘油三酯為其他組織提供FAs(脂肪酸)。然而,大部分的FAs會通過氧化或重新酯化被再次回收。目前,控制脂肪細胞中脂肪酸去向的影響因素仍未可知。此外,利用PPARγ激動劑(TAZ)可以rescure這些脂肪生成抑制現象,表明STAT3通過PPARγ激活途徑作為脂肪形成的關鍵因子發揮作用。在下丘腦中,瘦素通過食慾信號和厭食信號組成的神經迴路介導調節食物的攝入,其中,JAK2-STAT3通路在下丘腦瘦素信號傳導中起著關鍵作用。
  • Nature Metabolism 11月代謝精選
    總的來說,這些結果表明,UCP2在PDAC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作為天冬氨酸轉運體的活性將線粒體和細胞質中的反應聯繫在一起,而這一過程是KRASmut穀氨醯胺代謝所必需的。因此,UCP2可作為治療這種難愈腫瘤的關鍵代謝靶點。
  • Nat Commun:乳腺癌基因有望成為開發肝母細胞瘤靶向性療法的潛在靶點
    ,研究人員鑑別出了一種關鍵基因,有望幫助後期開發治療肝母細胞瘤的新型療法。早在1999年,研究人員就意識到,一大部分肝母細胞瘤患者(在某些群體中高達90%)都攜帶有β-連環蛋白(β-catenin)基因突變,作為Wnt/β-連環蛋白信號通路的一部分,β-連環蛋白能夠激活細胞生長和分化所需的基因的表達,如果任其發展,β-連環蛋白的積累就會導致腫瘤形成,Wnt/β-連環蛋白信號通路組分的突變會導致β-連環蛋白的積累,同時其在多種形式的癌症中也非常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