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藥物靶點——外周5-羥色胺

2020-11-28 健康一線視頻網

5-羥色胺(5-HT,又稱血清素)是一種血管收縮物質,廣泛的參與了如血管功能、止血、肝再生、腸動力、胰島素分泌、免疫反應等生理過程。脊椎動物的5-HT能信號系統非常複雜。5-HT生物合成和代謝過程中,色氨酸羥化酶(TPH)是催化合成5-HT (5-HTP)的起始和限速酶(圖1)。

但在當時稱為TPH(現在稱為TPH1)基因消融小鼠中發現,大腦內的5-HT含量卻在正常水平,揭示了第二種異構體TPH2的存在。後來發現TPH有兩種分型——TPH 1和TPH 2,他們是兩種高度同源的蛋白質,但動力學性質和組織分布卻不同。TPH2主要表達於腦幹中縫神經元和腸道肌腸層神經元,被認為是5-HT中樞神經遞質池的來源;而大多數血液中的5-HTP是由胃腸道表達TPH 1的ECs合成的,儲存在血栓性細胞密集顆粒中,在活化部位的血小板釋放發揮其調節激素作用。TPH 1也存在於其他外周組織,如胰腺、脂肪和肺,松果體等。

過去,針對5-HT系統的藥物僅僅針對5-HT轉運體和受體,主要用於治療抑鬱症、精神病和偏頭痛等中樞症狀。然而,由於5-HT系統二重性的發現,使其成為了一種新型的藥物治療的靶點。關於TPH2已有很多的研究綜述,因此,本文重點介紹了TPH1抑制劑藥物開發的最新成果以及臨床研究變情況。

TPH1抑制劑的研究歷程

早在TPH分型發現前,就有許多非特異性的TPH阻斷劑就有報導,如多巴胺衍生的四氫異喹啉類的Salsolinol和 Tetrahydropapaverine;食物中致癌的雜環化合物Trp-P-1 和 Trp-P-2,苯丙氨酸的衍生物分克羅寧(PCPA)和苯乙炔苯丙氨酸(PEPA)。PCPA曾經用於治療類癌症候群和化療引起的嘔吐,但因為中樞的副作用(CNS)而被放棄,PEPA是另一種更強效的TPH抑制劑,對苯丙氨酸羥化酶(苯丙酮酸尿症是由於缺乏此酶引起的)和酪氨酸羥化酶(缺乏會引起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的抑制活性較低,但因為靜脈注射後的影響中樞5-HT的作用而限制了它的臨床應用前景。

自從2003年TPH異構體的分來以來,學術界和製藥業一直致力於將TPH 1作為一個新型的藥理靶標研究,而一系列TPH抑制劑,治療5-HT相關疾病新型小分子化合物的專利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表1)。

Lexicon Pharmaceuticals率先發現和表徵一系列抑制胃腸道的5-HT生物合成的新型的苯丙氨酸衍生物。這類抑制劑主要在腸道的ECs發揮作用,實現了對外周5-HT的抑制,而且無法穿透血腦屏障,不影響中樞的TPH2。

由於活性位點的TPH1與TPH2兩種酶之間具有非常高的同源性,迄今為止開發的抑制劑大多是非選擇性的,會同時阻斷TPH1和TPH2。

Lexicon開發的TPH抑制劑主要同TPH構型中色氨酸結構結合,阻斷外周的5-HT。其中LX-1031,LX-1033可以抑制外周的5-HT,不能通過血腦屏障,不影響中樞的5-HT功能,也成為第一批進入臨床試驗的腸易激症候群(IBS)的治療藥物。同時,LX-1032,即Xermelo(Telotristat ethyl,特羅司他乙酯),2017年由FDA批准與生長抑素類似物(SSA)聯合用於治療成人類癌症症候群引起的腹瀉,特羅司他乙酯也是首個被批准用於治療類癌綜合症(Carcinoid syndrome)的口服藥物。

同時,Karos製藥公司採用了一種基於結構的設計方法,進一步發現了一批新型的外周TPH抑制劑(KAR5585,KAR5417)。這些基於螺旋環脯氨酸的TPH 1抑制劑沒有類苯丙氨酸特徵性結構,在動物實驗中取得成功後,目前已進入I期臨床研究。

最近的研究者通過高通量、虛擬篩選的方式在傳統中藥大黃中發現了1-愈創木酚素(1-galloypedunculagin,mol002291),這種分子具有選擇性抑制外周TPH 1的作用,可以降低結腸5-HT含量,減輕體內臟痛覺過敏。

5-HT在外周器官中的作用及治療意義

2.1 癌症

多項研究發現,5-HT通過影響癌細胞生長、血管生成,癌細胞的分化和遷移等方式促進腫瘤的發生進程。其中最為突出的例子就是神經內分泌腫瘤(NETs)(胃腸道、胰腺和支氣管腫瘤的遺傳和臨床異質型)。在不同激素介質和血管活性胺的全身釋放時,NETs能夠誘發腹瀉、皮膚潮紅、氣喘、支氣管狹窄、心臟瓣膜疾病和腸繫膜纖維化等一系列症狀,稱為類癌症候群(Carcinoid syndrome)。這些主要是由於轉移性類癌高表達的TPH 1,使得5-HT過度分泌進入循環,因此,類癌症候群成為FDA批准的口服小分子靶向TPH 1抑制劑——特羅司他乙酯的首個適應症。

5-HT在NETs的高合成活性,可以通過使用TPH抑制劑和7-羥色氨酸來抑制(圖1)。這一思路在體外實驗中得到證實,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體內研究的發表。

TPH 1升高和5-HT降解酶MAO-A表達過低導致的5-HT水平升高,在胰腺癌導管癌(PDAC)中也有發現。此外,惡性乳腺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也伴隨著TPH 1表達的增加、5-HT的產生增加、5-HT受體表達和信號的改變帶來的細胞惡性增殖。在三陰性乳腺癌細胞系MDA-MB231中可以觀察到TPH1的高表達,在給予5-HT,癌細胞增殖會進一步增加。有報導稱TPH1抑制劑LP-53401在體外試驗中可以破壞乳腺癌起始細胞的活性。

5-HT不僅是腫瘤細胞的靶點,而且也腫瘤浸潤的巨噬細胞的靶點。在TPH 1缺乏小鼠模型中上5-HT生成減少,導致血管生成抑素的生成增加,從而抑制腫瘤血管的生長,所以外周5-HT可作為治療多種癌症的靶點,TPH抑制劑的治療作用可防止腫瘤發展為預後不良的侵襲型和轉移型。

2.2 胃腸道疾病

在外周系統中,5-HT類在目前唯一的臨床應用就是胃腸疾病。5-HT3拮抗劑作為抗吐藥,可以治療腸易激綜合(IBS)。腸道及其ECs幾乎表達體內所有的TPH 1,是體內5-HT的最重要來源,腸道中的5-HT合成被認為是胃腸疾病如IBS的重要靶點。因此,用LP920540或特羅司他乙酯在口服葡聚糖硫酸鈉、三硝基苯硫酸鈉引起的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和結腸炎,以及感染誘導的腸道炎症三種疾病模型試驗均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據這些結果,在腹瀉型IBS中進行LX-1031的II期臨床試驗,並在患者中獲的顯著的症狀緩解,所以,TPH抑制劑可能是治療炎症性腸病的有效藥物.

2.3 肥胖和糖尿病

在TPH1缺乏的小鼠模型中發現外周5-HT在抑制肥胖有重要作用,在5-HT阻斷的動物模型中發現5-HT抑制,促進了去甲腎上腺素誘導的褐變,刺激了棕色脂肪細胞的產熱,從而產生了抑制肥胖作用。

某些組織中,5-HT阻斷後的小鼠的糖耐量和葡萄糖攝取增加。但胰導B細胞分泌胰島素依賴於小G蛋白的5-HT化,因此TPH1缺乏小鼠中胰島素的分泌受到影響。

上述結果不僅在TPH1缺乏動物模型中存在,而且在使用LP-533401等TPH抑制劑後也是如此,因此這些化合物有可能成為一種新型的減肥或糖尿病藥物。但抑制胰腺B細胞中的TPH 1是否會產生有害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2.4 血栓與炎症

TPH缺乏的小鼠的一個重要表徵就是出血時間明顯延長,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其他蛋白從血小板α顆粒中釋放受到抑制,阻礙了血小板聚集和黏附於基底膜,從而影響了凝血。血小板是外周5-HT的主要來源,5-HT在損傷部位和炎症部位釋放出來,對免疫系統的有明顯的影響。尤其是中性粒細胞對血小板衍生的5-HT特別敏感,此外,還影響DC細胞在內的其他類型的免疫細胞。在TPH 缺乏小鼠中,過敏性氣道炎症症狀顯著減輕。此外,炎症反應引起術後腹腔黏連形成,在TPH缺乏小鼠和PCPA處理的小鼠中也會減少。

2.5 纖維化

系統纖維化和器官特異性的纖維化有著相同的病理機制。在這些疾病中,活化的成纖維母細胞釋放大量的細胞外基質,破壞組織結構,導致器官功能障礙,出現患者的高發病率和死亡率。在系統性硬化症患者的血液中5-HT在血小板活化後釋放明顯升高。此外,肺纖維化的患者和博來黴素處理的小鼠模型中表現出的5-HT 2A受體表達上調,肺部5-HT增加。此外,5-HT2A / B受體拮抗劑在多種組織纖維化動物模型中發揮抗纖維化作用。在系統性硬化症小鼠模型中,5-HT水平升高,但5-HT2B受體缺陷或TPH1的遺傳缺陷可以減少皮膚纖維化。除了循環中的5-HT之外,肺部本身生物合成的5-HT,有會提高組織5-HT水平。因此,外周組織中的5-HT持續促進纖維化疾病,因此TPH抑制作為針對這些疾病的新型治療策略是有希望的。

2.6 肺動脈高壓(PAH)

有大量證據表明,5-HT在PAH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患有血小板蓄積疾病患者和小鼠都因為高的5-HT水平到易導致PAH,此外有研究表明局部表達的TPH1和肺部5-HT的合成也會顯著影響PAH的病理過程。而在TPH基因缺陷小鼠上很少會有PAH。早先,食慾抑制藥芬氟拉明,因為在體內促進釋放5-HT,長期應用導致致死性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已經撤出市場,最近有研究報導稱,在兩種不同的動物模型中,使用新型的TPH抑制劑可以改善PAH。

因此, TPH抑制劑的下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可能是PAH,特別是PAH作為一種罕見病,更易獲得監管批准。

2.7 骨質疏鬆症

TPH抑制劑治療應用中最突出的例子發表在2010年,LP-533401在齧齒動物模型中出現骨密度增加,可能應用於骨質疏鬆症;但LP-533401不能抑制大鼠牙周炎模型的導致骨丟失。這些不一致研究結果帶來的爭議,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來澄清這一問題。

結論和展望

脊椎動物5-HT能系統的二重性的發發現,為直接幹擾中樞和外周5-HT功能鋪平了道路。類癌症候群、PAH和IBS等複雜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與腸源性和局部生物合成的5-HT有關,因此,TPH 1可能成為開發抑制劑的治療靶點。特別是2017年2月,特羅司他乙酯獲批准上市。這些都表明5-HT作用的多樣性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本文中提到的許多疾病由於其多方面的病理生理學原因而缺乏有效的治療方式。因此,TPH抑制劑單獨或者聯合其他治療方式在治療炎症性疾病和纖維化疾病是很有潛力的方向。然而,由於TPH 1衍生的5-HT在胚胎發育和調節母體胰島素生成和乳腺功能中的重要作用,TPH抑制劑在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中的應用需要進一步研究。此外,儘管特羅司他乙酯不能通過血腦屏障,但能否避免其他TPH抑制劑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不利影響,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基於TPH 1和TPH 2之間非常高的同源性,特別是在活性位點,選擇性藥物的開發將是一個挑戰。

可以預見新的TPH抑制劑在臨床疾病模型中的研究以及TPH基因敲除小鼠的深度表型研究將為這些藥物的使用提供更多的指徵。此外,這些研究有可能揭示5-HT作用的下遊通路,從而為特定疾病的藥物治療開闢新的靶點。

相關焦點

  • 抑制脂肪5-羥色胺 促進脂肪燃燒
    2015年4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韓國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脂肪組織合成的5-羥色胺對於肥胖過程的發生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阻斷白色脂肪組織中
  • 新型抑制弓形蟲生長的藥物靶點被發現
    新型抑制弓形蟲生長的藥物靶點被發現 對相關藥物研發具有指導作用 2014-12-05 科技日報 李麗雲 龐宇 張曉鵬 【字體:大 中 小】
  • 抗抑鬱藥物重要靶點分子結構發布 其作用機理有助研發更有效的新藥
    抑鬱症在全球範圍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已位列世界前十大致殘或使人失去勞動能力的主要疾病。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版6日公開的一篇結構生物學論文中,科學家們發布了人類5-羥色胺轉運體(SERT)的分子結構。人類5-羥色胺轉運體正是很多抗抑鬱藥物的作用靶點。這項新研究描述了兩種被廣泛使用的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的作用機理。
  • 臨床數量排名前20的藥物靶點分析
    當前,國際上藥物研究的競爭,主要集中在藥物靶點的研究,藥物靶點研究對藥物的發現和開發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靶點生物學信息的深入研究,對於藥物研發人員而言,是一項既重要又艱巨的任務,因為一旦靶點具有成藥性,一系列的候選藥物將很快進入臨床階段,某一領域疑難雜症的治療也會因此而得到長足的進步。而對於一個靶點優劣好壞的評價,臨床候選藥物的數量和狀態,絕對是一個靶標研究熱度和深度的客觀表現。
  • 科學家有望開發出針對「無成藥性」藥物靶點的新型藥物發現策略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hemistry上題為「Selection of DNA-encoded chemical libraries against endogenous membrane proteins on live cell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香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能夠靶向活細胞膜蛋白的新型藥物發現方法
  • 腫瘤藥物HDACs靶點研發的「機會與挑戰「
    2019年9月06日,「醫耘沙龍」第三期於下午2點正式開始,本次沙龍邀請了華醫資本創始合伙人曹鋒博士,億騰景昂高級副總裁Jason Tsai博士,徐諾藥業首席科學家餘聶芳博士,優銳生物CEO倪健博士等對腫瘤藥物HDACs靶點進行了深度討論,數十位科學家和投資人對HDACs靶點的藥物開發現狀,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深度分析和探討。
  • 5-羥色胺症候群——神經科醫生不可不知的用藥陷阱
    5-羥色胺症候群如何發生?眾所周知,5-羥色胺是人體內調節情緒、情感的重要神經遞質。抑鬱、焦慮的病人往往體內5-羥色胺水平降低,對這些病人,臨床上常使用一些增加5-羥色胺水平的藥物。比如,SSRIs抑制突觸前膜對5-羥色胺的再攝取,SNRIs、三環類藥物(TGAs)抑制對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的再攝取,這些藥物都會顯著增加5-羥色胺水平。單胺氧化酶B(MAO-B)抑制劑則是常見的帕金森病治療藥物之一,MAO催化體內單胺類物質(包括多巴胺、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代謝。
  • 選擇性 5- 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與腦出血的風險
    5月29日的Strok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評論性文章,針對同日發表於該雜誌上的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抗抑鬱藥與微出血相關性一文進行了討論。
  • 盤點抗抑鬱上市藥物及研究熱點
    目前上市的基本都為單胺遞質靶點類抗抑鬱藥物。本文將按藥物作用機制分類,就上市及在研代表性藥物進行總結分析。腦內單胺遞質主要包括色胺類的5-羥色胺(5-Hydrotryptamine,5-HT)、兒茶酚胺類的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NA)、腎上腺素(Adrenaline,Ad)、多巴胺(Dopamine,DA)、以及組胺(Histamine,HT)等。目前研究較深入且作為主要治療靶點的單胺遞質為5-HT和NA。
  • 【科技日報】HIV-1新靶點小分子藥物候選物找到
    在愛滋病疫苗研發成功之前,抗HIV藥物是防治愛滋病最有效的手段。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該所研究團隊最新找到了一種HIV-1新靶點小分子藥物候選物,成果已發表在權威刊物《科學報告》上。
  • 99個可溶性配體靶點及291款相關藥物梳理
    近5年來,獲得FDA批准的配體靶向藥物增加了一倍,達到34種。而經過臨床驗證的配體靶向藥物也增加了一倍,達到22種。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是主要可溶性靶點(70%),炎症,自免疾病,癌症和眼科疾病是已獲批配體靶向藥物的主要治療領域。
  • Nat Commun:特殊G蛋白偶聯受體有望作為開發新型癌症藥物的關鍵靶點
    2019年2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癌症突變影響細胞膜表面特定類型受體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或為開發治療特定類型癌症的個體化藥物療法提供新的思路,比如直腸癌和肺癌等。
  • 重複外周磁刺激治療疼痛的研究進展_重複外周磁刺激_疼痛_麻醉科...
    目前對於其治療方面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以藥物治療(非甾體類抗炎藥、阿片類藥物、激素、抗癲癇類藥物、抗抑鬱類藥物)、針灸療法、脊髓電刺激療法等為主,但藥物治療副作用多且有一定的依賴性,而針灸及脊髓電刺激為侵入性治療方法,經皮電刺激效果甚微且需要直接接觸患者因而有燙傷的風險。
  • 科學家們研究揭示了大腦中5-羥色胺的作用
    宮崎駿博士說:「5-羥色胺是最著名的行為調節因子之一,有助於調節情緒、睡醒周期和食慾。」「我們的研究表明,釋放這種化學信使在促進耐心方面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增加了老鼠等待食物獎勵的時間。」
  • 新型抗腫瘤雙靶點基因工程多肽藥物有望在中國誕生
    由於腫瘤是多階段形成的複雜性疾病,單一靶向的治療或單一靶點的藥物的療效都不理想,因此,整合治療成為公認的最佳腫瘤治療手段。在腫瘤的藥物治療方面,組合用藥已是常規臨床治療模式,但單分子多靶點安全有效治療腫瘤的藥物鮮為人知。
  • 減少缺血性腦血管病復發,新靶點、新藥物有哪些?
    這是美國西南醫學中學新發現的新靶點,目前在國內已經上市的此類藥物共有兩種,明年還有新的藥物上市。目前國際上研發的已經上市或等待上市的此類藥物共有9種。 FOURIER研究是,有關PCSK9抑制劑預防卒中作用相關研究。該研究是依洛尤單抗血管結局臨床Ⅲ期研究,篩選並納入伴有血管病和血管病危險因素受試者27000人,其中一半患者使用依洛尤單抗,一半使用患者安慰劑。
  • 十大富含5-羥色胺健腦的食物
    5-羥色胺由胺基酸 - 色氨酸組成。色氨酸是從食物中獲得的,然後被運送到大腦。在腦細胞中,色氨酸轉化為5-羥色胺。  血清素缺乏症可以通過適當的飲食或補充5-羥色胺來治療。因此,在我們的飲食中加入色氨酸食物是非常重要的。
  • Insilico宣布攜手楊森製藥,開展AI多靶點藥物發現
    Insilico Medicine (上海英矽智能)宣布攜手楊森製藥 合作開展AI多靶點藥物發現。、小分子生成和臨床試驗結果預測領域運用深度生成強化學習技術的領軍企業,今日宣布與強生的製藥子公司楊森製藥(Janssen Pharmaceutica N.V.)籤訂一項多靶點藥物發現協議。
  • 腦科學日報:實時跟蹤5-羥色胺、多巴胺,為大腦打開新窗口
    實時跟蹤5-羥色胺、多巴胺,為大腦打開新窗口來源:腦友記BrainUp在對人腦的觀察中,一個國際研究人員小組首次揭示了兩種著名的神經化學物質-多巴胺和5-羥色胺以亞秒級的速度運轉,以塑造人們對世界的感知並根據感知採取行動。10月12日,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子刊《神經元》雜誌上。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P.